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随着国内社会老龄化的加重,骨质疏松症患者逐年增多。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总发病率1.2%,女性发病率1.5%。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中1/3的患者存在顽固性疼痛,该病引起的疼痛,脊柱畸形可以使患者的肺活量下降,食欲减退,睡眠影响,活动量减少,从而导致骨量进一步丢失,骨量的丢失又会造成椎体强度进一步下降,使其更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椎体压缩骨折如果治疗不及时、不规范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实践证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显著的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伴或不伴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以确定椎体成形治疗椎体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6例,分两组,实验组27例伴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照组49例不伴椎体内裂隙样变。采用椎体成形治疗后,比较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以及发生骨水泥外漏的类型和特点。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及骨水泥外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的伤椎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椎体成形是减轻伴或不伴有椎体裂隙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功能及提高患者社会活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正>脊柱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约40%的癌症患者死亡时已发生脊柱转移,其中最多见于胸椎(70%),其次是腰椎(20%),再次为颈椎(10%)。由于椎体内松质骨血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11例,共18节椎体,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9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无胸腰背部疼痛加重,未出现血管瘤复发,无椎体骨折出现。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椎体肿物     
1.病例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06年11月20日入住本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近1周症状逐渐加重,下床活动疼痛明显,卧床后可缓解,在外院就诊,行相关辅助检查后发现T12椎体病变,随后来我院住院诊治.胸椎CT检查:T12,椎体病变:右侧横突、双侧椎板、棘突等可见骨质破坏(图1).骨扫描:T12椎体异常浓聚.遂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T11右侧附件、T12双侧附件及T12右侧方被肿物侵犯,向右侧方延伸包绕肋骨形成10 cm×6 cm大小软组织肿块,肿块质韧,色黄.行前后联合T12肿瘤切除,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相似文献   

6.
背景: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穿刺及复位困难,被认为是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型的相对禁忌证。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后的椎体复位。 方法:重度椎体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椎压缩程度为75%-83%。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体位复位结合局部使用球囊扩张,复位满意后注入骨水泥。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0.48±0.17) cm、(0.83±0.23) cm和(2.44±0.33) cm,增至术中(0.71±0.22) cm、(1.21±0.25) cm和(2.44±0.33) cm,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果说明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7.
椎体肿物     
1.病例简介:患者女,30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06年11月20日入住本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近1周症状逐渐加重,下床活动疼痛明显,卧床后可缓解,在外院就诊,行相关辅助检查后发现T12椎体病变,随后来我院住院诊治.胸椎CT检查:T12,椎体病变:右侧横突、双侧椎板、棘突等可见骨质破坏(图1).骨扫描:T12椎体异常浓聚.遂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T11右侧附件、T12双侧附件及T12右侧方被肿物侵犯,向右侧方延伸包绕肋骨形成10 cm×6 cm大小软组织肿块,肿块质韧,色黄.行前后联合T12肿瘤切除,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中国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逐渐增多,其中以老年女性患者居多,这与其绝经期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发生部位以胸腰段最多,这与胸腰段在脊柱生物力学上的特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
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灌注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已广泛采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概述被用于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珊瑚颗粒、珍珠母粉末及陶瓷材料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骨质疏松人群在逐年上升,在201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预计超过1亿人,其中约5.36%的患者有高度发生骨折的风险,椎体压缩性骨折更是高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此类患者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休息制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多基于新鲜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对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鲜有报道。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所有12例患者(14椎)均采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前、经皮椎体成形后1个月和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和站立位侧位片病椎Cobb角。 结果与结论:所有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未发生感染、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和骨水泥渗漏而造成的神经压迫症状等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后失访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评分均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前(P < 0.01),而经皮椎体成形前后患者病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经皮椎体成形能明显缓解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过程中,骨水泥固化后可明显提高骨折椎体的稳定性、强度及力学支撑等效能,但目前关于骨水泥骨折线内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影响的研究很少。 目的:分析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影响。 方法:纳入胸腰椎体骨折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53-80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分2组,研究组(n=60)骨水泥弥散良好,对照组(n=30)骨水泥弥散不佳。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与骨水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3 d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弥散良好者疼痛缓解更明显,椎体稳定性更好,近期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可能是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此的研究甚少。 目的:分析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T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7例,其中男28例,女49例,年龄55-86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依据治疗后CR、MRI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n=53)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良好,对照组(n=24)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后2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第2天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治疗后6个月的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治疗6个月的椎体塌陷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缓解,增大远期发生继发性椎体塌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 目的:探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将患者按照骨水泥注入量分为改良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改良小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2-4 mL,常规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6 mL,将同期入院急性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因手术禁忌无法进行椎体成形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改良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椎体高度恢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改良小剂量组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 < 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 < 0.05)。说明椎体成形治疗操作过程中,应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方法在达到满意临床效果同时,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相邻节段继发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短节段跨伤椎固定联合经伤椎注入液态人工骨强化和单纯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0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结合可注射液态人工骨(硫酸钙骨水泥)伤椎椎体成形,B组(5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和VAS疼痛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伤椎前缘压缩率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A组与B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0.05),两组术后长期随访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VAS评分,B组较A组疗效好,结果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经伤椎液态人工骨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可在复位骨折的同时,达到矫正后凸畸形、增强椎体强度、消除椎体病变的效果。 目的:分析椎体注射骨水泥强化疗法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8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变椎体T6-L4,其中男37例,女47例,年龄58-80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2组,研究组进行椎体注射骨水泥强化治疗,对照组进行卧床休息、定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和椎体高度。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椎体高度、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为(1.653±0.168) c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21±0.200) cm(P < 0.05);研究组随访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治疗后,2例发生压疮,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肺炎,2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组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引发明显的临床症状。对照组中有3例发生再骨折,研究组有4例发生再骨折,两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椎体注射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能迅速镇痛,短期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能较好恢复脊椎高度。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引起的溶骨性骨破坏,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目的:从骨水泥角度,探讨骨水泥与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的关系。 方法:以“椎体成形术,腰椎,胸椎,椎体骨折,骨水泥”;“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thoracic vertebra,lumbar vertebra,vertebral fracture,bone cement”为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与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植入临床研究相关的文章,以22篇文献为重点进行了讨论。临床验证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40例(56个椎体)胸腰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患者,在 C形臂X射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手术,观察术后疼痛改善,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目前在经皮椎体成形中常用的骨水泥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磷酸钙骨水泥、硫酸钙骨水泥等。目前仍不清楚为骨折愈合提供足够稳定和预防疼痛所需要的骨水泥量及成分比,但应尽量使用小剂量的骨水泥,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应根据病变椎体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防止骨水泥渗漏与新椎体骨折。临床验证结果说明经皮椎体成形可以有效止痛,术后随访显示止痛效果与注入骨水泥的量无正相关,且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相似文献   

19.
背景: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以及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过程中,骨水泥的推注量-压缩椎体高度的恢复-临床疗效”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以及内在的规律,目前缺乏此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高黏度骨水泥注入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10例,共139椎,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在骨水泥拉丝期时在“G”形臂监视下将高黏度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治疗后随访12个月,以目测类比评分、Barthel指数、椎体高度恢复为观察评价指标。 结果与结论:110例患者共139椎,修复过程顺利,单个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mL,平均3.5 mL。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由治疗前平均7.9分降到了治疗后12个月的平均1.8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平均为40.25,治疗后12个月时为82.2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目测类比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 < 0.05)。治疗后139个椎体前、中部的高度增加到了原椎体高度的(81.25±9.26)%和(78.22±10.65)%,治疗后24 h、3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椎体前部、中部高度均有显著恢复(P < 0.05)。治疗后通过随访观察发现,发生高黏度骨水泥渗漏的椎体有5个,以上患者未出现临床症状,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提示经皮椎体成形高黏度骨水泥注入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时间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Recent literatures have showed tha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can effectively avoid nerve damage,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nsufficient vertebral height and other security risks when bone cement is infused into affected vertebrae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n repair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seni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53 per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repair. The verteb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bone cement distribution, midline vertebral bone cement condition,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bone cement leakage, vertebral kyphosis, progressive spinal collapse, nerve damage, as well as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less bone cement leakage and vertebral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in the trial group. Moreouer, in the trial group, bone cement distributed uniformly, vertebral height restoration was good and effective, pain was obviously relieved, and the probability of vertebral kyphosis, progressive spine collapse and nerve dam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ll P < 0.05).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restore vertebral body heigh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ch effectively guarantees the postoperative restoration of motor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