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例,均经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3例手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无术中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21例生活质量良好,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者,3例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 A H)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防控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aS A H患者143例,其中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的患者99例(开颅夹闭组),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44例(介入栓塞组),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处理及预后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3月我院在行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治疗时发生动脉瘤破裂的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记录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病例中男1例,女4例;5例动脉瘤中4例为小动脉瘤,最大直径均7 mm,1例为中等大小瘤体,最大直径为8.2 mm;4例为弹簧圈穿破动脉瘤,1例为微导管穿破动脉瘤;4例为前交通动脉瘤;5例患者在发生动脉瘤破裂均进行相关处理,最终4例病愈出院。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创伤小,止血效果显著且预后良好,但在使用时需根据动脉瘤的体积、形态或位置分析而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117例ASAH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和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然后对围手术期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基本证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术后第1周中医证候以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中医证候以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为主,风证、痰证、气虚证有动态变化(与术前和术后1周比较,P<0.01).(2) ASAH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组合形式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证候组合形式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风痰证、风火痰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1周证候组合形式与术前大致相同,二证、三证、四证组合均可见,证候形态中以痰瘀证、火热痰瘀证、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第2周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和三证为主,四证较少,证候形态以痰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为主.[结论]ASAH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实证,以风火痰瘀证为主;术后后期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证,以气虚痰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韦英海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3):254-255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NSAH患者及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NSAH)患者各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PNSAH组轻偏瘫、颅神经体征发生率低于"PNSAH组(P〈0.05)。脑膜刺激征、非喷射性呕吐、短暂意识不清等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6.5±2.3)个月,n-PNSAH组20例中,发生并发症3例(15%),包括弥散性出血1例,前纵裂池出血1例,外侧裂池出血1例;PNSAH组20例中,发生并发症10例(50%),包括四叠体池出血3例,鞍上池出血2例,环池出血2例,脚间池出血3例。n-PNSAH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SAH组(P〈0.05)。结论临床需明确n-PNSAH、PNSAH的诊断,PNSAH组预后优于n-PNSAH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临床加强n-PNSAH的重视力度,避免发生漏诊、误诊,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62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手术)和研究组(血管栓塞介入),每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手术指标,降低患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8例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128例患者(133个动脉瘤)中瘤腔完全栓塞93个(69.9%),次全栓塞37个(27.8%),不完全栓塞3个(2.3%)。窄颈动脉瘤次全栓塞和完全栓塞的比率明显高于宽颈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4.8±0.4)分,治疗后为(2.1±1.8)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死亡15例(11.3%),其中手术相关死亡1例(0.8%)。在急性期使用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2例(9.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8%)。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人选标准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8例,按照Hunt-Hess分级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分级,分为Hunt-Hess Ⅰ~Ⅲ级组和Hunt-HessⅣ~Ⅴ级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发病后3d内),中期手术组(发病后4~7d内)和晚期手术组(发病7d以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分别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两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unt-Hess Ⅰ~Ⅲ级患者中,不同手术时机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早期手术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晚期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无明显影响,手术时机对Hunt-Hess 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早期手术可提高Hunt-HessⅣ~Ⅴ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入院时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与Hunt-Hess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接受治疗的261例aSAH患者的数据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成高级别组(4~5级,71例)和低级别组(1~3级,190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SII的差异,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SII对于aSAH级别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261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OR=1.001,95%CI:1.000~1.002,P=0.046)是Hunt-Hess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730(95%CI:0.657~0.803,P<0.001),表明SII对于aSAH的分级拥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SII是aSAH高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新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59例aSAH患者与39例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入院时TEG检测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探讨TEG参数与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的关系.根据有无再出血将aSAH患者分为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小板及其TEG参数的差异.结果 aSAH组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显著高于UIA组(U=1 505,P<0.01),ADP抑制率与Hunt-Hess分级(r=0.387,P<0.01)、Fisher分级(r=0.382,P<0.01)呈正相关.再出血患者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ADP抑制率较无再出血患者明显增加(P <0.05,P<0.01).结论 aSAH后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再出血与血小板功能明显降低有关,TEG检测血小板功能可作为预警指标帮助评估aSAH的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轻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轻型ASAH介入治疗术后患者80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及认知障碍组,详细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术后1个月有41例存在认知障碍,占总人数的51.25%。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P=0.000)、年龄(P=0.020)、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modified Fisher scale,mFS)(P<0.001)、Hunt-Hess分级(P<0.006)、动脉瘤部位(P=0.023)、合并脑室出血(P=0.043)是术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FS、动脉瘤部位、Hu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纳入血管内介入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对照试验资料,运用meta分析对纳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其OR值(95%CI)。结果:两组完全闭塞率,术后312个月预后良好率、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检验均P<0.01,有统计学差异,合并分析结果 OR值(95%CI)分别为0.32(0.22,0.48)、1.96(1.54,2.48)、1.92(1.22,3.02)、1.13(0.62,2.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组较血管内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术后312个月预后良好率、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检验均P<0.01,有统计学差异,合并分析结果 OR值(95%CI)分别为0.32(0.22,0.48)、1.96(1.54,2.48)、1.92(1.22,3.02)、1.13(0.62,2.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组较血管内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术后312个月患者良好率、脑积水发生率血管内介入组较夹闭组高;两组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与疾病程度呈双向关系,根据患者临床分级进行分组研究可能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肽素(Copep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SAH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均分为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情况、HMGB1、Copeptin、MMP-9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介入栓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两组术后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均低于术前,且介入栓塞组HMGB1、Copeptin、MMP-9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颅夹闭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可改善患者血清中HMGB1、Copeptin及MMP-9水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究双重抗血小板聚集(双抗)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的影响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地收集并分析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18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使用双抗将患者分成双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CI发生率、急性脑积水发生率、脑室外引流置管率、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3个月功能预后的差异。结果186例aSAH患者中,有64例患者接受了支架辅助栓塞,接受了双抗治疗进而分为双抗组;有122例患者接受了单纯栓塞或球囊辅助栓塞,没有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而分为对照组。双抗组的DC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1% vs 27.0%,P=0.044)。双抗组和对照组急性脑积水发生率(10.9% vs 10.7%, P=0.953)、脑室外引流置管率(4.7% vs 6.6%, P=0.608)、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3.1% vs 0.8%, P=0.236)、3个月功能预后(mRS评分≤2分,90.6% vs 86.1%, P=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了血管内治疗的aSAH患者中,使用双抗治疗能够降低DCI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气体分析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165例aSAH患者,按是否并发DCI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分析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脑脊液检测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165例aSAH患者中并发DCI 51例(30.9%)。与非DCI组比较,DCI组脑积液pH显著升高,而二氧化碳分压(PCO2)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氧分压(PO2)、脑脊液碱剩余(BE)、血氧饱和度、总蛋白和炎性细胞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室铸型(OR=0.640)、基线GCS评分(OR=1.388)、Hunt-Hess分级(OR=2.145)、Fisher分级(OR=3.327)、脑脊液pH(OR=1.507)、脑脊液PCO2(OR=0.712)与DCI发生独立相关。 结论较高脑脊液pH和较低脑脊液PCO2是DCI潜在影响因素,可能是预测aSAH患者并发DCI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全面无反应量表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28-34
目的 探究全面无反应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FOUR)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以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 ≥ Ⅳ级的重症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完成手术或介入治疗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对其进行同步的FOUR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预后随访定于术后3个月,以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4分为不良预后;统计方法包括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FOUR与GCS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同时通过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评价相关预测指标。结果 共34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仅FOUR量表是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2,95% CI:0.01~0.75,P<0.05),而且该指标预测不良预后的辨别力(AUC=0.87,SEN=0.91,SPE=0.85,PPV=0.88,NPV=0.84)等均要好于GCS评分(AUC=0.79,SEN=0.71,SPE=0.79,PPV=0.79,NPV=0.69)。结论 与GCS评分相比,FOUR量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重症aSAH术后的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定需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66例实验组患者,同一般护理组(对照组)57例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顸后,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