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素骨关节显像对早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确诊为RA患进行^99mTc-羟基亚甲基二磷酸(MDP)全身骨关节显像检查,全部RA患根据关节疼痛部位摄X线片,同时进行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滴度、关节压缩指数(JTI)、关节肿胀指数(JSI)测定。结果 31例RA患骨显像阳性29例,诊断符合率93.5%,非RA关节炎(AS和OA)组和正常人组核素骨关节显像阳性率分别为80.0%和10.5%;在226个有临床表现的关节中,核素显像阳性是201个,总符合率为88.9%;在20例早期RA(≤2年)中,核素骨关节显像阳性率95%,X线片RA改变符合率20.0%;病变关节摄取示踪剂程度与JTI、JSI、ESR、CRP呈正相关(r为0.45-0.52,P<0.05)。结论 ^99mTc-MDP骨关节显像为骨关节无创伤性、功能性、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强的检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免疫学改变,对提高早期和活动期RA的诊断及评估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因素、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风湿病科确诊的2例AS合并RA患者,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AS合并RA发病与遗传因素、病原体感染、吸烟及免疫异常等有关,有共同细胞因子参与。中青年女性多见,大多于青年发病,以腰背痛或腰骶痛起病为主。影像学检查均有骶髂关节炎,大多有外周关节炎,部分患者有竹节样脊柱。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阳性率较AS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率与RA相近。病情活动度高,治疗反应不如单一疾病,应早期、积极、联合用药,严重难治性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生物制剂。结论:AS合并RA发病多因素相关,中青年女性多见,首发症状复杂多样,病情活动度高,影像学骨质破坏重,... 相似文献
3.
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合并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PVNS)的临床诊疗过程,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疾病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并促进及早诊断。本例患者为45岁女性,RA病史15年,未进行规律治疗,近3个月右膝关节肿痛加重,关节腔穿刺发现大量RA病情难以解释的血性关节液。膝关节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提示T1及T2加权像均为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沉着。患者行膝关节镜检查,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符合PVNS的诊断,给予患者切除增生滑膜。术后给予患者积极的功能锻炼及慢作用抗风湿药物规范治疗,随访半年恢复良好,右膝关节未再出现肿胀。RA是以慢性滑膜炎和关节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PVNS是一种以滑膜增殖为特征的侵蚀性关节疾病,二者均为滑膜受累,且临床表现相似,RA合并PVNS的病例罕见,明确诊断具有难度。本研究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以“类风湿关节炎”和“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为检索词检索相关文献,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中以“rheumatoid arthritis”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为检索词检索,共检索到2篇英文文献。对于该病,临床医生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程发展,通过MRI及组织病理检查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 相似文献
4.
5.
史玉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8):662-66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5 d-6个月,8例合并指端坏疽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坏疽部位无扩散,均干性坏死。4例单纯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中,2例RA病程小于5年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2例RA病程大于5年患者治疗6个月后效果差,肢体感觉异常无改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患者病情较重,应重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治疗,同时类风湿血管炎临床表现多样,较易漏诊,临床检查要全面仔细,一经确诊,应积极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7.
8.
麦垚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3):269-270
结缔组织病合并肿瘤多见于皮肌炎/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这些结缔组织病因为具有肿瘤的易感性或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容易导致肿瘤的发生。而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则为患肺癌4年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男性,16岁,因"反复四肢关节疼痛8年,腰背疼痛5年,加重1周"于2008年8月16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踝及右足背肿胀和疼痛,发病后1个月病变波及左踝及左足背,之后逐渐出现双膝、双肩、双腕及双手掌指关节(MCPJ)、近端指间关节肿胀(PIPJ)、疼痛,以及双手指关节畸形.病发后于外院就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RA),后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近5年来出现背腰部疼痛不适,期间逐渐出现颈项部后仰时疼痛,被迫前屈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638的表达,及其对RA滑膜成纤维细胞(FLS)炎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35例RA患者(R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RT-qPCR法检测Linc00638表达,并研究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构建Linc00638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转染至RA-FLS中;CCK8检测细胞活力;RT-qPCR法检测Linc00638的过表达和干扰效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IgA、C4显著升高(P < 0.05),Linc00638表达显著降低(P < 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91.86%,Linc00638的最佳截断值为0.74。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Linc00638与年龄、病程、DAS28、ESR、C反应蛋白、RF、anti-CCP呈负相关,与IL-4,SOD呈正相关(P < 0.05)。关联规则分析表明Linc00638的下降与年龄(>60岁)、病程(>10年)、ESR、RF、anti-CCP的升高,与IL-4、SOD的降低具有强关联。过表达Linc00638能够抑制细胞活力,干扰Linc00638能够提升细胞活力。过表达Linc00638组能够显著升高Linc00638、IL-4、SOD水平(P < 0.05),降低IL-6、ROS表达(P < 0.05);si-Linc00638组能显著降低Linc00638、IL-4、SOD表达(P < 0.05),升高IL-6、ROS表达(P < 0.05)。结论Linc00638在RA患者中低表达,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和氧化应激参与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初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者占比情况以及临床特征,并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期间行颈椎X线检查且有临床用药记录的RA患者, 收集包括颈部症状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以及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人群的构成比,比较有无颈椎失稳两组初治R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初治及经治RA患者的颈椎失稳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408例RA患者中初治患者105例,女性87例,占82.9%,患者平均年龄(52±14)岁,病程中位数24个月,最短2周,最长30年。28.6%(30/105)合并颈椎失稳,其中病程≤24个月的初治RA颈椎失稳的发生率达13.6%。颈椎失稳组和无颈椎失稳组患者的颈部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合并颈椎失稳患者相比,颈椎失稳患者病程更长[60(18, 180)个月vs. 16(8, 51)个月], 更多合并外周关节畸形(63.3%vs. 21.3%), 血红蛋白水平较低[(106.90±21.61) g/L vs. (115.77±14.69) g/L],经治及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颈椎失稳RA患者中,初治RA患者除病程更短[120.0 (72.0, 240.0)个月vs. 60.0 (27.0, 167.5)个月]外,各类型构成情况与经治RA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较高,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相似,病程小于24个月的早期初治RA患者中已有相当比例合并颈椎失稳;颈部相关症状在初治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人群中并无明显特异性;对具有病程长、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临床特点的初治RA患者应注意排查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13.
关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继发间质性肺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共识,治疗常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其中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应用最为广泛.但因CTX具有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潜在致肿瘤风险、生殖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等副作用限制了其在部分患者中的应用.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具有调节免疫、抗炎和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可以改善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1-2].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实验,观察沙利度胺治疗pSS继发轻中度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踝部和跖趾(metatarsophalangeal, MTP)关节的体征与超声下炎性病变的一致性。方法纳入查体发现双踝和跖趾关节中至少1个部位有压痛和/或肿胀、且接受双足踝关节灰阶(greyscale, GS)和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 PD)超声检查的RA患者,分析各关节部位压痛、肿胀的体征和超声病变的发生率,研究体征和超声下关节腔积液、滑膜炎或腱鞘炎三种炎性病变的一致性。结果纳入113例RA患者,平均年龄(52.5±12.6)岁,中位病程60(13,129)个月,基于红细胞沉降率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DAS28(ESR)]为5.1±1.7,基于C反应蛋白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C reactive protein, DAS28(CRP)]为4.6±1.5。查体发现在双踝和MTP 1~5关节中,踝关节压痛和肿胀最常见,分别为52.7%和31.9%;而超声发现GS阳性滑膜炎最多见于MTP2关节(34.1%),其次为踝关节(32.7%)和MTP1关节(27.9%);PD阳性滑膜炎最易出现在MTP1关节(14.2%),其次为踝关节(12.4%)和MTP2关节(10.6%)。腱鞘炎的总体发生率为41.1%,其中超过半数为胫骨后肌腱鞘炎,GS和PD的阳性率分别为22.1%和17.6%。关节腔积液最多见于踝关节(9.7%),骨侵蚀最多见于MTP5关节(19%)。踝和MTP关节的临床体征与超声下三种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均较差(κ<0.2,P<0.05)。一致性相对最好的是踝关节肿胀与超声下炎性病变(κ=0.225,P<0.05),其中与滑膜炎的一致性一般(κ=0.231,P<0.05),与腱鞘炎的一致性较差(κ<0.20,P<0.05)。关节腔积液与各关节的压痛或肿胀无一致性(P>0.05)。结论RA患者中足踝部体征与超声下所见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较差,体格检查发现踝关节压痛/肿胀最多见,然而超声下所见病变更多见于MTP关节;超声可以额外发现足踝部关节的异常病变,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类型和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瑞巴派特(rebamipide)在预防尿酸盐晶体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42只雄性大鼠按随机表法分为3组(n=14),以尿酸盐晶体制备大鼠急性痛风性踝关节炎模型,A组口服瑞巴派特治疗,B组口服秋水仙碱治疗,C组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各组踝关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水平。结果C组大鼠关节炎的临床评分、肿胀指数在24 h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72 h基本恢复正常。造模24 h后,C组的临床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2 (1~3) vs.0 (0~1) vs.1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组的肿胀指数明显高于A组和B组[0.36 (0.16~0.52) vs. 0.11 (0~0.20) vs. 0.12 (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组织学上,C组的滑膜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5分量表评分为4 (2~4)],A组[1 (0~2)]与B组[1 (0~2)]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造模24 h后,C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IL-1β:(41.86±5.72) vs. (27.35±7.47) vs. (27.76±5.28) ng/L;IL-6:(1 575.55±167.11) vs. (963.53±90.22) vs. (964.08±99.31) ng/L;IL-10:(37.96±3.76) vs. (21.68±4.83) vs. (16.20±2.49) ng/L;TNF-α:(21.32±1.34) vs. (15.82±2.54) vs. (17.35±7.47)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瑞巴派特在大鼠痛风模型中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起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剂(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基因DNA甲基化水平、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探究TWEAK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病机制的关联。方法采用MassARRAY法检测112例RA患者和86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WEAK基因DNA甲基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TWEAK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WEAK蛋白浓度。比较RA组和健康对照组TWEAK基因DNA甲基化水平、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RA组TWEAK基因总体甲基化水平和CpG_11、CpG_17.18.19.20、CpG_40.41.42位点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2,P=0.01,P=0.006,P=0.002),高疾病活动度组CpG_55.56位点甲基化水平高于中低疾病活动度组(P=0.041)。RA组外周血TWEAK基因mRNA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23),高疾病活动度组TWEAK基因mRNA表达水平低于中低疾病活动度组(P=0.035)。RA组血清TWEAK蛋白浓度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但其与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2,P<0.001)。结论TWEAK基因与RA的发病和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其高甲基化状态可能为调控mRNA低表达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之一,可作为临床监测和评价RA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分析其对RA发生骨侵蚀的作用,探讨CXCL9和CXCL10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105例RA患者、90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 HC)血清CXCL9、CXCL10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其与RA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XCL9和CXCL10水平与RA患者骨侵蚀的相关性。结果RA组患者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OA组和HC组(P < 0.01、P < 0.01),RA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与肿胀关节数(swollen joints, SJC)、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呈正相关(P < 0.05),血清CXCL10水平与压痛关节数(tender joints, TJC)、SJ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A、IgM、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呈正相关(P < 0.05)。此外,血清CXCL9、CXCL10水平均与RA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DAS28)呈正相关(P=0.013、P=0.006),且高疾病活动度组(DAS28≥5.1)的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中低疾病活动度组(DAS28 < 5.1,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程长、高疾病活动度及血清CXCL9水平升高与RA患者发生骨侵蚀相关(P < 0.05)。结论RA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的表达水平升高,与RA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及骨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 NOD)小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对腺体唾液分泌功能及炎症的影响。方法选用21只14周龄和18只21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NOD小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CsA 1周后,检测刺激性唾液流率;取下颌下腺标本,制作石蜡切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腺体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徕卡图像分析系统计数淋巴细胞浸润灶的数量,计算灶性指数和淋巴细胞浸润灶的面积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下颌下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 IL-4)、IL-13、IL-17F、IL22和IL-23a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检测下颌下腺凋亡细胞;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尿酸(uric acid, 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白蛋白(albumin, ALB)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评估肝肾功能。结果下颌下腺局部注射CsA后,14周龄和21周龄NOD小鼠的刺激性唾液流率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或P < 0.05);14周龄低剂量组NOD小鼠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灶的灶性指数和面积比较同龄对照组显著减少(P < 0.01);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唾液分泌功能的作用相似;下颌下腺整体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下颌下腺凋亡细胞数和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注射CsA对NOD小鼠肝肾功能无影响。结论局部应用CsA可减轻NOD小鼠的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并改善唾液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