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内IKKα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将20只8~10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WT小鼠)、20只8~10周龄健康雄性巨噬细胞内IKKα基因敲除即IKKαMKO小鼠(KO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分别构建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抑炎因子白介素-10(IL-10)、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增殖指标Ki67、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10、IL-6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IRI组较Sham组肾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及炎症浸润增加。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肾脏IRI后IL-10和IL-6均呈高表达,IL-10表达随时间延长而递增,IL-6表达随时间延长而递减。与WT-RI组相比,KO-IRI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加重(P<0.01),IL-6、CD68、iNOS表达显著增加(P<0.01),IL-10(P<0.01)、Ki67(P<0.05)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巨噬细胞内IKKα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且不利于肾脏修复,这可能与增加了肾脏早期巨噬细胞(M1型为主)浸润及促进了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内IKKα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将20只8~10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 (WT小鼠) 和20只8~10周龄健康雄性巨噬细胞内IKKα基因敲除即IKKαMKO小鼠(KO小鼠) 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分别构建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抑炎因子白介素10(IL-10)、促炎因子白介素6 (IL-6),增殖指标Ki67、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表达, Western印迹检测IL-10、IL-6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法表明IRI组较Sham组肾组织结构损伤明显及炎症浸润增加。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肾脏IRI后IL-10和IL-6均呈高表达,IL-10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 IL-6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与WT-IRI组相比,KO-IRI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加重(P<0.01),IL-6、CD68、iNOS表达显著增加(P<0.01),IL-10(P<0.01)、Ki67(P<0.05)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巨噬细胞内IKKα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且不利于肾脏修复,这可能与增加了肾脏早期巨噬细胞(M1型为主)浸润及促进了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巨噬细胞;IKKα [中图分类号]R363  相似文献   

3.
肖田桢  王利群  谭杨  雷霞 《重庆医学》2023,(9):1419-1423
糖尿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内在的代谢因素和(或)外在的致伤因素影响,许多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糖尿病创面且创面愈合能力差。影响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因素较多,巨噬细胞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中M1型巨噬细胞可产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等]促进炎症的发生、发展,M2型巨噬细胞可产生促进修复的细胞因子[IL-10、精氨酸酶-1(Arg-1)等]而促进创面愈合,巨噬细胞从M1型转换为M2型有利于改善创面愈合。本文简要介绍了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概念,对糖尿病创面难以愈合的原因、持续诱导巨噬细胞为M1表型的可能机制和促进巨噬细胞极性转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改善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部分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贾瑞  王萌  闫曙光  惠毅  李京涛 《中医学报》2021,36(5):915-919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极化是其根据周围环境转变不同表型的动态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表型:经典激活的M1型巨噬细胞和替代激活的M2型巨噬细胞.当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时,炎症反应启动,介导组织损伤;当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时,发挥抗炎、修复组织损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状态可以相互...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是重要的炎症细胞之一,因其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而得名。在炎症反应中,巨噬细胞吞噬组织碎片和异物在组织的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亚型M1、M2分别参与促炎和抗炎作用,M2又有4个亚型,协同作用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当暴力导致骨折后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3、肿瘤坏死因子-α等,招募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到骨折处,吞噬组织碎片及异物并释放抗炎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其他生长因子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探讨巨噬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并为以后骨不连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在缺血性损伤中涉及的炎症反应以及神经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理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分泌营养因子对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并参与神经环路的建立。脑缺血损伤时,小胶质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能识别并吞噬坏死的神经元,清除凋亡神经元;同时小胶质细胞也会释放出有害的细胞因子,加重神经元的损伤。脑缺血损伤发生时小胶质细胞会活化成两种状态:一种是促炎表型(M1型):分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加重炎症反应;一种是抗炎表型(M2型):分泌IL-4,IL-10和TGF-β1,抑制炎症促进组织修复。脑缺血发生后,与小胶质细胞相关的通路例如NF-κB通路、TLRNF-κB通路、NLRP3炎性小体通路、Notch信号通路、p38MAPK信号通路等可能会被激活,因此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或者通路对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产生影响,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是在感染和炎症状态下,由多种细胞产生、有多方面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参与介导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及机体代谢。研究表明,IL-1在应激反应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应激状态时出现中枢IL-1活性增强以及下丘脑IL-1 mRNA的表达,中枢注射IL-1与应激反应也很相似,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炎症型M1型巨噬细胞极性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细胞水平的抗炎作用.方法 以γ-干扰素及脂多糖刺激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诱导成M1型炎症性巨噬细胞模型,给予辛伐他汀1.0、2.5、5.0 μmol/L分别干预9h,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膜CD16/23、CD206标志分子的表达,用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0和IL-12的分泌.结果 γ-干扰素及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CD16/32表达阳性率为86.39%±2.24%,IL-12分泌量为(1562±217) pg/ml,符合M1型巨噬细胞表型特点;与辛伐他汀1.0、2.5、5.0 μmol/L孵育9h后测定的CD20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10%±2.48%、75.28%±1.66%、86.32%±2.19%,IL-10浓度分别为(500±5)、(675±28)、(916±15) pg/ml,均高于M1型巨噬细胞[9.67%±5.48%、(298±11) pg/ml,均P<0.01],且与M2型巨噬细胞的表型特点类似.结论 辛伐他汀可通过诱导炎症型M1型巨噬细胞转化为抗炎型的M2型巨噬细胞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IL)-25又称IL-17E,是IL-17细胞因子家族的一员,主要由上皮细胞和天然免疫细胞产生。IL-25可诱导上皮细胞和2型淋巴细胞中下游信号反应,从而启动、维持Ⅱ型免疫反应。IL-25在肾脏、肝脏、肺部和肠道等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IL-25通过调控不同的信号通路对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构建可序贯释放炎症因子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骨修复材料并评价其体外成管化能力.方法 在脱钙骨基质(DBM)表面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实现白细胞介素(IL)-4的内层耦联及缓释,以诱导后期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通过藻酸盐缓释系统实现干扰素(IFN)-γ的外层负载及早期释放,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Transwell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等手段观察因子的释放动力、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评估复合材料的促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构建的复合材料在早期快速稳定释放IFN-γ,可诱导巨噬细胞高表达M1型标志物,分泌IL-8等炎症因子;第4天开始在IL-4的释放作用下巨噬细胞向M 2型极化,大量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 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复合材料可明显促进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向Mp的迁移,阻断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抑制此作用;还可明显促进管腔形成,VEGF受体2(VEGFR2)抑制剂可阻断此效应.结论 序贯释放炎症因子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复合材料在体外有促进管腔化生成作用,可为组织工程骨修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应航洁 《医学综述》2014,20(17):3095-3097
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机体组织,在防御应答和维持组织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受不同环境因子作用,巨噬细胞可分化成为表型和功能不同的类型。广义上,巨噬细胞可分为经典活化型(M1细胞)和替代活化型(M2细胞)。前者主要发挥抗感染作用,促进Th1型细胞应答;后者在组织修复和促肿瘤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的极化是细胞针对不同环境因子产生的一种应答机制,是胞内众多分子事件和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的结果。了解其机制对于认识相关生理和病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具有可塑性和异质性,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组织稳态、重塑等多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根据功能极性可分为M1(促炎)和M2(抗炎)2个亚型。M1/M2巨噬细胞在响应局部微环境的刺激反应过程中,通过改变其功能极化,获得特定的功能表型并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巨噬细胞通过改变代谢重编程以适应其功能变化。M2巨噬细胞以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为能量代谢的主要方式,而M1巨噬细胞为无氧糖酵解。目前研究发现在心血管疾病中,巨噬细胞可能通过其功能极性变化引起巨噬细胞激活、组织浸润、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对巨噬细胞功能极化、代谢重编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受损心脏完全再生的新生乳鼠为模型,探究极化巨噬细胞是否对心肌再生和修复产生影响。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新生健康乳鼠并于出生后第1天或第7天行心尖切除术,切除后直接将体外极化的M1或M2型巨噬细胞注射到切除部位,根据是否注射巨噬细胞及细胞类型进行分组。术后7 d处死动物,采用组织学方法评价心肌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相应心肌区域交感神经和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1巨噬细胞通过加重炎性反应抑制心肌修复。M2巨噬细胞通过减轻炎性反应、刺激交感神经和增强受损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肌再生和修复。M2巨噬细胞植入后,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浓度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结论 M2巨噬细胞在体内可促进心肌的再生和修复,提示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可能为心脏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广泛的生命活动,包括组织重塑、伤口愈合、炎症、调节免疫及抵御肿瘤、凋亡细胞清理等。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累及多个脏器、病死率高的外科急腹症。SAP的发生与促炎因子和抑制因子网络平衡失调有关,促炎因子的过度释放是SAP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其中作为“扳机事件”的巨噬细胞浸润与激活启动了SAP的发展。本文针对巨噬细胞活化与SAP促炎反应关系的研究新进展做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菌内毒素(LPS)对人工关节磨损钛微粒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破骨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PGE2)的作用。方法:巨噬细胞分别与清洁钛微粒、LPS结合钛微粒、LPS联合培养,相应分为4组:清洁钛微粒组,LPS结合钛微粒组,LPS组及对照组。各组在1,2,3,4,6,8,10,12,16,20,24h时点分别取细胞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技术检测TNF-α、IL-1、IL-6、PGE2含量。结果:LPS组和LPS结合钛微粒组巨噬细胞在各相应时点较对照组和清洁钛微粒组分泌TNF-α、IL-1、IL-6和PGE2显著增高(P<0.01)。LPS组1-4h内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IL-6和PGE2迅速增加,并在随后24h维持在较高水平。LPS结合钛微粒组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1、IL-6和PGE2缓慢逐步增高。LPS组和LPS结合钛微粒组巨噬细胞分泌TNF-α量比清洁钛微粒组高约一个数量级。LPS组巨噬细胞分泌TNF-α较LPS结合钛微粒组高1-3倍。清洁钛颗粒组较对照组IL-1、IL-6和PGE2分泌量无差异。结论:LPS具有强大的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破骨性细胞因子的作用。钛微粒与LPS结合后,延缓了LPS对巨噬细胞的刺激。LPS与清洁磨损钛微粒在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溶骨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创伤应激可导致宿主产生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这些异常是由于对感染的不受控制的反应而发生的,而后期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增加脓毒症、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免疫抑制机制可调节宿主在清除抗原同时防止继发组织损伤和促进组织修复,而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是介导免疫抑制的主要活性细胞之一,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创伤早期主要功能是促进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而创伤远期可能导致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本文从多发创伤后免疫炎症反应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探讨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早期的短暂激活和后期的持续病理激活介导的免疫抑制机制对疾病及转归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33在小鼠炎症性肠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设立乙醇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IL-33治疗组.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组织M2型巨噬细胞数量变化;RT-PCR检测结肠组织iNOS、YM1和Arg1基因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而IL-33处理后能明显缓解结肠炎症损伤程度.IL-33上调M2型巨噬细胞数量及M2型相关基因YM1、Arg1表达.结论 IL-33能缓解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可能与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是机体内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的生理过程,而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吞噬细胞。炎症是机体防御感染及修复损伤的保护性反应,但过度强烈的炎症和持续的慢性炎症则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巨噬细胞不仅可以通过对凋亡细胞的吞噬来避免炎症的发生,还可以通过在胞葬过程中与凋亡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主动性的抗炎效应。这一抗炎效应对炎症的及时消退及组织损伤后修复和再生过程的启动都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胞葬作用抗炎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胸主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胸主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差异并探讨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发病机制。 方法 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切除标本20例、胸主动脉瘤手术切除标本38例制成石蜡组织切片,将切片以抗TGF-β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单克隆抗体按双抗免疫荧光法处理,观察两组病例主动脉壁中TGF-β1的分布,并通过荧光定量法做TGF-β1表达的定量分析。同时将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特征,采用Verhoeff氏弹力纤维染色及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的分布。并参照TGF-β1表达水平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主动脉手术史、病因诊断和主动脉最大直径等临床指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两组动脉病理结果均以动脉中膜变性伴弹力纤维断裂为主要特征。TGF-β1在主动脉壁内分布不均匀,在中膜平滑肌层中表达水平最高,内膜表达低于中膜,外膜表达水平最低。两组间比较,夹层组TGF-β1平均值70.71±9.70,低于动脉瘤组平均值77.66±10.93(P<0.05)。按主动脉壁分层比较,内膜层夹层组为62.54±8.81低于动脉瘤组的72.14±5.85(P<0.05);中膜层夹层组79.26±12.77低于动脉瘤组的86.82±13.47(P<0.05);外膜层夹层组60.04±12.07与动脉瘤组的61.52±18.29表达水平无差异。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动脉直径等因素与TGF-β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组织TGF-β1表达水平低于胸主动脉瘤组织,TGF-β1在动脉壁内不同层次中表达失调对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