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VSP)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走行部位的血液积聚到一定量是诱发VSP最重要的原因[1].SAH的治疗原则是制止继续出血,防治VSP及正常压力脑积水,Yasargil(1984年)分级法[2]Ⅲ级以上,CT示脑基底池侧裂池均有大量积血者为重度SAH,而重度SAH病人几乎均有严重VSP发生[1].我们采用鞘内注射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治疗SAH后VSP 2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氟美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价值。方法:将住院的SAH患者106例随机开放式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44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行腰穿放脑脊液6-10ml后鞘内注入氟美松5-10mg,每24-72h重复1次,共4-6次。结果:治疗组头痛消失时间4.26±2.32,对照组6.10±3.02gd ;icubxeg nttgeyb tld tp uca yor ftj 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4 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对照观察。结果 尼莫地平注射液组 (70例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 (76例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尼莫地平注射液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江厚芳 《安徽医药》2005,9(8):581-582
目的观察脑脊液(CSF)置换法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4~6 ml,再缓慢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如此反复置换后加地塞米松5 mg鞘内注射.结果除2例分别因再出血致脑疝死亡及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29例置换后头痛等临床症状能迅速缓解,平均5.3 d.较对照组11.2d明显缩短,死亡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脑脊液置换法配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的应用可缓解头痛,减轻脑水肿、防止蛛网膜粘连、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氟美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价值。方法:将住院的SAH患者106例随机开放式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44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行腰穿放脑脊液6~10ml后鞘内注入氟美松5~10mg,每24~72h重复1次,共4~6次。结果:治疗组头痛消失时间426±232,对照组610±302天(P<005);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痉挛者22例,对照组25例(P<005),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9677%(60/62),对照组为7955%(35/44)(P<005);3周内治疗组发生再出血1例,对照组3例。结论:鞘内注射氟美松治疗SAH可提高治愈显效率,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少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钙通道拮抗剂、预防感染、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并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治愈率等优点,且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经济,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刘翰文 《江西医药》2013,48(3):259-26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常见且又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其年发病率高达22.5/10万左右,28d内总病死率为41.7%.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后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SAH后引起死亡或重残的最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率约40%-80%,SAH合并CVS死亡率、致残率明显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王芳  吕燕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36(11):1030-103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该病起病急骤,并发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确诊SAH后,去除病因的同时,应尽早清除血肿,防治SAH后的并发症。我科自从2002年以来,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4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SAH患者43例为治疗组,与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SAH患者40例为对照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以及腰穿确诊为SAH。治疗组43例(脑…  相似文献   

10.
李震 《中国实用医药》2010,5(7):116-1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剧烈头痛,常导致人烦躁不安,不能人睡,致加重高血压,诱发再出血,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形成原因有大量的研究,而对头痛的治疗方法研究不多,效果不令人满意。我们试用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AH引的头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病因主要由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破裂出血引起。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本科采用双针鞘内大量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脑卒中的10%~15%,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67%,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DCI),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其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幸娟 《河南医药信息》2003,24(1):10-10,46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减轻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要严密认真观察,并及时查TCD,掌握发生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动向,及早采取治疗措施。结果 对于有发生脑血管痉挛倾向的病人采取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如钙拮抗剂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减轻后遗症。结论 蛛网膜下腔了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是可以预防的,一旦发生,采取积极措施,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及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7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EACA、尼莫地平片)等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尼莫地平、地塞米松。结果SAH的头痛症状以及脑积水、蛛网膜粘连、脑血管痉挛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降低SAH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效果可靠,有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防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预防组2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2.5m1/h持续静脉泵入。将预防组中所有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通6.25m1/h持续静脉泵入连续10d。采用TCD动态观察血流速度。结果:预防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应用尼莫通1w、2w后MCA、ACA血流速度明显位于用药前(P<0.05)。结论: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可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脓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6.
李平 《云南医药》1996,17(4):285-286
椎管内推注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李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约为12/~85%,平均42%,发生时间多在SAH后的1~14天,7~11天为高峰期,我们于1992年至1994年间对48例SAH患者进行江县人民医院内...  相似文献   

17.
法舒地尔防治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军武  闵强  杨国平 《医药导报》2009,28(4):481-483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脑动脉瘤破裂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于术后给予法舒地尔30 mg静脉滴注q8 h,疗程14 d,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30 min,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尼莫地平,脱水降颅压、止血等),用开放随机对比试验,探讨盐酸法舒地尔的疗效. 结果 法舒地尔比尼莫地平更为迅速促进疾病的好转. 对于患者最终的恢复,两种药物的作用相当; 对CT 检查所见脑内低密度灶,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均可使其改善; 法舒地尔扩张痉挛脑动脉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 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起效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口服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12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尼莫地平20mg,口服,每日三次,余同对照组。结果二组CV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尼莫地平口服预防SAH后CVS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常于SAH后4—12d内发生,在发病3d或3周也可见到,血管痉挛占全部动脉瘤性SAH的70%,死亡率为无血管痉挛的1.5—3倍,继发于脑血管痉挛后的脑缺血与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SAH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雷革胜 《医药导报》2003,22(1):44-4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8226;d 1,静脉滴注,qd;对照组18例,给予山莨菪碱10 mg,po,tid.疗程均为14 d.两组同时给予降颅压、抗纤溶及对症支持治疗等.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并在治疗期间监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莫地平治疗组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明显增高;相应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发现用药后12 h两者即出现差异显著性,即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此疗效持续到治疗2周.结论: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较口服山莨菪碱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