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胫腓骨滋养孔及滋养动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测量了成对的胫骨246侧,腓骨212侧,包括二骨的长度、中点矢状径、横径及周径。腓骨周径为胫骨周径的二分之一稍强。观察了滋养孔的位置、数目、大小及方向。胫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都比较恒定,滋养孔无一例缺乏,二个或三个滋养孔亦很少见(1.63%);滋养孔在纵向上,多数集中在该骨的上、中1/3交界附近(指数平均值34.53);在横向上多位于胫骨的后面(95.22%)。两侧胫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都对称的较多(72.36%)。滋养孔的口径一般均较大,方向多通向远端(99.20%)。腓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显示变化较多。腓骨滋养孔缺乏的有2.36%,二孔以上的9.43%。腓骨滋养孔在纵向上分布弥散,位于该骨中1/3的最多(90.39%);在横向上多数集中在腓骨后面(57.64%)、内侧缘及内侧面。两侧腓骨滋养孔在纵向及横向上均对称的较少(16.98%)。滋养孔的口径一般较小,通向远端的占89.52%。二、解剖出胫、腓骨滋养动脉各100例。测量了滋养动脉的长度和口径,并观察了它们的起点及行径。胫骨滋养动脉的起点变化较多,起自胫后动脉的有67%。胫骨滋养动脉的长度平均4.57厘米,起始段的外径平均1.53毫米;其行径颇为恒定,穿通胫骨后肌的起始部,贴胫骨上1/3部的后面下行,然后进入滋养孔。腓骨滋养动脉均起自腓动脉,但起始高度则多变。腓骨滋养动脉的口径细小,行程亦短,其平均长度为1.1厘米,起始段外径平均0.9毫米;行经(足母)长屈肌与胫骨后肌间,入滋养孔。腓动脉发出的弓形动脉,穿(足母)长屈肌的起点,沿腓骨的背面行走,对腓骨骨膜的血液供应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腓骨的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1,000例中国成人腓骨。腓骨头关节面的倾斜度与周长之间存在着正的共变关系。84.3%的标本,腓骨体有四缘四面,以所附着的肌作为面的命名较为恰当。腓骨最大长平均340.42±22.76毫米,最小周长33.68±4.40毫米,中部周长39.52±4.99毫米。分别计算了长厚、中部长厚和体断面指数。计测结果说明,腓骨的左右侧差,除中部最大径右大于左外,其它都不显著。在成对标本上,周长和中部径右侧稍大于左侧的例数,都非常明显的多于左侧大于右侧者。根据观测结果,初步探讨了一些机能与腓骨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人腓骨滋养孔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骨滋养孔的解剖学资料对于带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具有实用意义。本文调查了完整的成人干燥腓骨200根(左、右侧各100根),用游标卡尺等测量腓骨长度、腓骨中部最大径及腓骨滋养孔的位置,以不同直径的钢丝插入腓骨滋养孔内,观测其方向及横径。所得结果如下: 一、腓骨长度(腓骨小头尖的最高点与外踝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最大值39.30厘米,最小值28.67厘米,平均值34.11±0.15厘米(左侧34.10±0.22厘米,右侧34.12±0.21厘  相似文献   

4.
腓骨的研究     
目的 提供腓骨测量及形态观察的地方性资料。方法 采用 2 1 4例内蒙古通辽地区出土的成年人干燥腓骨标本 ,使用游标卡尺、卷尺、粗细不等的铜丝肉眼观察。结果 腓骨最大长为 (33 2 3± 2 52 )cm ,腓骨骨干中部周长为 (3 97±0 51 )cm。滋养孔数目单孔者为 56 0 7% ,双孔者为 2 9 9% ,3孔者为 1 1 68% ,无孔者为 2 34 % ;滋养孔距腓骨下端的距离 :第 1孔为 (1 8 1 3± 5 0 5)cm ,第 2孔为 (1 4 2 4± 4 2 4 )cm ,第 3孔为 (1 2 99± 4 94)cm ;滋养孔在腓骨纵向上的位置于中段上份者 1 2 8个孔占 39 62 % ;滋养孔在横向上的位置于后面者多 ,计 1 67个孔占 51 70 % ;滋养孔方向多数通向远侧 ,计 2 68个孔占82 97% ;滋养孔横径 :第 1孔为 (0 45± 0 2 4 )mm ,第 2孔为 (0 42± 0 2 )mm ,第 3孔为 (0 32± 0 2 1 )mm ;滋养孔指数 :第 1孔平均值为 54 7,第 2孔平均值为 42 7,第 3孔平均值为 39 1。结论 本组腓骨最大长与中部周长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P <0 0 1 )。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带血管蒂游离移植腓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0块腓骨上,用细钢丝、游标卡尺测量了腓骨的长度、滋养孔数、滋养孔在腓骨各面上的分布和孔径以及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并列出回归方程。结果腓骨平均长度为(34.53±2.21)cm,滋养孔大多分布在腓骨后面占73.37%,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平均为(15.55±3.94)cm,滋养孔径平均为0.73mm。结论通过测出供侧腓骨的长度,就可推算出腓骨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再以滋养孔为中心截取所需移植腓骨的长度,就可保证被截取的腓骨带有主要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 ,广泛应用带血管神经蒂远处转移或转位 ,修复组织缺损。下颌各种严重疾病除造成的缺损 ,曾用自体肋骨移植或有机玻璃植入 ,有其诸多缺点。本文运用带血管蒂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 ,修复下颌骨的缺损 ,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选用 :一 ,10 6侧外形完整的干腓骨观测如下 :1.腓骨中轴为一直线 ;2 .全长 338.4±2 6 .76 mm;3.中部直径 12 .8± 2 .4mm;4.滋养孔距上端 140 .4± 0 .2 1mm、滋养孔共有2 2 9个 ,其中 187个孔 (81.6 % )向近中、2 7个孔 (11.8% )横向、15个孔 (6 .6 % )向远中等开放 ,只有一孔者 91侧 (85 .8% )、…  相似文献   

7.
带血管腓骨干切取应用解剖的几点补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带血管腓骨干切取补充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4侧防腐固定的成年小腿标本上,将腓骨全长平均分为4段,解剖观测腓骨肌肉的附着及部分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观测腓骨营养血管的起始位置的特征。结果:腓骨干上附着肌肉的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腓骨肌面、屈肌面、胫骨后肌面和伸肌面。腓骨短肌的肌支发出处距腓骨头尖(9.9±2.7)cm,于腓骨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最贴近腓骨骨面,长伸肌的第1肌支起始位置距腓骨头尖(10.1±1.9)cm,于腓骨的中2/4段紧贴腓骨前缘,腓骨滋养动脉和第1 ̄3弓状动脉集中于腓骨中2/4段。结论:(1)带血管腓骨干所可能切取的“肌袖”主要为长屈肌和胫骨后肌;(2)腓骨肌面的中2/4段和中3/4段的上半部分为手术时容易损伤腓骨短肌肌支的部位;(3)腓骨中2/4段近腓骨前缘是长伸肌神经支最易损伤的部位;(4)近端截骨点位于腓骨上1/4段中点的切取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含腓骨的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远端蒂腓骨短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形态学学基础。方法:20例(40侧)尸体下肢标本,对腓浅神经、腓浅血管及腓动脉腓骨短肌的营养肌支进行解剖观测,并在3例下肢动脉灌注标本上观察腓动脉及其分支与周围血管吻合情况。结果:(1)腓浅血管、腓浅神经至小腿中下部走行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间隙中,而后下行于腓骨短肌筋膜表面,在外踝上(10 2+1.9)cm浅出皮下。(2)腓动脉在腓骨中部发出数支弓状动脉,沿途发出2-4支腓骨短肌肌支,这些动脉分别向深部与胫前、胫后动脉,向后与跗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有交通吻合。结论:以腓骨短肌及腓浅血管远端为蒂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蒂腓骨移植的应用解剖与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腓骨周围重要的血管及其分支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腓骨移植后出现的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说明腓骨移植手术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采用8例完整的成人下肢标本(其中男6侧,女2侧),对腓骨上、中、下三部分的骨膜营养动脉、滋养动脉及其周围重要动脉分别进行解剖观测。结果在腓骨上段,从腘动脉发出一支向腓骨头走行的分支,在腓骨头分出三支动脉,其中一支向下(直径0.161 cm)移行为腓骨上段骨膜营养动脉,另一支水平环绕,第三支(平均直径0.155 cm)向上平均走行1.75 cm,直接进入膝关节。在中段除主要的一支腓骨滋养动脉(直径0.210 cm)外,其余的细小的腓骨滋养动脉呈节段性进入腓骨,并且一般有腓动脉发出的腓骨膜营养动脉(主干直径为0.195 cm),距腓骨头9.05 cm向下分布中段大部分骨膜。在下段,上部有从腓动脉分出的2~3支弓状动脉(直径0.075 cm),绕过腓骨后,继续走行在肌肉之中,在下部距外踝4.50 cm处有腓动脉穿出后下降。结论临床上腓骨移植后出现的并发症与各段分布的动脉有密切的关系,保护好这些重要的血管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逆行腓骨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其表面皮肤与营养血管的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的情况;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 结果 腓动脉起始外径(3.7±0.7) mm,多条分支供给比目鱼肌、 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长度为(3.5±1.3) cm。腓动脉终末穿支在胫腓骨骨间膜中穿出,外径(1.2±0.4)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骨短肌肌腹的上部有一支较粗的腓浅动脉发自胫前动脉,向前穿骨间膜行于腓骨长肌与小腿前群肌之间,管径(1.8±0.5) mm,行向下营养腓骨短肌、腓浅神经和小腿前外侧部皮肤。 结论 以腓动脉中、下部穿支或终末穿支与其它血管的吻合部为蒂,可以设计切取逆行腓骨长、短肌肌皮瓣,修复小腿下部及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1.作者测量了成人下肢长骨(股骨、胫骨、腓骨)共400例,对各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 2.下肢长骨(股骨、胫骨、腓骨)的滋养孔位置均以分布于各骨的后面、并以中1/3处为多。 3.根据滋养孔的位置、数目以及至骨上端的距离等,下肢骨骨折以中1/3处愈合为好。截肢高度不应低于膝关节以下6厘米,这样既有利于创口的愈合,又有利于假肢的安装。 4.股骨滋养孔的数目以一孔49.25%,二孔47.50%为多。胫骨、腓骨的滋养孔以一孔96.00%、89.75%为多。股骨及腓骨均发现有无孔者,各为1.00%、1.75%,胫骨未发现有无孔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量了210对共420侧成人干燥上肢长骨标本,观察了各骨干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及方向。 1.肱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均较恒定,420侧中无一例缺如,其中以一孔者居多,占80.56%,距肱骨上端平均距离为15.77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肱骨的中1/3,占90%以上。在横向上分布多集中在内侧面和前内侧面,共占81%以上。肱骨滋养孔的方向均向肘。 2.桡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方向较肱骨更恒定,一孔者占97.10%,距上端距离平均为8.91厘米,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滋养孔在纵向上多集中在中1/3,占61.80%,上1/3者占36.90%,在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内侧面,共占79.15%。桡骨滋养孔方向全部向肘。 3.尺骨滋养孔的数目、位置和方向也较恒定。一孔者占94.30%,距上端平均距离为9.81厘米,多位于中1/3,占78.02%,位于上1/3者占21.80%,横向上多集中在前面和前内侧面,二者共占76.26%。尺骨滋养孔的方向全部向肘。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孔韧带的解剖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韧带的形态及特点,以探讨其在腰腿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人体腰椎防腐标本,解剖椎间孔区,对椎间孔韧带的起止点、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等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含有椎间孔韧带,80%椎间孔存在韧带组织,韧带以上腰椎多见,左右椎间孔韧带分布无对称性。椎间孔韧带平均厚度(0.36 ± 0.44)mm,以带状韧带为主。椎间孔垂直径、神经根孔垂直径和神经根直径分别为(17.09±2.92)mm、(11.19±3.06)mm、(4.37±1.08)mm。横孔韧带多分布在上位椎间孔,体横韧带多见于L5S1椎间孔处。结论:①腰椎间孔韧带形态变异较大,分布广泛而有一定的规律,应为正常的组织结构;②当椎间孔周围组织出现退变时,椎间孔韧带的存在可能会增加血管和神经根遭遇受挤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100侧腓动脉与腓骨血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侧成人下肢腓动脉及其与腓骨血供关系研究的主要结果: 1.腓骨全长29.8~40.0厘米(平均34.26±0.23)。 2.腓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占90.0±3.0%,起自胫前动脉占1.0±0.99%,胭动脉占1.0±0.99%,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占8.0±2.71%。 3.腓动脉起始部外径为0.15~0.60厘米(平均0.37±0.01)。 4.腓动脉与腓骨靠近点(二者开始相距0.5厘米之点)距腓骨小头尖平面6.30~17.01厘米(平均10.35±0.22)。 5.腓骨滋养动脉共发现94条,包括双滋养动脉2条。未发现腓骨滋养动脉8侧。其长度为0.4~2.0厘米(平均0.96±0.07)。 6.腓骨滋养孔最多位于腓骨后侧,占51.06±5.15%。 7.弓状动脉分布于腓骨骨膜及其骨皮质,有1~5支,以3~4支多见。 8.肌支多分布于小腿后群和外侧群,支数差异较大。 9.腓动脉根据起始动脉分为四型。Ⅰ型于胫后动脉,占90.0±3.0%。 10.讨论了腓动脉与腓骨血供的密切关系,指出了腓骨中/上、下/上、上/中和中/中部分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解剖学再探讨。方法:成人下肢标本,观测供区、受区血管的解剖学。结果:(1)观测了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点的位置和外径及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布。(2)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升支的起点位置、干长和外径及其伴行静脉的外径。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术式首选的受区血管,将腓动脉与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吻合,有利于重建股骨头颈的血供。  相似文献   

17.
胆囊床内血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 12 8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原位或离体带有保存完整胆囊的肝脏标本进行解剖 ,观测了胆囊床内血管的直径、位置、行程、分支及分布范围。结果如下 :(1)胆囊动脉深支 ,10 2例 (占 79.7% )标本胆囊动脉深支分为胆囊支和肝支 ,胆囊支分布于胆囊 ,肝支有 2~ 3支 ,直径 0 .35~ 1.3mm,进入肝 ,与肝内血管存在吻合。 (2 )肝中静脉及其属支 ,16例 (占 12 .5 % )标本肝中静脉及其属支在胆囊窝内部分或全部突出于肝组织表面 ,参与组成胆囊床 ,其中肝中静脉主干 3例 ,占 2 .3% ,直径 5 .8~ 6 .8mm,长度 11.3~ 14.2 mm;右前叶支、或左内叶…  相似文献   

18.
在450例成人胫骨上,对比目鱼肌线的形态及其与胫骨滋养孔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测,根据观察所见将其分类粗涩线型(占53.6%)、沟型(占7.6%)、嵴型(占38.9%)3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长肌外踝以上段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腓骨长肌腱平均长男6.9±1.3cm,女6.5±1.6cm,宽度男0.9±0.3cm,女0.8±0.31cm;营养血管来自胫动脉的占57.8%,来自腓动脉的占36.4%;腓浅神经分支入肌处距腓骨头下方,男1.5±0.5cm,女1.5±0.4cm。结论: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术式,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体腓骨体部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方法 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均排除骨骼慢性疾病病史。取右侧腓骨体部,垂直于腓骨体部长轴将其切割为6等份,再使用高精度低速锯于每段标本中部取骨组织制成3 mm厚的骨骼标本,并将每个标本分为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应用维氏硬度测量系统对每个区域进行5次有效显微硬度测量并取得硬度值,分析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及同一层面的前侧、内侧、后侧、外侧4个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特征,比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显微硬度差异。结果 3具腓骨体部标本共制备18个骨骼标本,选取72个区域共计测量了360个位点的有效硬度值。3具腓骨体部标本前侧、内侧、后侧、外侧区域总体硬度值分别为(46.81±4.51)HV、(49.69±4.05)HV、(51.19±4.19)HV和(50.44±4.10)HV,其中前侧皮质硬度最低,后侧皮质硬度最高,不同区域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0, P<0.01);腓骨体部1~6层面总体显微硬度分别为(48.63±4.88)HV、(49.66±4.19)HV、(49.50±4.67)HV、(51.07±4.08)HV、(49.96±4.24)HV、(48.39±4.63)HV,其中腓骨体部第4层面硬度最高,第6层面硬度最低,不同层面间总体显微硬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0, P<0.05)。同一区域不同层面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层面内,1~4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第5、6层面不同区域间显微硬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腓骨体部不同层面和不同区域骨组织显微硬度分布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层面间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生在自体腓骨移植中,正确选择腓骨植入时放置的方向,减少移植物疲劳骨折的发生,还可以为制造更高精度的3D打印仿生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