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SOX30基因敲除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及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SOX30基因敲除后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及激素分泌的影响,探讨SOX30基因在雄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SOX30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根据基因型鉴定结果将小鼠分为野生型(WW)、杂合型(KW)和纯合型(KK)共3组,分别称取各基因型小鼠(2.5月龄)体质量和各脏器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HE染色后观察各基因型小鼠睾丸及附睾病理改变并测量统计睾丸曲细精管直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睾丸组织匀浆液中睾酮(T)和抑制素B(INH-B)激素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睾丸组织中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特异性蛋白SOX9和3β-HSD的表达变化。结果:与WW型和KW型比较,KK型小鼠睾丸脏器指数显著降低(P < 0.05),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巨细胞及空泡变性,精子数量显著减少(P < 0.05),曲细精管外间质增生明显,附睾内未发现成熟精子。与WW型比较,KK型小鼠曲细精管管腔直径缩小(P < 0.05)。与WW型和KW型比较,KK型小鼠睾丸组织匀浆液中T和INH-B水平显著降低(P < 0.05)。WW型和KK型小鼠睾丸组织中SOX9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而KK型小鼠睾丸组织中3β-HSD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量较WW型明显升高(P < 0.05)。结论:SOX30敲除可导致睾丸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SOX30参与调控小鼠睾丸T和INH-B激素合成,在维持睾丸的正常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OX30基因对桥粒基因DSC3的表达调控及其在肺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分析)获取SOX30调控的重要基因及通路;利用JASPAR数据库预测DSC3启动子区SOX30蛋白结合位点;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SOX30与DSC3在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并用逆转录PCR检测A549细胞高表达SOX30后对DSC3 mRNA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SOX30基因敲除小鼠肺组织中DSC3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平板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及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分析DSC3是否参与SOX30对肺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抑制。结果:GO分析显示SOX30基因与黏着斑、锚定连接、黏着连接等细胞连接基因表达显著相关;DSC3启动子区存在多个SOX30蛋白结合位点;SOX30与DSC3在肺腺癌中表达正相关(r=0.154,P=0.000);高表达SOX30后,A549细胞中DSC3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 < 0.05);敲除SOX30基因后,纯合子(SOX30-/-)小鼠肺组织中DSC3 mRNA水平显著低于杂合子(SOX30+/-)及野生型(SOX30+/+)小鼠(P均 < 0.01);在高表达SOX30后的A549细胞中,干扰DSC3的表达后将显著减弱SOX30对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P均 < 0.05)。结论:SOX30是调控DSC3表达的关键分子,DSC3是SOX30发挥抑癌功能的重要下游基因,SOX30-DSC3调控可能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小鼠睾丸损伤及睾丸组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ICR初断乳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和DEHP染毒组(250、500、1 000 mg/kg),经口灌胃,1次/天,6天/周,连续8周,于末次染毒24 h后处死动物,称取睾丸、附睾质量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精子计数,检测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睾丸组织p-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0、500和1 000 mg/kg DEHP染毒组小鼠附睾脏器系数及精子计数均明显降低(P < 0.05),1 000 mg/kg组小鼠睾丸系数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DEHP染毒组小鼠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出现层次减少、排列疏松、紊乱等改变;随着染毒剂量升高,睾丸组织中p-CREB蛋白表达下降,DEHP 500和1 000 mg/kg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EHP可致小鼠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细胞损伤、精子数下降、p-CREB蛋白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1c+细胞中敲除TAK1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CD11c+细胞中特异性敲除TAK1的C57BL/6小鼠,经鼠尾静脉注射Con A(12 m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作为Con A敲除组和生理盐水敲除组。另选C57BL/6小鼠,鼠尾静脉注射Con A(12 mg/kg)或生理盐水,作为Con A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6 h之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肝、肾、胸腺等脏器系数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测定血清中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5/6/12)及肝组织中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Con A对照组ALT和LDH显著升高(P均 < 0.05),肝脏病理损伤明显加重,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 < 0.05),血清中TNF-α、IFN-γ、IL-4/5/6水平和肝中TNF-α和IFN-γ均显著升高(P均 < 0.05);生理盐水敲除组肝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Con A对照组相比,Con A敲除组小鼠血清ALT、AST和LDH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肝脏病理损伤明显加重,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 < 0.05),肝组织IFN-γ水平,血清中TNF-α、IL-4和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 < 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CD11c+细胞中敲除TAK1无明显肝损伤作用,但可加重Con A诱导的肝脏损伤,该作用可能与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性评价儿童原发性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Wiley Online Library和Google Scholar等在线数据库,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分析ACE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的关系,以及不同亚组[不同种族、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中基因型DD、Ⅱ与儿童SSNS的关系。结果:此次研究纳入10篇文献,共包含1 617例研究对象,其中包含SSNS患儿524例,正常对照1 093例。在SSNS患儿中,ACE基因的等位基因D、基因型DD与基因型Ⅱ频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在亚洲组和HWE组两个亚组中,基因型Ⅱ频率SSNS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 < 0.01),且未发现异质性。结论: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ACE基因的缺失及基因型与激素疗效的相关性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多态性与潮汕地区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潮汕地区汉族人群NSCL/P患儿357名、患儿父亲199名、患儿母亲198名及健康对照者354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卡方检验对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分析。在核心家庭中进行等位基因的传递不平衡检验。家系分析由FBAT2.0.2软件完成。结果: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对照研究发现rs1801131位点基因型多态性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NSCL/P的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核心家庭等位基因A或C均不存在传递不平衡(P > 0.05),家系分析显示该人群NSCL/P的发病与rs1801131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结论: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多态性与潮汕地区汉族人群NSCL/P发病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的纳米氧化锌(ZnO)和常规ZnO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5组,分别为3种粒径的纳米ZnO(30、50、100 nm)染毒组,常规ZnO(≤ 1 μm)染毒组和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8只,雌雄各半。每日1次、连续42 d经腹腔注射(10 mg/kg)给予受试物。试验结束后,计算肝、脾、肺、肾和睾丸的脏器系数;检测血象、血清生化指标;显微镜下观察附睾精子畸形率;主要器官(肝脏、肾脏、脾脏、肺脏及睾丸)做病理切片和HE染色;TUNEL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种粒径纳米和常规ZnO组的肝、脾、肾、肺的脏器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常规ZnO比较,30 nm和50 nm ZnO组脾的脏器系数均升高(P < 0.05);30、50和100 nm组肺的脏器系数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粒径纳米ZnO和常规ZnO组的红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数目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 < 0.05),而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 < 0.05)。30和50 nm ZnO组的血小板数目较常规ZnO组明显升高(P < 0.05),而血红蛋白显著下降(P < 0.05)。30 nm与50 nm组诱发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1.05%和0.81%,与对照组(0.24%)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病理切片可见3种粒径纳米ZnO组睾丸组织管壁上生精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TUNEL法检测可见纳米ZnO组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纳米ZnO的亚慢性毒性明显高于常规ZnO。纳米ZnO的作用靶器官可能是睾丸、肝、骨髓和肾;有随着粒径的降低,受影响的器官数和损伤程度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KCNQ4GJB2基因多态性与职业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了103对噪声性听力损失工人与噪声暴露听力正常工人的KCNQ4 rs34287852和GJB2 rs3751385位点的基因型,分析目的SNP位点基因型与职业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的关系。结果:KCNQ4 rs34287852位点T,G等位基因及各基因型在病例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GJB2 rs3751385位点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CC突变基因型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工人携带突变纯合CC基因型发生听力损失危险性为携带野生纯合型TT个体的2.78倍。结论:GJB2 rs3751385位点突变与噪声性听力损失存在相关性,GJB2 rs3751385 CC基因型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易感基因型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MCF-7细胞中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05、0.1、0.2、0.4、0.8 mmol/L) DEHP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分别染毒12、24和48 h,或同一浓度(0.8 mmol/L)染毒不同时间(3、6、12、24、48 h)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CF-7细胞3β-HSD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3β-HS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EHP 0.1~0.8 mmol/L分别染毒细胞12~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EHP 0.05 mmol/L染毒细胞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EHP 0.8 mmol/L染毒细胞6~48 h,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EHP 0.2~0.8 mmol/L染毒细胞24 h,3β-HSD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DEHP可引起3β-HS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推测DEHP可能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3β-HSD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产生生殖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妇女乳腺癌与健康人群XRCC3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研究,找出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西北地区的517例乳腺癌患者和1 008例健康人群外周血,提取DNA后采用高通量芯片检测方法,测定XRCC3基因rs861534、rs861537、rs3212092和rs861530共4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RCC3 rs861534位点的AG/AA基因型,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OR=0.36;P=0.013,OR=0.08),同时,GG+AG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XRCC3 rs861530位点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G+AA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相关临床病理学指标分析显示rs861537位点的GG/AG基因型在ER+与ER-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OR=1.50)。rs3212092位点的CC+CT基因型在Her-2-与Her-2+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OR=2.06)。结论:在中国西北地区妇女人群中XRCC3基因rs861534和rs861530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相关性。在XRCC3 rs861537位点,GG/AG基因型ER+携带者可能具有较高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风险;在rs3212092位点,携带CT和TT基因型的Her-2+表达患者具有明显的乳腺癌转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体外CHO-K1细胞HGPRT基因突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析农药哌虫啶是否具有遗传毒性。方法:在培养的CHO-K1细胞中,分别加入含阳性物和不同浓度(625.0、312.5、156.3、78.1 μg/mL)哌虫啶的培养液进行染毒(+S9/-S9),并设阴性对照组。染毒后将细胞按低密度分种,进行突变体的选择及集落形成率的测定,同时计算细胞存活率。按每皿2×105个细胞接种,加入6-TG,同时另按每皿200个细胞接种,7 d后计算集落数、存活率和突变频率。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别设置高(2 500 mg/kg)、中(1 500 mg/kg)、低(625 mg/kg)3个哌虫啶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取股骨做骨髓涂片,观察1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出现微核的细胞数,计数200个嗜多染红细胞数(PCE),同时计数成熟红细胞数(NCE),并计算PCE占红细胞总数(PCE+NCE)的百分比。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哌虫啶625.0 μg/mL可明显降低CHO-K1细胞相对存活率,哌虫啶各剂量组细胞基因突变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对照组细胞基因突变频率明显增加(P < 0.01);哌虫啶各组未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均不少于阴性对照组的2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雌雄小鼠微核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而哌虫啶各剂量组雌雄小鼠微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哌虫啶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高表达载体,建立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研究StAR基因高表达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提供的StAR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StAR基因并将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中,构建StAR基因高表达MCF-7细胞,通过基因测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细胞。用不同剂量DEHP染毒MCF-7细胞和StAR基因高表达MCF-7细胞24 h,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Caspase-8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证明构建的StAR基因高表达载体序列正确,荧光定量PCR检测StAR基因转染细胞比正常MCF-7细胞StAR mRNA表达水平升高591.9倍(P < 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tAR基因转染细胞比正常MCF-7细胞StA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190%(P < 0.01)。不同剂量DEHP染毒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中Bax、Caspase-3和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0 mmol/L DEHP)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中Bax、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DEHP处理后StAR基因高表达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较MCF-7细胞升高,提示StAR基因具有促进DEHP致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性别和年龄因素对电离辐射诱导的离体人外周血中辐射敏感基因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30例健康人离体外周血,以剂量率为1 Gy/min的60Co γ射线进行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5、1、2、3、4、6和8 Gy (以0 Gy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后培养12 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检测18个辐射敏感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分析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这些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剂量γ射线照射组人外周血18个辐射敏感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R2=0.63~0.97,P < 0.05)。在相同照射剂量,MDM2、XPC、FDXR、DDB2、ASTN2和TNFSF4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外周血中BAX、TNFRSF10B、ASTN2、TNFSF4、POLH和GADD45A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男性,在0.5~8 Gy照射剂量范围内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或P < 0.01)。MDM2、FDXR、DDB2和RPS27L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组间(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60岁)存在差异(P < 0.05或P < 0.01)。结论:离体人外周血中辐射敏感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存在个体间差异,且与受照者性别和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3种代表性多溴联苯醚(PBDEs)BDE-3、BDE-47和BDE-209进行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方法:采用TK6人淋巴母细胞进行彗星试验、微核试验和TK基因突变试验,同时检测DNA损伤、染色体改变和基因突变3个遗传学终点。每种PBDEs均设定5个剂量组:BDE-3为60、90、120、180和240 μmol/L;BDE-47为60、120、180、200和240 μmol/L;BDE-209为24、40、120、180和240 μmol/L;同时设定溶媒DMSO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3种PBDEs在各个剂量下均未能引起TK6细胞彗星的尾长、尾部DNA百分数和尾矩的增加(P > 0.05),也均未引起TK6细胞微核率升高(P > 0.05)。TK基因突变试验显示,3种PBDEs均能引起TK基因突变频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趋势(相关系数[RBDE-32]=0.85,[RBDE-472]=0.85,[RBDE-2092]=0.90;P < 0.05),但致突变作用BDE-47强于BDE-3和BDE-209。结论:多溴联苯醚BDE-3、BDE-47和BDE-209对TK6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婆罗双树样基因2(sal-like gene 2,SALL2)干扰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SALL2基因的3条小干扰RNA(siRNA-1、2、3),并设载体组及未转染对照组,使用脂质体转染HeLa细胞。采用逆转录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HeLa细胞中SAL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筛选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片段。将最适siRNA片段转染HeLa细胞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结果:对照组HeLa细胞高表达SALL2。载体组和转染siRNA-3组SALL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iRNA-1和siRNA-2转染48 h后,HeLa细胞SALL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siRNA-1的沉默效率更好,故后续选择siRNA-1作为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iRNA-1 48和72 h后细胞的增殖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 h后siRNA-1组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减少,凋亡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SALL2基因干扰可明显提高HeLa细胞的增殖率,并降低其凋亡率。提示SALL2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WFDC1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肝癌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qPCR法分别检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MC-LR诱导的人肝细胞L02恶性转化细胞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Hep3B、Huh-7中WFDC1 mRNA的表达水平。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WFDC1基因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331例)和癌旁组织(50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比较,WFDC1 mRNA在肝癌组织、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以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5)。TCGA数据库中WFDC1 mRNA表达分析也表明,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 < 0.01),且WFDC1 mRNA的表达下调与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高度相关(P < 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WFDC1 mRNA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高于低表达患者(Log-rank=4.80,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WFDC1 mRNA是一个特异度和灵敏度较好的肝癌诊断指标(AUC=0.829)。结论:WFDC1基因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肝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系统在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构建Rho相关蛋白激酶1(ROCK1)基因敲除模型,研究ROCK1敲除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ROCK1的向导RNA (sgRNA)寡核苷酸序列,长度为20 bp,构建到CRISPR单载体慢病毒上,感染并筛选稳定细胞株,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目的sgRNA寡核苷酸双链成功插入酶切后的GV392质粒载体中且测序正确;经Western blot鉴定ROCK1敲除的细胞株构建成功;ROCK1基因敲除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其蛋白表达缺失。划痕实验结果显示ROCK1敲除细胞株24 h划痕愈合度为(60.600±0.047)%,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度为(80.404±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ROCK1敲除细胞株在24 h的迁移细胞数为(271.3±5.0)个,对照组的迁移细胞数为(448.3±5.5)个;48 h的迁移细胞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2.9)个和(298.3±5.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ROCK1基因敲除可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提示ROCK1基因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A)灌胃染毒对亲代大鼠的一般毒性、交配行为和对胎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玉米油)和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8、170、1 080 mg/(kg·d)]DEHA染毒组,每组30只,雌:雄比例2:1,采用灌胃方式给予受试物,每天灌胃1次,雄鼠染毒10周、雌鼠染毒2周后同组动物合笼。各组雄鼠结束染毒后,雌鼠在交配期、妊娠期持续染毒至实验结束,测定亲代大鼠体质量、相关脏器质量及其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测定亲代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记录交配成功天数、怀孕动物数、每窝胎仔数和胎仔体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亲代大鼠中,高剂量DEHA染毒组亲代雄性大鼠终体质量减少(P < 0.01)、睾丸脏器系数增加(P < 0.05),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肌酐(CREA)水平均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肝脏和肾脏质量及肝、肾脏器系数均增加(P < 0.01或P < 0.05),低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AST水平降低(P < 0.05);高剂量组亲代雌性大鼠血清球蛋白(GLO)、总胆固醇(TC)水平均升高(P < 0.05);高剂量组的胎仔体质量降低(P < 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DEHA灌胃染毒可影响亲代大鼠体质量增长,对亲代大鼠肝、肾有毒性作用,引起胎仔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