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及塞来昔布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鲑鱼降钙素组(S组30例)、塞来昔布组(C组30例)和鲑鱼降钙素+塞来昔布联合组(M组30例)。鲑鱼降钙素组患者给予鲑鱼降钙素(50U/次,1次/d),连续2周;塞来昔布组患者术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2次/d)镇痛,维持镇痛7d;联合组则采取上述两组的联合用药。术后记录静息(RVAS)、主动(IVAS)和持续被动(PVAS)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术后的主动直腿抬高30。时间、主动外展患肢达45。时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在术后24、48、72h的RVAS评分、功能训练时的IVAS评分和P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鲑鱼降钙素组和塞来昔布组(F=20.11,P=0.032;F:19.72,P=0.037;F:21.62,P=0.006);而它们于术后96、120h的RVAS评分、功能训练时的IVAS评分和P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35,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的主动直腿抬高30。时间、主动外展患肢达45。时间均显著短于鲑鱼降钙素组和塞来昔布组(F=13.62,P=0.042和F=11.39,P:0.045)。结论鲑鱼降钙素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镇痛效果良好,联合塞来昔布镇痛效果更佳,可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对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用Excel电子表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术前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术后6h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VAS评分〉3分,给予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对照组术前不给药物,术后按需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疼痛和睡眠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24h的VAS疼痛评分为(2.13±1.28)分,PSQI评分为(1.83±0.84)分,对照组分别为(4.90±1.38)分和(5.55±1.40)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6,7.674;P〈0.01)。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疼痛规范化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对患者获得早期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时间治疗法服用塞来昔布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于2005—08/2006—04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女性患者4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和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各组1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并要求镇痛时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每次间隔4h以上;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西尔大药厂波多黎各分厂,批号:0408064)400mg,术后禁食水期过后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日起按每日2次常规服药,期间可按患者要求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镇痛,每次间隔4h以上;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患者术前3—7d每日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疼痛周期及峰值,术后在峰值时间前35min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无明显疼痛周期的患者,参照Labreeque的研究结果确定服药时间。记录3组患者术后应用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次数,术后12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功能锻炼后的屈曲角度。结果:纳入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术后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次数明显低于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以24-48h为例,分别为(0.750&;#177;0.173),(0.625&;#177;0.143),(1.125&;#177;0.121)次,P〈0.051。②功能锻炼同期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第4天为例,分别为7,5,4分,P〈0.05)。⑧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在术后第6,7,9天时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屈曲角度高于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第6天为例,分别为(87&;#177;2)&;#176;,(76&;#177;2)&;#176;,(64&;#177;1)&;#176;,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痛阈,明显减少术后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的次数,缓解功能锻炼期关节疼痛。采用时间治疗法服用,可更为明显地降低患者功能锻炼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早达到功能锻炼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塞来昔布在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后联合自控镇痛(PCA)的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5 ~6 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塞来昔布组麻醉诱导前8 h 口服塞来昔布400 mg,手术后当天进食后口服200 mg,手术后第1 ~5 天,200 mg/次,2 次/d;对照组不服用塞来昔布.两组在手术后均不限制使用静脉或硬膜外自控止痛泵、肌内注射或口服阿片类药物.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的VAS 评分、止痛泵药物用量、阿片类药物用量以及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 纳入患者60 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塞来昔布组在术后第1 ~3 天手术切口疼痛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当天、术后第4、5 天,手术切口疼痛的VA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 天内,塞来昔布组止痛泵药物用量和阿片类药物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5),出现药物副作用的次数也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塞来昔布在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后联合PCA 的多模式镇痛中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及减轻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时间治疗法服用塞来昔布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于2005-08/2006-04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女性患者4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和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各组1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并要求镇痛时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每次间隔4h以上;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西尔大药厂波多黎各分厂,批号:0408064)400mg,术后禁食水期过后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日起按每日2次常规服药,期间可按患者要求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镇痛,每次间隔4h以上;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患者术前3~7d每日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疼痛周期及峰值,术后在峰值时间前35min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无明显疼痛周期的患者,参照Labrecque的研究结果确定服药时间。记录3组患者术后应用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次数,术后12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功能锻炼后的屈曲角度。结果:纳入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术后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次数明显低于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以24~48h为例,分别为(0.750±0.173),(0.625±0.143),(1.125±0.121)次,P<0.05]。②功能锻炼同期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第4天为例,分别为7,5,4分,P<0.05)。③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在术后第6,7,9天时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屈曲角度高于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第6天为例,分别为(87±2)°,(76±2)°,(64±1)°,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痛阈,明显减少术后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的次数,缓解功能锻炼期关节疼痛。采用时间治疗法服用,可更为明显地降低患者功能锻炼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早达到功能锻炼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方法62例腰椎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30例,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400mg,术后6h禁食禁水期过后再次给药,每次200mg,每日2次,术后3~5d视病人疼痛情况停药;镇痛泵组32例,术后常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维持至术后第2天,所有病人术后可根据需要肌注盐酸哌替啶以缓解疼痛。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12、24、48、72h的VAS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盐酸哌替啶援助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37,P〈0.05),两组术后镇痛药物援助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泵组术后6、12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塞来昔布组(t=4.021、4.724,P〈0.01),术后24、48及72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腰椎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塞来昔布有一定镇痛效果,但其镇痛效果并不优于镇痛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实施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围术期护理;同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实施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围术期采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的评分、有无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1、6、12、24h的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患者48h静息时的NR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有效缓解术后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及早开始行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托考昔与塞来昔布用于关节镜术后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普通关节镜(非韧带重建术)手术患者182例,随机分成两组:依托考昔组(n=90)和塞来昔布组(n=92)。分别服用依托考昔120mg,每日一次及塞来昔布200mg,每日二次镇痛。采用疼痛类比目测法评分标准,选初次服药及术后第1、2、3天服药后的第4小时为观察点。分别测定疼痛评分及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初次服药后、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4小时后疼痛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3、-2.11、-2.08、-2.05,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结论关节镜术后口服依托考昔120mg,每日一次较服用塞来昔布200mg,每日二次的镇痛效果更佳,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应用动静脉泵消肿及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患者入院时至术前1d、术后第1—第7天使用动静脉泵,每天持续12h,其余时间进行常规抬高患肢及功能锻炼,术后当天给予塞来昔布200mg口服2次/d,术后第1天使用动静脉泵镇痛,如出现中度或以上疼痛时给予临时口服奇曼丁或肌内注射杜冷丁。对照组常规抬高患肢及功能锻炼,术后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持续3~5d,期间如出现中度或以上疼痛时给予临时口服奇曼丁或肌内注射杜冷丁。观察比较两组患肢周径、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结果入院后第3天,术后第3天、第7天观察组患肢周径明显减小,肿胀减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当天、术后第1、第2天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应用动静脉泵均有较好的消肿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超前镇痛护理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6月,对129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型术治疗,其中78例为观察组,围术期实行超前镇痛护理,每例患者在术前1 d及术后第1、第2天,予帕瑞昔布钠40 mg 加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同时成立超前镇痛护理管理小组进行疼痛宣教、评估等;51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于术前1 d(用药前)及术后第1、第2天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于术后第2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同时记录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前镇痛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1.29±0.52)分、(5.98±0.89)分,术后睡眠质量评分平均分别为(4.26±1.05)分、(6.98±0.98)分,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1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结论围术期实施超前镇痛护理可有效减轻椎体成型术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开展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分娩(PCEA)的镇痛效果及其安全性,探讨PCEA对降低剖宫产率的推进作用。方法回顾接受PCEA镇痛分娩产妇50例(观察组),均系无麻醉禁忌,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同时选择同期同条件下未行镇痛分娩的产妇50例(对照组)。观察PCEA镇痛的效果,并记录产程时间、产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LApgar评分等评估指标。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仅有轻微痛感,镇痛前VAS的评分为8.5±1.4,在镇痛后宫口7—8cm时,VAS评分为3.5±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血压、脉搏、呼吸、活跃期、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L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EA技术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不影响产程,且安全可行,便于操作,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has become a cornerstone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many institutions. Despite the extensive use of this analgesic technique, there are not large population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r types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CA in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looks at 1122 patients over a 1-yr period. Eight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CA use were noted during this period. These complications were attributable to overdosage (escalating dosage to meet patient analgesic needs or someone other than the patient administering drug through the PCA device) or to interaction of PCA drugs with concurrent medications. There was a much high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CA pumps featuring continuous infusion in addition to intermittent bolus compared with those employing intermittent bolus alone. The types of complications encountered in this survey demonstrate instances of PCA use that may present a higher risk to the patient and thus require closer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后硬膜外自控镇痛(CSEA+PCEA)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例A 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n=30)待宫口开至2-3 cm时行L2-3间隙穿刺,向蛛网膜下隙注入0.2%舒芬太尼3-5μg(1.75 mL),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10 m in后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输注0.1%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1.5μg/mL,单次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 in,背景剂量4 mL/h。B组(n=30)常规分娩处理,未实施分娩镇痛。观察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后A pgar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缩宫素使用量及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 in的A 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EA+PCEA镇痛效果明显,无运动阻滞,不良反应较少,对产程有一定抑制,但对分娩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顺产产妇自控镇痛泵注射哌替啶和护士注射哌替啶的效果。方法将64例宫颈口扩张3 cm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由护士根据产妇的要求注射哌替啶,观察组由产妇进行自控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用药量、用药后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产妇自控镇痛与护士根据产妇需要镇痛的镇痛效果相当,但产妇自控镇痛用药量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满意度较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产妇自控镇痛的疗效等同于护士控制的镇痛,但由于哌替啶用量增大,对新生儿有一定的威胁,临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氯胺酮镇痛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临床研究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对手术后切口痛的影响,评价全身静注和硬膜外腔滴注两种用药方式的镇痛效果。方法100例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手术结束时停止硬膜外麻醉,记录术后72h内疼痛VAS评分,测量术后24、48和72h切口机械刺激痛,随防1年了解患者切口残留痛情况。结果第3组患者切口疼痛敏感区和VAS评分明显少于其他组,随访1年内第3组切口残留痛均低于其他组。结论麻醉期间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切口疼痛的敏感性,用于术后镇痛是一种良好的方式,而且氯胺酮全身静脉用药较硬膜外腔给药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芬太尼与罗哌卡因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0例健康、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观察组(100例)采用0.1%罗哌卡因 芬太尼(1μg/mL)硬膜外腔给药用于分娩镇痛,对照组(100例)未实施任何镇痛措施。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Αpgar评分及产后24h出血量。[结果]镇痛有效率为96.0%;两组产妇在产程中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和总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及缩宫素使用情况比较:观察组缩宫素使用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Αpgar评分及产后24h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有缩短作用,降低剖宫产率,自控镇痛,同时增加了缩宫素使用率,但对新生儿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正  朱彪  蒋豪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4):501-502,510
目的 :通过对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和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进行不同术后镇痛病人胃肠功能指标恢复的观察 ,判断这两种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 0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病人 ,随机分成处理组和对照组 ,处理组术后病人行PCEA镇痛 ,对照组病人手术当晚肌肉注射哌替啶 10 0mg ,观察术后 3d肠鸣音恢复情况 ,第 1次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记录术后至恢复出院时间 ,及饮食恢复情况 ,记录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组间比较第 1次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 ,术后至恢复出院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当晚肠鸣音恢复处理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组间饮食恢复构成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处理组肠鸣音第 1、第 3天恢复 ,对照组术后第 2天恢复肠鸣音 (P >0 .0 5 )。结论 :处理组在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情况下 ,PCEA术后镇痛可以促进肠鸣音的早期恢复 ,对胃肠道功能的最终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乐分娩镇痛仪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12月实施导乐镇痛分娩的120例产妇为观察组,同期未实施分娩镇痛的120例产妇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导乐分娩镇痛仪行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时疼痛程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降低,总产程时间缩短,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率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乐分娩镇痛仪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间断肌注镇痛三种方式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0例老年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PCEA组(n=30)、PCIA组(n=30)和曲马多肌注组(n=30),分别记录患者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HR、MAP、SpO2值。结果:镇痛评分PCEA、PCIA组低于肌注组(P〈0.01),且PCEA组低于PCIA组(P〈0.01);镇静评分PCEA、PCI-A组高于肌注组(P〈0.01),且PCIA组高于PCEA组(P〈0.01);不良反应以PCEA组最低(P〈0.01);HR、MAP、SpO2以PCEA组最平稳(P〈0.01)。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术后3种镇痛方式中,肌注曲马多不能取得完善的镇痛效果,PCIA和PCEA镇痛效果满意,但PCEA优于PCIA。  相似文献   

20.
黄莉英 《护理学报》2008,15(1):88-89
目的通过镇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改善术后镇痛需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方法将168例择期腹腔手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施镇痛教育组(观察组)和未实施镇痛教育组(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一对一实施常规疼痛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镇痛知识教育,统一教育内容,包括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术后常用镇痛方法、镇痛方法优缺点、术后镇痛注意事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止痛药的常见误区,术前1d再次复述巩固教育内容。术前1d由责任护士用同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术后2d内由责任护士询问和记录每位患者的不同镇痛需求。结果两组患者对镇痛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临床意义、术后常用镇痛方法、镇痛方法优缺点、术后镇痛注意事项、使用止痛药的常见误区等知识的了解多于对照组(P〈0.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镇痛需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使用PCA镇痛例数、肌内注射杜冷丁镇痛和口服止痛药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开展镇痛知识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对镇痛的认知度,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改善患者术后镇痛需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