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Wallerian溃变过程中,Protein Kinase-theta (PRKCq)在远端神经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通过培养的施旺细胞(Schwann cell, SC),分析PRKCq对体外培养SC的作用,揭示PRKCq在周围神经Wallerian溃变过程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制备不同时间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溃变模型,采用Real-time PCR和siRNA的方法,分析PRKCq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远端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培养和纯化SC,干扰PRKCq在SC中的表达,分析PRKCq对S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在Wallerian溃变过程中,远端组织PRKCq的表达显著降低,PRKCq可在培养的SC中表达,PRKCq siRNA干扰SC后,抑制了SC的增殖和迁移。结论: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Wallerian溃变过程中,PRKCq的表达显著降低并影响SC的功能,提示PRKCq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试验和临床研究提示:背外侧额前皮质(DLPFC)和丘脑(SC)在抵消干扰刺激引起的眼球运动方面起关键性作用,但皮层下结构的作用尚不清楚。基底节在DLPFC和SC之间提供连续性的强力抑制联系,因而能防止不必要的眼扫视运动的产生。D LPFC还可以通过进入内囊(IC)的额前-顶盖直接通路对SC产生抑制作用。由于SC功能障碍会引起D LPFC活性降低,因而推测SC可能亦参与抗眼扫视运动。方法:对29例在纹状体、SC或IC部有单一病灶患者,记录了反射性的触发眼扫视(顺眼扫视作用)和眼扫视抑制(抗眼扫视作用),比较与正常人的结果。结果:当患者…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均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且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脑梗死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共同病理机制可能是氧自由基反应及炎性反应,且氧自由基反应及炎性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亦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试     
心力衰竭定义为: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即为心力衰竭,本文所指的心力衰竭是指慢性收缩性心衰。其他的如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衰、右心衰竭等.均不在本文讨论范转之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葡萄糖对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共培养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的损伤情况。方法建立大鼠SC与EC的共培养模型,根据形态学和MTT选定25 mmol/L高葡萄糖浓度和48 h作用时间。将细胞分为正常葡萄糖SC与EC共培养组、高葡萄糖SC与EC共培养组及高葡萄糖SC组,通过形态学和MTT、凋亡率(流式细胞仪)和Casepase-3 mRNA表达(Real time PCR)观察细胞损伤。结果形态学及MTT显示,与EC共培养的SC在高葡萄糖条件下,比正常葡萄糖共培养以及高葡萄糖单培养的SC存活率明显下降;SC凋亡率比正常葡萄糖共培养及高葡萄糖单培养的SC明显增高;Casepase-3 mRNA表达较正常葡萄糖共培养组明显升高,但与高葡萄糖单培养组相比其增高尚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在高葡萄糖环境下,与EC共培养的SC损伤更明显,可能与两种细胞相互作用加重SC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葡萄糖对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共培养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 ,SC)的损伤情况。方法 建立大鼠SC与EC的共培养模型,根据形态学和MTT选定25mmol/L高葡萄糖浓度和48h作用时间。将细胞分为正常葡萄糖SC与EC共培养组、高葡萄糖SC与EC共培养组及高葡萄糖SC组,通过形态学和MTT、凋亡率(流式细胞仪)和Casepase-3mRNA表达(Realtime PCR)观察细胞损伤。结果 形态学及MTT显示,与EC共培养的SC在高葡萄糖条件下,比正常葡萄糖共培养以及高葡萄糖单培养的SC存活率明显下降;SC凋亡率比正常葡萄糖共培养及高葡萄糖单培养的SC明显增高;Casepase-3mRNA表达较正常葡萄糖共培养组明显升高,但与高葡萄糖单培养组相比其增高尚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高葡萄糖环境下,与EC共培养的SC损伤更明显,可能与两种细胞相互作用加重SC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可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改变其结构,从而引起组织功能上的变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狭窄,神经营养不足,以及代谢障碍,神经可能发生变性,导致深浅感觉减退,甚至感觉丧失。这时,关节受到损伤,患者却浑然不知,无法通过自我反射机制,控制运动,实行退缩、休息,由此可能导致更重的关节损伤。关节内和附近骨质反复损伤,导致韧带松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NO对肠上皮Caco-2细胞表达分泌片(SC)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方法观察一氧化氮(NO)对Caco-2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方法检测NO对肠上皮细胞表达Sc的变化影响.结果 高浓度NO对Caco-2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与无NO刺激组比较,用不同浓度NO刺激后SC阳性细胞、Caco-2细胞SC蛋白和SC基因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 NO可直接引起Caco-2细胞损伤,抑制肠上皮细胞分泌SC,因此NO可能削弱肠道免疫防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无水乙醇引起胃粘膜损伤的病理改变,并探讨其引起胃粘膜损伤的可能机理。方法:以正常大鼠为对照,观察无水乙醇引起的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病理及扫描电镜改变,并测定胃粘膜中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胃粘膜表面粘液及胃粘膜血流(GMBF)。结果:无水乙醇可直接引起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脱落;无水乙醇组与对照组比较胃粘膜中的PGE2(P<0.05)、SS(P<0.05)、胃粘膜表面粘液(P<0.05)、GMBF(P<0.05)均明显降低。结论:无水乙醇可直接损伤大鼠胃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其引起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机理可能与无水乙醇引起胃粘膜内PGE2、SS、胃表面粘液及GMBF降低,从而损伤胃粘膜的防御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代凯 《重庆医学》2015,(11):1553-1555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 SC )是机体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类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免疫抑制、促进微血管形成等功能。M SC 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共移植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机体造血功能恢复加快。但是M SC促进造血重建的机制仍有争议,对M SC作用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实现M SC在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辐射及 HSC移植(HSC transplantation , HSCT )前预处理均可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致受者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造血恢复缓慢,移植后感染等发生率增加,最终可能导致移植失败[1]。加速造血重建,尽快恢复外周血象是确保移植最终成功的关键。M SC促进造血重建在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临床试验也证明MSC与HSC联合移植加速造血恢复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推测M SC促进造血重建的机制是为造血细胞创造一个合适的造血微环境[2‐3]。现就M SC在骨髓造血重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薄荷醇经皮吸收促透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薄荷醇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变化。结果薄荷醇组的表皮皱折明显增多,表皮间裂隙增宽,层与层间的间隙变得更大;角质层结构疏松,有孔穴样结构,排列紊乱,与表皮分离呈层状,脂质正常的板层状膜状结构大部分或全部消失,出现明显增厚的紊乱排列的中等致密凝絮块状结构。结论薄荷醇影响了角质层的有序排列,使角质层间的空隙变大,结构疏松,皮肤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角质蛋白诱导下,各种已知红色毛癣菌金属蛋白酶(MEP1~5)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比较在皮屑和甲屑角质蛋白诱导下,各种已知的金属蛋白酶基因的(MEP1—51表达差异。结果在皮屑、甲屑这两种来源的角蛋白的诱导下,MEP2的表达量最高,MEP3、MEP4的表达量极少,MEP1、MEP5的表达量介于两者之间。MEP1、3在甲屑组和皮屑纽中表达量相近,MEP2在甲屑组表达较少仅为皮屑组的0.21,而MEP4、5在甲屑组表达量较高分别为皮屑组的7.75和2.44倍。结论MEP2是目前已知的金属蛋白酶中最为重要的毒力因子,其他的金属蛋白酶可能起到辅助的作用。MEP2对皮肤来源的角蛋白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而MEP4、5的结构可能更适合降解甲板来源的角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鼠皮肤角质层对青藤碱脂质体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分别考察正常腹部、背部皮肤及经采用胶带剥离法制备的去角质层腹部、背部皮肤的透皮吸收特性,以预设的采样间隔采样,HPLC法检测,以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对时间拟合,透皮速率常数(J)作为判断的标准。结果除去角质层的腹部及背部皮肤比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J有明显增加,且皮肤中药物释放速率常数也大于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结论皮肤角质层对青藤碱脂质体贴剂透皮特性有显著影响,在制备动物皮肤时应注意皮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对磷酸川芎嗪透皮吸收的规律及释药机制进行探讨。采用离体透皮实验装置,通过发迹药物浓度、pH值、促透剂及皮肤状态,研究磷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结果发现随着磷酸川芎浓度增加,渗透系数明显增加;pH增大,渗透系数随之增加;氮酮在1%时可显著增加磷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当去除角质层后,渗透系数比完整皮肤增加近一半;完整皮肤的贮库效应大于去角质层皮肤。提示磷酸川芎嗪可透皮吸收,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角质层,且存在着贮  相似文献   

15.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opically applied medications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to leave its vehicle and penetrate into the epidermis. The stratum corneum is that layer of the epidermis which functionall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limiting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posite semipermeable membrane.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transepidermal diffusion may be derived from Fick's Law of mass transport; factors altering the rate of diffus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皮肤渗透促进剂桉叶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桉叶素促进5-氟尿嘧啶渗透通过离体大鼠皮肤的作用,其增加药物渗透系数约达93倍。桉叶素提高了分配系数,但对扩散系数的增加更大。去除角质层,药物的渗透障碍完全消失。与全皮相比,角质层去除后药物的渗透系数增加166倍,表明影响极性药物渗透的主要障碍是角质层。促渗效果可能是扩散和分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扩散是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HA)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SD大鼠离体皮肤中透皮吸收和储留能力的影响.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HA对GSH的体外经皮渗透量及在不同层次皮肤中储留量的影响;利用分子对接AutoDock研究了 GSH与HA的相互作用;采用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ATR-FTIR)...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伊曲康唑(口服给药)在人角质层的抗念珠菌活性,探索一种与体内环境相似的药敏试验新方法。方法将21例健康志愿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伊曲康唑200 mg,1次/d(Qd)×7 d和200 mg,2次/d(B id)×7 d。于服药前、服药后1、4、7、10、14、21、28、35 d制备皮肤角质层剥离条,将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孢子接种其上,培养48 h,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采用角质层真菌计量生物学分析法,并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定真菌覆盖的面积。结果2种剂量的伊曲康唑在皮肤角质层对4种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抗真菌活性。2种剂量的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抗真菌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光滑念珠菌,伊曲康唑200 mg B id×7 d在人角质层的抗真菌活性明显优于200 mg Qd×7 d(P<0.01)。结论角质层真菌计量生物学分析法是介于体外试验与体内疗效之间的一种新方法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扫描电镜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研究了低分子肝素脂质体喷胶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证明脂质体对角质层的脂质发生作用,改变了角质层的超微结构,提高了角质层的通透性,促进了低分子肝素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20.
Xu W  Zhao JY  W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8):530-533
目的 建立一种与体内环境相似的新模型,用以更好地评价和比较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 将21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11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用药1周;第2组10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1次,用药1周。两组对象于服药前、后1、4、7、10、14、21、28、35d分别制备皮肤角质层剥离条作为培养基,将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孢子的菌悬液接种于皮肤角质层剥离条的中央,培养1周,常规行PAS染色,采用角质层真菌定量生物分析法,并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定被皮肤癣菌的菌丝所覆盖的面积。结果 3种皮肤癣菌在人体皮肤角质层剥离条上均可生长,服药前被菌丝覆盖的面积稠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菌丝面积逐渐减少,即服用伊曲康唑后真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至服药第7天降至最低;服药第10天菌丝面积开始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至第35天增至最多。两种剂量的伊曲康唑对3种皮肤癣菌均显示了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真菌在人体角质层剥离条上的生长环境与人体内环境相似,伊曲康唑在人体角质层显示了很高的抗皮肤癣菌的活性。角质层真菌定量生物学分析法是介于体外试验与体内疗效之间的一种新方法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