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4例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要求以及效果.方法将近5年来完成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34例成人患者的年龄、求治动机、矫治方法及满意度分别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的矫治动机以改善美观为主(70.59%),矫治方法以不拔牙矫治占多数(55.88%),患者与医生的满意度基本一致.结论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应根据成人的要求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矫治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生长发育特点,为安氏Ⅲ类错的矫治提供参考。方法:899例安氏Ⅲ类错患者按照性别和不同的CVM分期(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method)分组,测量治疗前的X线头影片,分析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生长发育的特点。结果:男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升支的高度(Co-Go)在CS2-CS5期增长显著(P<0.05),面下1/3的高度(L1-MP)在CS1与CS2期之间以及CS3与CS4期之间有明显增长(P<0.05);女性患者下颌升支高度在CS1-CS4期均出现显著增长(P<0.05),下颌骨体长度(Go-Gn)在CS3与CS4期有显著增长(P<0.05)。男性患者在CS3-CS4期下颌骨体长度生长最为显著(平均4.8 mm),女性则出现在CS1-CS2期(平均5.2 mm)。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骨的水平向及垂直向生长在两个生长发育期(CS1-CS2期以及CS3-CS4期)都极为迅速,且可一直持续到成人前期(CS5-CS6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已正畸治疗及未治疗的患者各30例,年龄18~25岁。以硬化明胶作咀嚼测试物,利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另选30例正常牙合作为对照。结合临床所见,对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⑴3组间咀嚼效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正常组与错已治疗组、未治疗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已治疗组、未治疗组比较,咀嚼效能差别有显著性(P<0.05)。(2)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磨牙反牙合、下颌前突等因素与咀嚼效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正畸治疗能够在改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颜面美观的同时,提高其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畸形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儿童安氏Ⅲ类错患者20例及正常儿童20例,对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并与正常者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组矫治前舌骨位置较正常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FH、H-S、H-Mp距明显减小(P<0.01);在水平向H-Ptm距减小(P<0.05),H-RGn距无显著性改变(P>0.05);Ar-H-Me角度明显增大(P<0.01)。矫治后舌骨位置较正常组H-Mp距明显减小(P<0.01)、Ar-H-Me角度增大(P<0.05),H-FH、H-S、H-Ptm、H-RGn距无显著性改变(P>0.05)。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对比:H-FH、H-S距明显增大(P<0.01),H-Ptm距有增大(P<0.05),Ar-H-Me角度减小(P<0.05),H-Mp、H-RGn距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经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安氏Ⅲ类错患者的舌骨位置与治疗前相比,位置更靠后、靠下,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了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5.
<正> 有关反矫治的报道已见不少,特别是用垫活动矫治器。安氏Ⅲ类错是指近中错,即下牙弓及下颌体处于近中位置;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下牙弓、下颌或颏部前突,上颌正常或上颌发育不足。根据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症状与机制,可以选用前方牵引,矫形面具或者颌间牵引等方法进行矫治。根据我院正畸诊室550名顺序病员的错(牙合)分类中,安氏Ⅲ类错(牙合)者占10.9%。经笔者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治疗成人安氏Ⅱ类错畸形伴深覆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18例Ⅱ类错畸形伴深覆患者,排齐后换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在12,13和22,23间或同时在32,33和42,43间植入微型种植体,打开咬同时关闭拔牙间隙。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U1-PP距和L1-MP距减小,前牙深覆从Ⅲ度达到正常。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有效的治疗成人安氏Ⅱ类错畸形伴深覆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扩弓矫治后的牙弓宽度的稳定性。方法分别测量17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扩弓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磨牙间及尖牙间牙弓宽度。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扩弓治疗前后上下尖牙及磨牙间宽度均明显增大(P<0.05),保持2年后上尖牙及磨牙宽度基本稳定,而下尖牙间宽度明显缩窄。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扩弓矫治后,最好用舌侧保持器做永久保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MEAW技术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探索骨性安氏Ⅲ类错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3~22岁,平均16.5岁。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矫治结束时至前牙反解除,尖牙磨牙为中性关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唇倾度加大,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前牙代偿性舌向移动,下后牙远中直立。平面变平,颌骨变化较小。结论: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以通过牙的三维移动矫治骨性前牙反,拓宽了正畸矫治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426例正畸患者错畸形的分类、减数矫治所占比例和矫治方法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2000年4月~2006年12月1426例门诊正畸治疗病例的资料,调查项目为错分类、减数牙位以及采用的矫治技术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26例矫治患者中固定矫治1258例,占88.22%,活动矫治168例,占11.78%。安氏Ⅰ类错518例,占36.3%;Ⅱ1类错422例,占29.6%;Ⅱ2类错235例,占16.5%;Ⅲ类错251例,占17.6%。固定矫治的患者减数治疗者达到59.9%。总共减数1834颗牙,第一前磨牙减数占总减数牙的87.1%。结论高性能的固定正畸是广州市花都区胡忠医院口腔治疗中心正畸科的主流技术,同时各类活动矫正器也是临床上重要的辅助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浦路明  陈斯军  袁静 《口腔医学》2009,29(12):639-640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Ⅲ类错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4例青春期安氏Ⅲ类错前牙反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取模,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相对于颅底前移,鼻底宽度,尖牙宽度,上颌第一磨牙宽度和覆盖都增加,其中57%为骨性改变,43%为牙性代偿。结论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于青春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疗效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矫治时间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6—2012年在我科进行全程双颌固定正畸治疗结束的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70例,记录患者拔牙与否、矫治时间、就诊次数、矫治过程中矫治器损坏次数、失诊及弹性牵引,比较患者矫治时间和就诊次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相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平均矫治时间为26.3个月(14~40个月);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患者的矫治时间。结论拔牙、矫治器损坏、失诊及弹性牵引延长了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矫治结果。方法采用PAR指数对19例上颌单颌拔牙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矫治前后PAR总分值减少17.83±6.94,减少百分率为83.08%±9.72%;加权PAR分值减少29.87±10.15,减少百分率为86.01%±12.63%;19例患者中矫治后矫治等级为改善2例,占10.53%,极大改善17例,占89.47%。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RⅢ功能矫治对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上气道间隙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3例为治疗组,平均9.8岁;正常23例对照组,平均10岁;两组均为男10例,女13例。治疗组采用FRⅢ功能矫治,对照组采用观察,平均时间为10个月。分别拍摄实验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和正常组相比FRⅢ功能矫治后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显著变小(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RⅢ功能矫治对上气道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有影响,其余上气道间隙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Ⅰ类错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所包含的各种错畸形。方法选择267例恒牙列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并结合X线头影测量,分析各种错畸形的构成比。结果①矢状向:Ⅰ类骨面型202例(75.66%),Ⅱ类骨面型45例(16.85%),其中上颌前突16例,下颌后缩30例,上颌前突合并下颌后缩1例,Ⅲ类骨面型20例(7.49%)。②垂直向:正常型99例(37.08%),高角型153例(57.30%),低角型15例(5.62%)。③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构成情况:牙列拥挤245例,(91.76%),牙间隙21例(7.87%),双颌前突12例(4.49%),前牙反43例(6.10%),前牙深覆盖105例(39.33%),前牙深覆110例(41.20%),其中闭锁型深覆4例,后牙反14例(5.24%),后牙正锁6例(2.25%),个别牙错位2例(0.75%),前牙及双尖牙开5例(1.87%)。结论安氏Ⅰ类错畸形临床表现多样,安氏分类法对错畸形特征的概括太笼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提供参考。方法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17.
���Ϣ�������ϻ��ε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Ⅲ类错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临床检查呈现不同程度的错表现,其治疗和预后随着骨性畸形的严重程度而变化。明确诊断、合理评估错的严重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基本前提。同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恰当的拔牙以及个体化矫治力系的设计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安氏Ⅲ类错的分类诊断、治疗时间及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Twin Force矫治器用于矫治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并用X线头影测量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反式Twin Force矫治器治疗12例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比较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经平均8.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面部轮廓明显改善,前牙的反得以矫治,磨牙关系为I类,SNA和ANB均增加3o,Ptm-A增加2.05mm,而SNB和NPog-FH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反式Twin Force矫治器能够促进上颌发育,迅速有效矫治恒牙早期轻度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且患者戴用舒适,易于配合,对患者配合的依赖性较小。  相似文献   

19.
张进军  张莹 《口腔医学》2013,(12):831-833
目的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于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的矫治作用,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选择18例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013岁,无矫治史的患者使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18例患者经过2013岁,无矫治史的患者使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18例患者经过2024个月的治疗后,前牙覆、覆盖关系基本正常,磨牙关系中性,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孙俊鹏 《口腔医学》2010,30(6):373-375
目的 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并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方法 对26例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儿,使用口内垫活动矫治器配合双杆式可调式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观察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判断前方牵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解除前牙反,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下向生长;下颌骨前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并顺时针旋转,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面下1/3前后关系协调。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