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皮肤感觉异常及红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硬膜外阻滞麻醉行手术共 2 0 0 0例 ,I组 (观察组 ) 10 0 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 ,持续硬膜外给药法镇痛 :丁丙诺啡 0 .4 5mg或吗啡 4mg ,加入 0 .5 %布比卡因 5 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 6 0ml,注入首次剂量 5ml后 ,以 2ml·h-1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注入 ;II组 (对照组 ) 10 0 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不作镇痛 .结果 Ⅰ组发现了 15例皮肤并发症 .Ⅱ组未发现该并发症 .未发现运动功能受损者 .结论 阿片类药物的质量及所含化学成分、阿片类药与局麻药的配伍 ,可能是造成化学性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2011,(4):279-279
《小儿心脏外科术后监护手册》于2009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具有丰富临床监护经验的一线儿科心脏外科专家合作撰写。内容涵盖了全国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开展较好医院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本书从实用出发,简要并系统地介绍了从入监护室到顺利康复出监护室过程中的相关处理。全书共19章,分别阐述了重症监护的病房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2011,(1):47-47
《小儿心脏外科术后监护手册》于2009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具有丰富临床监护经验的一线儿科心脏外科专家合作撰写。内容涵盖了全国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开展较好医院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本书从实用出发,简要并系统地介绍了从入监护室到顺利康复出监护室过程中的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5.
6.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外科急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等特点。一部分病人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的。且术后较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加强术后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正> 为充分发挥起博器在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机能障碍中的作用,减轻某些起博器安装术后产生低血压、疲倦、乏力、眩晕等临床症状,本文试图观察心脏起博器安装前后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变化情况中,探求防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目标监测心脏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为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手术目标监测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心脏外科手术患者425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5例次,感染发生率为5.88%。2019年和2020年分别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流程降低心脏外科术后肺部感染率。结果 2019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265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11例次,感染发生率为4.15%;2020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200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6例次,感染发生率为3%。结论 通过手术目标监测,发现应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联合多学科共同参与院感防控,持续改进质量。同时可有效降低心脏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大大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生命体征、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SOFA、APACHEII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入住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能减少重症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经验,为心脏大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方法我中心从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101例,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法。结果体外循环转流平均时间(196.7±51.2)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136.5±58.8)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45.3±16.9)min。术中或术毕使用人工肾进行超滤92例,滤出液体370~2 900 mL。死亡11例(10.9%),包括低心排出量7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凝血障碍1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无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正确的体外循环转流方法和插管位置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Vijay Krishnamoorthy Sumidtra Prathep Deepak Sharma Edward Gibbons Monica S. Vavilala 《Indi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4,18(9):570-574
Introduction: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ECG) findings can be see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patients. ECG may be an inexpensive tool to identify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developing cardiac dysfunction after TBI.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abnormal ECG findings after isolated TBI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rue cardiac dysfunction, based on echocardiogram.Methods:
Data from adult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BI between 2003 and 2010 was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the presence of a 12-lead ECG within 24 h of admission and a formal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within 72 h of admission after TBI.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cardiac disease were excluded.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12-lead ECG, and echocardiogram report were abstracted.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of specific ECG abnormalities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Results:
We examined data from 59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BI who underwent 12-lead ECG and echocardiographic evaluation. In this cohort, 13 (22%) patients had tachycardia (heart rate >100 bpm), 25 (42.4%) patients had a prolonged QTc, and 6 (10.2%) patients had morphologic end-repolarization abnormalities (MERA), with each having an association with abnormal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Odds ratio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4.14 (1.02-17.05), 9.0 (1.74-46.65), and 5.63 (1.96-32.94), respectively. Ischemic-like ECG chang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ech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Conclusions:
Repolarization abnormalities (prolonged QTc and MERA), but not ischemic-like ECG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dysfunction after isolated TBI. 12-lead ECG may be an inexpensive screening tool to evaluate isolated TBI patients for cardiac dysfunction prior to more expensive or invasive studies. 相似文献14.
冻伤是由于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下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温度下降而发生的损伤,目前对其认识仍较局限,特别是在早期救治上,尚缺乏规范、统一的诊疗意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烧伤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全国冻伤治疗领域的专家,集中讨论,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冻伤的病理生理、诊断分类、冻伤预防、现场急救、院内早期救治等方面,编写了本共识,形成规范、统一的救治流程,用以指导一线救护人员和专科医师在冻伤早期的急救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评价体外循环(CPB)在心脏及大血管损伤急救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应用CPB技术救治创伤所致心脏及大血管破裂患者11例。其中3例为创伤所致心脏穿透伤,3例为创伤所致颈部大血管损伤,4例为肾癌根治术中下腔静脉破裂,1例为肺叶切除术中肺静脉破裂。结果全组死亡1例(9.1%),为颈部刀刺伤及无名动脉,术前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心跳骤停;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术前处理,尽早建立CPB,加强CPB管理,可有效提高创伤所致心脏及大血管破裂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防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病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对48例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出现不同并发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者食管癌34例(70.8%),贲门癌14例(29.2%),术前合并其他脏器疾病35例(72.9%),术式为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术后2 d至3个月出现不同并发症经综合治疗45例痊愈(治愈率93.75%),死亡3例(死亡率6.25%)。结论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以预防为主,针对其体质特点进行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作为一种脑保护方法已应用在脑卒中和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本文综述了亚低温治疗可能的脑保护机制、亚低温治疗的技术以及在今后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需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已获得肯定,对亚低温的并发症、实施治疗的时间窗和温度窗、维持低温的时间及复温速率等方面,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常用神经嫁接术之神经根、主要神经干的干内神经显微解剖,确定神经束或束组的解剖定位及走行规律,为选择嫁接神经切口位置、切开深度、范围提供解剖学依据,探讨依据该解剖学规律标定切口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8具,16侧,分离出主要神经,进行测量对照及术中验证,按照腕表表针刻度法进行标记,确认不同平面神经束或神经纤维分布位点。结果:主要神经根、干内神经束解剖位置具有规律性,如无明显变异,可根据各神经不同平面神经束、纤维分布定位,确定切开受体神经的位点。根据神经嫁接术中电刺激及术后效果评估反证显示,按该方法选择定位可达到70%~80%的准确率。结论;通过神经干内显微解剖,确定受体神经楔形切口嫁接位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
吸入性损伤是由于热力、有毒或刺激性气体吸入引起的呼吸道和肺实质的损伤。目前临床对其认识仍较局限,缺乏有效的诊治规范。本文根据国内已形成的吸入性损伤诊治经验,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报道,从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诊断和评估以及临床治疗等3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吸入性损伤规范化的临床处理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