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往往合并基础疾病,用药种类复杂,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本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基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总结重型、危重型患者选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营养支持方案等经验,建议针对药物疗效和疗程评估、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潜在药物相互作用识别、基于生物安全防护的个体化用药监测以及特殊人群给药等进行重点用药管理,以期为COVID-19患者临床药物选择和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气管插管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6年9月院前应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测定血氧饱和度及气管插管的80例危重病症患者.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气管插管再危重病症院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施了现场气管插管措施,插管的时间在2 min之内.80例患者中因使用重度镇定催眠药物中毒的患者有10例,因重度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有32例,通过气管插管,建立好人工通道之后,抢救存活的患者有40例,存活率为95.2%.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气管插管的患者有30例,30例患者均安全转运到颅脑损伤专科进行治疗.因心肺复苏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有8例,5例患者死亡.结论 气管插管措施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有重要意义,是院前抢救患者与安全转运的关键所在,促进高危病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总结困难气管插管的经验和教训,为麻醉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825例施择期整形我科手术患者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资料,造成困难插管的原因有:头后仰活动受限(1169例),张口活动受限(889例),头后仰活动受限复合张口活动受限(698例)和小凳畸形(69例)。全部患者的喉头显露均为Ⅱ级或Ⅱ级以上,其中439例采用神经安定镇痛-口咽表面麻醉,629例采用脉麻醉药镇静,小剂量肌松药麻醉,1757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9例因 COVID-19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根据患者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气管插管时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的因素。结果69例COVID-19患者中,有46例(66.7%)拔管失败。拔管失败患者插管当天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拔管成功患者(P<0.05)。住院期间,拔管失败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当天LDH>400 U/L、D-二聚体>4
g/L,住院期间血小板和肌红蛋白水平恶化是拔管失败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水平下降是拔管失败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5,P=0.012)。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影响COVID-19危重患者拔管结局的重要因素。LDH>400 U/L和D-二聚体> 4 g/L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预测拔管失败的患者。此外,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或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用来预测拔管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营养支持治疗是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危重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OVID-19危重型患者常处于高炎症、高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机体能量消耗显著增加。所有COVID-19危重型患者需早期采用NRS-2002或Nutric评分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若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则进一步采用主观整体评估(SGA)或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等工具进行营养不良的评估。评估完成之后,结合病情,首先确定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电解质及液体量等,然后再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受损的程度,选择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需俯卧位通气或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建议首选肠内营养。此外,在患者营养实施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腹胀、腹泻、反流、静脉炎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保障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基于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代谢特点,本文从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营养治疗目标量、营养干预和治疗、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作用,为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比较经鼻气管插管和经口气管插管在急诊危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二分站2012年3月~2014年2月实施治疗的68例急诊危重患者,其中34例实施经鼻气管插管(BC),为BC组;另外34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KC),为KC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BC组患者的口鼻腔溃疡发生率为5.88%、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88%和强烈要求拔管率为8.82%、自行拔管率为91.18%;KC组,其分别是55.88%、29.41%、32.35%、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分别是17.65%和2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急救中,经鼻气管插管稳定性明显优于经口气管插管,同时其还能够降低插管并发症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的时机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早期气管插管,给予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10~15 cmH2O(1 cmH2O=0.098 kPa),潮气量10~12 mL.kg-1,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呼吸频率(BR)、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aO2、PaCO2、HR、BR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能够更好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 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治疗的危重患者共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立即插管,对照组患者进行延时插管.对两组患者对插管成功率/插管所需时间/从准备到插管时间/抢救成功率/插管成功率以及1个月之内的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插管所需时间为(1.5±1.0)min,抢救成功率为11.0%,1个月内的存活率为3.0%;观察组的插管所需时间为(3.1±1.0)min,抢救成功率为19.0%,1个月之内的存活率为1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插管成功率为98.0%,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为(5.3±3.2)min,观察组的插管成功率为92.0%,准备到开始插管时间为(10.2±20.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内科要掌握合适的插管时机和插管方法 ,提高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成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1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41)
目的对急诊内科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的时机、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急诊内科需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的80例危重患者分成两组,一组由急诊内科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即刻施予气管插管(即刻组,42例),一组等待麻醉医师到位后行延时气管插管(延时组,38例),比对两组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插管方法比对差异不突出,P0.05;即刻组气管插管准备至插管的时间、插管用时均明显较延时组少,P0.05;即刻组插管成功率是88.1%,与延时组的78.9%比对明显较高,且即刻组救治成功率、一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5.7%、81.6%,相较于延时组的76.3%、75.9%比对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于在急诊内科接受抢救的危重患者而言,对气管插管时机进行确定、对插管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可使插管成功率提升,进而促进救治成功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学创新》2020,(28)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危重患者的口腔护理方法以及药液选择。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6月本院重症医学科的经鼻气管插管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A组、B组、C组、D组、E组与F组,每组50例。分别采取擦洗法+生理盐水,擦洗法+口洁素,擦洗法+甘花漱口液,擦洗法+冲洗法+生理盐水,擦洗法+冲洗法+口洁素,擦洗法+冲洗法+甘花漱口液方案干预。观察比较各组患者之间口腔清洁度、口腔pH值、口腔气味、并发症和护理时间。结果:(1)护理前,各组口腔清洁度、pH值与口腔气味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F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其他组,口洁素组(B组、E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生理盐水组(A组、D组),擦洗法+冲洗法组(D组、E组和F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后各组口腔护理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护理后各组护理时间对比,擦洗法+冲洗法组(D组、E组和F组)均长于其他组,口洁素组(B组和E组)均短于生理盐水组(A组和D组),甘花漱口液组(C组和F组)短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擦洗法+冲洗法+甘花漱口液是更好的经鼻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方案,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重型甲型流感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3月江苏省多中心收治的71例重型(包括危重型1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18例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化验指标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重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较重型甲型流感患者低(50.92岁 vs 58.10岁);临床症状方面,重型COVID-19患者在气促、呼吸困难、腹泻较甲型流感患者多见,而甲型流感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实验室指标中,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D-二聚体较重型COVID-19患者升高更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影像学表现方面,重型COVID-19患者更多表现为磨玻璃样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均有明显的实变影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可加强重型COVID-19患者与重型甲型流感患者的早期识别,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以急性Ⅰ型呼吸功能衰竭为突出表现。合理有效的呼吸支持是此类患者最重要的器官支持手段。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较其他无创呼吸支持手段具有更大优势。COVID-19重型患者氧合水平波动大、病情进展迅速,HFNC应用时机宜早,老年患者不宜长期使用。早期使用时需要做好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使用中注意选择合适型号的鼻塞导管,注意鼻塞导管是否在位并及时评估鼻腔和上呼吸道通畅。存在排痰风险或呼吸窘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建议初始即给予最高水平的支持(37 ℃的湿化温度、60 L/min的流量),或可先给予低水平的参数并逐步上调;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氧合目标可维持95%以上以降低频繁的低氧、缺氧风险。治疗过程中采用适当措施减少飞沫和气溶胶传播风险,并采取必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此类患者提供可用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0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出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比较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与普通型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COVID-19确诊患者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54岁,重型及危重型患者25例,普通型患者69例,治愈56例,好转32例,死亡6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咳嗽、发热、乏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磨玻璃影为胸部影像学特征。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高热、干咳及呼吸困难比例更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比值、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0.80±0.11)×109个/L vs.(1.34±0.10)×109个/L,P<0.001;(15.510±1.913)%vs.(25.590±1.50... 相似文献
19.
20.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25)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中行紧急气管插管进行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插管术在本院急诊科的临床应用,以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6例行紧急气管插管的急诊危重患者为观察对象;总结紧急状态下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及患者抢救成功率。结果:36例急诊危重患者经紧急气管插管辅以机械通气等综合抢救治疗措施,一次插管成功率30例,成功率为83.3%,6例二次插管成功,成功率16.7%。气管插管的患者抢救成功率100%,均以生命抢救成功送往专科治疗。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中行紧急气管插管效果显著,为患者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是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窒息、急性中毒、严重多发伤等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