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梅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24(5):343-343
患儿 ,男 ,5岁 ,既往病史 :1岁时曾有过高热惊厥 ,发病时 ,体温 :39.6℃ ,惊厥抽搐时间约 5~ 6s,自行缓解。现病史 ,发热 1d ,体温 37.2~ 39.8℃ ,咽部充血 ,无其它明显体征。发热前患儿四肢冰凉 ,体温迅速上升至 39.7℃ ,患儿突然出现两眼凝视 ,口周发绀 ,颜面青紫 ,口吐白沫 ,牙关紧闭 ,出现轻度舌咬伤 ,四肢挛缩呈强直性抽动 ,持续抽搐时间约2 0min ,抽搐时意识丧失 ,呼之不应 ,小便失禁。急救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侧卧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开口固定 ,防止舌咬伤、舌后坠 ;②止痉 ,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位 ,无缓解 ,即给予肌肉注射安… 相似文献
2.
陈香红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3,(8):81-82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高.多见于1个月~6岁儿童,据统计约有3%-4%的儿童曾患过高热惊厥。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及时与否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来控制惊厥症状并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了56例高热惊厥患儿,并给予了积极的救治措施,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高热时伴有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部分患儿反复多次发作后留有一定的后遗症。为了探讨高热惊厥的发生和转归规律,我们收集了近5年来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430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月琴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8,(4):58-58
小儿高热惊厥又称为感染性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之一,约占小儿惊厥的50%左右,大多数预后良好,仅少数可出现脑损害或转为无热惊厥,部分可转变为癫痫,遗留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1,2],常由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破伤风等和神经系统外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中毒性菌痢、肺炎败血症等引起,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最为常见^[3]。我社区于2000~2003年以来共救治高热惊厥3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2008-06~2010-01对36例高热惊厥患儿使用高液氧治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6例均符合高热惊厥的标准,男20例,女16例,年龄3个月~6岁,T〈38.5℃6例, 相似文献
6.
小儿高热惊厥起病急,病情重,患儿在送达医院前,其家长往往惊慌失措,有时甚至延误时机,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我院小儿科医护人员针对上述情况,利用患儿就诊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其家长进行家庭护理及预防指导,并建立反馈及回访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惊厥是小儿常见的症状,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高热惊厥是发热疾病过程中体温突然升高导致的惊厥,发作时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多数伴有全身性或部分肌肉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家长对此恐惧心理较强,往往谈“惊”色变。为对此症有更全面了解,现对我科近年收治的100例高热惊厥病儿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急救与护理对小儿高热惊厥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实验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穴位按压、放血等中医急救与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退热、止惊时间、复发次数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急救与护理措施,能够快速退热、止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护理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复发预防中的效果,为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0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5例和观察组(个性化护理组)35例,将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的体温、复发次数、持续时间和发作间隔时间、家属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体温低于对照组,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家属满意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个性化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复发预防中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和理想的护理方法.方法:注重惊厥时的护理、高热护理、止惊止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惊厥后的护理.结果:本组患儿体温在30 min内降至正常19例,降至38.5℃以下94例;60 min以内降至正常78例,降至38.5℃以下35例,有效率达100%;原有惊厥症状消失;未见虚脱、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成熟有关;物理降温或加用药物治疗是控制惊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重视。方法:对我院2005-03~2009-02收治的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杂性热性惊厥发生率占热性惊厥的19.8%,年龄分布在4个月~7岁,年龄最小4个月8d,最大7岁8个月。初发21例,复发38例。既往围生期异常者12例,既往有热性惊厥史38例,一级亲属有热性惊厥史者19例,癫痫家族史5例。惊厥为全面性发作48例,持续状态5例,持续时间〉15min21例。脑电图异常22例,发展为癫痫14例(占复杂性热性惊厥23.7%),智力低下7例,(占复杂性热性惊厥11.8%)。结论:首发年龄小,首发体温低,有围生期异常者,复杂性热性惊厥易复发,一级亲属有惊厥史者,脑电图异常者易发展为癫痫。 相似文献
13.
惊厥临床发生率较高,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症状,病理生理基础为各种疾病或病理改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的细胞异常放电,导致暂时性脑功能障碍,包括意识、运动、感觉、情感及认知等方面的短暂异常。惊厥持续状态或反复发作的惊厥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其原因复杂,早期明确病因,及时诊断,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