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以来,动脉管壁斑块被作为评估AS病变程度的指标,并且认为是预测中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可最早被累及,因此,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可以早期诊断AS,此时进行积极干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早期积极治疗动脐斑块,从而预防脑梗死、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分为两组,斑块组54例,无斑块组30例,检测血脂和尿酸变化,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血脂和尿酸水平、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年龄分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斑块组PP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03);年龄与脉压之间呈正相关(r=0.301,P=0.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子,降低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保护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可舒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给予常规降压、阿伐他汀钙片和心可舒片治疗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60例。经过12个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压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LDL-C水平、IMT、斑块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IMT、斑块积分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有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是一种良好的协助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原发性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的理想药物,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斑块剪切波传播速度(SWV)的测定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105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及稳定型冠心病(sCAD)组。行颈动脉常规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检查,记录各斑块的SWV,并对两组斑块的SWV进行比较;以SWV绘制ROC曲线,计算预测ACS的准确度。结果 ACS组软斑块64个,平均SWV值(0.85±0.18)m/s;sCAD组软斑块41个,平均SWV值(1.29±0.13)m/s,两组平均SW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2)。ROC曲线示斑块SWV=1.205 m/s为最佳临界点,其预测ACS的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62.9%,阳性预测值为60.2%,阴性预测值为74.5%。结论 ACS患者斑块的SWV值明显低于sCAD患者,测量SWV有助于ACS发生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2年5月至12月间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60例,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6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60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分析25(OH)D水平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血25(OH)D水平均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25(OH)D水平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血25(OH)D水平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的危险,血25(OH)D水平测定有助于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分为两组,斑块组54例,无斑块组30例,检测血脂和尿酸变化,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血脂和尿酸水平、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年龄分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 斑块组PP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03);年龄与脉压之间呈正相关(r=0.301,P=0.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子,降低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保护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入选8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9例)和阿托伐他汀钙组(41例、20mg/d),2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数量、斑块直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检测比较血浆hs-CRP、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径、面积明显缩小,IMT、hs-CRP及血脂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氧化应激功能变化。方法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钼酸铵法、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56例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和53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做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高血压患者SOD、CAT和GSH-PX均降低,MDA水平升高,以高血压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为著(P均〈0.01)。结论氧化应激因素参与了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95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96例)、颈动脉增厚组(11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89例).比较三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浓度的差异.两个连续随机变量的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羟维生素D3浓度颈动脉无异常组为(9.80±4.12)ng/ml,颈动脉增厚组为(8.80±3.00)ng/ml,颈动脉斑块组为(7.60±1.09)ng/ml,颈动脉斑块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增厚组,而颈动脉增厚组25羟维生素D3浓度低于颈动脉无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连续随机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25(OH)D3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以有无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保护因素(OR=0.878,P<0.05);FBG、hs-CRP、LDL-C、HbA1C是颈动脉斑块危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5、1.130、1.786、1.556).结论 25羟维生素D3浓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通过测定25(OH)D3的浓度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当补充可以预防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小剂量组(38例):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5mg,1次/d;常规剂量组(37例):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10mg,1次/d;对照组(28例):仅予基础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检测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比较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TC、LDL-C、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Crouse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P<0.01)。常规剂量组治疗后颈动脉IMT[(1.26±0.25)mmvs(1.44±0.27)mm]、斑块面积[(0.50±0.27)cm2 vs(0.70±0.25)cm2]、Crouse积分[(3.42±0.26)mmvs(4.04±0.26)mm]明显减小(P<0.01)。常规剂量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8.1%vs 15.8%,25.0%,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逆转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防止或减少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老年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40例(单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10mg/d)及联合组40例(阿托伐他汀钙10mg/d加依折麦布10mg/d),疗程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指标,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TC、TG、LDL-C、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LDL-C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软斑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软斑块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软斑块数明显减少[(1.03±0.15)mmvs(1.19±0.20)mm,3.76±1.36 vs 4.19±1.46,(1.56±0.53)个vs(1.95±0.52)个,P0.05],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6.42±0.40)mmvs(6.07±0.36)mm,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使血清LDL-C及hs-CRP水平进一步降低,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进展有一定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02~2016-05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降血压疗效及降血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的收缩压及血脂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降血脂疗效。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钙抗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均经颈动脉超声证实其颈动脉内有斑块形成。给予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林)0.1g/d。在此基础上,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组)5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持续6个月;对照组50例,未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检测血脂,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态等指标。结果①治疗组服药3个月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分别为(3.1±0.8)和(1.1±0.8)mmol/L,与对照组[(3.4±0.8)和(1.7±0.7)mmol/L]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服药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为(4.3±0.9)、(5.6±0.8)mmol/L、LDL-L为(3.0±0.5)、(3.4±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1±0.2)、(1.0±0.3)mmol/L及TG为(1.1±0.9)、(1.6±0.3)mmol/L,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时,IMT分别为1.0±0.4和1.1±0.2,Crouse斑块积分分别为1.0±0.6和1.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在短期内即可起到降脂作用,服药6个月以上可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能够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维生素D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维生素D3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平均舒张压(24h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老年体检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1 612例体检者的体检资料。根据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易损斑块组(287例)及非易损斑块组(1 325例),统计分析2组一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联合各独立因素构建发生易损斑块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和区分度进行验证。采用SPSS(26.0)及R Studio(4.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图形绘制。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空腹血糖、肌酐较非易损斑块组患者升高,易损斑块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非易损斑块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经头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易损斑块组56例,非易损斑块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发病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预后,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动态观察其入院后7、14、30d时NIHSS评分、mRS评分、梗死灶体积,观察分析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结果与非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7、14、30d NIHSS评分及mRS评分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大面积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易损斑块患者病情重、预后不良,动态观察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病情变化程度能够更充分的预测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方法 将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单药组6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用药组59例,给予阿托伐他汀l0mg/d和葡萄多酚胶囊40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测定患者平均最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MCIMT)、斑块积分、斑块性质及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3个月后,单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4.9±1.0)比(6.5±0.7)mmol/L、(4.7±0.6)比(6.3±0.6)mmol/L]、三酰甘油(TG)[(2.3±0.5)比(2.9±0.4)mmol/L、(2.2±0.7)比(3.0±0.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3±0.9)比(4.2±0.7)mmol/L、(3.1±0.6)比(4.0±0.6)mmol/L]降低(均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进一步降低.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20.2%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下降(均P<0.05).单药组治疗3个月MMCIMT较治疗前减小1.3%(P>0.05),治疗6个月减小3.4% (P>0.05),12个月减小5.1%(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3个月后MMCIMT较治疗前减小2.0%(P>0.05),6个月减小5.3%(P<0.05),12个月减小8.6%(P<0.01).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药组治疗3个月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减小6.8%(P>0.05),治疗6个月减小14.5% (P>0.05),12个月减小19.2%(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3个月斑块积分减少13.1%(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斑块积分进一步降低(6个月下降28.0%,P<0.05;12个月下降45.0%,P<0.01).治疗6个月(P<0.05),两组12个月联合治疗组斑块积分降低更明显(P<0.01);联合用药组较单药组斑块总数和不稳定斑块数减少更明显. 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可加强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仅控制血糖)和联合组5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径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内径、血脂及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IMT、Crouse积分均与LDL-C、TG、TC、hs-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1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无认知障碍组86例,认知障碍组85例。2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易损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易损斑块比例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随着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增多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认知障碍患病率明显增多(OR=2.866,95%CI:1.360~6.042,P=0.006;OR=3.373,95%CI:1.356~8.391,P=0.009)。进一步调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以及心房颤动等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2个易损斑块和高敏C反应蛋白第4分位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仍较高(OR=2.870,95%CI:1.339~6.153,P=0.007;OR=3.622,95%CI:1.431~9.169,P=0.007)。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