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后出现尺侧柱并发症的比例小于接受单纯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者认为这与夹板在治疗周期中视腕关节为一个整体并能够提供尺侧柱的相对稳定性,能够重建腕关节三柱的稳定有关。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夹板对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基于一健康志愿者的前臂及手部CT图像建立正常腕关节三维有限元基础模型,通过有限元相关软件分网、切割造模建立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2种有限元模型,以此为基础延伸建立出夹板及桡骨远端钢板固定的4种腕关节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各模型在轴向压缩、横向拉伸、旋前和旋后种工况下,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及相对位移变化、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及方向。结果与结论:①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后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骨折模型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掌背侧尺桡韧带应力值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②在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的下尺桡关节相对位移值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③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的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值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④结果表明,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后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变差,其中发生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时更为明显;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与单纯行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相比较,夹板作为弹性固定在治疗周期中视腕关节为一个整体并能够提供尺侧柱的相对稳定性,藉此进一步揭示了夹板弹性固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在临床中常见,因其骨折及周围韧带、软骨组织的双重破坏,导致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以往对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不够重视,往往会出现手术后腕关节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术中一期行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内固定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人民医院在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创伤致桡骨远端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40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式均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在桡骨手术完成后是否行尺骨茎突基底部内固定,将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随访X射线片测量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术后1年记录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方向的活动范围,应用加特兰德-韦利(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所测量的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优于术前(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1年内固定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 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最短距离,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 结果 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最大。 结论 以桡骨茎突最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最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入路改进的解剖基础.方法:常规尸体解剖观察旋前方肌的形态、神经血管束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测量肌肉相关形态学指标.设计保留旋前方肌的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手术入路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旋前方肌的桡尺侧以腱膜与骨膜相移行,肌腹深面直接与桡尺骨骨面和骨间膜结合,支配肌肉的血管神经束来自骨间前血管和神经,于肌肉上缘穿入,行于其深而,腕背支血管穿过骨间膜,与骨间后动脉交通.在旋前方肌上缘的平面,血管神经束距桡骨尺侧缘的距离为(6.10±0.86)mm;肌肉下缘与桡腕关节面的距离为(9.30±2.11)mm.临床采用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入路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5例,方法可行.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LCP内固定术掌侧人路中保留旋前方肌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获取资料,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97例下尺桡关节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53例)和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44例),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合并的尺骨茎突骨折未予固定。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抓握力、关节活动度、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尺侧疼痛较未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患者明显。骨折部位的疼痛、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屈、主动活动时疼痛、桡偏、尺偏、前臂旋前、前臂旋后、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不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T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型接骨板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从2003年3月始采用小“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37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于12周内达临床愈合。根据ADL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估,优:29例;良: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1.6%。腕关节的运动范围:背伸平均75°,掌屈平均70°,旋转0°~100°,尺偏平均40°,桡偏平均30°,均基本正常。并发症:2例有中等程度的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无感染病例。结论作者认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尽早手术复位固定应早开始功能锻炼这对于桡骨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和获得较好的远期功能效果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波及尺背侧骨折块的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属于AO分型的23C型、三柱分型中波及中间柱的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能得到有效固定,将影响桡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而当前单纯掌侧钢板固定尺背侧骨折块的作用有限,若附加背侧钢板虽然固定效果好,但将增加手术创伤、导致肌腱损伤粘连,并提高了治疗费用,不符合当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政策,附加背侧克氏针固定是个较为可行的方案。目的:通过建立AO/ASIF 23-C1桡骨远端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和掌侧锁定钢板附加背侧克氏针两种内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尤其关注尺背侧骨折块的固定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逆向建模技术,将42岁男性志愿者健康前臂CT数据及内固定数据导入相关软件,分别建立AO/ASIF 23-C1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和掌侧锁定钢板附加背侧克氏针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分别施以100 N轴向载荷、1 Nm的弯曲及扭转载荷,比较两组尺背侧骨折块最大位移、内固定上最大Von Mises应力及应力分布等指标。结果与结论:(1)两种固定方式下,内固定上的应力均2-10倍于骨骼,符合骨折早期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的7例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青壮年患者,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腕关节疼痛程度、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价,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0个月,平均(27.5±3.7)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前腕关节VAS疼痛评分为(4.8±1.7)分,术后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为(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背伸活动度术前为(15.3±2.1)°,术后为(26.9±1.7)°;掌屈活动度术前为(18.5±2.7)°,术后为(45.1±3.2)°;前臂旋前活动度术前为(35.7±2.8)°,术后为(71.3±2.1)°;前臂旋后活动度术前为(16.5±2.5)°,术后为(41.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尺骨远端的正性变异均矫正为无变异,下尺桡关节融合牢固,尺骨远端假关节内无新骨形成。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优3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85.71%。结论尺骨短缩、下尺桡关节融合术是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手术既保留了腕关节的尺侧支撑,维持了下尺桡关节的稳定,又缓解了腕关节的疼痛并改善了前臂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尺骨茎突骨折:高达50%-70%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有尺骨茎突骨折,骨折预后由此产生的并发症已经引起了临床的重视,但对尺骨茎突骨折是否需要固定仍存在争议。桡骨远端骨折Frykman分型:由Frykman于1967年提出,8种分型中的偶数型均合并有尺骨茎突骨折。背景:临床中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或是关节脱位的治疗普遍比较重视,但却很少关注尺骨茎突骨折,而且对尺骨茎突骨折是否需要固定存在争议。骨科生物力学研究中,选用尸体实验可能会遇到尸体模型选择标准不一以及力学测量手段不同等问题。 目的:选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Mimics软件构建桡骨远端Frykman Ⅷ型骨折钢板螺钉固定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设定工况与载荷进行力学分析,希望给此类骨折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例健康志愿者的前臂及手部CT图像建立正常腕关节三维有限元基础模型,调试后通过轴向加载100 N应力得出桡骨远端的应力分布云图,与文献中尸体实验数据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有限元相关软件分网、切割造模建立桡骨远端Frykman 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的2种有限元模型,并完成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固定模型的组装。在旋转工况下设定载荷,分析2个模型中钢板内植物单元的应力分布、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及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建立并验证了正常腕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此为基础延伸建立出桡骨远端Frykman 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固定的2种有限元模型;②在设定相同旋转载荷条件下,桡骨远端Frykman 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骨折的钢板固定模型中钢板单元承受的应力及应力分布范围均小于合并尺骨茎突Ⅱ型骨折钢板固定的骨折模型,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值及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值也小于后者;③提示构建的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腕部骨折的力学机制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显示,桡骨远端Frykman Ⅷ型骨折中尺骨茎突骨折会影响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其中合并有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时较为明显,可以给此类骨折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ORCID: 0000-0001-7298-6727(李永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腕关节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SLIL)在腕部不同运动中的应力分布。 方法 选取正常腕关节CT数据,将其导入Mimics软件构建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腕关节不同运动方向受力时的SLIL应力分布。 结果 随背伸角度增大,SLIL应力增大,背伸角度增加到 90°时,SLIL受到最大应力为1.3787 MPa。背伸角度为 30°时,腕关节掌屈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 0.1596 MPa,掌屈角度增加到 90°时,SLIL的最大应力降低至0.2452 MPa。桡偏 25°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0.8145 MPa,尺偏 25°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 0.1356 MPa。腕关节做桡侧受力 20N 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 0.4465 MPa,尺侧受力 20N 时,SLIL受到的最大应力为 0.4635 MPa。 结论 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SLIL在腕部不同运动中的受力情况。腕关节背伸角度达90°时,SLIL的应力最大。做尺偏、桡偏动作时,相同偏转角度下,SLIL桡偏时最大应力是尺偏最大应力的6倍左右。  相似文献   

11.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palmar plates has gained popularity as the preferred approach to achieve anatomical fracture reposition. One hundred and thirty four radii of human cadavers were examined to elucidate the anatomy of the distal radius, especially the transition of the anterior into the lateral surface and a new term was given: promontory of radius. The promontory was located on the lateral surface between the changing of the convex to the concave curvature and the base of the styloid process. The anterior surface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ulnar notch to the lateral surface and formed the "base" of the promontory. The length of the promontory on the lateral surface measured 14-28 mm (mean 20.766 mm, SD 2.69 mm). The width of the promontory was found in between 10 and 27 mm (mean 13.857 mm, SD 2.14 mm). The width of the distal radius was 16-38 mm (mean 31.015 mm, SD 3.26 mm) and did not show any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to the promontory. On the anterior surface the minimal width of promontory measured 4.9 mm, the maximal one 17.9 mm (mean 8.95 mm, SD 3.60). The height of the promontory on the anterior surface ranged in between 1.2 and 4.3 mm (mean 2.90 mm, SD 1.05 mm). The promontory of radius must be kept in mind to avoid any dorsal dislocation of the radial fragment often described as complication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Based on this anatomical survey the data can be used for a new palmar radius plate desig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跨腕关节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10月采用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1~56岁,平均40.3岁。按AO分类,C2型4例,C3型12例。采用背侧跨腕关节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度、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评估。采用Jakim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月。掌倾角由术前-10.69°±19.43°改善至术后8.125°±4.72°,尺偏角由术前7.125°±9.025°改善至术后20.500°±4.097°,桡骨茎突长度由术前(4.731±3.597)mm改善至术后(11.931±1.514)mm,关节面台阶由术前(4.294±1.594)mm改善至术后(0.563±0.550)mm。根据Jakim评分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差2例。结论跨腕关节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特别是累及干骺端和骨干的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半径全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患者伸膝装置功能改善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重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50例、男10例,年龄53~79岁。60例患者均行TKA治疗,其中使用单半径假体(Triathlon假体)30例(30 膝)为观察组,使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30例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的增加值,评估伸膝装置功能;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和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疼痛发生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5(4.2 ±1.2)年,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3个月通髁线至髌骨中心距离较术前增加(3.30±4.08)mm、对照组增加(1.58±2.64)mm,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时间点观察组AK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膝关节伸直后段(屈曲前段)膝前痛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半径膝关节假体TKA治疗中、重度骨关节炎近期临床疗效可靠,术后伸膝装置功能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疗效。方法从1995年~2003年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6例,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均随访1年,术后按Dienst评分,优良率为83.3%。结论外固定架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腕关节,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万向式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万向式桡骨远端骨外固定器治疗159例(145人次)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3例因骨折严重外加克氏针固定,11例因关节面塌陷骨缺损同时采取植骨。结果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随访18.12个月,按Dienst等推荐的测量方法制定的解剖评估标准、功能评估标准及影像学评估标准,解剖复位优良者147例,优良率92.45%;功能优良者148例,优良率93.08%。结论应用万向式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同时验证了此万向式骨外固定器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及固定后的稳定性,尤其适合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是否需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恢复影像学上的解剖复位还存在争议。 目的: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对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腕关节背伸活动度[MD=-0.87,95% CI(-3.31,1.58),P=0.49],屈曲活动度[MD=-2.79,95% CI(-6.47,0.88),P=0.14],旋前活动度[MD=-0.08,95% CI(-1.49,1.64),P =0.92],旋后活动度[MD=-0.7,95% CI(-3.52,2.12),P=0.63]以及并发症的发生[MD=1.35,95% CI(0.71,2.56),P=0.36]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手术组桡骨长度更接近于正常的解剖长度[MD=2.46,95% CI(1.78,3.15),P < 0.01];手术组尺倾角 [MD=3.73,95% CI(2.97,4.48),P < 0.000 01]以及掌倾角[MD=6.81,95% CI(3.72,9.90),P < 0.000 1]更接近于正常的解剖角度。两组患肢腕关节屈伸,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手术组解剖复位程度明显优于非手术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8月~2010年1月连续4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FrykmanⅦ型、Ⅷ型﹚随机分成2组,其中外固定架组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岁﹙21~72岁﹚,右侧12例,左侧11例,按Frykman分类Ⅶ型12例,Ⅷ型11例。钢板内固定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0.2岁﹙20~74岁﹚,右侧12例,左侧13例,按Frykman分类Ⅶ型11例,Ⅷ型14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Dinest标准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示所有骨折均已愈合,术后1年后复位质量和疗效2组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腕关节韧带功能解剖在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中的意义。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我科门诊收治4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术后即进行手指、肩、肘关节活动,术后4~6周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夹板,进行腕关节指导下的功能锻炼。结果本组46例,有38例获得随访,其中有5例粉碎骨折1周复查时移位明显而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访6~12个月。所有骨折伤后2.5~3.5个月愈合,平均3个月,参照Aro关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价标准,优26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89.5%。结论将腕关节韧带的功能解剖与复位手法相结合加夹板外固定进行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带锁髓内钉(Foresight前臂髓内钉)在尺桡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自2004年6月-2008年2月利用Foresight前臂髓内钉治疗22例尺桡骨骨折,其中新鲜骨折12例,骨不连10例。新鲜骨折24小时内采用闭合复位穿钉技术;骨不连的同时取自体髂骨植骨。骨折均采用静力锁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全部22例病人都得到随访,新鲜骨折平均随访月7.2月(6~11月),平均愈合时间3.6月。骨不连的平均随访13月(8-16月)平均愈合时间9.6月。前臂旋转及肘碗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带锁髓内钉(Foresight前臂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可以为骨折提供良好、稳定的愈合环境,尤其对于骨不连的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通过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AO分型为C2或C3型,采用支撑钢板掌侧固定17例,背侧固定9例。结果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诊,握力恢复平均为对侧的78%,11例腕关节伸屈活动达健侧的70%~80%,4例背伸及掌屈均只达健侧的60%~80%,3例活动度在健侧60%以下。23例屈伸活动时无疼痛,3例有轻度疼痛。患者对手术后腕关节功能满意者21例(80.78%),较满意者4例(15.36%),不满意1例(3.86%)。按改良G reen和O’brien标准,18例患者(69.2%)为优,5例(19.2%)为良,3例(11.6%)为一般,优良率88.4%。结论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