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专科医生对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情况及接诊行为,分析家庭医生制度下分级诊疗平台和协同转诊机制建设的成效与问题。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区作为典型样本地区,以该区某二级甲等医院全部专科医生为调查对象,共计500例。于2016年7—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制度评估——专科医生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专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转诊意愿及行为等。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7.2%。结果 41.9%(161/384)的专科医生很了解/基本了解家庭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职能,认为其利于开展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服务和防治一体化者分别占48.4%(78/161)和40.4%(65/161);77.7%(150/193)的专科医生认为家庭医生转诊很有/较有必要,96.4%(186/193)的专科医生也非常乐意/比较/一般乐意接收基层转诊患者;接收过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转诊患者的专科医生为44.1%(86/195),66.2%(127/192)的专科医生对待转诊患者与普通患者一致;64.6%(248/384)和63.0%(243/386)的专科医生不清楚所在医院是否有专门转诊部门和信息化平台。结论 目前专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职能的认知仍较局限。愿意接收转诊患者的专科医生比例较高。全科-专科的转诊平台已初步搭建,但转诊机制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应提高专科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水平,完善“全科-专科”协同转诊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成都部分社区医生心力衰竭(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完成有效调查问卷110份。结果显示,社区医生学历层次和工作年限较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约77.3%(85/110)的医生对心衰相关防治知识严重缺乏,对心衰治疗指南知晓率仅21.8%(24/110),对心衰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仅为51.3%(40/78),规范化治疗药物使用率、达靶剂量率均低,约(99/110)90%社区医生缺乏对心衰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提示社区医生对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对心衰患者的诊治和教育管理情况较差,急需系统培训相关知识,提高其对心衰患者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向晓莉  杨叶  鲜明  舒砚  刘璐 《重庆医学》2018,(3):381-383
目的 了解《四川省产科分级诊疗指南(2016年版)》(简称《指南》)执行应用情况.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在全省各医疗机构调查产科医务人员,访谈部分三级医院专家.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2 015份(93.85%),阅读了《指南》1 369人(77.7%),认为《指南》有实际操作性的有1 752人(95.0%).不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原因主要为孕妇或家属不同意转诊、转诊繁琐、上转医院床位紧张等.转诊不当排序为:转诊过程的诊治处理不当、转诊流程不规范、转诊时机不当、无指针转诊等.结论 《指南》促进了产科分级诊疗工作的进展,需加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并加强对转诊的管理、监督、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庆市社区医生的在职培训需求,制订与其相适应的培训计划。方法分层抽取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12名社区医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和61名新上岗社区医师的岗位适应能力;访谈机构负责人和社区医生,收集其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建议。结果社区医师工作内容中排列前五位的依次为:常见症状诊治、常见疾病诊治、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留观患者;新上岗社区医生中有54.1%转诊过患者(其中1/3是因缺乏诊疗技术),有75.4%感到医患关系紧张,有77.0%经常使用诊疗设备,但是能正确使用检眼镜、检耳镜、康复评定与治疗设备的人员仅占8.2%。结论社区医生在职培训应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地开展常用诊疗技术(含设备使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实践中评价临床实践指南开发质量的科学方法,对社区转诊指南的质量和临床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和远郊区各一个区内试用转诊指南的社区医生进行调查,就指南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测评.采用"全面性、可理解性、严谨性、清晰性、适宜性、必要性、实施阻碍因素"等作为指南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对专业知识的帮助、对减少误诊漏诊的帮助、对减少过度转诊的帮助"作为效果评价指标.采用百分率、χ2检验、秩和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分析指南的质量和效果及影响指南效果的因素.结果 共回收合格问卷160份,包括宣武区60份、顺义区100份.试用期间,社区医生对转诊指南进行了一定的使用.大多数社区医生对指南的质量和效果持肯定态度.在对专业知识的帮助方面,转诊指南对较低职称的社区医生帮助更大;在减少过度转诊方面,转诊指南对远郊区县的社区医生,从事专业年限较短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医士、助理医师、无职称的社区医生取得了更明显的效果.指南全面性、适宜性指标与减少过度转诊指标存在定量关系.结论 应重视社区临床指南的开发与试用评价.评价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采取质量和效果有关指标进行评价是可行的.为保证实施效果,今后开发社区指南时应该更加注意指南的全面性和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市“1+1+1”签约分级诊疗模式,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协同合作,以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为例,建立慢性心衰“全科-专科”分级诊疗协作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设立在社区的“仁济-潍坊”慢性心衰专病工作室为载体,从心功能分级、体质量监测改变、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三方面共同制定慢性心衰的分级诊疗标准和转诊流程,同时实现药品和实验室检查的同质化,本文主要介绍其开展模式和初步实施效果。通过“全科-专科”共同管理,一方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适当下沉,提高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便于简单有效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另一方面设立专职助理员规范患者体质量监测和连续性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形成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蕾  王乐陈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6):1904-1907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和医院系统,转诊推荐信是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间沟通的方式,其中包含的信息对于转诊质量和效率有提高的作用。研究转诊推荐信的信息有助于为我国的分级诊疗提供建议。本文通过检索有关组织机构制定的指南、规范,系统评价有关文献,得出主要关注指标,形成政策分析及建议。结果发现转诊推荐信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由英国国家卫生及医疗优化研究院制定的转诊指南、临床调试集团制定的关键绩效指标构成。英格兰地区在转诊选择、转诊期望、转诊时间、诊断等方面还有改善空间,但是患者对于现在的转诊基本满意。提示提高转诊质量需要做到规范转诊医疗行为,充分提升信息化在转诊中的作用,建立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入非卫生技术人员作为全科医生助理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使社区高血压的诊疗、管理和转诊规范操作有序。方法:通过对以往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临床情况的了解、参考有关文献、临床指南的基础上,制定如下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并进行研究和试行。结果:建立高血压的社区诊疗路径、规范社区医生在高血压诊断、治疗、管理和转诊标准,有利于循证医学的最佳证据及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到高血压控制的最前沿阵地,提高社区医生对高血压的诊疗、管理水平,把握转诊标准。结论:高血压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使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得到规范和最佳的治疗,具有更好的经济学效益。  相似文献   

9.
背景 目前,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已经初步构建,但“有分级,无分诊”的现象仍旧存在,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医院管理政策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在分级诊疗过程中的决策作用。目的 本文从医生个人意愿出发,探究个人、机构、环境、政策因素对县级医院医生向下转诊常见病患者意愿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7—8月,采用分层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东、中、西部7个县(区)的7家人民医院,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医院所有内科相关科室临床医生142例展开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问卷调查以网络调查(“问卷星”系统)和现场调查两种形式展开,采用情景模拟法向医生刻画特定疾病患者的就诊情况,调查医生向下转诊常见病患者的意愿,以及个人、机构、环境、政策4个维度的背景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个人、机构、环境、政策因素对医生向下转诊常见病患者意愿的影响。结果 医生向下转诊意愿的平均得分为(9.92±2.20)分,高意愿者56例(40.9%)。不同学历、对分级诊疗认知水平、上下级机构分级诊疗业务交流频率医生的意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朝阳区施行"双诊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北京市朝阳区"双诊制"深入开展的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100名二三级医院医生和21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采取医生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医生与二三级医院医生的学历、职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三级医院有下转经历的医生比例(54.00%)显著低于社区有向上转诊经历的医生比例(8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向转诊的原因主要为技术、设备条件限制和社区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没有统一的转诊制度和标准、患者不理解双向转诊制度和患者不相信社区的医疗水平是双向转诊的主要影响因素.社区医生认为首诊制存在困难的原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医疗水平有限,难以承担首诊重任(70.33%),社区医疗机构和医院间转诊不顺畅(65.07%).结论 社区首诊制的完善需要人才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沟通机制,建立规范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首诊制的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染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间双向转诊的可行性,了解目前推行双向转诊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组织实施调查,选取北京市四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顺义区)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医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进行传染病管理培训)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整体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对个别问题的知晓程度有所提高。在过去1年中,有82.5%的社区医生没有向专科医院转诊过传染病患者。未上转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遇到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和"没有上转通道";干预后未上转的主要原因选择"未遇到符合传染病上转标准的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认为转诊专科医院的方便程度一般和不太方便者占63.25%,原因主要是"患者不接受转诊"和"受医保制约"。结论实施双向转诊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加强不同形式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要有相关领导专门负责,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完成转诊任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联体模式下漯河市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情况、调查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实施途径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实施决定权的看法,探讨双向转诊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顺利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方法 本研究2019年7-12月进行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该地区8所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对于无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的疾病,通过预约转诊通道将签约居民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基础。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预约转诊服务开展情况,为其进一步改善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查看2019年1-6月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家庭医生预约转诊信息平台,收集120例预约转诊患者基本资料和预约转诊信息平台的使用情况(预约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已签订家庭医生并在研究时间段内有过上级医院就诊记录但未预约转诊的患者120例(未预约组)。对预约组和未预约组的患者开展基于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服务的电话问卷调查,分析预约转诊服务对相关业务开展的影响。结果 预约组平均年龄(65.4±8.7)岁,以老年人居多,人均预约转诊(1.5±1.0)次,平均预约周期(13.2±11.4)d;预约人次数最多的医院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占70.1%(124/177),预约人次数最多的科室为消化科,占22.0%(39/177)。通过电话调查得知,两组研究对象在家庭医生姓名知晓率、家庭医生签约内容知晓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区域综合医院服务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预约转诊服务政策的实施,方便了签约居民获得上级医院号源,提高了签约居民对相关医疗服务的知晓率、满意度,有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应加强预约转诊平台的宣传力度,增加使用频次,医联体合作单位应加强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保障力度,提高预约频次较高科室的专家号源开放数量,避免患者过长的等待时间,进一步突出通过家庭医生预约上级医院专家号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成都地区社区心力衰竭患者对疾病管理的需求现状,以便提出更为行之有效的心力衰竭患者干预模式。方法2010年7—12月,以成都市青羊区苏坡社区和周边新都区城东社区两个区域作为调查基地,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其中12个自然居民小区153例NewYork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同期对该两个区域的社区医院医生22人进行心力衰竭疾病管理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心力衰竭患者86.27%愿意采纳亲朋好友的建议,有22.22%的患者选择听从专业人员意见。约1/3患者愿意花钱请专业人员协助疾病管理,约1/3患者愿意接受免费服务。90.19%患者选择社区医务人员或专科医生对自己疾病进行管理。37.91%患者选择电话随访,23.53%患者选择面对面服务。46.41%患者选择1月随访1次。患者关注的疾病管理知识方面:43.40%的患者关注病因,24.83%的患者关注治疗,28.10%患者关注药物治疗,仅18.30%患者关注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社区医生90.91%希望采用电话随访来管理患者,68.18%的社区医生选择1月随访1次。社区医生约90%以上选择病因及药物、治疗,31.82%选择关注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结论目前成都地区社区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管理协助治疗的需求不高,针对其进行干预,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疾病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天然守门人乡镇卫生院/站及医生的现状,探索推动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的途径。方法运用文献法和现场调查法,对区域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卫生统计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现场调查区域内部分乡镇卫生院/站及医生的实际工作情况。结果绝大多数卫生站只能开展简易门诊,乡镇卫生院具备进行多发病、常见病诊疗的条件,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着患者少和卫生资源闲置及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象。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正在起步,由全科医师担任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结论目前区域内乡村医生没有担任"守门人"的条件,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是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的合适人选,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守门人体制建设需要外部技术力量和区域性政策力量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4月至7月以社区门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446名和东城区部分社区977名居民进行双向转诊问卷调查.在2008年经高碑店和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者分别有88人(19.7%)和80人(8.2%),其中自己要求转诊者分别占30.7%(27人)和43.8%(35人),通过相应转诊程序就诊于上级医院者分别占45.5%(40人)和45.0%(36人);分别有57.6%(257/446)和59.4%(580/977)的居民认为自由转诊形式最好.  相似文献   

17.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建辉  张明  沈蔷  王培花 《西部医学》2010,22(6):1170-1173
目的探索建立一套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四方满意、渠道畅通、切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新模式。方法以东城区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区域内4家综合或专科医院作为参与单位,通过寻求医保等相关政策支持、强化社区卫生机构内涵建设、明确医院权利义务、规避转诊双方利益竞争、搭建信息平台支撑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建立一套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新模式。结果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双向转诊管理和考评机制,制定了双向转诊流程和标准,畅通了信息共享和转诊通道。上转有效率为97.2%,下转有效率为100.0%,双向转诊率为72.8%。结论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调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的积极性才能建立渠道畅通、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08年2月至7月,选择需要转诊的26例高血压患者,其中血压控制不佳20例(77%),3例为新发高血压,3例为继发性高血压。平均随访日22d(10~35d)。由社区的全科医生将患者的基本情况预先告知上级医院接诊医生,安排时间就诊,经过检查明确诊断或调整用药方案,血压控制稳定后转回社区。研究表明,通过转诊前双方医生的信息互通,接诊医生服务热情耐心,与患者的交流多一些,使患者感觉与自己挂号就诊有明显的不同,增加了转诊依从性;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尽量选择社区医院可以配给到的药物;上级医院如给予转诊患者更多的便利,双向转诊将能持续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