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利、条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疏利气机、条达情志、疏泄胆汁三方面。肝又主藏血,即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这两方面的作用。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胆为“中精之府”,其生理功  相似文献   

2.
治胆七法     
胆附于肝,肝胆相合,互为表里。胆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具有双重的生理功能。属六腑者,以其不能壅塞,所谓“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属奇恒之腑者,以其“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祖国医学特别重视胆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在论述了脏腑的各自生理功能之后,  相似文献   

3.
辨析“胆”“卵”话奇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别论》之论,必有所误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胆独为其“两栖之府”,即既属“传化之府”,又属“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以下简称《别论》)曰:“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之“六府”,当包括胆无疑。盖《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据此,胆当为“传化六府”之一。然于同一篇《别论》,其前又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府。”据此,胆又当为“奇恒六府”之一,然胆究当属  相似文献   

4.
笔者运用自拟紫黄黛矾散 (胶囊 )治疗胆系疾病 ,取得一定疗效。现探讨如下。1 胆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胆系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疼痛并身目发黄。此症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胁痛、胃痛范畴。《内经》云 :“胆为中清之府”,“胆附于肝”,“肝之余气 (胆汁 )结于胆 ,聚而成精汁”。说明肝胆同气 ,具有通降下行之特性 ,胆汁下泄循经入肠为顺。现代医学认为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入微小胆管 ,汇入胆小管 ,再入左右肝管入肝 ,经肝总管、胆囊管贮存胆囊中。当消化食物时 ,胆汁分泌明显增加 ,胆囊收缩 ,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中以助消化。笔者认为 ,这正是“肝…  相似文献   

5.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6.
试述胆汁返流性胃炎与脾胃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机能紊乱或胃手术导致胃的解剖和功能异常,使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人胃,破坏了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出现胃疼、痞满、嘈杂、嗳气、呕吐苦水等临床症状。中医经典著作《灵枢·本输篇》指出:“胆者,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储藏于胆,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协调脾胃升降,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按中医理论分析,并针对本病临床特点,本人认为本病与脾胃、肝胆均有关系,试述如下。肝属木,为五脏之首,应春气,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胆附于肝,位于胁下,肝胆本为一体。肝主疏泄,胆…  相似文献   

7.
胆囊炎、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腹痛”、“腹胀”、“胆胀”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蕴结而发病。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胆,原作膽。《说文·肉部》说:“膽,连肝之府,从肉詹声。”位于肝之短叶间,形若悬瓠,其经脉起于目内眦,绕耳前后,行身之侧,而与肝相连,构成表里络属关系,同主疏泄而应其筋,咽为其使,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六腑之一。胆腑贮藏胆汁而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而不泻,与其他腑不同,称之为“奇恒之腑”。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灵枢·本输篇》云;“胆者,小精之腑。”难经亦云“胆内盛精汁三合”。此液由肝的疏泄作用,参与六腑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功能活动。二是主决断。《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指出胆腑公正无私,不偏不倚,果敢准确,主持人之勇、怯,在精神、  相似文献   

9.
任宏丽 《养生月刊》2013,34(2):163-164
胆,甲骨文写作■,从月,月是肉符,从月的字多与人体的脏腑有关,《说文》:"胆,连肝之府。",意即胆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胆。人们常以胆喻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胆囊本身并不苦,苦味是因为贮藏了胆汁的缘故,胆汁是黄绿色的,非常苦,古人不知道胆汁是肝脏分泌的,认为胆汁是精纯、清净之物,把胆汁称为"精汁",因为胆有内盛胆汁的功能,把胆囊称为"中精之府"。  相似文献   

10.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肝胀”、“胆胀”等范畴。慢性胆囊炎一般多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与治疗亦多有相同之处,为常见疾病之一,因病情复杂缠绵,故施治也应法随证转。笔者在临证过程中,针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以7法论治,现试述如下: 1 疏肝利胆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胆失疏泄证型。胆附于肝,受肝之余气,溢于胆而成胆汁,为“中精之府”。肝胆相互为用,肝失疏泄,胆气不利,日久结石。治以疏肝解郁利胆。本法在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为常用。常用柴胡、枳壳、香附、郁金行气解郁;白芍柔肝止痛;栀子清热泻火,配以…  相似文献   

12.
《灵枢——本输篇》说:“肺合大阳,大阳者传导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清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也”其中“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一句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3.
试论胆胃生理病理的相关性及临床证治柴可群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杭州310012胆与胃均属阳腑。胆附于肝,属奇恒之腑。胆内藏清净之汁,有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之功。胃位于中焦,为“水谷之海”,其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布散精气,滋养全身。胃气主...  相似文献   

14.
李家庚 《光明中医》2004,19(3):38-40
胆腑病症包括胆囊炎、胆石症等,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胆汁滞留、细菌感染和代谢障碍有关,其隶属中医“胆胀”、“胁痛”、“黄疸”等范畴。愚于临证时,屡用仲景方辨治此类病症,颇有效果。1 疏肝利胆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肝经属肝络胆,胆经属胆络肝。肝主疏泄,胆汁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以通降为顺,肝气条达,则胆汁分泌和排泄正常,若肝郁气滞,则胆汁壅阻,湿热内生,而成胆病。症见右胁胀痛,嗳气则舒,胸闷纳呆,反复发作,无明显发热和黄疸,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利胆行滞,方用四逆散合…  相似文献   

15.
胆囊炎证治     
胆囊炎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素问·缪刺论》就对此病早已有记载曰:“邪客于足少阳胆经,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浅谈胆囊炎证治。胆囊炎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外邪侵袭三个方面,其病位在胆。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榆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以通降下行为顺。胆为奇恒之腑,与胃、大小肠、三焦密切  相似文献   

16.
张柏夫 《光明中医》2001,16(3):38-39
胆囊炎 ,多属中医的胁痛范畴 ,胆附于肝其经脉络肝 ,内藏“精汗”《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腑”。精汁即胆汁 ,味若色黄。来源于胆受肝之余气而成 ,疏泄下行 ,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肝的疏泄作用 ,疏畅气血 ,调节情志。故此 ,治胆多从肝论治 ,胆病源于肝。若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滞血瘀或血不养肝 ,使肝脉阻滞 ,则胆受肝之余气者少 ,亦随之而泄不利 ,导致胆病的发生 ,出现胁痛等症 ;另一方面 ,胆性刚直 ,在病理情况下 ,多表现火旺之征 ,因此 ,治胆必疏肝 ,治肝必泻火通络。同时注意调和脾…  相似文献   

17.
胆腑与利胆     
<正> 胆在祖国医学藏象学说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升发清阳”及“藏精汁”。近代许多中医学家认为“胆汁泄于小肠”,使用“利胆”治疗诸如“胆气失疏”之病等。笔者就传统理论与临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医对胆在解剖上的认识,《难经·四十二难》有“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灵枢·本输篇》的胆为“中精之腑”,指出胆有贮藏“精汁”即胆汁的功能,然对胆汁的分泌排泄途径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明代李挺《医学入门》“异哉胆也,无出入窍而附于肝之叶间”,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亲见脏腑改正图”中对胆的组织结构也是还与《难经》所说的相同:“胆附于肝右边第二叶”。根据前人对胆在解剖的认识,中医藏象学说中未有“胆汁泄于小肠”之说。  相似文献   

18.
张燕玲 《河北中医》1997,19(6):13-14
胆石症的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们发生结石的疾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以右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发胆囊炎。中医本无胆石症之病名,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类似本病的记载可归属于“胁痛”、“腹痛”、“腹胀”、“黄疸”、“结胸”等门类中。一般认为,胆石症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情志抑郁,饮食失节,导致脏腑气机受阴,血行不畅,进而形成瘀血、浊气、痰湿互结而致结石。1病机分析胆石症的主要病位在于肝胆。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胆附着于肝,与肝相连,胆为“中清之府”,内藏胆汁,胆汁源自“肝之余气”,肝胆共司疏泄…  相似文献   

19.
朱培庭教授治疗胆石病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培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成就卓著。笔者有幸师从朱教授,获益匪浅。兹就随师侍诊所得整理如下。 1 从肝论治,意在正本清源 先生认为,胆结石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肝有着密切关系。胆附于肝,“在肝之短时间”,(《难经·四十二难》)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之精气,乃“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为精” (《东医宝鉴》)。胆汁的正常分泌,有赖于肝阴(血)的资助、变化,胆汁的贮藏、排泄,虽为胆囊所主,但受肝气(阳)的疏泄、调节。肝与胆在生理上密不可分,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肝阴不足,则…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胆囊炎,祖国医学中多属“胁痛”范畴。肝胆位居胁下,其经络布胁肋,故胁病多责之于肝胆,其发病可由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或胆道蛔虫病引起,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笔者在临床过程中运用辨证治疗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病因病机《索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应于春,主升发,属少阳位居半表半里,寄藏相火,为阳气出入的枢纽,命门之火气赖少阳胆气的升发,转枢而布达全身,发挥其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胆附于肝,其经脉络肝,胆贮藏和分泌胆汁的功能是否正常与肝主疏泄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