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ECP)治疗短眼轴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10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就诊的短眼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40眼)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ECP组(患者行ECP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20眼和对照组(患者行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20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宽度(CPW)、睫状突面积(CPA)、虹膜睫状突接触长度(ICPCL)等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ECP组、对照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ECP组患者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ECP组患者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同轴3.0mm 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在我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18例18眼: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18例18眼。分别记录两组1wk;1,3mo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均数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 wk微切口组裸眼视力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mo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微切口组平均眼压15.26±3.12mmHg,小切口组平均眼压14.57±2.86mmHg,两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和非功能型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玻璃体抽吸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治疗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我院眼科就诊的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60例(65只眼),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经药物治疗,眼压控制在40 mmHg以内的患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36例(38只眼);观察组为经药物治疗3~5天,眼压不能控制,前房极浅的患者,采用玻璃体穿刺抽液后再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24例(27只眼).分别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4.38 ±4.71) mmHg,显著低于术前眼压(50.53±19.08)mmHg(P<0.01);对照组术后眼压为(22.37 ±6.12) mmHg,较术前(32.14±8.13)mmHg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术后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前房深度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前房深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4、0.4、0.3比例明显升高,而小于0.1、0.1比例明显降低(P<0.05),0.2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玻璃体抽吸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治疗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持续高眼压状态的疗效较好,能够显著降低眼压、增大前房深度及增进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收治的70例(70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2例(3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38例(38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眼压及散光度,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散光度、眼压、白内障核硬度分级及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散光度均大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术眼前房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散光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视力提高27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1眼,对照组分别为29眼、6眼、3眼;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84.38%,对照组为76.32%,两组视力提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89)。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出现角膜水肿2眼、前房渗出1眼,对照组出现角膜水肿4眼、前房渗出1眼、前房积血3眼、浅前房2眼、黄斑水肿1眼,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P=0.042)。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且临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后房植入Ahmed引流管对术前伴浅前房人工晶状体眼的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取5例(6只眼)入工晶状体眼性青光眼患者行Ahmed青光眼瓣膜阀植入,因前房较浅,术中将引流管植入后房,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6~14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时,患者眼压平均为(17.8±1.8)mmHg,其中1例患者术后3周时眼压升高,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引流管退缩至巩膜内,二次手术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玻璃体阻塞引流管.术中及术后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术前发现浅前房的人工晶状体眼性青光眼者,术中将引流管植入后房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根据切口大小不同分为2组。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IOL联合小梁切除术34例。微切口组: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4例。术后随访1周、1个月和3个月。检查并记录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微切口组UCVA优于小切口组(χ2=7.114,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3、10.53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微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小切口组(t=10.254、7.291、9.334,P<0.05)。术后3个时间点2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2、0.732、16.014,P<0.05)。术后2组的眼压均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34、69.063,P<0.01)。术后各时间点2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2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7.
王淑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1):2089-2092

目的:分析单切口和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01/2017-02在我院眼科诊治的68例7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将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取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双切口三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滤泡形成情况及术前与术后的眼压和视力改变、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手术后1mo,观察组患者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型滤泡形成率(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平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平均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分别为12.45±3.01mmHg、0.17±0.03、0.19±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程度与术前相比均有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5 眼,短暂性浅前房4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炎性渗出3眼。观察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水肿4眼,短暂性浅前房3眼,一过性高眼压3眼,炎性渗出2眼。均经对症治疗1wk后好转,未出现前房出血、瞳孔夹持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临床上双切口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内压,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增加前房深度,术后患者功能型滤泡有较高的形成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0眼),研究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30眼),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mo两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明显比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研究组术后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提高、眼压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后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诊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并行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后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48例(50眼),患者先行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7~30d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虹膜切除术前后眼压、晶状体摘出术后1周内眼压、4~6周眼压、随访6个月时的眼压,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晶状体摘出术后核硬度为Ⅱ和Ⅲ级眼的眼压均低于术前眼压和虹膜切除术后的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23±0.40)mm增加到虹膜切除术后(2.28±0.33)mm及晶状体摘出术后(3.32±0.38)mm,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后超声乳化晶状体摘出术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解除患者瞳孔阻滞,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0.
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馨  王永毅  赵博 《眼科新进展》2012,32(4):382-383
目的观察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12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均接受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视力<0.1者30眼,0.1~0.3者18眼,0.3~0.5者12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0.1者9眼,0.1~0.3者16眼,0.3~0.5者20眼,0.5及以上者15眼;术前、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为(14.58±2.32)mmHg(1kPa=7.5mmHg),与术前(29.08±7.59)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例患者术中对其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时发生出血,术后5例患者出现少量前房积血,2例患者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3例患者出现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结论双切口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周边虹膜切除术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仅局部用药即可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54眼),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术对28例(32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其结果与同类病人(20例22眼)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术前,术后一个月内每周一次,半年内每月一次,半年后三个月一次做眼压、裂隙灯检查直至1年。比较两者在术后眼压控制、视力恢复及前房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组术后平均眼内压为15.2±3.1mmHg,而同类病人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平均眼内压为14.9±2.6mmHg。分别经周边虹膜切除术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两类病人眼内压在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异(P>0.05)。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18眼(81.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4者占63.6%,经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中8眼视力不增反降,最佳矫正视力0.4者占18.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而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两者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房角显著加宽,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矫正视力也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3.0 mm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38例,脱落6例)和观察组采用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40例,脱落4例),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及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及术后1、7、30 d角膜内皮细胞数、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散光变化。
  结果: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切口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30d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超声乳化术均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但前者可缩减轻角膜散光程度。  相似文献   

13.
李昆  彭娟  孙彩虹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98-1901
目的:观察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眼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60例6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研究组29例29眼,对照组31例31眼。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d,1、3、6mo的视力、眼压、手术成功率等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本组60例60眼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成功率为93%,对照组成功率为81%; 研究组手术成功率虽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在术后6mo时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所提高,组内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眼压方面,两组间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点对眼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3mo,研究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术后第6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与术后6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他两两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有较高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改良巩膜隧道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中防止青光眼阀引流管暴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未改良巩膜隧道与改良巩膜隧道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的72例(74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其中行未改良巩膜隧道手术者38例38眼(未改良巩膜隧道组),行改良巩膜隧道手术者34例36眼(改良巩膜隧道组)。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改变情况,对比两组植入青光眼阀后引流管暴露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未改良巩膜隧道组术后眼压为(16.30±5.73)mmHg(1 kPa=7.5 mmHg),改良巩膜隧道组术后眼压为(15.80±6.12)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48.40±5.79)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未改良巩膜隧道组有3眼发生引流管暴露,发生率为7.9%,改良巩膜隧道组未见发生引流管暴露,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巩膜隧道青光眼阀植入比未改良巩膜隧道手术安全性更高,可以防止引流管暴露,提高青光眼阀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除术中直视下睫状体光凝和引流阀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VG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玻璃体切除术中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A组)15例(15眼)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B组)17例(17眼),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眼压及视力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A组治疗后1、3、6个月眼压与B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后早期视力改善率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NVG需要玻璃体切除的患者同时行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在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朱海景  原慧萍 《眼科》2013,22(4):253-256
目的 评估Ahmed FP-7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5例46眼。方法 对以上患者行Ahmed FP-7青光眼阀植入,术后平均随访(10.7±7.3)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 mm Hg定义为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视力、手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18个月成功率为74.1 %;术前平均眼压(45.8±12.1)mm Hg,术后18个月为(17.6±5.3)mm Hg (P<0 .001)。视力提高 9眼,无改变35眼。手术并发症包括引流盘纤维包裹9眼(19.6%)、脉络膜脱离6眼(13.0%)、前房出血5眼(10.9%)、引流管暴露2眼(4.3%)。结论 18个月的随访显示,Ahmed FP-7青光眼阀植入术可控制3/4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眼科,2013,22:253-2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IOL)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9/2015-03在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Ⅰ期植入IOL手术者共48例54眼.术前、术后5d,1、3mo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观察眼底情况、IOL位置以及术后低眼压、角膜水肿、后发性白内障、高眼压等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mo BCVA较术前提高49眼(91%),视力无改善5眼(9%),无视力较术前下降者.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 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71%±8.12%.角膜散光术后早期增加(P<0.05),术后3mo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术后1 mo内眼压>25mmHg)者6眼,早期角膜水肿发生7眼,前房有成形渗出2眼,发生后囊膜混浊3眼,其中2眼行YAG激光后囊截开术,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眼底视网膜均平伏,无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低眼压患者,无并发IOL偏位、脱位病例.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Ⅰ期植入IOL手术适应证广泛、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21例21眼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术前平均眼压为44.6±7.2mmHg,术后6mo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4±5.3mmHg;视力提高4眼,无改变14眼,降低3眼;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前房形成迟缓2眼、持续高眼压1眼、引流管暴露1眼、角膜失代偿1眼、引流盘纤维包裹3眼;手术成功率为86%。 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央前房深度(ACD)、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11/2019-11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和观察组50例50眼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1mo的BCVA(LogMAR)、眼压(IOP)、ACD、散光、视觉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1、2wk, 1mo,两组ACD较术前升高,BCVA(LogMAR)、IOP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ACD高于对照组,BCVA(LogMAR)、IOP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wk两组散光较术前升高,术后1mo观察组散光降低(P<0.05),且观察组散光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mo,观察组看电视、阅读书写及精细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vs 22%,P<0.05)。

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视力和视觉质量,降低眼压和散光,加深ACD,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6例9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凡房角开放1/4象限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2只眼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0个月.结果 术后两组早期视力差异无显著性,6个月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观察组5只眼,对照组8只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20mmHg(1kPa=7.5mmHg),观察组38只眼,对照组46只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前房角粘连个象限以下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和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