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 6,Prdx6)在七氟醚(sevoflurane,Sev)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HT22细胞予以不同浓度(0%、0.5%、1%、2%、3%、4%)的Sev处理6h或暴露于3%的Sev中处理0、6、12、24h.qRT-PCR和Western blot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后处理对HT2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复糖后DNA损伤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CON),氧糖剥夺/复氧复糖4 h组(OGD/R 4 h),氧糖剥夺/复氧复糖4 h+1%七氟醚后处理组(OGD/R 4 h+1%SEVO),氧糖剥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反复吸入七氟醚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化丝切蛋白(p cofilin)及丝切蛋白(cofilin)表达和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七氟醚组(n=10)和对照组(n=10),七氟醚组大鼠吸入2.4% 七氟醚,每日2 h,连续7 d,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通过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探索实验检测两组大鼠认知功能,采用TUNEL实验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Bax、Bcl 2、p cofilin和cofilin表达情况。 结果 定位航行实验的第3、4、5d,七氟醚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空间探索实验结果发现,七氟醚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游泳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5);七氟醚组Bax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cl 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组p cofilin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ofil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反复吸入七氟醚可降低大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ofilin表达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七氟醚是产科和儿科全身麻醉中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之一,其对发育期大脑的神经损伤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通过查阅相关基础文献,本文将动物实验中七氟醚神经毒性的髓鞘形成受损、细胞凋亡、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及神经突触和受体改变等主要潜在机制进行归纳,进一步探究了相应的抗贫血药、植物提取物类药物、α2受体激动剂和其他类型药物干预效果与机制,为妊娠期胎儿和婴幼儿提供围手术期脑保护措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对大鼠皮层脑片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皮层脑片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损伤组(缺氧缺糖损伤10 min)、吸入麻醉药+损伤组、印防己毒碱(GABAA受体拮抗剂)+吸入麻醉药+损伤组.通过脑片病理切片、HE染色和TTC 染色、定量比色测定吸光度A值,观察脑片缺氧缺糖损伤程度.结果1.0 MAC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处理30 min后,皮层脑片神经细胞的病理损伤较损伤组明显减轻.1.0 MAC和2.0 MAC的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明显提高损伤所致脑片的低A值(P<0.01).50 μmol/L的印防己毒碱完全抑制了2.0 MAC安氟醚的作用(P<0.01),部分抑制了2.0 MAC异氟醚的作用(P<0.01),但不影响2.0 MAC七氟醚的效果 (P>0.05).结论1.0 MAC和2.0 MAC的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对大鼠皮层脑片缺氧缺糖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GABAA受体参与了安氟醚和异氟醚的脑缺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短时间吸入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幼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80只SD幼鼠,均为1月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幼鼠分为对照组(单纯吸氧2 h)、1%七氟醚组(吸入1%七氟醚2 h)、2%七氟醚组(吸入2%七氟醚2 h)与3%七氟醚组(吸入3%七氟醚2 h),每组20只.吸入结束12 h后,各...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七氟醚对肝脏的影响,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氟烷组,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各组大鼠吸入相应浓度的麻醉药,3h/d,共6d。以血清胆红素和GPI及光镜和电镜的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评价肝脏受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异氟醚与七氟醚对小儿的全麻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5月间住院并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儿童(年龄4-9岁)100例,将他们随机分配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试验组的麻药为七氟醚,对照组的麻药为异氟醚。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开始吸入麻药时的呼吸平稳程度,心血管循环的功能状态,手术后所需要的苏醒时间,及手术后的暴躁行为发生的频率,并保证除了麻药的不同,其他患者的各项检测措施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麻药为七氟醚的试验组,在手术中进入全麻状态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的呼吸的平稳程度要稳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疼痛消失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苏醒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生暴躁事件的频率要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的全麻手术中应用七氟醚的综合效果要远远好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0.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1MAC)七氟醚和安氟醚对维库溴铵增效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在异丙酚 芬太尼 N2 O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维库溴铵 ,维持 90 %的肌松 ,达到稳态后 ,病人随机吸入1MAC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或安氟醚 ,调整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 ,维持 90 %的肌松 ,观察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后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 :七氟醚、安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并且这个效应随着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吸入七氟醚或安氟醚 90min后达到最大效应即维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 :七氟醚组为 6 8% ,安氟醚组为 6 7%。结论 :七氟醚、安氟醚都明显增强维库溴铵的肌松作用 ,但这种增效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1.
从10例临床手术中取得骨关节病标本,包括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5例,膝关节骨关节病病灶清除的变性软骨4例,膝关节游离体1例。采用常规方法,从标本中提取DNA,并通过HPLC-EC检测DNA中的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结果显示,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典型细胞程序化死亡特征的梯形改变,且DNA氧化性损伤标志8-OHdG的含量增加。提示内源性DNA氧化性损伤可能是骨关节病的分子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法测定氧化、辐射及细胞外高糖、高钙环境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对照组中晶状体上皮细胞呈圆形无拖尾,表明其DNA未受损伤.各处理组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典型彗星图像,头尾分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 以SCGE法测定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考虑其可能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双酚A对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双酚A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影响.方法 制备小鼠生殖细胞悬液,用不同浓度的双酚A染毒1 h后,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睾丸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除10-10 mol/L组外,其他各染毒组拖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双酚A染毒浓度的增加,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程度也逐渐增加(P<0.05),在10-5 mol/L和10-6 mol/L组均出现了Ⅳ级损伤.结论 双酚A体外染毒可造成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DNA的损伤及其对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线粒体内具有遗传效应的双股闭环DNA分子,其遗传信息量虽小,却控制着线粒体一些最基本的性质,对细胞及其功能有着重要影响.mtDNA的损伤会导致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mtDNA的损伤及其对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氧化氢H2O2 损伤后海马神经元HT22 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CCK-8 法检测作用PNSHT22 细胞后细胞生长活性的变化,并通H2O2 刺激HT22 细胞,观察
PNS 对HT22 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形态变化。采用乳酸脱氢酶检测细胞损伤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
亡比例。结果 PNS 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对HT22 细胞无毒性,且能增加细胞活性,减轻H2O2 对其损伤程度。
结论 PNS 能通过增强细胞内抗氧化活性,提高HT22 细胞的存活率,从而保护细胞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氟烷对单肺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61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Ⅰ组,n=29),七氟烷组(Ⅱ组,n=32);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式,气管插管后,I组用全凭静脉维持麻醉,Ⅱ组用七氟烷全程吸入维持麻醉。所有患者分别于插管即刻(T1)、单肺通气90 min(T2)、术毕双肺通气30 min(T3),3个时间点分别测定血浆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动脉血气及测定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T1时比较,T2、T3时各组血浆中IL-8、TNF-α均明显增高(P<0.01),两组在T3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T1比较,T2氧合指数明显下降(P<0.05),两组在T3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T1时肺组织AQP1和AQP4表达均差异无显著性;与T1时比较,T2时Ⅰ组AQP1和AQP4表达显著降低(P<0.05),Ⅱ组变化不明显。结论七氟烷对单肺通气所致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浆中IL-8和TNF-α水平及上调肺组织中AQP1和AQP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废气煤烟颗粒提取物诱发DNA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煤烟颗粒诱发DNA氧化损伤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ESR波谱技术分析测定煤烟颗粒的自由基性质结构信息;应用udenfriend反应体系研究其对DNA氧化损伤作用。结果:ESR分析显示煤烟颗粒的g值为2.0016,近似半醒自由基QH性质;可诱发脱氧核糖(dR)或脱氧腺苷(dA)羟化降解,羟自由基清除剂DMSO和甘露醇能抑制这种效应。燃油烟颗粒的g值为2.1008,宽谱,类似大气中飘尘自由基 相似文献
18.
8-hydroxydeoxyguanosine as a biomarker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induced by environmental tobacco side-stream smoke and its mechanis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 ZG Chao FH Yang DF Zhang HS Zhang W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BES》2005,18(1):43-4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otoxicity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obacco side-stream smokes (ETSS) on oxidative DNA damage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DNA adduct 8-hydroxydeoxyguanosine (8-OHdG) was used as a biomarker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The level of 8-OHdG in DNA exposed to ETSS was detect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nents in ETS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 respectively. Results Particle matters (PMs)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n ETSS could directly induce oxidative DNA damage and formation of 8-OHdG. There were 123 and 84 kinds of organic components in PMs and VOCs respectively, and 7 kinds of inorganic components in ETSS. Some components, especially quinones and polyphenols in ETSS, could produce free radicals in vitro by auto-oxidation without any biological activity systems, and with the catalytic reaction of metals, the DNA adduct 8-OHdG was produced. Conclusion ETSS have biological oxidative effect on DNA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expressed direct genotoxicity. 8-OHdG is a valuable biomarker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S期细胞热损伤后DNA双链断裂形成规律,以阐明S期细胞热敏感原因,并分析DNA双链断裂延迟性形成的
可能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分析热损伤后细胞周期阻滞;EdU掺入实验检测DNA复制能力;血清饥饿法同步H1299细胞周
期;中性彗星实验动态观察热损伤后DNA双链断裂形成;台盼蓝拒染实验研究热损伤后细胞存活率;蛋白免疫印记实验检测
ATM磷酸化及DNA结合RAD18情况。结果流式结果显示H1299细胞经45 ℃热损伤1 h后S期细胞较未加热组明显增多(P<
0.01);热损伤后EdU阳性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同S期比例变化;S期细胞热损伤后需经37 ℃正常孵育一定时间方可观察到“彗星
拖尾”现象,且随着正常孵育时间延长,反映DNA双链断裂的尾力矩值越大;台盼蓝拒染实验显示S期细胞受热后7.5 h内死亡
率保持较低水平,之后细胞死亡加速;热损伤后ATM磷酸化先增多后减少,热损伤导致DNA结合RAD18明显减少。结论细
胞热损伤后可发生S期阻滞,阻滞期间因复制继续、DNA损伤修复抑制而延迟形成的致死性DNA双链断裂是S期细胞热敏感
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和HeLa细胞DNA氧化损伤的自身修复能力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氧化相关因素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和HeLa细胞DNA损伤的自身修复情况.方法:将CHL细胞和HeLa细胞用不同氧化相关因素处理一定时间[CHL细胞:过氧化氢(H2O2)25 min,重铬酸钾(K2Cr2O7)105 min,阿霉素(Dox)75 min;HeLa细胞:H2O2 25 min,K2Cr2O7 105 min],随后立即去毒培养0、0.5、1、2、3 h,以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链断裂情况.结果:①CHL细胞经H2O2、K2Cr2O7、Dox作用后引起DNA链断裂,去毒培养1 h链断裂修复明显(P<0.01);去毒培养2~3 h,前两毒剂的损伤组完全修复,而Dox组链断裂仍高于未损伤组;②HeLa细胞经H2O2、K2Cr2O7作用后引起DNA链断裂,去毒培养0.5 h链断裂明显修复(P<0.01),去毒培养1 h则完全修复;③CHL细胞和HeLa细胞损伤后修复的拖尾率与修复时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不同(P<0.05).结论:两种细胞在氧化性DNA损伤后均迅速启动自身修复,但HeLa细胞比CHL细胞有更快的修复能力;同时这两种细胞由Dox所致损伤修复能力均较H2O2、K2Cr2O7所致的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