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全胸腔镜治疗肺隔离症的治疗效果。结果:19例肺隔离症患者均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23.9±10.2)min,术中出血量为(55.3±6.9)mL,术后胸管引流量为(565.8±15.8)mL,拔管时间为(3.9±0.7)d,住院时间为(8.8±2.6)d,19例患者无一例中转开胸,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隔离症安全可靠,并且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切口愈合美观,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重建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导航(ICGF)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为原发性肺癌、2例为转移性肺部肿瘤。术前评估目标段肺动脉,并利用3D-CT重建虚拟的段间平面。术中当目标段肺动脉和支气管被分开后,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CG,0.25 mg/kg),采用ICGF观察非靶区(NTS),并用电钩烧灼术标记目标和NTS之间的边界。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观察荧光首次出现时间、荧光持续时间、有效对比的持续时间及其他手术指标。结果 ICGF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段间线,其荧光持续时间足够完成标记,成功对20例患者进行了肺表面的标记,并实施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86.0±41.5)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7.8) ml。在注射ICG后,荧光首次出现时间为(20.0±10.5) s,荧光持续时间为(180.0±30.8) s,有效对比的持续时间为(70.0±11.6) s,足够临床医生标记分界线,该标记方法没有使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 3D-CT重建联合ICGF可以充分地进行术前评估及清晰地显示段间线,为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孔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结节的临床效果,探讨单孔胸腔镜技术在肺结节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共实施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90例,与同期施行的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81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24 h和72 h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P <0.05)。随访时间0~11(7.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快、创伤更小,疼痛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孔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优势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连续的255例单孔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根据肺段手术质控标准进行手术。均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妥善离断靶段血管、支气管后,使用吲哚菁绿反染法确定段间平面,以适形裁剪法进行段间交界的分离。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较短,出血少,术后患者快速康复,顺利康复。结论结合近红外荧光技术、单孔胸腔镜技术,在良好的术前三维重建规划和术前定位的指引下,可以实现精准的肺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孔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01例单孔近红外荧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根据肺段手术质控标准进行手术。均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妥善离断靶段血管、支气管后,荧光胸腔镜组使用吲哚菁绿反染法确定段间平面,以适形裁剪进行段间交界的分离。结果荧光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顺利康复。结论结合近红外荧光技术、单孔胸腔镜技术,在良好的术前三维重建规划和术前定位的指引下,可以实现精准的肺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的安全性和经验。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漏斗胸患者267例,其中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85例,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18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 26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组手术时间(22.5min)较胸腔镜辅助手术组(35.1min)短(P<0.05),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是安全、有效的。该技术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易于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单操作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慢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至今我科行全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的慢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41例,根据采取术式不同随机分为单操作孔组(25例)和三孔法组(16例)。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等指标。结果 单操作孔胸腔镜组较三孔法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慢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可获得与三孔法相同的疗效,可以替代常规三孔法胸腔镜胸膜纤维板切除术治疗慢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8.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 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最短,长径(3.6±1.2) 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最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 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0岁的老年肺癌患者行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下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病房住院手术的100例老年肺癌患者的资料,将其中诊断为并发心律失常的1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心律失常组),诊断为非心律失常的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心律失常组)。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结果 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后在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为19%。其中年龄、高血压、术后便秘、手术方式、血清白蛋白浓度是患者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的影响因素。 结论 对于老年肺癌患者可通过年龄、高血压、术后便秘、手术方式、血清白蛋白浓度异常等几项指标来推断发生术后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以达到尽早诊断及预防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疗效。方法:104例肺部小结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168.7±39.4)min、手术中出血量(59.9±39.7)ml和住院时间(6.9±1.5)d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73.4±48.9)min,(69.7±71.4)ml,(10.6±3.4)d](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铁蛋白(127.8±112.5)μg/L、NSE(7.2±6.5)ng/ml、CEA(2.3±2.3)ng/ml、CAl25(14.2±4.3)U/ml、CYFRA2l-l(1.2±0.7)ng/m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8%)明显少于对照组(17.3%)(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儿童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收集病例151例,其中男73例,女78例。年龄5月~13岁3月,平均年龄9.8月。所有病例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66 min,平均出血量5.9 mL,病灶直径范围1.5~9 cm,平均直径4.8 cm。2例患儿术后出现漏气,保留引流管保守观察1周后自行愈合;56例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均在术后2~3 d逐渐恢复。所有病例术后无支气管胸膜瘘、出血、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检提示:先天性肺气道畸形108例,叶内型隔离肺43例。143例患儿获得3月以上随访,8例患儿失访,失访率为5.2%。随访患儿复查胸部CT,均恢复良好,无残留、复发表现。  结论  儿童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作为一种保肺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但该术式应在熟练掌握儿童胸腔镜肺叶精准解剖后逐步实施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支气管、肺血管和肿瘤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及术中实时导航对胸腔镜肺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行胸腔镜肺叶根治性切除和肺结节行肺段切除术各2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行胸部薄层CT扫描,应用DeepInsight软件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进行重建,同时对肺部结节、肿瘤或者肿大淋巴结进行重建;通过术前重建三维图像进行精准的术前规划,特别是肺支气管及血管的变异情况,肿瘤、肿大淋巴结与肺血管的关系,肺结节在肺段中的精准定位等。对照术前三维重建,术中实时导航进行精准手术;记录术中有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总引流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病人清晰重建支气管及肺血管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中央型肿瘤及肿大淋巴结与血管的关系重建满意,明确定位肺结节在肺段中的位置及精确的进行术前规划。全部病人进行术中实时导航,按照术前规划实施精准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及术中意外出血情况,手术时间(147.60±37.77)min,术中出血量(33.82±22.17)mL,术后住院时间(7.02±1.78)d,引流管拔除时间(4.68±1.60)d,术后总引流量(221.00±135.03)mL;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胸部薄层CT数据进行术前三维重建及术中实时导航技术,能够精准、高效、安全方便的实施胸腔镜肺叶和肺段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膨胀萎陷法确定肺段间平面,将立体段间平面进行降维后裁剪的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微创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应用膨胀萎陷立体降维法处理段间平面的28例病人临床资料。全部病人术前胸部薄层CT明确肺部病变,在胸腔镜三维重建引导下完成肺段切除,部分多发结节病人联合肺楔形切除;肺段动、静脉及气管处理完成后,应用膨胀萎陷法显示出段间交界后,通过超声刀或者电钩等能量器械对立体的段间平面进行分离,降低段间平面的立体维度,段间静脉作为重要的段间平面标志引导降低维度,将降维后的段间平面应用切割缝合器处理。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胸腔镜下解剖清晰,操作顺利;单肺段切除9例,联合肺段或肺亚段切除11例,肺段联合肺楔形切除8例;共切除病变数37个。膨胀萎陷等待约15 min段间交界清晰可见;超声刀或者电钩分离段间平面无明显出血,保留段间静脉,术毕膨肺,余肺舒展度良好,无严重压榨。术后肺轻度漏气5例经引流愈合,复查胸片肺复张良好;总引流量(494.64±332.45)mL;引流时间(4.04±1.50)d;住院时间(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量器械马蹄铁形段间平面处理方法应用于肺部结节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因肺部结节在铜陵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能量器械马蹄铁形段间平面切开组(观察组)和切缝器段间平面切开组(对照组),各50例,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相关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 d内引流量、术后肺漏气时间、动脉血气和肺功能等。结果 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 d内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肺漏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动脉血气和肺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PaO2大于对照组,术后PaCO2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用力肺活量为(2.58±0.43)L,高于对照组的(2.21±0.34)L,观察组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为(2.32±0.39)L,高于对照组的(1.96±0.32)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在肺腺癌复杂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单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行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联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和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组肺功能指标,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结果 2组患者病灶数量、结节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5/48)显著低于对照组(28.57%,12/42,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术前FEV1、FVC、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组患者肺功能均显著低于术前,但观察组FEV1、FVC、MVV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胸腔镜下肺叶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2组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就诊的早期NSCLC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30例),对照组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30例)。对比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2组术前、术后肺功能和生存质量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长[(140.32±12.31)min vs.(109.82±14.52)min],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5.12±1.07)d vs.(5.89±0.95)d,(7.89±1.24)d vs.(9.18±1.32)d],术中出血量少[(65.09±15.45)mL vs.(86.46±17.87)mL,均P<0.05]。观察组术后肺漏气发生率较高,术后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肺功能指标(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间肺功能指标差异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肺部良恶性小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单一手术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进行肺段切除的3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9例、女性256例;平均年龄为(56.25±10.53)岁;左肺193例,右肺202例。采用患者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取4 cm单孔切口置入胸腔镜及手术器械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统计分析左、右两侧肺段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术中中转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395例患者中除7例中转为肺叶切除、3例中转开胸、1例由后基底段中转为基底段切除外,其余均顺利完成目标肺段切除。左肺、右肺两侧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病变直径、淋巴结采样个数、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插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310例,良性病变8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1例(左肺6例、右肺5例),其中血胸2例、延迟性漏气6例、心律失常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9~5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0.06±2.86)个月,所有病例均无术后远期并发症,心肺功能均无异常,本组恶性病变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安全、可行,可以达到精准、微创的病变部位切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肺结核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2007年6月—2016年6月间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肺结核球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68例肺结核球患者,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0~61岁,平均(38.4±12.4)岁。病变位于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25例,右肺上叶12例,右肺下叶23例。40例接受胸腔镜治疗,28例接受开胸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术中大出血、支气管胸膜瘘和呼吸衰竭等重大并发症。共行楔形切除术64例,肺叶切除术4例,肺叶切除腔镜组开胸组各2例。胸腔镜组和开胸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留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2.4±59.5)min、(112.2±48.4)mL、(4.2±1.9)d、(7.4±2.2)d和(195.0±55.3)min、(333.7±107.9)mL、(6.6±2.3)d和(11.4±2.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胸腔镜手术是治疗肺结核球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开胸手术相比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但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病灶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57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其中27例于完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为肺段切除组,30例于完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为肺叶切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肺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无患者死亡;肺段切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肺叶切除组,平均引流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肺叶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平均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FVC%、FEVl%、MV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肺段切除组患者的FVC%、FEVl%、MVV%分别由术前的(95.42±10.84)%、(95.41±9.64)%、(95.83±11.46)%降低到(85.76±8.27)%、(84.73±8.62)%、(83.07±8.68)%,肺叶切除组患者的FVC%、FEVl%、MVV%分别由术前(95.13±9.62)%、(94.87±8.29)%、(94.38±10.24)%降低到(78.29±6.27)%、(76.22±8.27)%、(77.54±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术后FVC%、FEVl%、MVV%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病灶近期疗效与肺叶切除术基本相同,但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术后对肺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