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肝脏是与肠道接触最密切的器官,接触大量的细菌成分和代谢物。各种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的改变相关。这种菌群变化可能通过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肝脂肪变性程度、炎症和纤维化。尽管临床上大量肝脏疾病的基因组研究结果很少,但有证据表明,在肝硬化中,口腔微生物在肠道中过表达,这可能有助于疾病进展。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如肝性脑病等严重肝病的并发症)能够通过各种益生元,益生菌和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地位,可能会对这些复杂疾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也是新疗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肠道作为人体储存细菌最多的器官,与肝脏在功能及解剖上联系息息相关。肠道中的微生物群可通过多种潜在机制,对肝脏病理及功能产生影响;而随着肝脏功能障碍的发展,结合胆汁酸减少,影响肠道菌群的比例及多样性,破坏肠道粘膜屏障,将进一步损伤肝脏。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慢性乙肝疾病之间的关系将为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肠道和肝脏密切的解剖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使肠道微生物群已经成肝脏疾病的关键参与者。酒精性脂肪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肝硬化及其一些临床并发症,如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构成的改变及易位密切相关。同时,肝脏通过介质如胆汁酸或炎症因子的释放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因此肝脏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调节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详细探讨肝脏疾病和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肝脏中重要介质的释放和肠道微生物的构成来达到缓解、治疗肝脏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与肠道菌群的整体调节作用高度吻合,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治疗酒精性肝病。本文综合近年来中药调控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从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来发挥干预酒精性肝病的作用,以期为中药干预酒精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2]。当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中也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很多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媛媛  陈琦  袁莉 《重庆医学》2023,(11):1727-17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肝轴成为调节肝脏生理的关键因子。肠道菌群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类代谢物,对肠道屏障功能、肝脏糖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等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吲哚及其衍生物产生和代谢途径,其如何维护肠道稳态间接产生拮抗NAFLD作用,以及通过肠-肝轴到达肝脏直接产生抗炎和抗脂肪沉积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道内复杂、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生理条件下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平衡的共生关系。然而,在慢性肝病和肝癌等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通透性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一方面进入肝脏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另一方面进入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共同促使慢性肝病和肝癌恶化进展。目前,针对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癌的策略包括合理运用抗生素、益生菌或益生元,粪便微生物移植。本文就肠道菌群在慢性肝病和肝癌中的潜在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亚麻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等生物学功能,其可通过调节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改善NAFLD的进程。本文对亚麻籽基于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改善NAFL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长期过量酒精摄入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治疗是戒酒,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及外科肝移植治疗等。一些可能措施有待更深入研究,如中医药疗法、肠道微生物、干细胞治疗等。新型安全高效的病理生理主导的治疗方法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必然趋势,如CXC趋化因子,IL-22,补体,骨桥蛋白,内源性大麻素等。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脾两大藏象系统之间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相互促进,如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相互传变,如肝病传脾,脾病及肝,故肝脾不调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理气化湿、祛痰化瘀为主。肠-肝轴是肠道及其微生物群与肝脏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途径,肠道黏膜屏障及肝脏的固有免疫系统对于防止肠道中的有害菌或毒性产物传播至关重要。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可引起肠黏膜屏障破坏,从而使肠道抗原、细菌及其产物进入肝脏,引发肝脏炎症、损伤,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因子等物质随血液循环至肠道,又可进一步造成肠黏膜缺血、缺氧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加重肠道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肠道微生态紊乱通过肠-肝轴途径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调和肝脾类中药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修复肠黏膜屏障及平衡胆汁酸代谢等方面,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本研究综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NAFLD的机制,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NAFLD提供...  相似文献   

14.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急性肝衰竭。ALD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且有年轻化和女性化倾向。为此,中华肝脏病学会2006年2月修定了《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相互作用,实现对靶基因的负调控进而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多个环节。目前已有证据表明miRNA-155参与了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总结了miRNA-155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肝纤维化和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miRNA-155作为一种无创生物学标志物的潜能,为探索肝脏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董桂芳  陈杰  李雪梅 《北京医学》2022,(10):920-922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当前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肝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胰岛素抵抗、细胞氧化应激、内毒素、细胞凋亡和自噬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支配肝的自主神经系统在调节肝脂质稳态、炎症和纤维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自主神经系统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NAFLD的治疗新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大型微生物群,具有增强肠道完整性、吸收能量、抵御病原体入侵等生理功能[1-2]。人类许多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和进程的热点方向。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药口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能产生各种代谢酶,特异性地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代谢与化学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19.
安红姬  金武丕 《吉林医学》2007,28(10):1155-1157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脏疾病,最初为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硬化,这4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它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紧密相关,其组织病理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类似。NAFLD是发达国家肝功能转氨酶异常和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病因,NAFLD在普通成人中患病率为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