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4例,中残9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其伤情复杂而严重,伤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全面详细的检查、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弄清颅脑损伤和胸部损伤的关系,积极防治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开放性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开放伤口失血,或颅底严重骨折致耳鼻大量出血,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而休克可加重脑损害,二者相互影响,危及患者生命,故处理极为棘手。1993~1999年,我们收治开放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28例,现将其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30例严重多发损伤患者,按救治原则分为实验组(损伤控制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比较两组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手术时间以及病死率、救治成功率的差异.结果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ICU经过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后,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和手术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救治后患者的病死率降低,救治成功率提高(P<0.05).结论 由ICU主导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能明显缩短确定性治疗时间、手术时间,显著降低病死率,提高教治成功率;ICU主导多科协作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开放性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4例胸部开放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措施。结果均成功救治。结论有效急救,血气胸早期放置胸腔引流,心脏损伤立即手术,胸腹联合伤对有严重的血气胸及腹部损伤者,先剖胸再行腹部手术,腹部严重损伤者(出血)而又有血气胸者,可先行胸腔引流,以解除胸内压迫,且便于观察胸部情况,然后立即剖腹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和平  李伟丰 《山东医药》2008,48(36):88-89
回顾分析1998~2008年收治的236例严重复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严重复合伤的颅脑伤是主要死亡原因,其次为大出血.抓紧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是提高严重复合伤救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胸外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2例严重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全组52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13%,主要死亡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结论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有效的机械通气以及全身治疗可明显提高严重胸外伤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老年人严重多发伤致伤原因的构成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5年间收治的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80例(老年组),与同期收治的青中年组(18~35岁)422例进行对照分析,用简明损伤定级(AIS90)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16.结果青中年组和老年组的主要致伤原因都是交通事故,青中年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分别为14.2%和37.5%,P<0.05),老年组中ISS≥50的患者均死亡.两组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头部损伤(71.8%和73.3%),老年组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和脓毒血症的病死率为6.3%,青中年组为0.老年组伤前并存症、伤后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结论对于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病死率分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度胸部损伤的诊断及救治方法,提高重度胸部损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2000~2009年收治的182例重度胸部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治愈160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12.1%,死亡原因主要为合并其他重要器官损伤、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4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结论 重度胸部损伤(尤其是合并重度颅脑损伤、肝脾破裂大出血)临床特点为伤势严重、呼吸困难、循环紊乱、休克、低氧血症、意识障碍、病死率高.救治原则是尽快明确诊断,尽快恢复呼吸循环稳定,及早手术治疗,优先处理致命伤,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骨盆骨折多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暴力所致,不仅可导致骨盆本身严重损伤,而且常伴有复杂严重的多发伤,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多发伤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救治经过,并总结了各学科的诊治理念及策略,为临床救治该类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文生  刘玉光 《山东医药》2005,45(21):49-49
煤炭生产的行业特点导致了煤井下重型颅脑损伤时有发生,其临床特点、救治措施亦有其特殊性.近5年来,我院收治54例该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总结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11.
刘文文  刘明锁  宁勇  王莉 《山东医药》2011,51(14):106-106
吸入性损伤是热力和(或)烟雾引起的呼吸道损伤,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合并伤。吸入性损伤可引起气道损伤和肺间质水肿,极易引起肺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2006年8月~2010年8月,我们共收治吸入性损伤患者88例,经积极救治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云青 《山东医药》2009,49(28):116-1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中枢神经功能损伤和颅内出血,是新生儿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03年1月-2006年12月共救治194例HIE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胸伤为主的多发伤急诊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严重胸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268例,其中2005年10月~2007年12月采用传统模式救治122例患者(对照组)、2008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急诊一体化救治146例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早期病死率、早期漏诊率、获得确定性治疗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严重胸伤为主的多发伤是提高其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电监护3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科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血管并发症十分常见,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ICU室1994年5月-2003年4月收治的380例胸科非心脏手术后心电监护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合并腹盆脏器损伤的救治体会。方法对2000~2012年该院收治的25例严重骨盆骨折合并腹盆脏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早期手术治疗23例,其中22例获得随访。治疗效果优12例,良10例,死亡3例,优良率为88%。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合并伤可提高骨盆骨折合并腹盆脏器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并严重胸外伤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处理不慎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2005年7月一2008年7月,我们共收治脊髓损伤并严重胸外伤患者32例,均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手术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者经抢救存活22例,存活率为66.7%,死亡11例,病死率为33.3%;存活者术后半年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OS)评分分级为恢复良好8例(占36.4%);中度残疾5例(22.7%);重度残疾6例(27.3%),植物生存2例(9.1%),死亡1例(4.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死率、致残率高,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正确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及术后严密监护、预防合并症对成功救治及改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伤性血胸自体血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例损伤性血胸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回收血胸血,并进行自体回输。结果血胸自体血回输过程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血胸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急诊外伤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及合并伤的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对60例严重胸外伤患者的救治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57例,死亡3例。结论严重胸外伤及合并伤应积极抗休克,尽早手术,保护各脏器功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01~2008-12收治的103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格拉斯哥评分5~15分,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50例,非手术治疗53例,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早期手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非手术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愈合及脑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均优于后者.结论 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手术内固定,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恰当的局部处理,有利于全身的救治,而且为肢体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