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一、湿温治疗“三禁”湿温治疗“三禁”是《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所提出的。即“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首先,要明确这里提出的“禁汗、下、润”并不是指治疗湿温病全过程所必遵法则,不然就违背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与吴鞠通提出这“三禁”的本来意图相悖。试分析如下: 1.禁汗当指辛温发汗吴鞠通在提出本条的自辨申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可见”以为伤寒而汗之”就是指用麻,桂辛温取汗。若用此法,治湿温有表证者,犹如抱薪救火,  相似文献   

2.
伤寒与温病都是外感病,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同出一源,但在祖国医学史上,尊崇伤寒学说或温病学说的医家却形成了两大学派,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治伤寒之法可以统治温病;而温病学派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是寒、温异气,截然不同,治伤寒之法不可混治温病。温病学派反对伤寒学派最突出者,是元末王安道,他首先把温病的名称、治法、发病机制与伤寒截然分开。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不可正乎。”又  相似文献   

3.
1在卫汗之可也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与《伤寒论》倡用辛温有明显的区别。叶氏说:“辨卫气营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认为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银翘散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可见“在卫汗之可也”之汗绝非用发汗之法,而是辛凉轻散、甘凉清化、辛凉清解等法。待表解里和。自然邪透汗泄,虽然不发汗而达到汗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探讨温病治、法治则过程中,由于各医家所在的学术流派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伤寒学派以伤寒理论统括温病的治法,滋阴派以清热滋阴为主论治温病,湿热派以祛湿清热为主的论治思想等。总括各医家学说,其治法不出"热欲散之"之大法,但"散之"之法各有不同罢了。此文借前贤之言,剖析推理而发"热欲散之"之新论。  相似文献   

5.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6.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叶天士《温热论》日:“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又云:温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鉴于伤寒与温病二者受邪的性质不同,在对待下法的使用上,一些医家认为有迟、早之分。如戴北山日:“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厌早。”提出温病“不论表证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对此,王孟英和顾晓澜都有详细的阐述。王氏曰:“伤寒为阴邪,未曾传腑化热,最虑邪气下陷,治必升提温散,而有早下之戒;温热为阳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难得下行,若肺气肃降有权,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顾氏也日:“伤寒由外传里,仍用外解,温邪由内而发,必须内解,伤寒宜发表,有一分表证,仍宜表之,故下不嫌迟;温邪宜清里,有一分下证,即宜下之,故下不厌早。”诚然,伤寒与温病病有不同,在下法上亦必有区别。温病学说是外感热病对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单就治疗中的下法而言,温病较之伤寒已经明显地有了进一步的扩充、提高和发展,使外感热病对下法的认识、应用,内容更趋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反证法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证法也称排除诊断法 ,用于病证的辨疑辨似。从中医考竟其起源 ,则应上溯至仲景学说。《伤寒论》中的反证法之例不胜枚举 ,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识 ,以窥其梗概。1 辨病与反证法《伤寒论》重视伤寒与温病的甄别。要点是“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第 6条 )。然而伤寒、温病两者初起证候颇近似 ,正如尤在泾所说 :“其脉浮身热头痛 ,则与伤寒相似 ,所以谓之伤寒类病”[1] 。况且温邪初袭肺卫 ,亦可微恶风寒 ,容易误诊失治。因此《伤寒论》提出排除方法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为风温” ,即以辛温解表 ,与热…  相似文献   

9.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其认为“世之凶恶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而发于冬月之正伤寒,百不一二。”而当时医者“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以致因医枉死者无以数计。于是集毕生之精力,专事外感病的研究,详辨伤寒与温病之异同,晚年著成《伤寒温疫条辨》(即《寒温条辨》)一书。书中力倡吴有性“温病杂气”说,推重张璐“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之论,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制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  相似文献   

10.
一、散寒之法因时异用药分四时,《内经》早有“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诫,雷氏则具体提出了“在春令辛温不宜过剂,在冬令辛热亦可施之”(《时病论·卷二·风寒》)的治疗大法。治体实邪盛的伤寒患者,用麻黄汤辛温峻汗;治春温、风寒症,则用辛温解表法,方中以葱、豉“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时病论·卷一·风温》),防风、桔梗祛表寒;而治病邪轻浅的冒风症,仅用微辛轻解法,方中薄荷、紫苏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之意。盖温热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寒温融合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内经》至北宋初,“伤寒”是各种热性病的总称,而温病不过是五种或九种伤寒之一,尚未另立门户。北宋庞安时把过去属于伤寒范畴的风温、湿温、重喝、温毒归于由伤寒变成的温病,并认为这四种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较伤寒更为重要。金元时刘河间倡火热论,主用寒凉,以治温病之法治伤寒。丹溪弟子王履主张伤寒与温病要分别治疗,不可混淆。他认为伤  相似文献   

12.
当我看了梁少甫老先生“关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一文后,获得帮助很大。梁老先生以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证明,伤寒与温病在临床上应该仔细辨别,慎重处理;同时也推荐了温病条辨治疗热病的价值。但梁老先生认为不能执伤寒法以治温病,伤寒温病有泾渭之别的看法,我认为却有些出入,今特提出个人见解,与读者和同道们商榷之。梁先生文中说:“……吴鞠通氏著温病条辨及其治法,而温病条目始有别于伤寒者,乃如泾渭之分,人天之别。……”究否如是,我觉得首先应对中医病名含义的看法取得一致。中医的病名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在含义上是有些  相似文献   

13.
宋福印 《河北中医》1992,14(2):45-45
《温病条辨》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对于上述病证吴氏曾多用温热之品治之,而世人考究者甚少,今笔者摭拾其大概,略而论之。因地制宜吴氏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注曰:“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据此我们测知,吴氏所列桂枝汤是专为好发于冬春季节的温病而设,因该季节风寒之气当令,虽患温病亦每多  相似文献   

14.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5.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16.
再论张景岳对绍兴伤寒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自古以来有伤寒专科,名日绍派.其学说源自仲景,而又能结合江南感证之特点,有所发展与创新.临床上以善治湿、温病蜚声于杏林.绍兴伤寒学派与吴门温病学派,虽皆同属擅治南方温热,但两者之识病方法、辨证纲领及论治原则、遣方用药俱迥然不同,自清以降,举世咸称之为绍兴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17.
伤寒与温病     
读本刊四期“对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后,觉得梁老先生以耄耋之年,对伤寒和温病提供了几十年来的心得和个人意见,这种好学不俗,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惟我对推崇吴氏的著作,“在不能执伤寒法以治温病”的见解,有些不同意见,略述如下。素问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是说明一切  相似文献   

18.
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理伤寒与温病实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1)《伤寒论》为狭义伤寒,伤寒本质可能为炎症,其六经辨证本质为人体对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描述,《伤寒论》为临床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2)温病的本质同样可能为炎症,伤寒与温病同为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炎性损伤状态。(3)寒温存在能够统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因致病因素不同而致临床表现有所差别。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同为人体对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的诊疗方法,但其背后蕴藏的方证辨证则为其共性特征。虽然辨病机的方法不同,但无论在病理生理还是方证辨证治疗上,伤寒与温病能够统一。因此,在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上,不应拘泥于伤寒与温病的病名归属之争,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进行治疗,且三阳合病为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我读过1957年4月号“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刊载梁少甫老先生发表的“对于伤寒温病之辨惑及金元四大家著作的看法”一文,发生了一些感想。梁老先生推崇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著作,这完全是正确的。可是,他认为不能执治伤寒之法以治温病的看法,这简直是发展到寒温对立,冰炭不相容的一种看法了,我是难于同意的。考当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也是渊源于仲师“伤寒论”太阳温病的条文。仲师指出温病不可误汗,实际上已说明不可用辛温发汗,而当用清法。吴氏根据仲师伤寒论清法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麻杏石甘汤等方的精神因而创立银翘散与桑菊饮等辛凉清温的疗法。他说:“温病初起于手太阴,到了中焦,也在阳明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发热病因繁多,病情复杂,单纯从伤寒或温病辨治效果欠佳,该文从伤寒、温病、内伤入手,可以对其他临床医生辨治类似病证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方法列伍炳彩教授从伤寒、温病、内伤辨治发热验案3则,以阐释对于发热从伤寒、温病、内伤理论辨治的疗效。结果从伤寒、温病、内伤治疗发热临床疗效甚佳。结论从伤寒、温病、内伤辨治发热具有较大临床意义,除可考虑单纯伤寒或温病引发发热外,也应从伤寒、温病、内伤的角度考虑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