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琦  曾倩倩  蒋丽 《中国数字医学》2020,(3):137-138,141
目的:分析信息化监测在参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管理中的效果,为医院多重耐药菌护理精细化管理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通过监测某三甲医院2013-2017年信息系统中记录的相关数据,对院内涉及多重耐药菌采集、发现、报告、处置等护理环节流程进行分析,比较防控干预效果。结果: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管并干预护理操作相关过程,多重耐药菌检出-反馈时间由(261±25)min缩短至(8±2)min,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接触隔离医嘱下达率及执行率由0.96%~1.02%提高至71.31%,多重耐药菌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率由35.31%~50.62%提高至68.84%~76.0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由0.44‰下降至0.25‰,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信息化监测手段构建的护理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具有明显效果,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推行综合性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掌握2011-2012年综合性ICU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医院感染变化趋势。结果:2011年和2012年ICU的感染率分别为21.8%、16.7%,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2.7%、18.0%,经病人病情平均严重程度调整,调整后的日感染率分别为5.7‰、4.4‰(χ2=0.321,P=0.865),调整的日感染例次率5.9‰、4.7‰(χ2=0.560,P=0.454)。2011年和2012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9.0‰、20.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别为1.8‰、1.2‰,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分别为1.3‰、0.7‰。采取干预措施后,2012年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χ2=9.05,P=0.029)。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利于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目标性监测与动态干预对预防和降低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院综合ICU收治的1 649例患者进行监测,其中2012年1~12月收治的981例患者为全面综合监测,2013年1~12月诊治的758例实施目标性监测,重点对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3种侵入性操作进行监测。转出ICU后跟踪随访48 h。结果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由2012年全面综合监测的8.36%,降至2013年目标性监测后的6.3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由32.48‰降至17.62‰,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由10.39‰降至4.07‰,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由5.38‰降至2.06‰,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由35.36%降至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重点部位(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相关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与操作流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外科ICU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的监测方法。方法制订目标监测方案,建立ICU监测日志。结果共监测604人,感染196例次;患者感染率、调整患者日医院感染率分别是16.56%、25.15‰;与呼吸机、尿管及深静脉插管相关的调整日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5.75‰、13.75‰、3.24‰;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是3.02%。结论感染专职人员与ICU兼职人员密切配合,可获取准确资料,掌握ICU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及时制定感染控制措施,对控制特定人群的医院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加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动态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导管感染率,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方法 确定ICU目标性监测方案,设计医院感染个案监测和ICU日志表格,对2010年1~12月入住呼吸内科ICU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反馈到科室,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控制.结果 共调查70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5例,病例(例次)感染率为16.29%,患者日感染率(例次)为21.20‰.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为13.48‰,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79‰,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0.27‰.医院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结论 ICU目标性监测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便于监测ICU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并制订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林 《重庆医学》2013,42(1):69-71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制定ICU目标性监测方案、记录ICU患者日志,对2011年1~12月ICU入住的384例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3例,病例(例次)感染率为13.80%,患者日感染率(例次)为3.41‰。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为61.98‰;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率为7.96‰,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为2.23‰。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血液相关性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目标性监测有利于及时、准确掌握ICU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制定有效感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并分析2014-2015年某医院综合ICU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监测病人857例,发生医院感染4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5.6%,调整感染率为1.55%,调整日感染率为10.32‰.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为16.54‰,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日感染率为1.27‰,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日感染率为1.15‰.结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主要为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目标性监测可及时获得ICU医院感染动态信息,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了解综合性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相关导管感染率,采取防控措施。方法制订ICU目标性监测方案,设计医院感染的个案监测和ICU日志表格,对2010年1~12月入住综合性ICU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临床科室,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控制。结果 2010年共调查80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3例(9.07%),患者日感染率(例次)为21.23‰。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为20.41‰,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率为1.59‰,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3.57‰。医院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结论 ICU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适时制订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ICU实施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综合性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2014年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2.78%、13.51%(P<0.05),例次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4.81%、15.08%(P<0.05),日发病率分别为31.77‰、23.24‰(P<0.05),日例次发病率分别为34.60‰、25.94‰(P<0.05)。2013年和2014年VAP发病率分别为28.32‰、13.97‰(P<0.05),CA-UTI发病率为5.64‰、4.91‰(P=0.052),CRBSI发病率为0.38‰、0.29‰(P=0.345)。大肠杆菌为综合ICU主要的感染病原菌。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采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5—2019年某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和器械相关性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分布及病原菌检出情况,评价目标性监测对综合ICU医院感染防控的价值。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法收集2015—2019年某院综合ICU收治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器械相关感染、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病原菌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某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3.97%,调整后感染发病率为3.53%,连续5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1,P0.05),组间变量年份和感染率的线性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6,P0.05)。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9.08‰,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1.33‰,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2.07‰。连续5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χ~2=5.836,P0.05)、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χ~2=4.827,P0.05)、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病率(χ~2=2.4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3位医院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399例(68.79%)、泌尿道64例(11.03%)、血液40例(6.90%)。前3位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67株(26.72%)、肺炎克雷伯菌102株(16.32%)、铜绿假单胞菌86株(13.76%)。结论通过目标性监测可有效评价医院感染情况,发现感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干预,以降低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人监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集束化预防措施依从性现状,并评价其执行效果。方法对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入住外科监护室(SICU)、急诊监护室(EICU)、心脏监护室(CCU)和呼吸监护室(RCU)时间〉48 h的病例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CLABSI相关监测信息并如实填写临床对于置管患者执行5大循证预防措施的情况,包括手卫生、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和每日评估尽早拔管。比较各监护室预防措施依从性及CLABSI感染率。结果各监护室对预防措施总依从性为74.5%,CLABSI感染率为6.4‰;其中,R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低(60.2%),感染率最高(10.5‰);SI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高(84.4%),感染率最低(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性监测和有效的干预可以减少CLA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薛海荣 《吉林医学》2014,(13):2970-2972
目的: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方法:针对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分别对重点人群监测、抗菌药物应用、信息传递、控制措施、行政监管等环节实施无缝隙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联合体。结果: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的应用,确保了各环节的落实与质量,降低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提升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认知度。结论:多部门、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能提高我院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郭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1-1313
目的:分析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并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VIPEK2检测患儿的致病菌类型。同时,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51.39%、大肠埃希菌31.9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5%、鲍曼不动杆菌1.39%、铜绿假单胞菌1.3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3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患者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完善,患者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及时隔离;患儿病区环境消毒护理;控制感染患者细菌传播源;护理人员加强自身手卫生护理;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强易感人群护理。结论在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分布,研究持续性干预对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为临床采取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监测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多重耐药菌患者496例,通过预警、督查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反馈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评价汇总。结果:通过两年持续地监测,本院收住多重耐药菌病例科室分布前3名,以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两年中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以老年病、糖尿病、肿瘤病例为常见,多重耐药菌患者数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数无比例关系;常见多重耐药菌株,与国内报道比较无差异;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存在院内传播。结论: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能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情况,根据医院及科室的特点,及时采取各种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院内传播,保护其他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供应室在消毒管理中应用全程质控管理的作用及其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 方法 2016年7月,衢州市中医医院供应室开始在消毒管理中推行全程质控管理。对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2014年7月—2016年6月)供应室的清洁消毒灭菌物品共25 012件,实施后(2016年7月—2018年6月)供应室的清洁消毒灭菌物品共27 885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实施前、后供应室灭菌物品的合格率、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 结果 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的物品消毒合格率为83.0%、灭菌合格率为86.0%、无菌包装合格率为86.0%、无菌发放合格率为85.0%,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后的物品消毒合格率为97.5%、灭菌合格率为100.0%、无菌包装合格率为100.0%、无菌发放合格率为100.0%,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物品消毒、灭菌、无菌包装、无菌发放的合格率均提高(χ2=3 269.004、4 181.060、4 181.060、4 502.324,均P<0.05)。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后总的医院感染发生率(3.25%vs. 1.76%)降低(χ2=120.451,P<0.05);实施全程质控管理前、后手术部位/切口(1.57%vs. 0.27%)与呼吸系统(1.14%vs. 0.93%)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5.925、5.956,均P<0.05)。 结论 供应室消毒管理中施行全程质控管理,提高了灭菌物品合格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医院消毒工作质量状况,为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监督部门监管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2006年—2010年某医院消毒效果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采样4 540份,合格4 356份,合格率为95.95%,消毒合格率2006年—2008年呈上升趋势,而从2009年开始下降;其中医务人员手卫生最低为92.14%,2008年(100%)与2010年(77.42%)手卫生的合格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医院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医院消毒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7.
传染病医院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和分析我院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种类分布及其抗生素耐药情况,提出临床合理用药建议及医院内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9月我院分离出的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情况。结果:461例标本分离出29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GPB)4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GNB)236株、结核分枝杆菌13株。GNB对第1代头孢菌素普遍产生较高耐药率,对第2代头孢菌素也较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比较高,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未发现单耐万古霉素球菌。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细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及时开展抗生素耐药监测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马英  谷勇  杨小霞 《四川医学》2010,31(9):1377-1379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过渡板房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发生的影响因素,评价防控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收治的16666例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9年1~12月1666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55例,医院感染率3.33%;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4%;病原学检测率54.81%;高危科室是ICU、骨科、感染疾病科、神经外科、胸外肿瘤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手术部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医院感染与收治的病种、病情、年龄、住院环境、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病原学检测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团队执行力等有关。结论在地震灾区过渡板房医院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医院感染管理必须与恢复医疗救治水平和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同时启动,及时准确客观评估,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范管理,重点监测,增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团队执行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菌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和控制多重耐菊菌对恶性肿瘤患者所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收治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129例,占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17.39%,主要以肺癌、食管癌、鼻咽癌和白血病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占70、34%;分离出多重耐药株145株,其中C-杆菌99株,G^+球菌46株;排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很高耐药性,由多重耐药菌导致的死亡高达45%。结论必须严密监控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病例,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降低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