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研究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应用脊椎矫正健身器为主的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近视、弱视疗效。方法:将209例(40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11例(213眼),对照组98例(189眼);对照组采用传统弱视综合治疗(遮盖、弱视治疗仪),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脊柱矫正健身器牵引、医疗体操及穴位按摩等物理治疗;连续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总疗效、不同年龄组、不同弱视程度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8.4%,对照组治愈率61.8%,两组均以7~12岁组治愈率最高(治疗组83.1%,对照组74.1%),且治疗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治疗组中弱视治愈率均高于近视,其中近视、弱视程度均以轻度治愈率最高。结论:颈椎、脑眼供血不足是近视、弱视的重要根源,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应用脊椎矫正健身器为主的综合物理疗法能显著提高近视、弱视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脊椎矫正健身器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近视、弱视疗效观察。方法使用脊椎矫正健身器,配合改善脑眼供血不足,理疗、眼部穴位按摩,治疗近视、弱视111例。结果3~6岁组:19例(33眼)显效与治愈占治疗眼数的15.2%;7~14岁组:30例(56眼)治愈率50%;15~18岁组:62例(124眼)治愈率83.9%。结论颈椎、脑眼供血不足是近视、弱视的重要根源,经治疗3个月后复查,近视治愈者,视力无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制学龄期中度以上(≥-3.00D)近视眼进展的简便可行方法,观察分别配戴远、近用两种屈光度的眼镜对其近视眼进展的延缓作用.[方法]给年龄6~19岁的学龄期中度以上(≥-3.00D)的近视眼分别配戴远、近用两副眼镜,即近距离用眼时戴用较远用镜减少-1.50~-2.00D的近用镜,连续2年观察对其近视进展及近距离用眼活动感觉的影响(实验组195例),并与远近用眼只配戴同一屈光度眼镜者(对照组17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年间实验组近视屈光度增加的例数较对照组少7.03%,其中近视增加-0.50~-1.50D实验组为55.38%,对照组为40.90%,增加-1.75~-2.75D实验组为28.20%,对照组为47.15%,增加>-3.00D实验组为2.56%,对照组为5.1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近距离用跟活动时实验组大多数感觉良好,丽对照组则多有程度不等的视疲劳症状.[结论]分别配戴远、近用两种屈光度的眼镜通过减轻调节和眼疲劳对学龄期中度以上近视眼的进展有一定的抑制、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光学调节防制学生近视新技术的效果。 方法  2 0 0 2年 9月~ 2 0 0 3年 3月对单纯近视学生 5 19人采用远雾视法、近雾视法和视力保健仪进行防治。 结果 视力保健仪联合读写保护镜组的近视控制效果显著。 结论 此项技术能控制学生早期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雾视法防治近视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立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0):4305-4307
目的:了解本市小学生视力低常分布情况,观察雾视法在防治近视中的作用。方法:2002年9月对该市城区3所小学共4 883例小学生进行视力普查,观察随学年增长视力低常发生率的变化。对部分视力低常者经屈光检查确诊为近视的患者共358例,依其自愿选择治疗方案的随机原则,分3组:雾视法实验组(简称实验组)178例,对照组121例、配戴近视镜组(配镜组)59例,分别观察视力改变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察视力低常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在4 883例小学生中1 184例视力低常,占24.25%,而且呈现随学年的增加视力低常发生率升高的分布特点。3组近视患者的对比结果:实验组178例,视力提高124例,占69.66%,对照组121例与配镜组59例,均无视力提高者。实验组视力恢复情况与低视力程度有显著性差异。视力较高者,有效率高,而对照组、配镜组两组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该市城区小学生视力低常率随学年增长,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而提高;雾视法在近视防治中,可以使患者视力得到恢复和提高,其有效率与视力低常程度有关,雾视法对近视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理视健眼操和现行眼保健操视力保健效果的差异,以寻求更加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近视方法。方法采用理视健眼操与现行眼保健操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2560名初中生总体视力、屈光度、眼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控制学生视力下降的效果观察组(2584只眼)比对照组(2536只眼)高12.33%;控制中小学生近视屈光度(小瞳验光)加深的效果,观察组(1568只眼)比对照组(1682只眼)提高27.62%;散瞳检影验光跟踪轻、中度近视学生1a,观察组(78只眼)近视屈光度平均比对照组(74只眼)少加深(0.56±0.33)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6只正视眼做不同眼操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视健眼操视力保健效果比现行眼保健操好,其原因主要为直接主动和间接被动保健方式的差别、调节途径多少和调节范围大小的差别、改善眼部微循环效果强弱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赵兴转  单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92-1593
[目的]通过对经电脑验光确定双眼轻度近视的117名小学生,分别采用眼保健操、近视灵眼保健液和离子眼药水治疗,以观察近视灵眼保健液对轻度近视学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7名视力低下学生按屈光水平分成四个实验组进行观察。A组为眼保健操组,B组为近视灵眼保健液组,C组为离子眼药水组,D组为空白对照。进行了防治效果观察。采用计数资料统计方法计算有效率,采用计量资料统计方法计算屈光度增减值平均数。[结果]近视灵眼保健液防治有效率最高,经统计学检验与其它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视灵眼保健液对治疗轻度近视的小学生视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矫治中、轻度近视的探索中,采用凹透镜与凸透镜卜150D)两副眼镜交替使用(看近物如阅读时戴凸透镜;看远影或活动时戴充分矫正视力的近视眼镜),防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重度近视眼(<4.5)看近时用眼的远点,不需要眼的调节,故不作矫治对象。l对象与方法随机选择中、轻度(标准对数视力表4.5以上、ic以下)近视眼学生自愿者100人,年龄10一17岁,参加防治近视实验观察,分实验组50人(100只眼)和对照组50人(100只眼)。从1999年9月20日始至1999年12月ZO日共3个月时间,实验组在自习课、夜修、自由阅读时戴凸透镜(+1…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托品类散瞳药物预防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4.00 D以下的青少年近视56例(112眼),根据治疗前屈光度分为-0.50 D~-2.00 D和-2.25 D~-4.00 D两组.1%阿托品点眼每日1次连用3周后改为复方托品酰胺(0.25%托品酰胺加三磷酸腺苷10 mg)眼水,每晚睡前点眼1次用药半年以上.检查随访视力、屈光度、调节力等.[结果]治疗半年后裸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的比率两组分别为73.43%和52.08%.屈光度下降-0.75 D±0.25 D的比率两组分别为75%和50%.治疗前后调节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品类散瞳药物点眼,通过抑制调节可以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尤其是-2.00D以下的低度近视.  相似文献   

10.
董光静    沈丽琴 《现代预防医学》2015,(12):2183-2185
摘要:目的 了解2013年3~17岁屈光不正患者的近视与散光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收集的7 630例(15 260只眼)近视患者进行屈光度检查,并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3~5岁组,6~8岁组,9~11岁组,12~14岁组,15~17岁组的轻度近视构成比分别为83.27%,77.99%,64.53%,53.22%,38.88%,高度近视构成比分别为6.80%,4.27%,5.78%,11.97%,22.80%,近视平均值分别为(-1.84±2.24)D,(-2.27±1.73)D,(-2.74±1.80)D,(-3.29±2.33)D,(-4.15±2.82)D,随年龄增长,近视平均值逐渐增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7岁近视人群右眼散光平均值为(-0.76±0.97)D,左眼散光平均值为(-0.85±1.00)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近视平均值为(-2.77±2.19)D,女性组近视平均值为(-2.87±2.16)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17岁近视患者的近视程度无眼别差异,但与性别和年龄相关。散光程度无性别差异,但与年龄和眼别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发生率较高并有进展性,治疗近视的手段随之层出不穷。源于50年代并于90年代发展健全起来的角膜塑型术(OK镜)就是其中之一,为矫治青少年近视开创了新的途径。现将我院500例近视患者使用角膜塑型术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500例近视患者共989只眼,其中,男225例,女275例,年龄7~28周岁,<15岁者164例,15~25岁者326例,>25岁者10例。屈光度在-1.25D至-8.25D,散光度在-0.25D至-1.5D,角膜中央最平K范围40.25D至46.75D,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距离的视频终端治疗(视知觉训练)是否影响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度增长。方法:将99例(180眼)近视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视知觉疗法组和传统疗法组,视知觉疗法组54例(98眼),传统疗法组45例(82眼)。观察两组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视力和近视屈光度变化。结果:①两组近视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力均有提升,视知觉疗法组疗效优于传统疗法组(P<0.05);②两组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同疗效的弱视眼屈光度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知觉组弱视儿童球镜和等效球镜增长呈现出从无效到治愈逐渐降低的趋势,传统疗法组屈光度变化无规律。结论:视知觉疗法不仅疗效优于传统疗法,而且近距离的视频终端治疗对弱视眼的近视化进程无影响,视知觉疗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儿童近视性弱视疗法。  相似文献   

13.
李太东  王勤美  瞿佳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17-1018
目的 观察角膜塑型术(OK镜)对青少年近视防治的近期、远期效果,为青少年近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70例(525只眼)近视青少年验配OK镜,对其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改变进行4 a的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1 a后裸眼视力恢复并保持正常(≥5.0)者的比率矫正前屈光度≤-3.00 D组为96.61%(228/236),-3.25~-5.00 D组为55.12%(113/205),≥-5.25 D组只有5.95%(5/84).但近视度数仍出现上升趋势,屈光度增长超过-1.00D的比率矫治1 a后为0,2 a后为2.29%(12/525),3 a后为7.24%(38/525),4 a后为16.95%(89/525).结论 对低于-5.00D的近视,OK镜的近期、远期效果均明显,但仍不能完全控制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 根据“雾视法”有解除睫状肌痉挛的原理,能改善调节机能,增进或恢复视力,我们于1982年9月—12月在汲县华新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近雾视镜疗效观察。现将观察组84只眼,对照组87眼计171只眼的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武汉市武昌区中学和大学学生视力状况调查,分析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方法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获有效样本936人,采用问卷调查及视力检测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结果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4.3%,其中男72.5%,女76.0%,男生和女生近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学习阶段的升高,近视患病率、近视严重程度逐步增加。将近视危险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为看书时不能保护一尺眼距(β=0.607)、年龄增大(β=0.488)、平均每天视近时间长且看书时不能保持一尺眼距(β=0.484)、平均每天视近时间长(β=0.377)、既往患过眼疾(β=0.208)。结论近视与视近年限、视近距离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造成学生近视的主要因素是不能保持一尺眼距和视近时间长;近视与视近时间有关,而与用眼方式(如使用电脑和看电视)无关;父母文化程度可以间接影响学生近视率;平均每天睡眠时间短间接增高学生近视危险度。  相似文献   

16.
吴钢  金汉珣 《中国校医》2005,19(5):445-447
目的 评价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控制中小学生近视的实用效果.方法 实验组353人,在普通戴镜基础上读写视近时换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对照组336人,只戴普通近视镜.观察二组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调查戴该近用镜的舒适情况.结果 1年后的屈光度变化:实验组近视平均加深0.47(s=0.24)m^-1,对照组近视平均加深0.83(s=0.25)m^-1.前者比后者近视加深度数明显减小,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二组屈光度变化的差异也较大.实验组近视加深的学生集中在≤0.25 m^-1和0.50 m^-1,而对照组则集中在0.75 m^-1和≥1.00m^-1,表明实验组学生的近视加深程度有所控制.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的舒适率为92.4%,且对眼位、隐斜度、眼球运动均无不良影响.结论 青少年学生在视近读写时戴调节集合功能代替式近用眼镜可明显减缓近视的加深,而且戴镜舒适、轻松,对眼睛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和渐变多焦点镜片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12~14岁配戴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11例(共222只眼),作为甲实验组;随机抽取12~14岁配戴渐变多焦点镜片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8例(共196只眼),作为乙实验组;随机抽取12~14岁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65例(共330只眼),作为对照组。戴镜一年后复查并对复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镜前三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后甲试验组近视屈光度人均增加(-0.67±0.25)°,乙试验组近视屈光度人均增加(-0.68±0.24)°,对照组近视屈光度人均增加(-0.80±0.26)°。甲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人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试验组与对照组屈光度人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试验与乙试验组屈光度人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和渐变多焦点镜片比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周边近视性离焦"镜片和渐变多焦点镜片对缓解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颈脊疗法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颈脊疗法治疗近视在本地区已有十多年历史,为探讨该方法的疗效。笔者于1993年以来试用该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治疗,现将其效果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4-17岁患者,远视力<1.0,矫正视力>1.0,共计258人,503只眼。按其息近视年限分为5组,其中第五组为真性近视患者(未分年限),其他组均为假性近视患者。另按其屈光度大小又将其分为3组。1.2方法:主要在颈椎棘突两恻处推拿按摩和颈椎横突关节处进行复位和梳理。2疗程与疗效标准2.1疗程:一个疗程为8天,每天按摩一次,以下结果均为一疗程后的疗效观察。2.2疗效标…  相似文献   

19.
现将1987年以来用耳穴贴压法与眼按摩器治疗中小学近视学生331例疗效情况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治疗对象为中小学近视学生(远视力<1.0,近视力≥1.0,主觉验光用凹透镜可以矫正视力达≥1.0)。治疗方法为耳穴贴压与眼按摩器两组对照治疗,分组均由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1.2 耳穴贴压治疗165人,273眼,年龄分布为9~20岁,平均年龄14.98岁,取穴下脚端、肾、胆、肝、眼等穴;眼按摩器治疗15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及年龄相关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高度近视组共60人120只眼,均经A型超声证实为轴性近视,近视度数-6.00D~-17.00D。正常对照组60人120只眼,屈光度-1.00D~+1.00D。所有被检者矫正视力1.0,排除色觉异常及其它眼部疾患。两组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30~55岁。采用PHILIPS公司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液流速及血管阻力指数,根据屈光度分组及年龄分组两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不同屈光度组间比较:低于-6.0D的中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近视度数大于-6.0D的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而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比较,CR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和PCA的血液流速有统计学差异,PCA的阻力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龄阶段组间比较:青年组近视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血液流速及阻力指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近视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A和PCA的阻力指数增加,PCA的血液流速减慢,且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RA的血液流速减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动脉血液流速减慢,血管阻力增加,可能是导致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根源之一。这为高度近视改善预后及视功能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