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吸收线与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在成人新鲜尸体的膝关节上,模拟髌骨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固定,以MTS试验机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即时和疲劳后在0~300N拉力状态下的骨折线分离情况是即时钢丝张力带比可吸收线张力带强(P<0.05),疲劳后则相反;超过300N则两者无显著性。即时和疲劳后在残余变形方面两组自身比都增强,即时和疲劳后可吸收组均比钢丝组强(P<0.05);即时在骨折端分离刚度两组无差异,疲劳后可吸收线比钢丝弱(P<0.05),自身对比时,钢丝组有差异,而可吸收线无差异(P>0.05)。结论:(1)在0~300N以内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抗疲劳性能强;(2)300~500N钢丝张力带与可吸收线张力带效果相当;(3)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弹性。  相似文献   

2.
3.
吕世和  王厚成  程平 《解剖与临床》2006,11(4):278-278,280
目的:探讨钢丝环扎加改良“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钢丝环扎加改良“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68例髌骨骨折。术后石膏外固定2~6周。结果:68例患者随访6个月-3a,根据胥少汀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69%、良31%。结论:钢丝环扎加改良“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为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提供基础依据并探讨临床效果。方法:24个膝关节标本制成横断型骨折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选用微创或开放手术克氏针张力带、空心钉张力带或可吸收钉张力带固定。检查髌骨关节面的复位程度,关节面错位>2 mm为复位不良。应用微创克氏式针张力带治疗23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治疗35例;两组间在骨折复位程度、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方面比较。结果:实验组均达解剖复位,组问无显著性差异(x2=1.269,V=5,P=0.938,>0.05)。临床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两组间在骨折复位程度(Z=-0.701,P=0.483)、关节活动度(Z=-0.29,P=0.977)和膝关节功能(Z=-0.87,P=0.93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临床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特制钢针(即刘氏针)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设计、自制一种特殊构造的钢针并应用于17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出院,15例患者获得13~51个月的随访,平均31.6个月,2例失随访。术后无退针、松脱、激惹、疼痛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5个月,平均10.5个月。膝关节功能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秀13例,良好2例,失败0例;优秀率86.7%,优良率100%。结论刘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良好手术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退针、松动、激惹、疼痛等并发症,更利于关节功能康复,骨折愈合良好,不增加手术置入难度,同时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丝线环行结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粹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髌骨粉碎骨折的患者,行丝线环行结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9-36个月随访,了解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膝关节功能:优13例,良3例,骨折复位程度:优12例,良3例,可1例,膝关节活动范围:优13例,良3例。结论 丝线环行结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可靠,能满意达到术中复位内固定效果,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结果28例均达骨性愈合,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度良好,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2.8%。结论该术式手术适应证较广,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满意,疗效确切,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髌骨张力带固定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一种可折断、两端有孔的克氏针短棒作为张力带内固定材料,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髌骨骨折52例。结果:本组52例均痊愈,其中43例获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术后无一例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髌骨张力带固定棒手术操作简便易行,并能有效避免髌骨骨折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并发针尾刺痛、钢丝滑脱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用可吸收张力带生物学固定治疗老年髌骨骨折的应用研究.方法 本组老年患者36例,平均71岁.采用PDSⅡ结合可吸收螺钉(他喜龙 TAKIRON,聚左旋丙交酯(FIXSORB)全螺纹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结果 本组随访6个月~24个月,按陆裕朴[3]关节功能评定法:优 28例,良6例,可2例.疗效均满意.结论 利用可吸收张力带生物学固定治疗老年髌骨骨折符合内固定BO理论,遵循了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即BO,生物的合理的接骨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井字形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自1990年以来,作者根据髌骨解剖学及髌骨粉碎骨折的特点,采用井字形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髌骨解剖与髌骨骨折的特点 髌骨为人体最大的籽骨,为扁平三角形,位于膝关节前面的股四头肌腱中。它集中股四头肌各方向的牵引力,再通过髌韧带止于胫骨结节,有效地完成股四头肌的伸膝动作。参与膝关节的组成,其后面与股骨的内、外上髁形成关节面,内外侧与股骨髁接触面不等,外侧大于内侧。髌骨位置表浅,外力的直接打击而发生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而引起横形骨折。在髌骨骨折时,受股四头肌的牵拉,骨…  相似文献   

11.
髌骨骨折固定术式选择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结合临床分析及探讨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疗效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方法:根据作者近12年来对72例髌骨骨折患者的资料分析及随访,对3种骨折类型的术式及治疗效果作分析对比。结果:72例患者中65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l.5年。所有骨折均I临床愈合,无明显移位。以术后不同时期膝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综合判断疗效。粉碎性骨折及下、上极骨折组以记忆合金髌骨爪加螺钉固定为优,横断骨折组以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张力带固定为优。结论:应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内固定术式,以记忆合金髌骨爪加螺钉固定及中空螺钉加钢丝张力带固定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在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应崩效果。方法25例髌骨骨折采用可吸收钉及其强生PDS线张力带治疗。髌前下方横弧形切口,垂直骨折线骨实质内旋入2枚可吸收螺钉,通过髌骨上极骨实质的横孔引过强生PDS1号线髌前“8”字状交叉再经绕下极两枚可吸收钉钉尾收紧打结固定。结果术后3~12月,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期5月,骨折全部得到愈合,未发生骨折断端再移位,无膝关节功能不良。结论可吸收钉联合强生PDS线张力带法在治疗髌骨骨折中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效果,能避免金属内固定物可能产生的诸多并发症,且无需二次取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双向张力钩(记忆张力钩)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记忆张力钩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28个月, 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满意,记忆张力钩无松动或断裂。优良率达96.8%(30例)。结论记忆张力钩固定简便可靠,愈合率高,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骨质疏松肱骨骨折中Schuhli锁定螺母替代骨水泥增强钢板内固定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分别用Schuhli锁定螺母配标准螺钉和骨水泥加强螺钉对骨质疏松的肱骨干骨折模型行钢板内固定,在3种加载模式下测试其内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与标准固定组进行对比。再在4.5N m扭矩下将肱骨干循环扭转1000次,在同样模式下测试内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结果:循环扭转前后,锁定螺母组和骨水泥加强组在扭转加载模式下的内固定稳定性均明显高于标准固定组(循环前高出6~14倍,循环后高出3~3.6倍);而两组组间比较,在各加载模式下的内固定稳定性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轴压和四点弯曲模式下,两组循环扭转前的内固定稳定性与标准固定组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Schuhli锁定螺母可获得与骨水泥加强同样的稳定性,还可避免水泥外渗和骨质热坏死的发生而影响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降脂类药物辛伐他汀具有一定的促进骨形成作用潜能,局部应用效果更佳。先前研究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中期的观察证实辛伐他汀涂层内固定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但其对骨折愈合晚期的影响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涂层内固定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晚期进程的影响。 方法:将雌性SD大鼠分为单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及辛伐他汀干预组。单纯骨折组仅暴露腹腔卵巢不予切除,其余2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卵巢切除后6周,所有大鼠建立股骨中段开放性骨折模型,单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及辛伐他汀干预组分别采用无涂层、聚乳酸涂层和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涂层克氏针内固定。骨折造模后12周分析骨折侧股骨骨密度,X射线摄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折局部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密度检测结果提示股骨全长及中段骨密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显著低于单纯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骨折部位骨密度显著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X射线摄片结果提示,单纯骨折组骨折两端对位、对线良好,骨痂与骨皮质密度接近相同并相互连接,塑形基本完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愈合质量差,骨痂密度浅淡,部分标本仍见模糊的骨折线;辛伐他汀干预组骨折线消失,骨痂填满骨缺损,骨膜反应深,单纯骨折组、辛伐他汀干预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愈合进程较单纯骨折组延迟,辛伐他汀干预组骨小梁较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更规则有序。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各组大鼠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辛伐他汀局部应用可有效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48例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夹板组)54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参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钢板组优良率为93.75%,夹板组组优良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小夹板外固定法更佳,可提供坚强内固定,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在合理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比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系统固定髌骨横形骨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基于膝关节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Patran及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双螺栓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髌骨横形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 N,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力学加载,分析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螺栓系统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时,螺栓与螺母相对最大位移为0.02396 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47.57 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57.40 MPa,螺栓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119.9 MPa;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时,克氏针相对最大位移为0.01338 mm,钢丝相对最大位移为0.00857 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26.24 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71.34 MPa,克氏针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63.1 MPa,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272.2 MPa。螺栓及克氏针张力带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屈服强度。结论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系统均能够用于髌骨横形骨折的治疗,螺栓固定的骨折端加压力更强,应力更为分散,克氏针张力带系统钢丝应力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