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 ,从而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此外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早期伴随有自发性骨髓干细胞的梗死区定向迁移 ,而由于目前已知的多种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潜在危险性 ,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为目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心肌细胞缺乏增殖能力,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最终被瘢痕组织所替代,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当前治疗AMI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相似文献   

3.
黄晓静 《内科》2007,2(6):955-95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相关动脉的再灌注对挽救缺血心肌和限制梗死范围至关重要。尽管近年来因治疗方法的改进(包括介入、手术及药物治疗)能有效地对梗死相关动脉再灌注。但因为心肌梗死通常在梗塞动脉开通之前已迅速发生,所以此类治疗并不能使已梗死的心肌功能得到改善。而未梗死的成熟心肌细胞最近虽被证实不是终末细胞,具有再生和增殖能力,尤其是在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周边的心肌细胞能呈有丝分裂成倍增长,但这仍不能完整地修复心肌组织,大部分还是靠疤痕组织修复替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自体骨髓源干细胞动员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影响。选择SD大鼠90只,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双时相G-CSF动员组:第一时相于模型制备3 h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G-CSF40μg·kg-1/d,连续注射5 d(第0-4 d),第二时相于第7 d开始,再连续注射5 d(第7-11 d);B组为单时相G-CSF动员组:仅于模型制备3 h后连续5 d皮下注射G-CSF、,剂量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模型制备3 h后连续5 d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采用累积法5-溴-2-脱氧尿苷(BrdU)腹腔注射,剂量为50 mg·kg-1/d,术前2 d开始连用7 d。3组大鼠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4+/WBC的变化趋势、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不同时间点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后取心脏,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区域CD34+细胞、BrdU阳性细胞、Ⅷ因子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标记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双时相G-CSF骨髓源干细胞动员组心肌梗死大鼠外周血CD34+/WBC比例明显升高,最高为0.508%±0.030%,持续1周左右维持在正常值4~7倍的水平;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提高,最高为20.23±0.51 pg/ml,同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后双时相动员组心肌梗死大鼠左室射血分数为68.96%±5.79%,较单时相组52.80%±3.21%和对照组40.22%±3.79%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小,病理损伤程度轻,凋亡细胞减少,梗死区及周边区心肌中可见有CD34+细胞、BrdU阳性细胞的高表达和较高的新生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脑缺血损伤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对骨髓干细胞研究应用的不断深入,干细胞在应用于治疗心脑缺血损伤方面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动员在该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而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又以其无创伤性及不需专门设备,不必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等优点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特性,动员治疗机制及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时骨髓干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导致大量心肌细胞丢失,坏死组织由瘢痕替代,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细胞的来源一直未彻底解决,新的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且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可自行归巢于心梗后心肌缺血组织,骨髓干细胞动员有望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导致大量心肌细胞丢失,坏死组织由瘢痕替代,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脏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细胞的来源一直未彻底解决,新的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且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可自行归巢于心梗后心肌缺血组织.骨髓干细胞动员有望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动员剂组,移植组模型建立1w后再次开胸,于梗死区内注射经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4w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作用,并用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改变。结果细胞移植4w后,可以在坏死区内找到增殖的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另外Ⅷ因子染色可见移植组和动员剂组坏死区内有大量的血管新生,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组及动员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两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间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移植和动员剂注射治疗,均能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改善心脏功能,而细胞移植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12)和培养液对照组(n=12)。从兔股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MSCs。通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脉结扎后7d,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直接经冠脉注入MSCs和培养液。于心肌梗死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1、2和4周对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进行BrdU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MSCs移植组在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方面与移植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4周后,LVEF、LVESD和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在MSCs移植组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SCs移植组BrdU染色阳性,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的MSCs可在梗死区心肌内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和不同浓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A、B、C和D组于心肌梗死后2周经尾静脉移植MSCs(A组:细胞数5×105、B组:细胞数1×106、C组:细胞数5×106、D组:细胞数1×107),E组:经心外膜注射MSCs(细胞数5×106),对照组:注入等量培养基。4周后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经静脉和心外膜注射移植MSCs大鼠心肌组织中均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细胞α-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和梗死面积均明显缩小[分别为(45±2)%,(40±4)%和(41±3)%,P<0.05]。(2)与对照组比较,A组左心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B、C、D组左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C和D组优于B组(P<0.05)。结论MSCs经不同途径归巢至心肌梗死区,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从老年大鼠中动员出的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和分化的能力,以及对缺血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W istar大鼠分为3组:高龄心肌梗死+动员组、高龄心肌梗死组和青年心肌梗死+动员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 I)模型,动员组大鼠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干细胞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于建模后24 h、48 h和4周杀死各组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方法观察老年大鼠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浸润及心肌再生的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比较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应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老年大鼠心功能指标。结果:使用干细胞因子后,高龄动员组及青年动员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显著升高,两组大鼠心肌梗死灶均可见大量CD34细胞浸润;高龄动员组大鼠在制模4周时心功能指标显著比高龄心肌梗死组改善,而高龄动员组和青年动员组的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改善。制模后24 h,高龄动员组大鼠和青年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4周后瘢痕组织少,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作用下,从老年大鼠个体中动员出的骨髓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能力仍得到增强,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并向心肌细胞等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俊  游庆军  蒋锡初 《山东医药》2006,46(30):13-14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5例AMI患者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9例)和对照组(16例)。移植组通过介入法移植MSCs,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术后通过心脏超声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健康存活。移植组术后2周起EF及CO显著提高,第6周最明显;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2周起明显缩小,第6周最明显,第8周与第6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s移植有望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次移植MSCs)、B组(多次移植MSCs)、C组(单次移植MSCs对照)和D组(多次移植MSCs对照),每组15只。A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B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4、7、10、13天经尾静脉移植MSCs 5×10~6个,C组和D组注射等量培养液。大鼠心肌梗死后4周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后4周A组和B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均可以观察到4’,6二脒基-2-苯吲哚标记阳性细胞存在。与C组和D组比较,A组和B组大鼠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经静脉单次与多次移植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均有效,但多次移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0只AMI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心肌梗死后30min细胞移植组予以骨髓干细胞注射;对照组予以等量无血清培养基注射。观察注射后当天、28天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注射后当天,两组心律失常无差异。注射后28天,细胞移植组1只、对照组4只大鼠死亡,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内膜注射导管应用于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将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自制的心内膜注射导管梗死心肌内移植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无血清培养,移植前后、6周及3个月超声评价左心功能,3个月时取梗死周围心肌组织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法鉴定结蛋白(desm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结果自制的可调节注射导管,制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MSCs移植数量平均为(3.81±0.09)×107个;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为(69.3±2.5)%,心肌梗死后降为(34.9±0.9)%,移植后3个月升至(56.7±0.8)%,超声提示室壁运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左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改善更明显(均为P<0.01),荧光显微镜下可见DAPI标记胞核为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免疫组化提示结蛋白及cTnI表达阳性。结论实验用注射导管可以完成细胞的心内膜移植,移植的MSCs体内定位明确,移植后心功能改善,并有心肌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田涛  马宾 《心脏杂志》2012,24(1):117-119,137
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可挽救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骨髓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及心肌重构,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BM-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式,移植的时机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