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病情演变,提高对重症患者诊治的认知,为其早期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收治的76例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包括好转出院的59例患者(非死亡组)和死亡的17例患者(死亡组),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等。结果 死亡组伴有肿瘤的比例更高(35.3%vs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高于非死亡组(均P<0.05),影像学提示死亡组50%以上肺受累破坏患者比例也高于非死亡组(P<0.05)。17例死亡患者中D-二聚体数值升高13例(81.25%),与非死亡组相近(86.4%),但平均数值高于非死亡组(P<0.05);在死亡组中,有11例患者检测了IL-6,其中数值升高7例(63.6%),高于非死亡组的29.0%(P<0.05)。合并肿瘤、50%以上肺受累、MODS可作为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因素(P<...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9例因 COVID-19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根据患者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气管插管时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的因素。结果69例COVID-19患者中,有46例(66.7%)拔管失败。拔管失败患者插管当天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拔管成功患者(P<0.05)。住院期间,拔管失败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当天LDH>400 U/L、D-二聚体>4
g/L,住院期间血小板和肌红蛋白水平恶化是拔管失败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水平下降是拔管失败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5,P=0.012)。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影响COVID-19危重患者拔管结局的重要因素。LDH>400 U/L和D-二聚体> 4 g/L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预测拔管失败的患者。此外,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或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用来预测拔管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程序化管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病区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洲区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其重症医学科共有12张床位,收集我省援鄂医疗队42名护理人员和新洲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8名护理人员为观察对象,2020年1月31日-2020年3月18日科室共收治31例危重症COVID-19...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和卫生保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COVID-19后肺纤维化是部分COVID-19患者治愈后遗留的后遗症之一,预后不良,将为国家与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是目前全球呼吸专科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COVID-19后肺纤维化的概述及产生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筛选进展为重症及危重型COVID-19的早期预警指标,为早期识别及救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3日至3月15日援武汉期间,武汉市某医院重症病区收治的17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等.根据诊疗指南分为重症(重型及危重型)组与非重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大于70岁(P<0.001,OR =0.76,95%CI:0.29~5.21),白细胞计数(WBC)>10×109/L(P =0.004,OR=1.02,95%CI:0.61~2.29),C反应蛋白(CRP)>150 mg/L(P =0.005,OR =0.21,95%CI:0.12~0.49),乳酸脱氢酶(LDH)>400 U/L(P<0.001,OR =1.56,95%CI:0.43~3.23)及肺炎症指数(PI)>75% (P<0.001,OR=2.32,95%CI:1.91~3.54)是COVID-19患者重型及危重型的早期独立危险指标.结论 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易进展,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高龄患者,WBC>10×109/L,CRP>150 mg/L与LDH>400 U/L及PI>75%可作为COVID-19重症及危重化倾向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的影响因素,为COVID-19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火神山医院200例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按照临床分型将其分为非重症(轻型/普通型)和重症(重型/危重型)2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COVID-19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COVID-19患者中,非重症和重症患者人数占比分别为57.0%和43.0%;组间比较年龄(t=4.593,P<0.001)、脉率(t=2.134,P=0.034)、高血压(χ2=23.933,P<0.001)、糖尿病(χ2=5.141,P=0.023)、冠心病(χ2=5.879,P=0.015)、白蛋白(t=3.073,P=0.002)、白/球比值(t=2.127,P=0.035)和尿素氮(t=2.064,P=0.041)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40,95%CI=1.012~... 相似文献
11.
12.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往往合并基础疾病,用药种类复杂,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本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基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总结重型、危重型患者选择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营养支持方案等经验,建议针对药物疗效和疗程评估、药物不良反应防治、潜在药物相互作用识别、基于生物安全防护的个体化用药监测以及特殊人群给药等进行重点用药管理,以期为COVID-19患者临床药物选择和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25日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应急病区接受治疗的6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托珠单抗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和托珠单抗治疗对患者体内过度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后,3例患者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下降明显,淋巴细胞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改善;托珠单抗治疗后,3例患者炎症水平未见明显下降,淋巴细胞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也无明显改善。结论: COVID-19重型患者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而托珠单抗治疗患者炎症因子下降不明显。因此对于炎症反应强烈的COVID-19重型患者,血浆置换可能是首选。 相似文献
14.
营养支持治疗是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危重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OVID-19危重型患者常处于高炎症、高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机体能量消耗显著增加。所有COVID-19危重型患者需早期采用NRS-2002或Nutric评分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若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则进一步采用主观整体评估(SGA)或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IM)等工具进行营养不良的评估。评估完成之后,结合病情,首先确定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电解质及液体量等,然后再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受损的程度,选择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对于胃肠道功能正常需俯卧位通气或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建议首选肠内营养。此外,在患者营养实施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腹胀、腹泻、反流、静脉炎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保障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基于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代谢特点,本文从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营养治疗目标量、营养干预和治疗、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充分发挥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作用,为COVID-19危重型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以急性Ⅰ型呼吸功能衰竭为突出表现。合理有效的呼吸支持是此类患者最重要的器官支持手段。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较其他无创呼吸支持手段具有更大优势。COVID-19重型患者氧合水平波动大、病情进展迅速,HFNC应用时机宜早,老年患者不宜长期使用。早期使用时需要做好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使用中注意选择合适型号的鼻塞导管,注意鼻塞导管是否在位并及时评估鼻腔和上呼吸道通畅。存在排痰风险或呼吸窘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建议初始即给予最高水平的支持(37 ℃的湿化温度、60 L/min的流量),或可先给予低水平的参数并逐步上调;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氧合目标可维持95%以上以降低频繁的低氧、缺氧风险。治疗过程中采用适当措施减少飞沫和气溶胶传播风险,并采取必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技术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重型患者继发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入组了来自3例COVID-19重型患者的77份临床标本,所有标本均经过热灭活后进行基于磁珠富集的总核酸抽提,构建DNA文库,通过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病原体检测。测序数据采用Centrifuge软件进行病原体数据库比对和R语言差异分析,以获得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结果。比较纳米孔测序结果与呼吸道病原体筛查多重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同一时期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以验证纳米孔测序技术的有效性。结果:纳米孔测序结果显示,44份标本检出病原体(阳性率为57.1%),包括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狡诈菌等。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在基于微生物培养的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在呼吸道病原体筛查多重定量PCR检测中检出;狡诈菌仅在纳米孔测序中检出,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控制。结论:纳米孔测序可快速鉴定临床标本中的潜在病原体,辅助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发生重症的预警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6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普通组(60例)和重症组(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重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患有基础性疾病及发热持续时间>5 d,是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P<0.05),但发热程度在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长(P<0.05),出现畏寒、乏力、纳差、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状比例较高(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重症组除淋巴细胞、血小板低于普通组(P<0.0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血糖等指标方面,重症组显著高于普通组(P<0.05);若患者出现ESR≥50 mm/H,CRP≥100 mg/L,提示更容易重症化。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持续时间、LDH升高是导致疾病由轻症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患者在早期病情评估时,临床医生需密切监测重症预警因素,尽早识别可能发生重症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以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收集2020年1月31日至2月22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热隔离病房收治的COVID-19疑似患者76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患者焦虑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测患者抑郁情况,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疑似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伴发焦虑(OR=3.206,95%CI:1.073~9.583,P < 0.05)和抑郁情绪(OR=9.111,95%CI:2.143~38.729,P < 0.01);患者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更容易伴发抑郁情绪(OR=3.267,95%CI:1.082~9.597,P < 0.05)。结论: 在COVID-19疑似患者隔离治疗期间,对于存在已知疫区及疫区人员接触史的女性患者应该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提早给予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普通型及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危重型病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月10日期间住院治疗的1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比较疾病不同分型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125例中发热116例,平均最高体温为(38.38±0.62) ℃,肺部干湿性啰音1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5.90±3.32)d;影像学示双侧多发病变103例,淡片状或片絮状阴影87例,48 h进展迅速者25例;血白细胞总数( 5.12±1.95)×109/L,淋巴细胞计数(1.33±0.66)×109/L,C反应蛋白(28.00±36.28) mg/L,降钙素原(0.09±0.32) 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A (102.39±81.41) mg/L,白细胞介素-6( 33.94±64.00) pg/ mL。重型/危重型组与普通型组的年龄、最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指脉氧饱和度、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白细胞介素-6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多而体征少为其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多减少,影像多示双肺广泛分布浸润阴影。及早识别重型/危重型病例的预警征象,以有效减少重型/危重型病例的 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