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的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1例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方法。临床症状以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双下肢无力和二便功能障碍为主。磁共振成像表现为骶管内长T1、长T2囊性信号,囊内可见终丝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均合并脊髓低位。手术包括囊壁切除、终丝切断、脊髓拴系松解和终池重建等主要步骤。结果 囊壁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7例。21例均将终丝分离切除,彻底松解拴系,并全部完成终池重建。术后除7例有轻度肛周麻木感外,无其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检查证实囊壁和终丝符合脊膜囊肿和终丝结构。术后患者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消失、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从术前(5.24±1.41)分降到术后的(2.01±1.33)分;运动障碍者手术后肌力提高1~2级;括约肌障碍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从(2.09±0.99)分上升到(2.78±0.52)分。随访3个月至7年,平均2.25年,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达到McCormick分级Ⅰ级,仅1例囊肿复发。结论 内含终丝的骶管囊肿罕见,以腰骶部及会阴区疼痛和脊髓拴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磁共振成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表现为囊肿内脑脊液信号和终丝结构,伴有脊髓圆锥低位。手术应在显微镜下切除囊壁,切断终丝并松解脊髓拴系和重建终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15例,采用在显微镜下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的手术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脑脊液漏及感染发生,经复查腰骶椎MRI示囊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5年,均未见囊肿复发,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术中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到交通孔、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成人原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的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71例成人原发性TC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1例,女性11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02±11.81)岁,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和大小便功能障碍。按照临床特点及医学影像学分为5型:终丝牵张型(69例)、脊髓纵裂型(21例)、脊髓脊膜膨出型(20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型(36例)、皮窦道型(25例)。对不同类型的TCS采取相应的显微手术治疗,以Kirollos分级评定手术拴系松解程度,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关键肌肉力量0~5级评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括约肌功能评分评价膀胱功能。结果:171例患者均经显微手术松解粘连,切断终丝,其中61例将伴随病灶也分离切除。脊髓拴系均达到KirollosⅠ级松解,均重建硬膜囊。... 相似文献
5.
6.
刘景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4):140-140
作者报告近 5年来收治 3例骶管囊肿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例 1:张×× ,女性 ,4 6岁 ,因骶尾部麻木不适2年 ,于 1997年 3月入院。体查 :骶部痛觉稍减退 ,MRI显示骶管 2、3内有 4cm× 2 .5cm× 2cm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手术发现骶 2、3管内囊性病变 ,充满清亮液体 ,囊壁薄似蛛网膜 ,显微镜将囊壁大部分切除 ,囊壁外有神经穿过给予保留。术后症状消失出院 ,随访 5年症状未复发。病例 2 :王×× ,男性 ,4 0岁 ,因会阴部发作性烧灼样疼痛 1年 ,于 1999年 11月入院。体查 :肛周痛觉稍减退 ,MRI显示骶管 2内有 3.5cm× 3cm× 2…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皮窦道(dermal sinus tract, DST)合并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25例成人先天性DST合并TCS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9.7岁。25例在腰骶部中线附近见皮窦口,周围皮肤变性,临床上以腰腿痛、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2例以急性脑脊液漏合并脑膜炎急诊入院。根据术前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影像了解DST在硬膜下走行、脊髓圆锥位置、硬膜下有无病变、内终丝直径等,显微镜下行DST分离并切除、内终丝切断、TCS松解、脊膜囊重建术,术后患者俯卧位7 d。结果:MRI显示,25例患者脊髓圆锥位置均低于腰2椎体水平,DST远端进入硬膜下构成脊髓牵张因素之一,24例患者见内终丝脂肪浸润增粗,另1例患者终丝增粗直径5 mm牵张脊髓圆锥。手术将DST的异常皮肤、皮下瘘管及硬膜下索条全切除,将增粗终丝离断,松解TC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9例骶管囊肿病例,对其手术治疗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月~5年,全部病例恢复良好,无一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方式部分或全部切除骶管囊肿简便实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研究骶管Tarlov囊肿临床特点及囊肿壁切除加瘘口封闭后脂肪填塞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按Tarlov囊肿的类型不同,采取囊肿漏口结扎并囊壁切除,或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加神经根袖套的塑形,后用带蒂脂肪填塞囊肿遗留的残腔。结果 术后早期32例患者中28例症状缓解。出院后随访30例6~42个月(平均12月),复查MRI囊肿未见复发,28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2例仍存在骶尾部疼痛及麻木不适感,但不影响生活及工作。结论 对症状型Tarlov囊肿患者采取囊肿壁切除加瘘口封闭后脂肪填塞治疗的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栓系综合征的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统合征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栓系综合征患者的MRI,临床手术病理及X线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一致,MRI表现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关系,结合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作者结合相文献提出的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分型。结论:MRI是诊断TCS的首选方法,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位置,终丝的粗细,栓系束带及合并的脊髓畸莆,从而为拟定 相似文献
14.
15.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8年9月~2004年1月收治的21例病人。结果: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50岁。显性脊柱裂10例,其中2例曾做过脊膜膨出修补术;隐性脊柱裂9例,2例无脊柱裂。常见的症状为小便失禁、足内翻畸形、腰腿痛。21例病人均有MRI检查结果,7例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17例经历了显微外科松解术。随访3个月~5年,平均2年,好转9例,无变化8例,4例失访。结论:有脊柱裂及典型症状者均应行MRI检查,尽早发现TCS,尽早手术充分松解被牵脊髓。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成像对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MRI特点和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CS患者32例,对其MRI表现、临床特点及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TCS患者,其中脊髓低位者26例,脊髓位置正常者6例,低位脊髓合并纵裂者5例,双干脊髓者6例,椎管内脂肪瘤10例,椎管内皮样囊肿3例,脂肪、脊髓膨出7例,半椎体3例,椎板缺如3例,棘突分叉畸形8例。脊髓的位置正常合并双干脊髓者3例,脊髓空洞者1例,脊髓纵裂者1例。结论:MRI对TCS患者确诊具有重要价值,能明显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形态及所伴发的畸形;而CT对TCS的诊断则有局限性,但对MRI诊断能起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