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及巨核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血小板减少时的价值。方法:对5 6 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骨髓分析,并对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其形态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小板减少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各种急性白血病(AL )患者最为常见,分别占38.7%和2 4 .6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 1) ;ITP、AA、AL 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巨核细胞明显成熟障碍,伴有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数量减少;MDS及AL时巨核细胞有病态造血。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形态观察在血小板减少时查找原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重视骨髓巨核细胞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疗五红汤(枸杞子、红豆、红衣花生、红糖、红枣)对小鼠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64只随机分为4组(化疗组、化疗+五红汤组、五红汤组、空白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方法进行化疗后骨髓抑制造模,造模后分别给予五红汤及生理盐水灌胃;五红汤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分别给予五红汤及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干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的变化及骨髓红系祖细胞(BFU-E)、粒单细胞集落形成细胞(CFU-GM)和有核细胞计数以及CD34+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用药前各组小鼠外周血细胞(WBC、RBC、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8 d后,化疗+五红汤组小鼠的WBC计数、PLT计数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P0.01),而各组间R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小鼠骨髓BFU-E、CFUGM、CD34+表达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红汤对CTX化疗后骨髓抑制模型小鼠的白细胞、血小板有较显著的提高作用,但对红细胞及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影响均不明显,对正常小鼠外周血细胞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受损。近年来发现,内皮祖细胞(EPCs)对维持血管内皮稳态、修复损伤内皮有重要作用。随着对EPCs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冠心病内皮损伤及修复的认识逐步加深,为EPCs更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能力。方法:利用第3代的HPP—EPC联合细胞因子培养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分因子组、非接触培养组和接触培养组。体外培养脐血CD34+细胞10d后,从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各系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数等比较各组的扩增效率。结果:接触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44.6±8.7)倍和非接触组(39.5±7.3)倍均高于因子组(24.8±5.6)倍,P〈0.01。接触组CD34+细胞数扩增倍数(8.8±2.1)倍高于因子组(2.9±0.6)倍和非接触培养组(3.3±0.6)倍,P〈0.01。接触组集落扩增倍数和非接触组均分别高于因子组,P〈0.05,且接触组各造血集落扩增数均分别高于非接触组,各P〈0.05。接触组扩增后CD34+CD38+细胞(10.8%±2.7%)明显高于因子组(4.1%±0.9%)和非接触培养组(3.8%±0.8%),P〈0.01。结论:脐血来源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能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Q  Ye M  Xiao W  Zhu J  Zhang S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64-1066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预防应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自身对照研究,2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例,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个周期化疗。A组: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不注射rhTPO,第2个周期(用药周期)化疗前3 d开始注射rhTPO;B组: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不注射rhTPO,第2个周期(用药周期)化疗后6~24 h内注射rhTPO。结果 24例恶性肿瘤患者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A、B两组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提前给予国产rhTPO可明显提高化疗后血小板的最低值,以及缩短化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显著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和临床预后。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设计已得到不断改进,支架术后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普及,但是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内皮再生是PCI导致血管损伤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EPC)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促进血管修复,从而在血管损伤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PCI内皮损伤后循环EPCs的作用可能成为促进内皮修复的一种新的治疗措施。因此,深入了解EPC的生物学特性及它在PCI相关的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将为介入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参与出生后血管的再生以及受损内皮的修复过程。近年来,围绕以内皮祖细胞为种子细胞用于促进血管新生、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参与心血管疾病与肿瘤治疗以及组织工程及基因治疗等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参与肝脏的损伤修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常对照组1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3例及脾功能亢进组9例,在幼稚及颗粒巨核细胞阶段,ITP者骨髓巨核细胞中GPⅠb、GPⅡb、GPIⅢa的积分光密度(IOD)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脾亢组。认为其原因可能是ITP自身抗体作用于巨核细胞,使之发育受损,成熟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皮下注射rhTPO(15 000U/d),B组皮下注射白细胞素-Ⅱ(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A组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明显高于B组(P〈0.01);A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为较B组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A组也较B组明显缩短,分别为:(6.18±4.20)d和(10.46±4.54)d(P〈0.05);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2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注外源性血小板,而A组无1例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与B组比较,A组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含少量骨髓细胞恶性血液病标本染色体核型检出率的方法。方法用常规浓度秋水仙酰胺1h、2h、4h、6h、8h处理10例骨髓标本,寻找最佳阻滞时间,以该时间阻滞含少量骨髓细胞恶性血液病标本,用R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情况。结果(1)用常规浓度秋水仙酰胺6h阻滞细胞中期得到的分裂相数最多,而4h可分析分裂相数最多,与常规1h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秋水仙酰胺4h处理15例含少量骨髓细胞恶性血液病标本,有9例核型分析成功,成功率为60%;而常规1h处理7例标本,只有1例成功,成功率只有14.3%。结论以常规浓度秋水仙酰胺4h延长细胞中期分裂可能提高含少量骨髓细胞恶性血液病标本染色体核型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骨髓免疫重建中T淋巴细胞的重建规律及其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重建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收集同期7名健康供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样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移植前和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包括CD4+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Th2,并用Luminex技术检测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 d和30 d时骨髓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至移植后180 d仍未见回升;CD8+ T淋巴细胞比例在移植后早期(15、30 d)低于对照组(P均<0.01),60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骨髓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比例整体水平均低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1、0.002)。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骨髓中Th1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整体水平高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6);骨髓中Th2比例在移植后90 d内均无明显变化,在180 d时高于对照组(P=0.034),但整体水平与外周血中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中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在移植后逐渐下降,至移植后180 d时低于对照组(P=0.040);而骨髓中Th1/Th2比值在移植后90 d内各时间节点(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180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IL-2R水平在移植后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18水平在移植后15、30、60 d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移植后90 d时仅外周血中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骨髓与外周血中IL-2R和IL-18整体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后,骨髓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重建规律不同,且与外周血中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移植相关并发症. 方法: 分析1995-01/2003-01我院3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骨髓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51%)例患者发生了轻、中度口腔黏膜炎,重症出血性膀胱炎和肝VOD者各1例,白质脑病1例,全身放射治疗后发生脑水肿1例,1例移植期间出现结核性胸膜炎,并发间质性肺炎. 对可评估的性别不同的10例供受者性染色体分析发现3例(30%)移植后形成混合嵌合体,仅2例发生皮肤cGVHD. 随防42(6~96) mo,19例(57.6%)无病存活,4例(12.1%)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8例(24.2%)术后复发,2例(6.1%)发生了移植后MDS. 结论: 自体造血干细胞混合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能够有效诱导GVL效应,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且并无增加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胸腺肽对肿瘤化疗病人骨髓抑制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胸腺肽对肿瘤化疗病人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27例肿瘤化疗病人接受胸腺肽治疗,化疗前1-4天胸腺肽100mg 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化疗结束后1-4天,同样剂量的胸腺肽静脉滴注.对照组29例病人化疗前后均未予胸腺肽治疗.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化疗后WBC下降最低值均数为3.13±0.54×109/L,ANC下降的最低值均数为1.82±0.73×109/L.对照组29例病人化疗后WBC下降最低值均数为2.18±0.64,ANC下降的最低值均数为1.31±0.51×109/L.两组比较P<0.05.结论胸腺肽对肿瘤化疗病人的骨髓抑制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化疗后血小板≤20×10 9/L的12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2个周期化疗,第1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第2周期当血小板≤50×10 9/L时皮下注射rhTPO15000U/d为用药组,连续用药8~14d(血小板升至t〉75×10 9/L停用),监测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11±4)×10 9/L与对照组(9.4±2.9)×10 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20×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为(7.6±2.0)d,和对照组[(8.7±2.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3±86)×10 9/L和(178±5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为(21.7±3.9)u,对照组为(24.2±5.1)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提高血小板恢复后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的骨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骨髓转移瘤的认识,以便指导治疗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8年我院收治的以血液系统为首发表现的62例骨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骨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等特点。结果:62例患者中有51例最终查明了原发肿瘤部位,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1.16±7.72)月,临床上除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外,主要还有贫血、发热和出血等表现,分别占90.3%(56/62)、62.9%(39/62)和37.1%(23/62);WBC计数正常占19.4%(12/62)、增高占62.9%(39/62)、降低占17.7%(11/62);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者占56.5%(35/62)、增生减低者占19.4%(12/62),骨髓核细胞增生低下者占24.2%(15/62);骨髓转移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有骨髓核细胞增生程度、Hb水平、是否行化疗及放疗和是否有出血。结论:以血液系统表现为首发的患者,应考虑到骨髓转移瘤的可能,需及时作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  相似文献   

18.
19.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Haematology Department of the III. Medical Clinic, University of Mainz, and the Polyclinic for Restorative Dentistry Mainz, Germany, a total of 61 patients (33 men, 28 women, average age 43.2 +/- 11.5 years) received dental examination just before undergo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n = 17)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 (n = 44) respective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dentogenic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aplasia phase. - Patients, who were scheduled for either bone marrow or blood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ave been examined in view of their serious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s during the aplasia phase, even though the probability of an exacerbation is said to be quite low, as it has been shown in the present study.  相似文献   

20.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伴发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防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53例住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符合经验性治疗、拟诊或确诊病例标准.对于确诊或拟诊病例伊曲康唑续贯治疗,剂量为:每次200mg,q12 h × 2 d,之后改为每次伊曲康唑200 mg,qd,完成疗程7 d以上评价疗效.经验性治疗伊曲康唑静脉给药.经验性治疗以患者体温止常为有效,拟诊或确诊为患者临床表现消失为有效.结果:疗效评估,经验性治疗31例,有效25例(80.65%);确诊9例,有效6例(66.67%);拟诊13例,有效10例(76.92%).副反应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5.66%,无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在防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中为高效药物,且药物安全性良好,但在使用时尚需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