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雷  赵平 《辽宁医学杂志》2007,21(3):169-17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再次引起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1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裂孔位于巩膜嵴前坡,但仍有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患者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嵴前坡,观察脱离程度变化,于术后4~6个月因脱离加重行放水冷凝术。另13例术后视网膜全脱离。其中3例因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行玻切加激光封闭裂孔治疗;另10例行双眼包扎,促吸收药物治疗,其中3例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行激光封闭裂孔;7例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脱离局限于巩膜嵴前坡,行放水冷凝术。结果1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裂孔完全封闭,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位于巩膜嵴前坡的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应依据眼内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与方式。如果PVR严重应行玻切术。如果PVR在C1级以下应先行保守治疗,视网膜下液吸收后可行激光治疗。局限于嵴前坡的持续脱离行单纯放水冷凝术可使视网膜复位。手术应遵循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好发部位,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自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随访93例(眼)不同原因行硅油填充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对发现视网膜再脱离者根据情况分别予以激光封孔,巩膜49带术,硅油置换术处理。结果:93例(眼)中有16例(眼),占17.2%,发生视网膜再脱离,其中新裂孔形成12例(眼),原孔闭合不良3例(眼),遗漏裂孔1例(眼)。16例视网膜再脱离病例中,放弃治疗1例,激光封孔成功1例,行巩膜49带术12例(1例失败),行玻切和硅油置换术2例(1例失败)。结论:导致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主要为硅油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展,首次手术剥膜不彻底及基底部玻璃体残留;好发部位为下方;预防的关键在于:充分剥膜,足量的硅油填充,避免裂孔遗漏。硅油术后增殖不严重、小范围的视网膜再脱离处理方法可首选巩膜49带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45例(46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视网膜脱离伴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3眼(D1级5眼,D2级6眼,D3级12眼).其中6眼单纯巩膜扣带术后未复位,巨大裂孔4眼,伴巩膜后葡萄肿的黄斑裂孔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6眼。眼外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9眼。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硅油眼内填充,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43眼获解剖复位,成功率93.5%。成功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并发症高眼压6眼,白内障5眼,硅油乳化1眼。结论 玻璃体手术眼内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用5000cps以上的硅油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翠平  李娜  徐蕾  焦亮亮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17-2318
目的:探讨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45眼)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选择、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眼选择硅油取出、剥膜、再次眼内硅油或C3F8充填,24眼复位;6眼选择硅油下膜剥离、内排液、硅油补充、眼内光凝,5眼复位;8眼选择巩膜外冷凝联合扣带术,7眼复位;1眼视网膜下方局限脱离,未见明显增殖膜及明确裂孔者,在脱离视网膜后界行视网膜激光光凝。视功能提高者38眼。结论:硅油充填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多以下方为主,术后增殖膜的形成牵拉是造成硅油充填眼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眼底表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仍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弱视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评价其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弱视眼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18眼),分析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观察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视网膜脱离PVR分级均为C3级以上,且均为多个裂孔,术中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行巩膜外环扎术。术后患眼视力提高不明显,取油后5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结论:弱视眼视网膜脱离一般发现较晚,PVR严重,需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联合巩膜外环扎术,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及术后脱离复发病例的原因、再手术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60只眼)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或脱离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孔源性网膜脱离病例。结果:第2次手术与第1次手术后出院视力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手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程度比第1次明显加重(P<0.05)。手术失败及早期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主要为PVR加重、新裂孔形成、原裂孔闭合不良。晚期复发原因可能为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结论: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全面细致检查,术中确切封闭裂孔。巩膜扣带术仍然是再手术的主要术式。PVR严重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绝大多数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7只眼治愈(100%),7例患眼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发现裂孔周围冷冻瘢形成不理想,于术后5~10d眼内气体填充状态下补充眼底激光治疗后裂孔封闭。1眼于扣带术后37d发现另一象限周边视网膜小裂孔,局限视网膜脱离经再次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可避免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内结构损伤,有利于视功能较快恢复,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作为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原因,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39例(39眼)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再次手术观察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数目及脱离范围,结合前次手术的有关资料,剖析视网膜脱离复发原因.结果 视网膜脱离复发的39眼中,单纯新裂孔形成12眼(30.8%),单纯原裂孔封闭不良12眼(30.8%),单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进展10眼(25.6%),新裂孔和封闭不良并存3眼(7.7%),PVR进展和新的裂孔并存2眼(5.1%).再次手术行垫压物调整术10眼;巩膜外环扎联合垫压术7眼;玻璃体切割术21眼,其中眼内填充硅油11眼,注入16%C3F8混合气体10眼,随访2~6个月,全部复位.拒绝再次手术1眼.结论 产生新裂孔及PVR进展是视网膜脱离复发的直接原因.裂孔数目及脱离范围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及其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同期一次手术成功50例患眼作对照,回顾分析再次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54例患眼视网膜脱离相关病情,并研究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再次行视网膜复位的治疗效果。结果54例再次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眼,发现原裂孔未封闭或再次裂开19只眼(36.1%),新裂孔或遗漏裂孔30只眼(55.6%)。大部分患眼伴有不同程度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再次手术1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气术,22只眼行巩膜扣带术,21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其成功率分别为72.7%、90.9%和85.7%。结论裂孔封闭不全是视网膜脱离复发或未能复位直接原因,PVR是形成新裂孔、影响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的主要因素。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成功关键仍是可靠地封闭裂孔,应针对具体病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孟旭霞  梁涛  崔从先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189-190,193
目的 观察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双眼遮盖、激光光凝及手术治疗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43例(43眼)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双眼遮盖治疗1~14d(平均4.6d),眼底可视度增加。其中24眼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4眼行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无再出血。15眼行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1例。结论 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时,双眼遮盖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以及早期手术是争取较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Toexplorethemethodsoflenssparing(withoutlensectomy),nonsiliconeoiltamponadeandnoscleralbucklingfortreatmentofearly...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干性玻璃体切割联合注气、局部外垫压在有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有牵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干性玻璃体切除组(试验组20眼)、标准玻璃体切除组(内路组20眼)、常规巩膜外垫压组(外路组20眼),各组分别进行各自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1~6个月,主要观察视网膜复位率、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试验组与内路组视网膜复位率达100%,外路组视网膜复位率达80%(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治愈率95%,外路组治愈率60%(P<0.05)。结论对裂孔位于4点和8点水平以上、赤道部周围,尤其瓣缘有明显卷边、瓣周有明显玻璃体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孔周局部干性玻璃体切除联合注气和外垫压手术,有利于一次性复位视网膜,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外路法视网膜复位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视网膜脱离伴有白内障患者13例(13只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外路法视网膜复位术。结果:所有手术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巩膜外环扎术,其中7只眼行巩膜外加压术,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入SF6气体,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12只眼视网膜解剖学复位,10只眼矫正视力≥0.2,2只眼矫正视力<0.2,1只眼视网膜脱离再发。手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无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外路法视网膜复位术是可行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