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的就医趋高现象突出,基层常受到“冷落”,浪费了卫生资源,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目的 了解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意愿,并探讨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就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个县的800例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及基层首诊意愿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763例农村居民中,患常见病时,82.1%(626/763)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主要是距离近、收费低;病情较重时,95.1%(726/763)的居民选择综合医院,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医疗费用低、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远、有基层就医经历、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现行的医保制度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的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较高(P<0.05)。结论 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上一年医疗费用、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基层就医经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及现行的医保制度能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基层二级医院患者向下转诊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下转意愿与月均收入、医疗保障形式、患病首诊医疗机构和是否有转诊经历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下转意愿与其医疗保障类型及患病首诊地点有关.结论:基层地区可充分利用新农合制度,调整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引导新农合患者向下转诊,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利用度;良好的首诊倾向有利于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因此要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努力改变患者就医习惯,解决上转容易下转难这一突出问题,推动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卫生厅表示,将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联动的方法切实解决百姓就医问题,首先将在鸡西进行试点,2010年后全省推行。据了解,今后,鸡西示范区居民在社区医院的就医经费报销范围包括住院和门诊。设立门诊账户,列入一定比例基金作为门诊报销费用,将慢病列入门诊报销内容。按照医疗机构分级设立住院和门诊报销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要降低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首诊、转诊制。参保居民应在本行政区域内自愿选择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医,不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治疗的,其治疗费用基金不予支付;  相似文献   

4.
背景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然途径,居民作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其首诊意愿与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息息相关。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16个行政区划中随机抽取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3区,选取760名在该时段有基层就诊经历的社区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显示,90.3%(681/75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作为首诊医生。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候诊时间、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对自身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较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1+1”签约下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抽取社区居民60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对“1+1+1”签约的知晓和签约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情况、患病后首诊选择的医疗机构。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结果 580例社区居民中,有社区首诊意愿的居民463例(79.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晓“1+1+1”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不知晓的居民,已签约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未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固定就诊医生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无固定就诊医生的居民,对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技能水平感到满意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高于一般/不满意的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签约、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固定就诊医生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1+1”签约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进而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实施后,对广大社区居民看病就医带来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北京市城八区范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随机抽查前来就诊的社区居民,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7年和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次均门急诊费用和次均门急诊药费较2006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2008年的均处方费用较2007年明显减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这种就医模式的社区居民比例呈递增趋势。结论随着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开展,广大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费用较以往明显减少,同时社区居民的就医意向也逐渐向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转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朝阳区根据地理位置和城乡差异抽取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518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人口学资料、是否患有慢性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首诊行为、对社区首诊制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72.5%(371/512)的居民有社区卫生服机构就诊经历,其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率最高,为86.5%(321/371);而对药品的满意率最低,为57.7%(214/371)。49.8%(255/512)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主要原因为就近方便(93.7%,239/255)、服务态度好(45.5%,116/255)、价格便宜(44.3%,113/255)、病情较轻(39.6%,101/2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的居民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对社区首诊制的知晓率为46.3%(237/512),接受率为56.8%(291/512),不愿接受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设备(65.0%,143/220)和药品(59.5%,131/220)不能满足要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位置、婚姻状况、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首诊行为和社区药品能否满足要求、是否了解社区首诊制及对就诊过程的方便程度、报销比例、诊疗环境、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是否满意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较高,但知晓率偏低,社区首诊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基于扩展TAM-TPB整合模型,研究影响患者参与基层首诊意愿的主要因素。方法/过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析患者选择基层首诊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结论 患者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其参与基层首诊意愿,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患者对基层首诊认知存在盲区,自我效能感较弱,应不断加强对基层首诊相关政策法规的系统宣传,简化基层首诊的流程与步骤,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理性的就医观念,从而增强患者基层首诊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9.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面对面方式对成都市辖区内七个样本区县的城乡居民就医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其就医行为特征.调查发现,居民患病后就医选择方式排前三位的依次是到药店买药、去医院看病以及去诊所;选择医疗机构前三位的原因依次是与家的距离近、医疗价格合理以及医疗技术好;对医疗机构不满意的前三个原因是医疗费用高、看病手续繁琐以及就医等候时间长;居民感知"看病贵"的前三位依次是手术费、住院药品费以及住院的各类检查费;认为"看病难"的前三位依次是去大(三级)医院看病、挂专家号以及候诊的时间太久.针对调查结果,本文提出要转变卫生发展观念,预防疾病为主,转变居民就医观念,提高健康意识,同时增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保障报销比例与覆盖率,以此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相似文献   

11.
杨朵儿  汤少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459-3466
目的 了解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采用Tobit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5、7、11月,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四川、河北、甘肃3省9家医院共745例慢性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户口、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婚姻状况、职业、医疗保险类型、经济来源、过去1年体检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采用欧洲五维健康(EQ-5D-5L)量表调查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比较不同特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放问卷745份,回收721份,回收率为96.8%。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效用值为(0.75±0.28)。在5个维度按有困难者占比排序为:疼痛或不舒服(72.7%,524/721),焦虑或沮丧(61.6%,444/721),日常活动(39.5%,285/721),行动能力(38.8%,280/721)以及自我照顾(35.4%,255/721)。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日常活动、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沮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慢性病病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癌症)是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婚姻状况、经济来源为四川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BMI分类、婚姻状况、职业、医疗保险类型为河北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BMI分类、婚姻状况、职业、医疗保险类型、慢性病病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为甘肃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川冀甘3省慢性病患者在“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沮丧”维度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较差。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慢性病病种(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及癌症)是影响3省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新医改以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尤其是在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但其实施效果尚缺少需方证据支持。同时,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特征尚不明确,若下沉的主要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患者,这将带来医疗服务公平性的问题。目的从需方角度分析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变化及特征,为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7—9月,利用全国第五次(2013年数据)和第六次(2018年数据)卫生服务调查中北京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在过去两周内有过就诊经历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Chow检验,分析北京市居民基层就诊行为的变化特征。结果在≥15岁的北京市调查居民中,基层就诊率从2013年的60.89%(1 527/2 508)上升到2018年的64.40%(4 125/6 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02)。2018年女性、≥60岁、居住在城区、非低收入家庭、具有城镇职工医保、患≥2种慢性病者基层就诊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区、医保类型、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3年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医保类型、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8年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Chow检验结果显示,基层就诊率增加的居民主要是具有城镇职工医保的居民〔OR(95%CI)=1.56(1.24,1.97)〕和居住在城区的居民〔OR(95%CI)=1.27(1.01,1.58)〕(P<0.05)。结论2013—2018年,北京市居民基层就诊率升高,主要是城区居民、具有城镇职工医保的居民基层就诊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首诊医院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市铁西区六个社区共120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基本资料、首诊医院的选择、影响首诊医院选择因素。结果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61份,有效率为96.75%。在1161份有效问卷中,38.8%的居民首诊选择三级医院,24.1%的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在三级医院做CT、彩超、心电图的社区居民比例为72.4%、61.8%和50%,而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CT、彩超、心电图的社区居民比例只为5.3%、6.9%、10.6%。调查发现,34.5%的居民认为应该提高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81.1%的居民认为利用云平台请上一级医院的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远程诊断,可以首选基层医院检查。结论医生诊疗水平、疾病严重程度、设备水平是影响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医院作为首诊医院的首要三个因素。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制定相关医保政策、利用云平台可能会改变社区居民的首诊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聪  汤少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8):3600-3607
背景 当前慢性病已成为困扰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目的 计算甘肃、河北、四川、浙江4省慢性病患者健康效用值,评估4省慢性病患者HRQoL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4省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五维健康评定(EQ-5D-5L)量表对健康效用值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Tobit模型、截断最小绝对离差(CLAD)模型对其HRQoL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4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在〔-0.391 0,1〕。4省不同特征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存在差异,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月收入水平、BMI、医疗保险类型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bit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是4省慢性病患者HRQoL的影响因素(P<0.05);CLAD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BMI,是否拥有健康档案是4省慢性病患者HRQoL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中对于慢性病患者HRQoL影响因素分析,CLAD模型的回归效果要优于Tobit模型。除了户籍、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等社会人口学因素,BMI、过去一年内是否进行过体检、慢性病数量、医保报销比例、是否有健康档案等因素值得被重点关注。不同省份应根据省内实际特征,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  相似文献   

17.
颜星  王鑫鑫  苟正先  熊传银 《重庆医学》2017,(30):4229-4231,4235
目的 了解长沙市望城区契约式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长沙市望城区6个实施家庭健康契约式服务的镇卫生院185例就诊患者和63名医务人员,就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望城区居民对镇卫生院的总满意率为49.44%;对不同机构满意度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就医环境、服务态度和医疗设备设施上,6个镇卫生院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候诊时间长短、诊疗价格、服务态度、病情解释、技术水平、诊疗效果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P<0.05);发展前景,工作量和时间的分配,公平性,工作风险是影响医务人员满意度的因素(P<0.05).结论 望城区契约式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可以从家庭医生岗位职责、家庭医生的绩效评价、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雅安芦山县农村居民就医首诊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探索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制定《农村居民就医行为调查问卷》,调查了雅安芦山县飞仙关、龙门、隆兴、太平等四个乡镇1093名农村居民,了解其患病后首选就诊医疗机构情况,并对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医疗保险、医疗资源和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