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清扫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至2015年间初治的305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央区(喉返神经前方Ⅵa区、喉返神经后方Ⅵb区)转移率及临床病例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5例 cN0期PTMC 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加双侧中央区清扫或右侧腺叶切除加同侧中央区清扫,肿瘤中位直径为6.75 mm.中央区总转移率为35%,右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1.1%.患者男女性别、年龄〈45岁、肿瘤直径≥0.8 cm、双侧多发病灶、有被膜侵犯,Ⅵa转移淋巴结≥3,均为PTMCⅥb区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χ2值分别为6.913、4.241、4.517、5.185、12.400、34.745, P均〈0.05).结论 由于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以及术前对中央区转移评估存在不足,故对于肿瘤≥0.8 cm、多发病灶、存在被膜侵犯及右中央区浅层淋巴结转移个数≥3的尤其是男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时应包括喉返神经后方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术前诊断为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或近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部分同时进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30例,无隐匿性癌8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PTC肿瘤直径、合并淋巴结转移占比、合并腺体外侵犯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淋巴结转移、合并腺体外侵犯是影响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侵犯是单侧PTC伴对侧腺叶结节合并隐匿性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术前诊断为单侧PTC合并对侧腺叶结节,若存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侵犯等恶性特征,应该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外科手术,术前超声未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术中行患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患侧颈部中央区加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微转移组(微转移组)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组(无转移组)。比较两组在临床特征及超声征象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患者507例,其中微转移组223例(44.0%),无转移组284例(5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转移组比较,微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较小,男性较多,结节最大径与结节体积偏大,结节呈多灶性、累及双侧叶、侵及甲状腺被膜的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比值比(odds radio,OR)=0.96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49,0.985),P<0.001]、男性[OR=2.357,95%CI(1.5...  相似文献   

4.
王岩 《系统医学》2023,(24):118-121
目的 探讨与调查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3年1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9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是否发生结转移分为转移组(n=16)和非转移组(n=80)。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吸烟、饮酒与非转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吸烟、饮酒为导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OR=2.103、1.785、3.276、4.924,P均<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依然比较常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吸烟、饮酒为导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临床予以重视,及时防止淋巴结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侧非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PTC)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行预防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且原发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同时统计u PTC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3例患者中,同侧、对侧、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 6%、39. 8%、36. 6%,跳跃转移3. 3%,颈侧区转移率43. 1%。肿瘤直径、同侧转移、颈侧区转移是对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伴有肿瘤直径大于2 cm、患侧中央区转移或颈侧区转移的u PTC患者,应充分考虑对侧转移风险,可考虑行对侧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47.2%。原发灶侵犯包膜、癌灶〉1cm者及年龄在45岁及45岁以上者阳性率更高,分别为62.7%,57.4%和69.6%。106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可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5例cN0的PTMC患者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双侧PTMC3例行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术,32例单侧PTMC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甲状腺全切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所有病例均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结果4例有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再行改良颈清淋巴结均未及转移;其余31例中央组淋巴结未及转移。1例术后发生左颈部淋巴漏,1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补钙后缓解,2周后恢复正常;2例喉返神经麻痹。经6~42个月的随访,35例患者均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对cN0的PTMC患者常规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改善其生存情况,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技巧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C)联合穿刺后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制定清扫方案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手术治疗且接受中央区+侧区淋巴结清扫的9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US-FNAC检查,并对穿刺针洗脱液中Tg进行检查,以手术后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US-FNAC、Tg单独及联合应用情况下诊断患者中央区、侧颈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共90例接受甲状腺全切及单侧叶切除术或者甲状腺手术+中央区+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共计确诊5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60例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阳性;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US-FNAC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6.79%,特异度为91.1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40;Tg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2.14%,特异度为91.18%,ROC AUC值为0.867;FNA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54例,根据有无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不伴结节性甲状腺肿、不伴甲状腺瘤、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多发灶、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0 cm、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侵袭外膜、超声显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门诊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80例,通过术前超声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为PTC。通过术后病理分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LLNM组,n=46)、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组(NLLNM组,n=34),收集其临床特征与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前超声可疑LLNM相关的独立因素,ROC曲线计算分析患者肿瘤直径预测LLNM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被膜侵犯、淋巴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微钙化及结节纵横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结节微钙化均是与LLNM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患者肿瘤直径曲线截断点为1.404 cm,对LLNM诊断的敏感度为52.2%、特异性为88.2%,曲线下面积为0.709。  结论  男性、发生被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1.404 cm、结节微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可增加颈侧区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的超声特征,为MTC的诊断和术前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2009年10月至2020年2月超声图文及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85例MTC患者,并选取同期的1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常规病理确诊。收集患者术前血清降钙素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年龄、结节大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性别、边缘、形态、血供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等方面特征的差异,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97.0%(65/67)的MTC患者血清降钙素有不同程度升高。MTC与PTC在性别(男/女:46/39 vs 46/104)、年龄[(50.11±13.34)岁 vs (43.63±11.88)岁]、结节大小[(21.66±13.46)mm vs (14.10±9.93)mm]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5、t=3.838、t=4.916,P均<0.001),2组患者在结节边缘(光整/不光整:56/29 vs 19/131)、形态(规则/不规则:34/51 vs 101/49)、纵横比(>1/≤1:10/75 vs 46/104)、血供(低/高:20/65 vs 65/85)、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否:57/28 vs 75/75)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09、16.582、10.679、9.217、6.413,P<0.001、<0.001、=0.001、=0.002、=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光整、形态不规则、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为独立危险因素(OR=34.786,95%CI:12.552~96.405,P<0.001;OR=0.194,95%CI:0.082~0.457,P<0.001;OR=0.277,95%CI:0.109~0.705,P<0.001)。 结论MTC具有肿块较大、边缘光整、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纵横比≤1、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合血清降钙素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FVPTC的127个结节。超声评估指标包括:最大径、边缘、纵横比、内部结构、回声水平、钙化、后方衰减、声晕、血供程度,将超声指标纳入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并与经典型PTC相比较。同时分析FVPTC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结果(US-FNAB)及淋巴结转移率。采用t检验比较FVPTC和经典型PTC组结节大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FVPTC和经典型PTC组的淋巴结转移和TI-RADS分类的差异。 结果(1)FVPTC结节大小为(23.47±12.75)mm,大于经典型PTC的大小[(10.84±6.1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77,P<0.001);大部分FVPTC结节表现为边缘规则、纵横比≤1、实性、低回声、无钙化、无后方衰减、无声晕、中等血供。TI-RADS分类在FVPTC与经典型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891,P<0.001),在非腺瘤样FVPTC与经典型P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88,P=0.125)。(2)US-FNAB诊断FVPTC良性6例,滤泡性病变6例,可疑恶性及恶性15例,符合率55.56%(15/27)。(3)FVPTC淋巴结转移率低于经典型PTC(10.68% vs 29.92%;χ2=12.560,P=0.001)。 结论FVPTC的超声表现多样,淋巴结转移率低,加深认识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危险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4例GIST患者18F-FDG PET/CT术前显像及手术病理结果等临床病理资料。对于18F-FDG PET/CT显像阳性和阴性患者,应用χ2检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脏器转移、核分裂象、Ki-67指数、CD117和CD34表达、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预后分组等临床病理参数。对于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患者,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肿瘤直径、病变密度、淋巴结或脏器转移情况)和不同病理特征(核分裂象、CD34表达情况、Ki-67指数、NIH危险度分级以及WHO肿瘤预后分组)患者3种PET/CT代谢指标,即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SUVmax、MTV、TLG与GIST恶性危险度的相关性。 结果44例GIST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31例,阴性者13例,显像阳性率为70.5%。显像阳性和显像阴性患者在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指数、NIH危险度分级、WHO肿瘤预后分组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26,P=0.003;χ2=7.738,P=0.021;χ2=4.233,P=0.040;χ2=24.670,P<0.001;χ2=24.670,P<0.001),而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脏器转移、CD117和CD34表达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1例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中,肿瘤直径≤5 cm患者与>5 cm患者比较,MTV(P=0.003)和TLG(P=0.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U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分裂象≤5/50HPF和>5/50HPF的患者,Ki-67指数≤5%和>5%的患者,以及不同NIH危险度分级、WHO肿瘤预后分组的患者,其SUVmax(P=0.022,0.023,0.016,0.016)、MTV(P=0.038,0.028,0.004,0.004)和TLG(P=0.025,0.014,0.004,0.004)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不同病变部位患者,不同病变密度患者,淋巴结或脏器有无转移的患者,以及不同CD34表达情况的患者,其SUVmax、MTV和TLG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UVmax(P=0.020,0.020,0.014,0.014)、MTV(P=0.037,0.026,0.003,0.003)和TLG(P=0.024,0.012,0.003,0.003)与核分裂象、Ki-67指数、NIH危险度分级、WHO肿瘤预后分组等病理学特征均具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UVmax、MTV、TLG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0.801和0.801。 结论18F-FDG PET/CT代谢指标SUVmax、MTV、TLG对GIST恶性危险度的分级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长径)等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150例食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0例,转移率为40%。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在不同肿瘤分化组和肿瘤长径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8,P<0.001;χ2=12.06,P=0.002);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洗脱液测定BRAFV600E突变丰度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0年1月至12月间行甲状腺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的1046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测定BRAFV600E突变丰度。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19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627例)。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2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结节数目、结节位置)以及突变丰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RAFV600E基因突变丰度预测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中男性、<45岁、肿瘤最大径≥1 cm、多发结节数目以及多侧结节比例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 vs 19.9%;72.1% vs 54.5%;38.9% vs 19.0%;25.8% vs 18.0%;16.2% vs 1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32.62、50.63、9.06、7.78;P<0.001、<0.001、<0.001、=0.003、=0.005);PTC伴有淋巴结转移的BRAFV600E突变丰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2.44±20.23)% vs(27.21±20.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年龄、最大径≥1 cm、多发结节、BRAFV600E突变丰度高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35、0.425、2.578、1.651、2.057;P均<0.05)。ROC曲线显示BRAFV600E突变丰度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8.69%、65.71%、48.69%、65.71%、0.574。 结论BRAFV600E突变丰度高的PTC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丰度高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别观察膜联蛋白A5(ANX A5)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l47)在癌旁正常组织和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喉癌组织中ANX A5和CD147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喉癌组织标本51例和癌旁组织标本35例,运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喉癌组织标本与癌旁组织标本中ANX A5和CD147的表达情况。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分析不同病理、临床特点喉癌患者中ANX A5、CD14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喉癌组织中ANX A5和CD147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ANX A5和CD147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χ2=6.939,P=0.008;χ2=14.722,P<0.001)。与TNM分期Ⅰ~Ⅱ期患者、喉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为低-未分化患者、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喉癌组织病理学分级为高-中分化患者、存在颈淋巴结转移患者中ANX A5的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P=0.021;χ2=3.869,P=0.049;χ2=8.419,P=0.004);≥60岁和<60岁患者以及不同性别患者中ANX A5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7;χ2=0.082,P=0.775)。与TNM分期Ⅰ~Ⅱ期、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TNM分期Ⅲ~Ⅳ期、存在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患者中CD147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9,P<0.001;χ2=11.004,P=0.001);≥60岁和<60岁患者、不同性别患者以及不同病理学分级患者中CD147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6,P=0.214;χ2=1.373,P=0.241;χ2=0.002,P=0.96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喉癌组织中ANX A5与CD147的表达呈正相关(r=0.918,P<0.001)。 结论ANX A5和CD147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且在具有不同病理、临床特点的喉癌患者中存在表达水平的差异,提示ANX A5与CD147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种超声征象联合对直径>1.0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且直径>1.0 cm的251例258枚PTC和190例207枚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超声表现,包括瘤体形态、内部回声、纵横比(A/T)及微钙化,采用χ2检验比较PTC与NG超声征象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的危险超声征象;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征象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本组258枚PTC和207枚NG形态、内部回声、A/T和微钙化等超声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511、105.411、41.483、121.072,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体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A/T>1和微钙化是PTC的危险超声征象,其OR值分别为5.013 (95% CI 2.919~8.610)、5.811(95% CI 3.411~9.901)、15.399(95% CI 7.576~31.301)、4.141(95% CI 1.687~10.164)。单一超声征象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6.0%~79.5%和71.5%~96.1%,2种超声征象组合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1.2%~57.0%和92.3%~99.0%,3种或4种超声征象组合诊断PT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31.8%和99.0%~99.5%。 结论瘤体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A/T>1和微钙化是PTC的重要超声征象。尽管单一超声征象诊断PTC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而多种超声征象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PTC的特异度,从而降低PTC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未成年人甲状腺结节超声表现特点,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在未成年人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超声科行FNAB的40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434个结节),其中未成年人组(≤18岁)204例患者和成年人组(>18岁)204例患者,每组各217个结节。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评估2组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中国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分类恶性率、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评估FNAB的诊断效能。 结果与成年患者比较,未成年甲状腺癌患者的结节最大径较大[16.0(8.5,23.3)mm vs 8.4(5.9,12.4)mm],垂直位及极低回声率较低(32.6% vs 58.7%;1.1% vs 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2824.5,P<0.001;χ2=12.806,P<0.001;χ2=4.906,P=0.027);未成年患者的3类、4A类、4B类、4C类甲状腺结节的恶性率(0、4.8%、33.9%、84.9%)与C-TIRADS恶性率相符,4C类结节的恶性率高于成年患者(84.9% vs 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35);未成年甲状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8.4%,高于成年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率(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7,P<0.001),2组间转移至中央区、颈侧区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及成年患者的甲状腺结节穿刺的诊断准确性比较(95.5% vs 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诊断的假阴性率较高(5.4% vs 2.2%)。 结论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甲状腺癌结节较大,垂直位生长及极低回声较少;未成年人甲状腺结节适用于C-TIRADS风险分层;未成年人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未成年人患者穿刺假阴性较多,对于伴有可疑淋巴结的风险分层高的患者(4C及以上),可仅穿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SMI)的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9例PTMC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SMI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60例和转移组39例。观察并记录PTMC常规超声、超声造影、SMI及临床相关特征。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多模态超声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比较,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年龄大[(47.50±11.48)岁 vs(39.67±9.95)岁],癌灶最大径小[(0.66±0.02)cm vs(0.77±0.02)cm],单发癌灶最大径或多发癌灶最大径之和>1.0 cm占比低(13/60 vs 17/39)、微钙化数量少(无、有且≤5个、>5个:23、23、14 vs 10、10、19)、超声造影呈等或高增强比例低(9/60 vs 13/39)、增强早期病灶周围被膜连续性中断的比例较低(14/60 vs 1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91、P=0.001;t=3.376、P=0.001;χ2=5.379、P=0.020;χ2=6.854、P=0.032;χ2=4.596、P=0.032;χ2=4.509、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越小(OR=0.933,P=0.004)、癌灶最大径越大(OR=30.567,P=0.046),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增强早期PTMC临近被膜连续性中断将增加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OR=0.296,P=0.032)。 结论患者年龄较小、PTMC较大及增强早期癌灶周边被膜连续性中断是预测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多模态超声检查特征对于PTMC患者是否发生CLNM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分型对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证实的58例PTL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并比较最常见的2种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病理类型的超声特征差异。 结果58例病例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39例经手术获得组织病理。其中DLBCL 37例,MALT 21例。根据超声图像特点,分为肿块型26例、弥漫型11例、混合型21例。DLBCL中超声分型为混合型的比例最高(48.6%),MALT中超声分型为混合型的比例最低(14.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05,P=0.001)。与MALT对比,肿块型DLBCL血流信号分级更高,并且包膜受侵比例更高(41.2% vs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1,P=0.003;P=0.013)。 结论超声检查能够较准确提供PTL的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分型可以辅助诊断PTL的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