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其中“早卧晚起”为了防寒,“必待日光”为了散寒,“去寒就温”为了驱寒.“无泄皮肤”为了御寒。  相似文献   

2.
方证从化学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人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百分比“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阳痿的终极病机为血瘀,临床表现为阴茎萎软不起,结合中风临床表现,以及阳痿多起病突然,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时好时坏,符合“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据此提出“阴茎中风”的概念。而临床中阳痿与“风”密切相关且阳痿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化风,如“阳痿血瘀生风”、“阳痿络风内动”、“阳痿肝郁化热生风”等,通过对阳痿中风基础理论的探讨,笔者据此提出“阳痿从风论治”,认为活血祛风法应作为阳痿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4.
从肝治心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肝与心五行相生、经络相连”的角度论述了肝与心的密切关系,并深入阐述肝对“血”、“脉”的调节的作用,提出“肝心共血脉”的论点,丰富了“七情之由做心痛”的理论依据,为“从肝治心”法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从脾胃论治体会史东静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730050)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中医的“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的范畴。《金匮要略》概括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是指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弦”是指阴寒内盛,寒饮停滞。上焦...  相似文献   

6.
“生命在于运动”,确是至理名言。然而,现代医学对此有了崭新的认识,认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因为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治痰通气法源于《丹溪心法》、“善治痰者,小治痰而先治气”,“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兼痰”的理论。痰病变化百端,症候复杂,所以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导致多种病证,故“诸病多因痰而生”。  相似文献   

8.
失眠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称失眠为“不寐”,亦称“少寐”、“不睡”、“不眠”等,指入睡困难、浅而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感到疲倦乏力、头晕思睡,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失眠不仅是一医学难题,也是社会问题。今年来,医学界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对失眠治疗方面中医药有独特的优越性,从古到今,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当今学术界提出了“五脏皆有不寐”,“不寐从肝论治”等观点。把失眠发病的多元性,从临床实际出发归属与五脏,主张将不寐落实在脏腑辩证上,治疗以健脾、平肝、和胃为主。  相似文献   

9.
肺病是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应该从治气、治痰入手,采用六君子汤,收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形神合一浅谈养生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永红  郭遂  张登本 《陕西中医》2004,25(12):1147-1148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形神共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养形侧重于动,要顺应自然利其形,调摄饮食养其形,运动锻炼强其形,节欲保精固其形;养神侧重于静,要清心寡欲以宁神,怡情益性以畅神,勤于用脑以健神。炼形不忘调神,调神不忘炼形。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方能“真气从之”,“形与神俱”,“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相似文献   

11.
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开窍”理论为例,并结合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过程.认为“中医理论主要从实践中来,其规律是从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再用于临床实践,然后在理论方面进一步升华”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对阳痿、肺癌咯血、溃疡性结肠炎、子宫肌瘤等顽症从肝论治,取得显著疗效。说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关键,并以此表明肝在五脏中之重要,“肝为万病之贼”。  相似文献   

13.
肖文 《科学养生》2008,(4):18-18
人的衰老主要表现在血管的“老化”上。年龄相同的老年人,血管“年轻”者,其机体也年轻,相反,血管“老化”(即血管硬化)的人,他的机体也随之老化。防止早衰就必须保持血管“年轻”。要保持血管年轻,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4.
郭振东 《气功》2011,(12):1099-1101
我国民间素有“人老足先衰”,“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脚部有许多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并参与和调节大脑的活动。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投影”,是人体的保健“特区”之一,充分开发这个“特区”的保健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肾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小晶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8-1318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20余年来,中西医临床和基础研究都取得很大进展,中西药都研制出多种抗心绞痛药物,对于控制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肯定疗效并有利于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但是远期疗效不确定,心绞痛仍可反复发作,内科治疗5年生存率56%~58.5%,因此有效地防止冠心病心绞痛复发及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仍是当前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治病求本”的原则,试图走出“心病治心”的局限。兹就补肾为主治疗冠心病略陈管见,敬希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16.
从痰瘀论治慢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日久易合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笔者治疗多例慢性胃炎病人,发现慢性胃炎多具有“痰瘀”的病因和症状,尊“百病皆由痰作祟”和“久病多瘀”等古训,从“痰瘀”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闭经最早记载于《内经》,称为“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素问·阴阳别论篇》云:“二阴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腹中论篇》云:“病名血枯,此得知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按“辨证求因”原则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者精血不足,血海亏虚,无血可下;实者邪气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妇女以血为本,血生化于脾胃,统属于心,藏受于肝,源源不断灌溉全身,下归血海而为月经。如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就能阳生阴长,气顺血和,血脉充实,冲…  相似文献   

18.
虞梅  孙红友 《新疆中医药》2011,29(4):114-115
汗出重症通常描述为“汗出遂漏不止”、“汗出短气”、“汗出而烦躁”、“汗出而悸”等。其常见于现代医学临床休克前期、急慢性心衰、哮喘及更年期症状群等表现。据《素问·经脉别论》“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素问·脏气法时论》“勇而劳甚,损伤精气,故肾虚汗出”。并结合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及将此类汗出从肾论治的方药,征之临床确非少见,兹略述如次。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口疮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是指以周期性复发为特点的口腔黏膜病。属于中医“口疳”、“口疮”、“口糜”、“口破”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研究报道的发病病因甚多,但尚无统一的确切说法,所以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在临床中从肾论治复发性口疮二例,获得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仲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黄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专篇,确立了黄疸病证辨证论治的体系。特别是对于黄疸的治疗大法,提出了“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与寒湿中求之”等原则。笔者结合黄疸的致病因素,从“湿”入手,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