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热并用在方剂中的作用秦皇岛市中医院宁德新关键词寒热并用;方剂;寒热相济;寒热相使;相制相成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并用。并用的寒性药和热性药,在方剂中可同为君药、同为臣药、同为佐药;或一为君一为臣、一为君一为佐、一为君一为使,运用非常广泛,寒性...  相似文献   

2.
陈妍  李伟兵 《中医学报》2016,(12):1829-1832
肿瘤发病以寒热胶结、正气虚弱为主,临床以阴证、阳证并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阴阳混淆的复杂证候为主要表现,故治疗应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通调阴阳为大法,在用药配伍上顺应机体生理特性和肿瘤病邪特点,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寒性药、热性药、补益药、祛邪药,以并治寒热,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3.
将寒性与热性药物运用于一方之中称为寒热并用法。该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通过对经方中寒热并用方证进行分析,从性味归经、煎煮方法、配伍剂量上来探求寒热并用的作用机理;从寒热平调、去性取用、寒热相制、反佐之治等方面来介绍寒热并用临床作用,以期提高临床对寒热并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序论 中药处方中,性味相反的药物(如寒与热、润与燥、补与泻、升与降等),在机体内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例如:(热性药)与寒性药物同用时,有时寒性药与热性药各自在病变部位独立地发挥作用;有时看上去却是温性药被寒性药所抑制,甚至寒性药克制热性药而发挥作用的。前者如新加香薷饮中,辛温之香薷与其它寒性药物的作用方式;后者如防风通圣散中,麻黄,荆芥所具有的温性,被其它清热泻火药之寒性所抑制,似乎是辛温之麻黄、荆芥用作了辛凉之剂。这种可能是如何实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20味中药的蛋白质含量,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确定中药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中药的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没有统计学意义,但10种热性药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2.6670mg/g,10种寒性药蛋白质平均含量为6.5036mg/g,热性药蛋白质含量是寒性药的1.9倍。结论:蛋白质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寒热药性反映了中药的作用趋向,其认知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符合模糊数学的应用范畴。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药性生物学表达的模糊判别模式并运用其分析实验数据,为整体、综合地评价寒热药性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首先,建立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以经典寒热复方效应作为寒热药性表达的基准方向,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计算寒热药性表达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进一步得到寒性表达函数和热性表达函数,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第二,对评价模式进行实践。以姜附桂方作为经典热性复方,以三黄方作为经典寒性复方,以各系统生化指标考察药性表达,建立寒、热性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收集热性药肉桂、仙茅,寒性药黄柏、栀子干预正常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模型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将药物干预前后机体状态的相对变化量代入评价模式,分析其药性表达特征。结果:肉桂干预正常、虚寒和虚热3个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528〉0.221、0.203〉-0.490、1.750〉-0.479;仙茅干预正常和虚寒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474〉-1.601、0.288〉-1.923,体现了药物的热性;黄柏干预正常状态和虚寒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798〉-0.870、0.194〉-0.339;栀子干预虚热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0.354〉-1.802,体现了药物的寒性。结论:运用寒热药性模糊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分析出药物的寒热药性和药性表达方式。药性相同的中药,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现。寒热药性表达具有多途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考察4味热性药分别以不同比例配伍寒性药大黄之后对其致泻的影响来探究寒热对药配伍的制约偏性作用。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空白组与药物组,空白组仅给予蒸馏水,药物组分别给予各相应药物提取液,观察各组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4 h的排便总量及炭末推进率。结果:不管是以水还是乙醇作为提取溶媒,随着4味热性药在药液中所占比例的升高均对大黄致泻性产生抑制,尤以水为提取溶媒时,抑制性增强的趋势更明显,且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结论:大黄配伍4味不同的热性药之后,均明显制约了大黄的致泻偏性,且热性药所占比例与其抑制大黄致泻偏性的作用线性相关性良好。从药效学的角度为中药传统寒热配伍制约偏性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寒热并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疾病法则,迄今为止,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所谓寒热并用,即以药物之间不同的气味为根据,以治病为目的,而将寒性药物与热性药共处一方的配伍方法。小柴胡汤以苦寒之柴胡、黄芩;佐以辛温之半夏、生姜;且用甘味之参、草、枣,共奏解表清里,升清降浊,通调经腑,助正达邪之功。该方为苦寒与甘温同用的典型方,系仲景所创名方之一,并且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的方剂尤多,被广泛适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9.
平性药药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和探讨,首次提出中药寒热平性药模型为"寒性成分+热性成分",认为平性药是一类具有独特药性特征和配伍规律的中药,每一味平性药都可看作是一个寒性成分和热性成分组配的天然复方;总结阐述了平性药"体平用偏"、"和合调平"、"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种中药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种典型寒性中药和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方法: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测定20味典型寒性与热性中药总糖含量。结果: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总体要高于寒性中药的总糖含量。结论:中药的寒热药性与总糖含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论《伤寒论》中之呕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论述极为广泛,涉及条文40余条,为后世治疗呕吐提供了辨治依据。从寒热角度论述呕吐的病机与诊治为一种主要方法,并将呕吐大致分为寒性呕吐、热性呕吐、寒热夹杂之呕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寒热药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和精制多糖,并用三氟乙酸彻底水解成单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指纹图谱,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析实验结果。结果:SVM分析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存在明显相关性,SVM可以作为判别的统计学工具,多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玄参和附子抗鼠心肌肥厚作用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寒性药玄参和热性药附子对大、小鼠心肌肥厚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 方法:采用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及L-甲状腺素两种方法分别制备小鼠和大鼠心肌肥厚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或卡托普利组)、玄参组和附子组。灌胃给药干预7~9d。称体质量后取血和心脏备用。称心脏质量测定左心室及全心质量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和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水平;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横断面面积大小。 结果:寒性药玄参能显著改善心脏质量指数,降低cAMP、AngⅡ的含量,明显缩小心肌细胞横断面面积。而热性药附子则无此作用。 结论:寒性药玄参能通过抑制心肌肥厚大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降低AngⅡ水平而抑制心肌肥厚。而热性药附子抗心肌肥厚及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分泌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达坤  杨永和  蔡敏 《海南医学》2014,(23):3564-3565
寒热并用法,即寒凉性质的药与温热性质的药一并使用,两种寒热药性截然相反的药物合于一方之中治疗病证的一种方法。本文分析了林天东教授临床上常用的黄连药对寒热配伍经验,为临证使用寒热并用法治疗寒热错杂病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天气分寒热,水果也是分寒热的,如果自己的身体不适合吃寒性或热性的水果.食用不当或吃得过多.就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究竟水果如何分寒热.爱吃水果的你又该如何选择呢?  相似文献   

17.
郭淑云教授认为,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对此类病症,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教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并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治疗上,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18.
由《金匮要略》方看"寒热并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仲景据此理论加以发挥,广泛用于论治疾病和指导方药配伍,成为中医临床主要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即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应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不仅是寒热错杂一类病证的主要治则,同时也是临证用药时不可或缺的用药配伍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中药寒热属性主要是指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因此认为凡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凡是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1]。中药寒热属性是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寒性药物对大鼠肝脏功能代谢的影响,以期探讨寒性中药与体内能量代谢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模型提供思考.方法 以寒性中药(龙胆草、黄芩等)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化学、数理统计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过方法,采用现代分析仪器,从机体能量代谢的角度,观察寒性药物对实验大鼠的生物效应,定量研究中药寒热性的物质基础和生化机理.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给药组的ATP、ADP、AMP的峰面积较大.结论 寒性中药可以降低能量代谢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