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脑垂体前叶细胞线形溶酶体的功能及与圆形溶酶体之间的关系。②方法应用高压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脑垂体前叶5种内分泌细胞中酸性磷酸酶阳性的线形溶酶体。③结果线形溶酶体存在于脑垂体前叶5种内分泌细胞中,线形结构可一侧膨大或与圆形溶酶体相连并发出分支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④结论线形溶酶体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溶酶体,线性结构及其相连的圆形溶酶体可以认为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
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了小白鼠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细胞的线状溶酶体。该溶酶体呈酸性磷酸酶(ACPase)阳性反应,长条状,长度2~8μm,横径0.15~0.3μm,分支或不分支,多蜿蜒走行在细胞器之间。  相似文献   

3.
超高压电镜小脑浦氏细胞线状溶酶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电镜ACP酶细胞化学技术,显示小脑浦肯野氏细胞线状溶酶体,进行了超高压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存在线状溶酶体。为进一步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线状溶酶体的功能提供超微结构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1)目的:探讨脑垂体前叶细胞线形溶酶体的功能及圆形溶酶体之间的关系。(2)方法:应用高压电镜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脑垂体叶5种内分泌细胞中酸性磷酸阳性的线形溶酶体。(3)结果:线形溶酶体存在于脑垂体前叶5种内分泌细胞中,线形结构可一侧膨大或圆形溶酶体相连并发出分支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4)结论:线形溶酶体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溶酶体,线性结构及其相连的圆形溶酶体可以认为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丙种射线照后大鼠脾脏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特别着重于溶酶体的活动情况及其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丙种射线照射导致脾脏巨噬细胞大规模地吞噬受损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于是在巨噬细胞内形成大量具有AcP酶活性并转化为异噬溶酶体(HPL)的异噬体。随后,部分大HPL出现绞窄,并分离形成许多小溶酶体。有部分大HPL进一步变扁平并伸出伪足样突起包围某些胞质区或细胞器(如小溶酶体)而形成自噬溶酶体。溶酶体的这些行为可能与巨噬细胞内溶酶体系统的调节或自我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溶酶体与线状溶酶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溶酶体(LY)及线状溶酶体(NLY)的变化。方法利用大鼠PTSD-SPS模型,于SPS刺激后的6h,12h,1d,7d,14d取大脑海马,用溶酶体标记酶酸性磷酸酶(ACP)光电镜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显示溶酶体,进行海马神经元溶酶体变化的观察。结果模型建立后的6h、12h细胞ACPase活性增强,溶酶体增多,1d时ACP活性更为显著,NLY尤为增加,7d、14d时ACPase活性减弱。结论PTSD样大鼠海马神经元1d时溶酶体表达最为显著,ACP酶活性最强,为了适应其变化NLY尤为增多。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镜酸性磷酸酶(ACP)细胞化学技术显示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的ACP酶活性分布,并进行了超高压电子显微镜观察。酸性磷酸酶不仅存在于胞质内的圆球形溶酶体,还可见该酶阳性的线状溶酶体伸展或呈弯曲走行在胞质中,证明了脊髓腹角神经元存在线状溶酶体。  相似文献   

8.
溶酶体(lysosome)是属于膜性结构的一种胞质内的细胞器。首先由生物化学家de Duve及其同事发现,他们于1949年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大鼠肝匀浆各种亚细胞成分时,得到一种比线粒体轻而比微粒体重并富含酸性磷酸酶和各种其他水解酶的颗粒部分,当时把这种颗粒部分称为轻线粒体部分(light mitochondrial fraction)或L部分。随后  相似文献   

9.
胃粘液腺癌分泌细胞器电镜酶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酶细胞化学方法对胃粘液腺癌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焦磷酸硫胺素酶(TPPase)和酸性磷酸酶(AcP)进行了光、电镜 水平的定位观察。作者发现胃粘液腺癌G6Pase、TPPase反应较弱,AcP反应多明显增强;电镜下呈弱G6Pase反应的内质网常被挤至细胞周边部或夹于粘液颗粒之间,呈“点彩”状;TPPase反应除见于高尔基体扁平膜囊外,还见于一些未成熟分泌颗粒内,提示分泌颗粒的加工和分泌加速;癌细胞溶酶体数量增加,泌噬作用活跃,AcP反应明显.作者认为胃粘液腺癌分泌功能异常活跃与其畸形分化过程有关;溶酶体的大量增加为其易于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溶酶体的完整性对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非常重要.溶酶体降解含铁的物质会使其内存在大量低质量铁.这些铁主要以还原型Fe(Ⅱ)形式存在并能诱导芬顿反应的发生,导致溶酶体膜完整性破坏.溶酶体膜透性增加会使一系列水解酶和还原铁进入胞浆进而诱导细胞损伤或死亡.此外,自噬在溶酶体铁代谢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溶酶体铁处理的异常在一系列肾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种大鼠实验性肝损伤中细胞角蛋白异常表达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奶油黄(DAB)、液氮致局部冻伤及CCl_4所致的3种肝损伤中也有细胞角蛋白(CK)异常表达肝细胞.①在肝局部冻伤及DAB性肝损伤模型中,表明不伴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坏死不能直接引起肝细胞CK表达的改变;②在DAB性肝损伤中,肯定了卵园细胞对肝细胞CK表达改变的诱导作用,提出层粘连蛋白(LN)是卵园细胞产生的诱导物之一;③在CCl_4性肝炎及肝硬变中进行了CK和LN免疫细胞化学定位,表明肝细胞CK异常表达和LN异常沉积无论在位相上还是在时相上都密切相关,提出肝小叶结构破坏可能通过LN异常沉积而影响肝细胞的CK表达,LN等基底膜物质也是这一过程的诱导物;④在我们设计的一种局部肝冻伤模型上证实,肝细胞CK异常表达是肝小叶结构修复过程中肝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将化学诱癌早期产生的大量卵圆细胞增生肝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结合G-6-P酶和γ-GT酶组织化学(简称组化)、AFP免疫组化、~3H-dT放射自显影及超微结构形态学方法,动态地观察卵圆细胞的演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卵圆细胞显示未分化细胞特征,移植后卵圆细胞仍增生活跃,进一步向过渡细胞、小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分化。我们认为卵圆细胞代表肝组织中的一种原始的干细胞,在致癌剂的作用下,由于分化异常,可成为肝细胞癌的组织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鼠成体肝卵圆细胞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成体大鼠肝卵圆细胞分离培养获取纯净的干细胞并观察诱导分化前后从肝卵圆细胞到肝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 采用AAF/PH肝干细胞刺激模型,胶原酶Ⅳ消化分离和Percoll梯度离心纯化肝卵圆细胞的方法,用地塞米松、DMSO和EGF、HGF、SCF、LIF等生长因子联合应用诱导肝卵圆细胞增殖和分化为肝实质细胞.观察肝卵圆细胞到肝细胞形态变化过程,用免疫荧光技术,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了干细胞标志c-kit和RT-PCR分析法检测肝干细胞白蛋白和CK19 mRNA表达鉴定卵圆细胞.结果 分离得到的肝卵圆细胞活度达到90%,细胞形态包括大小和颜色呈不均质,卵圆细胞直径是肝细胞直径的1/4~1/6.诱导后出现大而圆的肝细胞,可见卵圆细胞到肝细胞的中间变化过程,新分离的肝卵圆细胞在生长因子诱导下有向肝细胞分化的特性.经c-kit免疫荧光染色显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卵圆细胞有c-kit蛋白条带,而大鼠肝细胞及胆管细胞则未出现条带.PCR分析显示卵圆细胞有CK19和白蛋白mRNA表达.结论 新分离的肝卵圆细胞同时表达c-kit,CK19和白蛋白3种抗原,诱导分化出现一系列从卵圆细胞到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这种现象证明分离的肝卵圆细胞就是肝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可以产生成熟的肝细胞,成为进一步研究肝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e changes of lysosomes of the hepatocytes in 27 rats aged 1,5,15,30,50 and 90 days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with morphometry andby studying the ultrastructur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isperiod of development,the volume density and the numerical density ofthe lysosomes markedly increased.Lysosomes originally scattered inthe cytoplasm of the hepatocytes gradually migrated to the peripheryof the bile canaliculi,and the changes of the proportions amongcertain forms of secondary lysosomes were also observed.The author,considering from all the results,suggest that the first 5 days of the lifeof the rats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ysosomesof the hepatocytes.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铝盐法,在光镜和电镜下对生后1~90天大鼠肝细胞溶酶体ACPase做了定性观察和半定量估计。 光镜显示:生生15天时,逐渐增加的酶反应颗粒由胞浆移到了胆小管旁。电镜显示:溶酶体系统是显示ACPase活性的主要细胞器,溶酶体的分布和数量随大鼠年龄增长的改变与光镜下酶反应颗粒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肝细胞内自噬泡的数量在生后早期较多,并可见许多性质不明的泡状结构。三种半定量方法均表明肝细胞溶酶体ACPase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自噬泡参与了大鼠生后肝细胞胞质的重建。胆小管旁定位有利于溶酶体排出废物。溶酶体ACP ase活性增强与大鼠生后肝机能日趋旺盛有关,主要表现为溶酶体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Dubin—Johnson综合征肝细胞色素的超微结构特征,为Dubin—Johnson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按电镜常规进行标本制备,应用透射电镜对18例Dubin—Johnson综合征患者肝穿刺活检组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发现,肝细胞内有明显的色素沉积,主要见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周围。超薄切片,铀、铅染色后发现肝细胞内有特征性的单层膜包裹颗粒。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0.2~1.0μm。颗粒大多聚集于毛细胆管周围区域的肝细胞内,也可散在分布于肝细胞质内。这些颗粒缺少典型脂褐素颗粒的分叶结构。呈多形性,电子密度不一。常存在许多与脂滴相关非常致密的小体,而溶酶体的其余部分由中等电子密度的均一性颗粒物组成,表现为点彩状外观。与脂褐素相比,它们相对富含颗粒状基质,而脂滴样结构少见。这些颗粒可互相融合,形成更大的不规则结构。肝小叶中央区可发现大量无定形颗粒,这些颗粒缺少脂滴样结构。相反,在肝小叶周围的肝细胞内电子致密小体丰富。在某些方面,它们类似脂褐素,但与脂褐素不同的是,某些颗粒内含有明显的致密核心结构。结论特征性的含致密核心结构的溶酶体对Dubin—Johnson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电镜、酸性磷酸酶ACPase组化和立体计量分析,对成年猴、狗、猫、兔、大鼠和小鼠肝细胞内溶酶体作了超微结构定性和定量的比较观测。 几种动物肝细胞的致密体超微结构相似,但数量和大小各有差别。消化泡以大鼠、小鼠、兔和猴的数量最多,狗和猫的较少。与此相反,大鼠、小鼠和兔的殁体较少见,猫和猴的稍多,狗的残体为数最多,且见有在其旁的未消化物质正进入残体内进行消化。这几种哺乳类动物肝细胞内消化泡与残体所出现的差别,据推测可能与所食饲料的性质和动物种属不同有关。 鬃毛有衣小泡多位于细胞膜的深处。在狗和猴见到侧邻的两个肝细胞的一侧胞膜出芽,陷入胞质内,其末端膨大,似脱离而形成鬃毛有衣小泡。 6种哺乳类动物肝细胞内溶酶体的形态计量分析所得结果;体积密度中,以狗为最高,小鼠最低;数目密度中,猴最高,兔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