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夹闭术与介入术在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就诊的aSAH患者且符合WFNS分级Ⅳ~Ⅴ级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对照组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术后观察手术填塞程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记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两组填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5,P=0.46)。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脑积水、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19,P=0.04)。治疗组Ⅳ级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10,P=0.01)。两组Ⅴ级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6,P=0.78)。结论 两种术式对aSAH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但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治疗WFNS高分级aSAH患者近期预后生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在伴有脑内血肿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2例伴有脑内血肿的aSAH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夹闭组(92例)和栓塞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临床资料及预后信息。结果 134例伴有脑内血肿的aSAH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13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率、收缩压、舒张压、GCS评分、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量表评分(WFNS)、亨特赫斯量表(Hunt-Hess)、改良费舍尔评分(m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内血肿位置及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夹闭组患者脑内血肿大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比例高于夹闭组,且动脉瘤大小大于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栓塞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评分(mRS)显著优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癫痫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开颅夹闭动脉瘤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250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癫痫将其分为癫痫组(12例)和非癫痫组(23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和改良Fisher量表分级、出院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术中电生理检测情况。结果 癫痫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水肿比例均显著大于非癫痫组(P<0.05);两组患者的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H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与WFNS分级呈正相关(r=0.958,P<0.05),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951,P<0.01);两组患者的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开颅夹闭动脉瘤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WFNS分级越高、GOS评分越低的患者癫痫发生率越高,应对此类患者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脑CT灌注成像在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51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7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颅CT平扫联合脑CT灌注成像,记录影像学特征[CT平扫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及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记录两组患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 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侧支血流分级情况、术后即刻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术中及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评价头颅CT平扫中HMCAS和CT灌注成像参数在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年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MTT-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术后TICI分级< 2b级比例、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收缩压、HMCAS比例、MTT、TTP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CBV-ASPECTS评分、CBF、CBV高于预后不良组(P <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闭塞部位、TOAST卒中分型、桥接治疗、空腹血糖、舒张压、肌酐、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160(95% CI:1.019,1.321)]、CBV-ASPECTS评分[O^R=1.789(95% CI:1.276,2.500)]、MTT-ASPECTS评分[O^R=2.463(95% CI:1.431,4.239)]、侧支循环分级[O^R=5.712(95% CI:1.669,19.549)]、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1.007(95% CI:1.002,1.012)]、收缩压[O^R=1.032(95% CI:1.009,1.056)]、HMCAS[O^R=1.326(95% CI:1.055,1.667)]、CBF[O^R=0.975(95% CI:0.962,0.988)]、CBV[O^R=1.462(95% CI:1.094,1.954)]、MTT[O^R=1.314(95% CI:1.076,1.605)]和TTP[O^R=4.460(95% CI:1.120,17.760)]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除入院时NIHSS评分、CBV-ASPECTS评分、MTT-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收缩压外,CT平扫中HMCAS及CT灌注成像参数CBF、CBV、MTT、TTP也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致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I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7例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破裂后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WFNS I级患者。用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来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将GOS 1~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方式、高血压史、吸烟史、血管痉挛、脑梗死、Fisher分级和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瘤颈、AR、SR、动脉瘤角度、血管角度、血流角度、动脉瘤朝向、A1段形态学、子囊)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再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在407例WFNS I级的患者中仅30例(7.4%)出现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8,95%CI=1.003~1.075,P=0.033)、Fisher分级>3(OR=5.109,95%CI=1.806~14.457,P=0.002)、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0,95%CI=0.068~0.588,P=0.003)和子囊(OR=4.957,95%CI=1.730~14.207,P=0.003)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Fisher分级、治疗方式、子囊和联合诊断AUC值分别为0.691(95%CI=0.586~0.796)、0.687(95%CI=0.597~0.778)、0.658(95%CI=0.543~0.773)、0.574(95%CI=0.457~0.691)和0.817(95%CI=0.739~0.896)。结论:较大年龄、动脉瘤子囊形成及Fisher分级>3是WFNS I级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栓塞治疗后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对于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CAE组和非CAE组。收集其围术期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和入出院时的神经系统相关功能评估,并随访患者术后1年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和死亡率。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年的死亡。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共有36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CAE组20例(5.5%)、非CAE组341例。2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病史或其他术后不良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E组术后1年死亡率(20.0%;95% CI:0.8%~39.2%)高于非CEA组(5.6%;95% CI:3.1%~8.0%;P=0.01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急诊入院、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手术时间、动脉瘤部位和术前心血管病史后,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Ⅱ的CAEs仍与术后1年死亡率独立相关(OR=3.670;95% CI:1.037~12.992;P=0.044)。CAE组术后1年GOS也更低(P=0.002)。但两组在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出院时GCS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能是术后1年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生存状况,探讨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8例aSAH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治疗措施、并发症与预后等进行随访调查,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生存状况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8例全部完成随访,总随访时间141.9人年,平均随访时间(1.6±1.0)人年,最长随访时间5.6年;患者1个月、1年和2.5~5.6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78%、73%和68%;应用尼莫地平(RR=0.981,95%CI=0.965~0.997,P=0.023)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以内科保守治疗为参照,手术夹闭(RR=0.147,95%CI=0.041~0.532,P=0.003)和介入栓塞(RR=0.221,95%CI=0.060-,0.823,P=0.024)治疗为保护性因素,而并发症(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PaY=1.965,95%CI=1.404—2.748,P〈0.05)和脑血管痉挛(RR=2.951,95%CI=1.473~5.911,P=0.002)为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尼莫地平、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入院时无害性急性胰腺炎评分(HAPS)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的预测效能。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2017年8月连续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计算入院时HAPS评分。根据HAPS评分将AP患者分为无害性AP组(HAPS>2)和非无害性AP组(HAPS≤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以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级定义MAP,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曲线下面积(AUC),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03例患者,与HAPS评分预测为无害性AP组(n=182)的患者相比,非无害性AP组(n=521)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差(P<0.001)。本研究纳入MAP患者共计359例(51.1%),入院时的HAPS评分预测MAP的特异性为97.7%(95% CI: 95.4-99.0),敏感性为48.2%(95% CI: 42.9-53.3),阳性预测值为95.6%(95% CI: 91.5-98.1),阴性预测值为64.1%(95% CI: 59.8-68.2),AUC为0.749(95% CI: 0.72-0.78)。结论 入院时HAPS评分预测MAP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和介入栓塞术组,每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预后的差异。结果 开颅夹闭术组的完全闭塞率和复发率与介入栓塞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介入栓塞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但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良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预后情况良好,但是手术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前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81例符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IV级和V级的aSAH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在治疗前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26)和未再出血组(n=155)。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临床状况、WFNS分级、CT Fisher分级、动脉瘤特征、治疗时间及6个月时的预后有关联的影响因素。 结果 181例中有26例术前再出血。再出血组和未再出血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个人史(吸烟、酗酒)、临床状况(脑疝、脑内血肿、低密度区、脑积水)和放射学特征(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多发动脉瘤)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组中脑室内出血(IVH)13例,WFNS分级V级15例,CT Fisher分级3~4级25例,与未再出血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脑室内出血(OR=3.804,95%CI:1.161~12.462,P=0.027)为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出血组预后不良(mRS 3~6分)20例(76.92%),死亡率26.9%,与未再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组的预后不良。 结论 IVH、WFNS V级和CT Fisher 3~4级与术前再出血相关。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临床状况、患者治疗时间、脑室外引流和动脉瘤特征与术前再出血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全面无反应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FOUR)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以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 ≥ Ⅳ级的重症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完成手术或介入治疗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对其进行同步的FOUR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预后随访定于术后3个月,以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4分为不良预后;统计方法包括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FOUR与GCS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同时通过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评价相关预测指标。结果 共3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仅FOUR量表是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2,95% CI:0.01~0.75,P<0.05),而且该指标预测不良预后的辨别力(AUC=0.87,SEN=0.91,SPE=0.85,PPV=0.88,NPV=0.84)等均要好于GCS评分(AUC=0.79,SEN=0.71,SPE=0.79,PPV=0.79,NPV=0.69)。结论 与GCS评分相比,FOUR量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重症aSAH术后的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内血肿(ICH)和(或)脑室内血肿(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5例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患者,其中95例行夹闭术,140例行栓塞治疗,50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年龄将285例患者分2组:≤60岁168例,>60岁117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和中青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合并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血管角度、入射角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858,95%CI=1.083~3.188,P=0.025),入射角度(OR=1.016,95%CI=1.004~1.028,P=0.010)和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9,95%CI=0.088~0.497,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233,95%CI=0.101~0.541,P=0.001)与老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134,95%CI=0.049~0.362,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308,95%CI=0.116~0.820,P=0.018)]。结论:高血压和较大动脉瘤入射角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更加明显。老年组手术比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老年组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脑桥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分析2016年5月—2018年4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85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既往糖尿病史、入院后空腹血糖、HbA1c等因素与患者90 d随访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的关系。  结果  HbA1c与脑桥梗死患者90 d预后良好(mRS<3分)相关(OR=0.234,95% CI:0.073~0.784,P=0.014);HbA1c≥6.1%(OR=0.404,95% CI:0.138~1.188,P=0.100)、糖尿病史(OR=0.556,95% CI:0.197~1.565,P=0.266)、空腹血糖≥7.0 mmol/L(OR=0.516,95% CI:0.179~1.488,P=0.221)与患者90 d随访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60分)不相关。HbA1c相比较糖尿病史及空腹血糖具有更高的AUC值(mRS<3分,AUC=0.725,95% CI:0.615~0.835,P=0.001;ADL>60分,AUC=0.682,95% CI:0.556~0.808,P=0.016)。  结论  相比于糖尿病史及空腹血糖等因素,HbA1c在评价急性脑桥梗死患者预后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分级颅内囊状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复发率及复发因素,以预测动脉瘤复发危险性。方法 420例(474个)低分级囊状动脉瘤中,采用手术夹闭242例(282个),介入栓塞178例(192个)。术后经脑血管造影随访,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栓塞材料、栓塞方式、栓塞程度等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3~42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0.71%(2/282),低于介入栓塞组(17.19%,33/192),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颅内动脉瘤效果肯定,夹闭不全是手术夹闭复发的主要因素,大脑前动脉、宽颈、非生物圈、栓塞不全及弹簧圈直接栓塞是影响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实施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与否的预后差别,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上改进此类患者围术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297例,根据其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分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和非合并心血管疾病组,收集其围术期临床资料、入出院时的神经系统相关功能评估、出院后1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指标。分析的主要终点指标为出院后1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次要终点指标为ICU停留时间、出院时神经功能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结果:最终纳入241名患者,两组一般资料中除了年龄因素外均无差别,出院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的ICU停留时间、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36,P=0.011,P=0.005)。以主要终点指标出院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因变量调整年龄项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预后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和入院神志相关(P=0.001)。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术后是否控制好心血管事件分组,在组间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6,P=0.001)。结论: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均差。术后控制好心血管事件可能降低其病死率,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早期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纳入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根据院内是否发生SAP分为非SAP组和SAP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SAP发生对患者早期结局事件[转归不良(mRS评分:3~6分)、卒中复发和死亡]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1039例,平均年龄(71.58±7.62)岁,男性577例(55.5%),发生SAP 64例(6.2%)。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3,95%CI:1.025~1.123,P<0.001)、入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1.114,95%CI:1.047~1.186,P<0.001)、吞咽障碍(OR=3.042,95%CI:1.523~6.084,P=0.002)及白细胞计数(OR=1.153,95%CI:1.023~1.299,P=0.020)是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P发生与更高的早期转归不良(OR=3.194,95%CI:1.516~6.730,P=0.002)、卒中复发(OR=3.368,95%CI:1.271~8.926,P=0.015)和死亡(OR=2.706,95%CI:1.111~6.588,P=0.028)事件风险相关。 结论 年龄、入院NIHSS评分、吞咽困难及白细胞计数是老年首发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P发生显著增加该类患者早期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普通病房收治的328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住院期间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AP)者55例(16.8%),SAH发病至SAP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3,7)d。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1.4(9.4,13.8)×109/L比9.6(7.9,11.5)×109/L,OR=1.11,95%CI:1.04~1.20]、Hunt-Hess评分[2(1,3)比1(1,1)分,OR=2.39,95%CI:1.42~4.04]、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1(1,2)比[1(1,1)级,OR=1.11,95%CI:1.03~2.00]和年龄[(59.0±11.5)比(53.3±12.2)岁,OR=1.03,95%CI:1.01~1.05]是SAH后SAP的独立相关因素。提示SAH患者入院时高白细胞计数、高Hunt-Hess评分、高WFNS分级和高龄是SAH后SAP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5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根据术后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9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2例(40.7%),预后不良组32例(59.3%);术后72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3%,病死率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OR=1.091,95%CI:1.002~1.188,P=0.046)评分与良好预后呈负相关,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