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XGC病人的增强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及增强检查示胆囊轮廓毛糙,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腔内可见环形高密度影,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欠清,增强后胆囊壁呈明显分层样强化,邻近肝实质于动脉期呈一过性强化。病理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包括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呈"三明治"样或"夹心饼干"样强化、黏膜线多连续、胆囊壁内结节、胆囊或胆管结石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胆囊炎(CC)与壁厚型胆囊癌(TWGC)的CT表现特征,总结两者C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CC和16例TWGC的病历资料,分成良、恶两组,对比分析两者CT表现特征,阅片时重点观察胆囊壁增厚的形态特征、黏膜是否破坏、有无胆道梗阻及梗阻水平、是否合并结石、病变强化特征、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有无肝脏受侵及邻近转移等。结果:①CC囊壁多呈弥漫性规则增厚(20例,90.9%),内壁较光整,囊壁较柔软,胆囊大小、形态多正常,黏膜线多连续完整(19例,86.4%),并发胆道梗阻概率低(3例,13.6%),且多为低位梗阻(2例),与周围脏器关系清晰(21例,95.5%),无邻近侵犯及转移。②TWGC胆囊壁多为不规则性增厚(14例,87.5%),增厚处内壁毛糙不平,囊壁常僵硬,囊体多缩小伴形态失常,胆囊黏膜线多中断破坏(15例,93.8%),并发胆道梗阻概率较高(6例,37.5%),且多为高位梗阻(5例),胆囊轮廓模糊,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14例,87.5%),常侵犯邻近脏器及腹腔转移(13例,8113%)。③两者合并结石和病变强化特征无明显差异。结论:CC与TWGC在CT表现上除合并结石及病变强化特征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有显著不同,CT对正确鉴别两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分析了16例Mirizzi'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和CT图象,16例病人的CT表现包括:(1)胰腺段以上的肝外胆管扩张,(2)胆囊萎缩、扩大或正常大小;(3)胆囊壁增厚;(4)胆囊周围炎性表现;(5)肝门区多囊多管征,肝门区各结构间脂间隙模糊、消失,肝外胆管壁增厚;(6)肝门区含钙结石位于囊、管结构内或位于其外;(7)可伴有肝硬化。上述征象中,肝门区多囊多管征、肝门区脂间隙改变及肝外胆管壁增厚,文献中未曾报道。本文病例的CT表现与手术结果相符合,这些征象是由于胆囊管的扩张、扭曲,以及胆囊周围炎累及肝门和肝外胆管造成的。在梗阻性黄疸的CT鉴别诊断中,当出现上述征象,特别是肝门区多囊多管征象,要考虑此综合征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价值。方法选取术前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的XGC 14例,同时行增强CT检查的9例,分析图像特点,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14例病灶胆囊壁均增厚,13例伴囊腔内结石,1例伴胆总管结石。超声造影4例病灶增厚的囊壁动脉期出现小灶性不增强区,9例胆囊黏膜线完整清晰,6例浆膜线完整清晰,4例胆囊旁肝实质有减退区。增强CT组与超声造影组囊壁动脉期强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超声造影(64.3%)诊断正确率较增强CT(44.4%)高。结论超声造影对胆囊病灶动脉期增强特点的观察更具优势,对XGC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腹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并行CT检查的3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腹部CT表现。结果:双肾肿大、肾实质增厚29例,无明显肿大6例,肾实质血肿1例,肾包膜下出血3例,肾髓质出血1例,肾周模糊伴不同程度渗出液27例,肾周筋膜水肿增厚28例;并发胰腺炎1例,脾大18例,胃壁水肿增厚3例,肝实质密度减低13例,胆囊壁水肿增厚lO例,少量腹水22例,腹壁血肿2例,胸腰筋膜水肿增厚12例。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可引发腹部诸多组织、器官的病变,水肿、积液与出血是其主要的影像表现。CT对病变的检出及了解病变程度与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少见部位的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NET的影像学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51~71岁,平均58岁。肝脏、肾脏、膀胱、肠系膜各1例,胆囊2例。术前4例仅行CT检查,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 6例中5例属于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分别位于肝、胆囊、肾及肠系膜,1例膀胱高分化NEC。肝脏原发性NET表现为大肿块伴周边多子灶,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呈不明显环形、分隔状强化。2例胆囊原发性NET分别为肿块型和厚壁型,肿块型1例巨大,随访晚期可见坏死,厚壁型1例黏膜中断,囊壁局限性增厚并肝脏浸润,2例强化均不明显,无腹腔内淋巴结转移。肾脏原发性NE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结节,合并肝多发转移,增强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轻度强化。肠系膜NET中央坏死,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环形强化,灶周见肿大淋巴结,邻近肠系膜受牵拉呈辐射状。膀胱原发性NET表现为黏膜下密度不均匀结节影,MRI显示中央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壁及中间分隔呈短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征象,以提高对肝内胆管囊腺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资料。结果:6例均为多房囊性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甚至趋于分叶状改变,囊壁光滑,边界尚清晰,囊内密度较均匀,其内可见分隔,1例边界欠清晰,3例分隔均匀增厚,2例囊壁可见点状改变,1例可见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强化,囊内低密度灶均未见强化。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单囊或多囊伴分隔、囊壁结节,并可见囊壁及分隔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附壁结节强化,囊液不强化。掌握其CT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及其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超声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HVOD患者的超声征象,观察肝脏灰阶征象、肝血流显像、胆囊、脾及腹腔积液量等。结果19例HVOD患者超声多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尾状叶不大,肝区回声强弱不均,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肝静脉变细、肝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侧支循环形成,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脾大及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结论超声征象可为HVO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及时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囊癌的CT表现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本组42例胆囊均有完整的临床、实验室及CT扫描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胆囊癌的主要CT表现有:胆囊壁的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乳头状癌结节、胆囊呈等密度实质性肿块、直接侵犯肝脏、肝门及胰头部位淋巴结转移,增强后,囊壁和囊内的癌结节均被增强。结论:胆囊癌的CT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对伤寒的腹部超声特征的价值,证实腹部超声在伤寒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收治发热3天内疑似伤寒的239例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并在7天、14天、21天对该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对86例肥大试验及沙门氏菌培养阳性患者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表现:脾大(73例,84.9%);肠管壁增厚(69例,80.2%);回盲部淋巴结肿大(72例,83.7%);阑尾肿大(32例,37.2%);肝肿大(26例,30.2%);胆囊炎症性改变(31例,36%)。结论:脾、肝肿大、回盲部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胆囊改变和阑尾肿大是早期伤寒的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对血清学检查可疑及培养阴性的伤寒病例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的超声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HVOD患者11次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观察肝、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胆囊、脾和腹水量.结果:6例HVOD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灰阶超声示6例肝大,5例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及腹水,4例脾大.彩色多普勒示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1例出现反流,1例附脐静脉开放;4例患者肝静脉内径变窄,频谱呈门脉样;2例患者肝动脉阻力指数增高(>0.65).经过系统的抗HVOD治疗后4例患者上述超声表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HVOD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影像学特征,提高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水平。方法方收集5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胆囊改变(壁增厚和强化的方式、胆囊壁内囊性结节灶、黏膜线是否完整和是否伴有结石)、胆囊邻近组织受累改变。结果 5例患者均出现胆囊壁增厚,3例为弥漫性增厚,2例为局部增厚。5例患者均可见胆囊壁内串珠样结节灶,表现为低密度灶及长T1长T2信号灶,1例壁内结节灶部分融合。1例患者胆囊黏膜线有中断,黏膜线明显强化。5例患者均伴有结石,均出现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结论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串珠样结节、黏膜线中断、邻近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形成的常见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结核性与癌性腹膜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P) 与癌性腹膜炎( CP) 的CT 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TP12 例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4 例CP 进行分析。结果:(1) TP 多表现为少量腹水(7/10) ,高密度腹水(7/10) ,CP常为大量腹水(22/29) ;(2) TP 壁腹膜多为光滑增厚(7/8) ,CP 为结节状增厚(24/24) ;(3) 肠系膜改变伴有环状增强的肿大淋巴结影为TP 的特征;(4) 大网膜饼形增厚多见于CP(8/34) ,但TP 也可有此种表现(1/12) ;(5) TP 液体局限性聚集常有囊壁,CP 囊状转移多无囊壁且伴肝脾外缘外压性改变。结论:CT 是鉴别TP 与CP 一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23例原发性阑尾肿瘤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阑尾原发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例,女13例.临床呈急、慢性阑尾炎表现者14例,体检发现4例,肿瘤指标升高者5例.黏液囊腺瘤9例,黏液囊腺癌7例,结肠型腺癌和类癌各3例,平滑肌瘤1例.结果 23例原发性阑尾肿瘤CT上表现为下腹部肿块20例(囊性16例,实性4例),呈类圆形或长条状,其中8例累及回盲部,12例淋巴结肿大;囊性肿块中13例病灶内可见线样分隔,8例病灶囊壁钙化,7例囊壁不规则增厚,可见壁结节;5例发生腹腔假性黏液瘤;3例仅表现为阑尾肿大而无肿块,类似急慢性阑尾炎,病理均为阑尾类癌.结论 阑尾原发肿瘤的CT表现多样,可根据肿块的密度及强化表现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特征。方法选取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7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CT扫描图像,观察胆囊壁的厚度、胆囊壁的强化情况、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黏膜线是否完整、胆囊内有无结石,胆囊周围变化及邻近肝组织受累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胆囊壁均有增厚,最大厚度为(22.62±7.24)mm,其中呈局限性增厚的20例(27.78%),弥漫性增厚的52例(72.22%);胆囊内壁低密度结节45例(62.50%);黏膜线中断10例(13.89%)、连续62例(86.11%),轻度强化39例(54.17%)、重度强化的33例(45.83%);合并有胆管、胆囊结石26例(36.11%)。胆囊周围炎性浸润59例(81.94%)。结论 XGC影像学分析常规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内有结节产生、黏膜线连续、周围脂肪模糊较多且有炎性浸润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小肠淋巴瘤,8例位于回肠(包括回盲部),2例位于空肠。10例CT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2例呈动脉瘤样扩张,肠管明显环形增厚,肠管不狭窄且明显扩张;5例呈浸润型,小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息肉肿块型2例,肠腔内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致肠腔变窄,肿块密度较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未见坏死。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分叶状肿块或多个小结节相互融合。增厚的肠壁、软组织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8例,或无明显强化1例,其中2例内部可见血管被肿瘤包绕,1例并发穿孔。结论掌握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间质瘤、小肠癌及小肠Crohn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CT表现,以提高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观察胆囊壁厚度、壁内低密度结节、胆囊内壁、黏膜线、胆囊壁及受累肝组织强化程度、胆囊内有无结石,以及胆囊周围的变化.结果 11例均见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及壁内结节,9例胆囊壁内面光滑,6例显示黏膜线,3例胆囊增大,4例缩小,4例发现胆囊结石,6例侵犯肝脏,3例胆囊周围炎性浸润,6例伴有胆道扩张.结论 增厚的胆囊壁内低密度结节(三明治征)和完整的黏膜线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CT特征。结果 30例囊性肾癌中25例分布在BosniakⅢ、Ⅳ级。囊壁厚薄不均者占23例,部分见壁结节或肿块。囊内分隔者占17例,且分隔多厚薄不均。囊壁及分隔钙化者占8例,钙化旁囊壁、分隔多不均匀增厚。囊液呈等、高密度者占19例,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多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结论囊性肾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典型者可做出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CT表现与特征,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有服用中药土三七史。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均发现腹水12例,肝脏肿大及胆囊壁增厚9例。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肝脏呈斑片状、类地图状强化,可以见到低灌注区。所有病例三支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肝段均无闭塞。结论腹水、肝脏斑片状强化、肝小静脉的狭窄是肝窦阻塞综合征主要征象。结合患病前服用土三七的病史及CT表现,诊断应考虑肝窦阻塞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超声动态检查对急性重型肝炎病情及预后估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重型肝炎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动态检查32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肝穿刺病检证实的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声像图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50例慢性重型肝炎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重型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首次超声检查在肝脏体积、门脉内径及门脉流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和胆囊壁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急性重型肝炎存有下列声像图改变,则提示预后不良:(1)肝脏体积缩小;(2)肝实质呈斑块征;(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模糊;(4)胆囊充盈差、囊壁增厚;(5)腹水;(6)门脉流速减低。结论 动态超声检查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情监视及预后估测具有实用临床价值,胆囊壁增厚程度可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判定标准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