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疑似患者与确诊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4日首都医科大学大学宣武医院45例疑似COVID-19患者与9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X线资料,对其X线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例疑似病例中32例X线表现可见异常,肺内病变最常累及左侧(18例)、下肺野(24例)、中带(23例),病变以单发(21例)、斑片状(29例)、模糊影(24例)常见。9例确诊病例中5例胸部X线阳性,肺内明确病变最常累及右侧(4例)、下肺野(5例)、中带(4例),病变仍以单发(4例)、斑片状(5例)、模糊影(4例)常见。两组病例除病变分布侧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在胸部X线的其他异常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初筛手段,胸部X线检查对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的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的临床分型与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SCT)容积扫描图像特点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18日~2月26日期间收治的102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MSCT容积扫描资料,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第5版诊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比较临床分型与CT图像中病灶侧别、累及肺段、分布、数目和密度等表现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普通型77例、重型18例和危重型7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症状为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更常见于老年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和胸闷症状。有2例患者CT首诊未见明显异常,余100例中,89.0%为双肺病灶,16.0%为弥漫性病变,累及肺段(6.56±4.22)个;与普通型相比较,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变累及的肺段数目更多(P<0.05),更容易表现为弥漫性病变(P<0.05)。各型患者的病变侧别、病变数目和病变密度并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不仅能够早期诊断COVID-19,并能够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诊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薄层CT扫描,分析病人病灶分布累及肺段数、累及肺叶情况、分布情况和征象表现,并按照首次症状出现至第一次CT检查的时间间隔长短,将病人分为病程早期(≤3 d)18例、病程中期(4~7 d)14例和病程晚期(>7 d)14例,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46例COVID-19病人中,45例(97.8%)有直接或间接武汉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咳嗽(28/46,68.6%)和发热(40/46,87.0%)最为常见。影像学方面,COVID-19病人病灶分布以同时累及双侧肺叶(39/46,84.8%)为主,以散在分布(27/46,58.7%)为主,多数累及肺段达7个以上(27/46,58.7%);在CT征象方面,以单纯磨玻璃影(23/46,50.0%)、磨玻璃影伴实变(32/46,69.6%)、铺路石征(41/46,89.1%)、血管增粗影(41/46,89.1%)、晕征(34/46,73.9%)、空气支气管征(38/46,82.6%)较为常见。病程早期病人单纯磨玻璃影较病程中、晚期多见;而病程晚期病人实变征象较病程早期、中期多见,累及>7个肺段比例高于病程早期和中期。 结论 COVID-19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部CT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患者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14日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和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成人COVID-19患者和21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两组早期胸部CT表现,并通过动态CT纵向评估疾病的转归。结果: COVID-19患者和支原体肺炎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胸部病变均表现为磨玻璃影的间质性改变(P>0.05)。COVID-19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多,且多分布于背侧外带(23/26,88.5%),46.2%(12/26)的患者伴有铺路石征;支原体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少,多沿支气管分布,90.5%(19/21)的患者伴有支气管管壁增厚征象,周围多伴有树芽/雾征(19/21,90.5%),两组在病灶分布和影像学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COVID-19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0.5±3.8)d达到峰值,而支原体肺炎患者(7.9±2.2)d病变明显好转。COVID-19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住院时长分别为(19.5±4.3)d和(7.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COVID-19患者病灶多分布于外围背侧,常伴有铺路石征,而支原体肺炎患者病灶多沿支气管分布,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有树芽/雾征,这些早期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转归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普通型COVID-19肺炎首诊胸部CT、首次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6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1例。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1例),应用AI技术定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首次胸部CT转重型组患者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3.3%,高于普通组1.3%,以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0%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敏感度(72.7%)、特异度(66.7%)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复查CT两组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病灶体积占比10.0%,明显增大,以增加的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65%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的敏感度(90.9%)、特异度(78.4%)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两次CT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内部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成分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在CT预测COVID-19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早期对重症及危重症的发生进行预警,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病变短期内迅速进展可能对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癫痫持续状态(SE)患者血清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fatin-1)动态变化趋势,探讨血清Nesfatin-1水平对评估癫痫发作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3例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积极临床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1个月末分别检测每位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同时应用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LSSS2.0)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每个时间点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与LSSS评分的相关性。随访1年根据预后将癫痫发作患者分为生存组(31例)和死亡组(12例)。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随访1年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采用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预测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随访1年预后结局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随着治疗时间增加,2组患者LSSS评分和血清Nesfatin-1水平呈进行性降低(P<0.01),治疗前2组患者LSSS评分和血清Nesfatin-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末至第1个月末,生存组SE患者LSSS评分和血清Nesfatin-1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或P<0.01)。每个时间点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与LS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617~0.726,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血清高水平Nesfatin-1是随访1年癫痫发作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估,血清Nesfatin-1水平对随访1年癫痫发作患者预后不良有明显预测价值(P<0.05);血清Nesfatin-1水平切点为2.7μg·L-1时其预测随访1年癫痫发作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79.6%。结论:血清Nesfatin-1水平能有效反映癫痫发作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进行性降低,对癫痫发作患者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部CT的蒲公英果实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4日~2月10日发热门诊和感染内科收治隔离患者行胸部HRCT检查的119例患者资料,排除胸部CT无异常 病例,获得诊断肺炎患者23例,其中COVID-19 9例、其他类型肺炎14例,并分析及对比各类型肺炎的CT征象、病灶部位及蒲公英果实征等。结果 23例肺炎中,COVID-19 9例(39.1%),临床为普通型或重症型,均有流行病学史及相应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为:病灶以多发、双侧分布为主(7例),主要分布中外肺野、胸膜下区,呈斑片状、团片状、伞形磨玻璃影,常合并肺血管增粗和微血管增多、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化,内衬网格样、如小气泡样的“铺路石征”;蒲公英果实征见于9例COVID-19患者,共46个病灶(60.5%,总病灶数76个),其表现为“蒲公英果实绒团征”(9个)与“蒲公英种子征”(37个),而并未出现于14例其他类型肺炎患者中。结论 蒲公英果实征常见于COVID-19患者胸部CT,是COVID-19较特征性的影像学征象,可鉴别COVID-19与其他类型的肺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流感病毒肺炎(IVP)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2月22日六安市人民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62例纳入COVID-19组,选取排除COVID-19且确诊为IVP患者31例纳入IVP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部CT影像学病灶的性状、分布、累及的肺段数量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COVID-19组患者中咳痰比例11.29% (7例),低于IVP组38.71%(12例);COVID-19组患者β-2微球蛋白>3.0 pg/mL比例为48.39%(30例),高于IVP组25.8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患者肺部CT影像病灶形态表现为磨玻璃影比例91.94%(57例),高于IVP组29.03%(9例),呈现片絮影比例1.61%(1例),低于IVP组74.19%(2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组病灶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高于IVP组[56.45%(35例)比 9.68%(3例)],病灶散在分布表现高于IVP组[40.32%(25例) 比 9.68%(3例)];病灶呈双侧肺野分布比例82.26%(51例),高于IVP组35.48% (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病灶累及肺段数目≥10个比例为32.26%(20例),高于IVP组3.2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P表现咳痰较COVID-19多;COVID-19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更多;肺部CT影像多表现斑片磨玻璃影,病灶多呈双肺散在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累及肺段较多,而IVP多表现密度稍高的片絮影,病灶多沿细支气管纹理分布,累及肺段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冠肺炎重型患者3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应用常规治疗的3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缩短[(2.7±1.2)d vs(6.3±0.6)d,P<0.05]、氧合指数恢复(大于300 mm Hg,1 mmHg=0.133 kPa)快[(4.6±2.1)d vs(10.6±3.1)d,P<0.05]、肺部影像学好转的时间缩短[(4.3±1.5)d vs(7.6±1.2)d,P<0.05]。吸氧时间缩短[(12.1±0.8)d vs(21.7±5.7)d,P<0.05],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缩短[(2.3±0.5)d vs(7.3±0.6)d,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新冠肺炎重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氧合改善、肺部病变吸收有促进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尝试早期小剂量短疗程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COVID-19住院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49例COVID-19确诊患者,依据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的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中关于心肌损伤的诊断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22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方便临床预判和治疗。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2例接种灭活疫苗后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血检结果、核酸及抗体、胸部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等,以了解接种灭活疫苗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22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34.5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8例)、咳痰(3例)、纳差(3例)、发热(1例)、胸闷(1例)、咽喉不适(1例)、鼻塞流涕(1例)等;胸部影像学有单侧肺炎(2例)及双侧肺炎(7例),表现为磨玻璃影(5例)或磨玻璃合并斑片影(4例)。入院时1例患者查新冠病毒抗体IgM(+)IgG(-),3例IgM(-)IgG(-),4例IgM(-)IgG(+),14例IgM(+)IgG(+)。结论 本次我院诊治的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COVID-19患者,以青中年男性居多,临床分型以普通型患者为主,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咽喉不适等,胸部影像学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磨玻璃影或斑片影渗出病灶,经氧疗、中药等常规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可在短期内迅速产生大量IgG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结局的影响证据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于2020年1月29日至2020年3月10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标本检测COVID-19病毒核酸阳性以及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为纳入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存活患者81例,病死患者13例,平均年龄 66.7 岁。入院生命体征:与存活组患者相比,病死组患者基础心率较快(103.2次/min vs. 88.4次/min, P=0.004), 呼吸急促(29.0次/min vs. 20.0次/min, P<0.001)。血常规提示:病死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9.2×109/L vs. 3.8×109/L, P<0.001), 淋巴细胞计数较低(0.5×109/L vs. 1.1×109/L, P<0.001)。心肌损伤标记物提示:病死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3.2 μg/L vs. 0.8 μg/L, P<0.001)、高敏肌钙蛋白Ⅰ (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Ⅰ,hs-cTNⅠ; 217.2 ng/L vs. 4.9 ng/L, P<0.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945.0 μg/L vs. 154.0 μg/L, P <0.001)较高。炎症因子提示:病死组患者铁蛋白(770.2 μg/L vs. 622.8 μg/L, P =0.050)、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 recepter,IL-2R;1 586.0 U/mL vs. 694.0 U/mL, P <0.00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82.3 ng/L vs. 13.0 ng/L, P <0.00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9.8 ng/L vs. 5.0 ng/L, P <0.001)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1, 95%CI =1.03~1.19, P =0.026)、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OR=0.85, 95% CI =0.72~0.99, P =0.041)、IL-10异常(>9.1 ng/L;OR=101.93, 95%CI =4.74~2190.71, P =0.003)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IL-10异常(>9.1 ng/L)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结局的影响证据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于2020年1月29日至2020年3月10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标本检测COVID-19病毒核酸阳性以及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为纳入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存活患者81例,病死患者13例,平均年龄 66.7 岁。入院生命体征:与存活组患者相比,病死组患者基础心率较快(103.2次/min vs. 88.4次/min, P=0.004), 呼吸急促(29.0次/min vs. 20.0次/min, P<0.001)。血常规提示:病死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9.2×109/L vs. 3.8×109/L, P<0.001), 淋巴细胞计数较低(0.5×109/L vs. 1.1×109/L, P<0.001)。心肌损伤标记物提示:病死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3.2 μg/L vs. 0.8 μg/L, P<0.001)、高敏肌钙蛋白Ⅰ (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Ⅰ,hs-cTNⅠ; 217.2 ng/L vs. 4.9 ng/L, P<0.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945.0 μg/L vs. 154.0 μg/L, P <0.001)较高。炎症因子提示:病死组患者铁蛋白(770.2 μg/L vs. 622.8 μg/L, P =0.050)、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 recepter,IL-2R;1 586.0 U/mL vs. 694.0 U/mL, P <0.00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82.3 ng/L vs. 13.0 ng/L, P <0.00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9.8 ng/L vs. 5.0 ng/L, P <0.001)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1, 95%CI =1.03~1.19, P =0.026)、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OR=0.85, 95% CI =0.72~0.99, P =0.041)、IL-10异常(>9.1 ng/L;OR=101.93, 95%CI =4.74~2190.71, P =0.003)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IL-10异常(>9.1 ng/L)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合计21例(占75.0%),结节影7例(占25.0%)。进展期,以混杂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49例(占81.7%),实变影为主11例(占18.3%);多发病灶52例(占86.7%),病灶分布以两肺中下叶为主44例(占73.3%),位于胸膜下为主55例(占91.7%)。消散期,病灶数量减少49例(占81.7%),范围缩小60例(占100.0%),密度减低60例(占100.0%);再次出现磨玻璃密度影改变36例(占60.0%),出现条片实变影者24例(占40.0%);最后吸收后残留胸膜下弧线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表现9例(占15.0%)。结论:CT可清楚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的分布、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肺间质增生改变,能用于早期诊断和动态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儿童病例与成人病例临床特点的差异。 方法 分析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4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成人组家庭聚集病例多见,儿童组均为家庭内传播病例。儿童组患者发热、咳嗽、咽痛(咽痒)、乏力(肌肉酸痛)症状均低于成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闷、胸痛症状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患者肺部影像学无改变比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患者心肌酶增高比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增高比率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AA)增高比率低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钙素原(PCT)增高,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比率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治疗方案较成人组简单。 结论 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COVID-19的主要途径。相比于成人患者,儿童患者临床症状轻微,CT病变较轻,无明显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各炎症指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