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 应用眶上额下锁孔入路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41例,探讨手术过程、技巧及效果.结论 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创伤小,手术区域暴露满意,41例鞍区病变均获得治愈,随访4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眶上额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区病变的较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三维CT重建在眶上“锁孔”入路设计中的作用和内窥镜经此入路到达Willis环及鞍区、岩斜区的可行性,方法:测定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对20例脑动脉瘤病人行颅底三维CT重建;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4例成入尸头探讨该手术入路。结果:三维CT重建清晰显示动脉瘤及前后床突及周围结构解剖关系;通过使用不同角度内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操作可达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锁孔技术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骨性解剖数据结果对选择手术器械长度有参考价值;三维CT重建可为手术入路提供重要解剖参考信息,窥镜辅助手术入路可达Willis不双侧及鞍区、岩斜区、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锁孔”入路是典型的微创手术之一。显微手术是“锁孔”入路的基础 ,没有熟练的显微手术技术 ,就无法开展“锁孔”入路手术[1] 。“锁孔”入路手术是指经体表小切口处置体内深部病变的一种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我院自 2 0 0 2年 4月~ 2 0 0 3年 4月 ,应用眶上“锁孔”入路为 2 0例鞍区病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2 1~ 6 8岁。其中脑膜瘤 3例 ,颅咽管瘤 2例 ,垂体瘤 14例 ,颅内动脉瘤 1例。经CT或MRT检查确诊 ,肿瘤直径在 4cm以下 ,以鞍上及鞍旁生长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总结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适应证、技巧及术后处理。方法:60例鞍区占位患者充分术前准备,采取经单鼻孔蝶窦手术入路治疗,术中严格中线操作,有序切除病变组织,部分重建鞍底。术后监测实验室指标、积极纠正内环境失衡等。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垂体腺瘤47例,拉克氏囊肿6例,垂体脓肿4例,颅咽管瘤3例;手术全切52例,大部切除8例;术后尿崩39例,电解质紊乱35例,1个月后激素异常7例,抽搐发作6例,垂体危象4例,无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适用于切除鞍区占位性病变;术中确定中线结构并严格中线操作、有序切除病变、不漏水性封闭、并适时鞍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纠正内环境紊乱是术后安全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王栋良 《中外医疗》2009,28(35):181-181
鞍区位置深、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入路有额下、翼点、前额纵裂、额外侧经侧裂入路等,目前以前额纵裂入路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6.
消息     
本报报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懋植医师对1994年4月至2003年7月间,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的54例患者的手术效果与传统“经额下入路”治疗类似病变的效果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手术入路”治疗前颅窝及鞍区病变可取得同样的肿瘤切除效果和治愈率。同时,由于这种锁孔手术入路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病  相似文献   

7.
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常累及下丘脑、视神经等周围重要结构。手术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已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眉弓锁孔入路就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遵循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原则,利用“门镜”原理,采用锁孔(keyhole)技术处理鞍区病变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垂体柄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柄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及其对手术入路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7例患者行MRI检查,总结病变的具体位置、形态、信号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经翼点入路手术5例,其中1例术后放射治疗,经单侧鼻腔一蝶窦入路手术10例,单纯放射治疗2例。结果:Rathke’s囊肿14例,MRI显示垂体柄呈球形或条索状增粗,T1呈等、低信号,T2呈高信号,强化均匀一致;生殖细胞瘤3例,T1、T2呈等信号,强化明显。经翼点入路Rathkes囊肿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生殖细胞瘤大部切除1例;经单侧鼻腔一蝶窦入路次全切除14例。结论:MRI可以诊断Rathkes囊肿,并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鞍内、鞍上囊性病变适合经鼻蝶入路手术,鞍上囊实性或实性病变适合经翼点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9.
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中的结构及其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3例成人尸头,取眉弓微骨孔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鞍区和鞍旁区,观察和测量其内容及比邻关系。结果鞍区和鞍旁区有5个间隙和8个脑池:视交叉前间隙、视交叉与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视交叉后上经终板入路间隙、颈动脉分叉上间隙,分别为第1至第5间隙;脑池有颈动脉池、终板池、侧裂池蝶部、嗅池、交叉池、环池、后交通动脉池、脚间池,其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和下丘脑结构。Zinn腱环内有来自视神经管的眼动脉、视神经和来自眶上裂的展神经、鼻睫神经及动眼神经穿行。结论该入路可作为鞍区和鞍旁区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经终板第三脑室造瘘、视神经管减压等手术的常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行垂体瘤切除术微创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甲醛固定成年头颈正中矢状切上肢标本90例(男52例、女38例),进行定位、测量,然后在尸体整头标本上模拟手术.结果:测得鼻前棘至腭正中缝后端的距离:男性(5.07±0.18)cm,女性(4.85±0.17)cm;腭正中缝后端至交叉前沟后缘中点的连线:男性(4.21±0.18)cm,女性(3.93±0.14)cm;腭正中缝后端至鞍背前缘中点的连线:男性(4.50±0.17)cm,女性(4.17±0.16)cm;腭正中缝后端至交叉前沟后缘中点连线与腭正中缝后端至鞍背前缘中点的连线之间角:男性(16.1±0.8)°,女性(15.2±0.7)°.结论:腭正中缝后端至交叉前沟后缘中点,腭正中缝后端至鞍背前缘中点及腭正中缝后端至垂体窝最低点,从此区行垂体瘤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入路及手术区域,从解剖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从2019年12月~2020年11月19日,COVID-19大流行已导致全球55 928 327例确诊病例,造成1 344 003人死亡。但是,我们对这次疫情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来源仍然未了解清楚。本综述总结和分析SARS-CoV-2溯源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现有证据表明SARS-CoV-2有可能是在40~70年前由蝙蝠冠状病毒分化而来;该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同时存在多种变异及自然选择现象,病毒基因不同区域可能发生不同变异并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这些都增加了病毒溯源的困难性;有多种动物被认为可能是SARS-CoV-2的宿主,包括猫、狮子、老虎、狗、水貂等;SARS-CoV-2可能可由人类传播给动物,且该病毒也可以在动物间互相传播;现有证据不支持该病毒的源头是中国。我们仍未清楚该病毒如何传播到人类,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SARS-CoV-2的来源、宿主、中间宿主及其跨物种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鼻窦眼眶区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径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眼眶区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根据良性占位性病变侵犯的部位,将116例鼻窦眼眶区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分为额筛眶区、蝶筛眶区和颌筛眶区;其中额筛眶区16例,包括鼻内镜径路6例,联合径路(鼻内镜手术+鼻外开放式手术)8例,鼻外径路2例;蝶筛眶区40例,为鼻内镜径路;颌筛眶区60例,包括鼻内镜径路42例,联合径路12例,鼻外径路6例。结果蝶筛眶区40例良性占位性病变均经鼻内镜径路切除病灶,且手术视野好,病变清除彻底,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无眶内及颅内并发症;鼻内镜径路对48例颌筛眶区脓囊肿、上颌窦内侧壁良性占位性病变及某些额筛眶区脓囊肿也能较容易的清除病灶,但对28例额筛眶区、颌筛眶区某些特殊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却很难完成。结论鼻内镜径路是治疗蝶筛眶区良性占位性病变、颌筛眶区脓囊肿、上颌窦内侧壁良性占位性病变及额筛眶区某些脓囊肿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并对比分析机器人二尖瓣置换和常规开胸二尖瓣置换相关手术指标和术后的生活质量、伤口满意度及术后恢复时长。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07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我院47例接受 da Vinci 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的资料,并以此47例患者作为机器人组。2002 年3 月~2014 年6 月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共286 例,依据7 个指标从正中开胸患者中抽取 47 例作为开胸组进行1∶1配对。通过收集围术期相关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临床资料,使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12)调查术30 d、半年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和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结果 机器人组和开胸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术中未见患者死亡。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仅有 1 例为胸腔积液。开胸组患者中1 例因术后引流过多接受二次开胸止血,1 例患者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在手术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机器人组均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术后30 d生活质量调查(SF-12)显示机器人组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半年后两组趋于一致。术后患者对于切口的满意程度,机器人组明显优于开胸组(P<0.001)。术后半年随访患者工作生活恢复情况,机器人组明显快于开胸组。结论 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可靠,机器人组对比开胸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于生活质量及伤口恢复更满意,是可供选择的良好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 和 VEGF 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法和 RT-PCR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 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上述蛋白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JMJD3、MMP-2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JMJD3,用CCK-8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分析其对增殖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MMP-2和VEGF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JMJD3阳性强度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VEGF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乳腺癌JMJD3 mRNA水平低于癌旁组织,MMP-2和VEGF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JMJD3的表达在乳腺癌直径较小、高分化、TNM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及分子分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表达率较高(P<0.05),MMP-2和VEGF的表达在乳腺癌肿瘤直径较大、低分化、TNM Ⅲ+Ⅳ期、淋巴结有转移、Luminal B 型和 Her-2 过表达型表达率较高(P<0.05)。Kaplan-Meier 分析结果显示,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高于低表达者(P<0.05),MMP-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表达者(P<0.05)。Cox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JMJD3、MMP-2 和 VEGF、分化程度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JMJD3与MMP2和VEGF均呈负相关(r=-0.569,-0.533,P<0.05),MMP2和VEGF呈正相关(r=0.923,P<0.05)。过表达JMJD3能够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MMP-2和VEGF的表达。结论 JMJD3、MMP-2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病人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的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16~2018年1394例结直肠癌病人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MMR蛋白;MSI基因检测106例dMMR病例,46例肿瘤细胞呈异质性表达的pMMR病例和147例随机选择的pMMR病例;分析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关系;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MMR蛋白缺失发生率占总结直肠癌病人的7.6%,缺失类型主要为MLH1、PMS2双缺失,占总缺失的55.7%;MMR蛋白缺失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和临床TNM分期均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0.47);dMMR结直肠癌病人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MMR蛋白缺失在年龄<50岁、右半结肠、肿瘤直径>6 cm、腺癌伴粘液腺癌或粘液分泌的混合型癌、低分化腺癌和TNM分期Ⅰ/Ⅱ期组的发生率高;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在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一致性为98.7%。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在结直肠癌的主要类型为MLH1、PMS2双缺失,具有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发生率低于西方报道;免疫组化和PCR毛细管电泳法的检测结果显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心方改善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3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含药血清组(8只)与普通血清组(5只),通过灌药物、生理盐水分别制备血清。通过预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HAECs,分为21% O2常氧培养细胞,2% O2的缺氧培养细胞,两部分细胞都分别给予普通大鼠血清与低、高浓度富心方含药血清(1%,10%);确定RNA高通量测序检测比较21% O2培养对照组(普通血清10%)、2% O2的缺氧模型组(普通血清10%)、2% O2的缺氧模型组加载富心方含药血清(1%和10%)给药组之间的差异基因(DEGs),并从中筛选出本研究的目标基因:既因缺氧发生表达变化,且这些DEG又因富心方作用发生表达变化,同时也是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基因。再结合AmiGO和String数据库筛选推测这些目标基因的相互关系,然后通过ELISA方法和Western blot法验证这些最终筛选出的目标因子在不同细胞模型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和RNA高通量测序基因筛选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预实验结果显示,21% O2培养对照组,2% O2的缺氧模型组(两组各加入普通血清1%,10%),不因为不同血清浓度的加入影响细胞的形态和缺氧细胞模型验证因子(eNOS、ACE、ACE2、AGT、IL17、IL18)的表达差异。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缺氧条件下的HAECs中共有7134个基因的表达和正常对照组细胞中的基因表达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调基因4205个,下调基因2929个),而在富心方作用后的缺氧HAEC中共有762个DEGs(上升305个,下调457个)的变化水平比缺氧模型组细胞中的相同基因变化有显著不同(P < 0.05)。最终根据在高通量变化中变化显著,从中选择了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的基因,并结合AmiGO和String数据库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网络确认以下3个基因:原癌基因(c-Fos)、孤儿核受体(NR4A1)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既在缺氧条件下相对表达升高,又在富心方加入后相对表达降低,故选择作为本研究的研究靶点基因。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21% O2常氧处理的对照组HAEC细胞相比,缺氧模型组c-Fos、NR4A1、p38MAPK的水平在缺氧条件下升高(P < 0.05);与缺氧模型组比较,富心方含药血清处理后的细胞HAEC中的c-Fos、NR4A1、p-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并且是富心方浓度依赖性的(P < 0.05)。结论缺氧可导致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但是富心方含药血清可以浓度依赖性的逆转这些基因的表达,推测富心方通过下调缺氧条件下HEAC细胞中c-Fo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NR4A1基因,并降低由于缺氧升高的p38的磷酸化起到改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该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通过in vivoin vitro的实验加以求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并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某省南部、北部和中部三个地区的省属医学院校的一、二年级1127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经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查并摒弃填写质量较差的问卷后保留10 340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抑郁和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 女生、二年级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间有暴力打斗行为、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医学生更容易发展出抑郁和焦虑情绪;被父母/监护人殴打、儿童时期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也更易出现焦虑情绪(P<0.05)。同时,女性、被父母/监护人殴打、存在焦虑情绪、存在抑郁情绪、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医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父母间有暴力打斗行为、儿童时期有留守经历者也更易出现自杀意念(P<0.05)。结论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受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父母和相关部门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行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喀什地区少数民族的主动脉疾病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包含马凡综合征在内的19例新疆维吾尔族主动脉疾病家系的37个相关致病基因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并对其近亲家属完成sanger验证。结果 本研究纳入19个主动脉疾病家系,共检测出23个突变位点,有11例先证者(57.89%)存在一个或以上的基因突变。其中有1例(5.26%)为明确的致病性突变;8例(42.11%)检测出意义未明性突变;7例(36.84%)检测出良性/可能良性突变。23个突变位点中包括有1个(5.26%)明确的致病性突变位点,14个(60.87%)意义未明的基因突变,8个(34.78%)良性/可能良性突变。对14个意义未明突变位点采用SIFT及Polyphen2 HDIV软件预测,发现6个(42.86%)为有害性/可能有害性 突变。对8个良性/可能良性突变位点进行上述软件预测,结果均为有害性/可能有害性突变。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23个突变位点,其中22个尚待以后更多的患者数据进行验证。基因诊断有助于患者及其近亲属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复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动物模型并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方法 应用西妥昔单抗注射液,按照20、40、80 mg/kg对雌性SCID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给药频次为每周一、三、五,共干预28 d。实验过程中持续关注小鼠皮肤形态学变化,在实验结束后对小鼠皮肤进行切片,观察HE染色表现。应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卵清蛋白分别按照按照37.5 mg/kg、23.5 mg/kg、1 mg/只进行灌胃口服,1次/d,共给药45 d。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大鼠皮肤形态学变化,实验结束后对大鼠皮肤进行切片,观察HE染色表现。并应用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TNF-α、IL-6、IgE等因子进行测定。结果 西妥昔单抗腹腔注射后,SCID小鼠未出现典型的皮疹、结痂表现;皮肤病理未显示出明显的炎症表现。吉非替尼组大鼠皮肤可见明显的皮疹、结痂、渗出等表现,且皮肤HE染色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松解、表皮增厚等表现;空白组、卵清蛋白组、厄洛替尼组大鼠皮肤形态学观察及病理切片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在IgE、TNF-α浓度方面,各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P=0.061,P=0.057);而 在 IL-6 方面,吉非替尼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厄洛替尼组较空白组未见明显差异(P= 0.910)。结论 应用西妥昔单抗不能在SCID小鼠中建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模型。应用吉非替尼可以在BN大鼠中建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模型;应用厄洛替尼不能在BN大鼠中诱发皮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五步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在脓毒症大鼠早期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PF级SD大鼠78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6,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 10 mg/kg)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模型组以LPS注射后4、6、8、12、16、24 h时的标本采集时间分为6组,6只/组;余36只大鼠于LPS注射30 min后使用药物干预,分为1-磷酸鞘氨醇受体1(S1PR1)激动剂SEW2871干预组(0.5 mg/kg,腹腔注射)和PCA干预组(0.1 mg/kg,腹腔注射),各干预组以LPS注射后6、12、24 h时的标本采集时间分为3组,每组6只。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4、S1P、IL-12和IFN-γ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S1PR1和CD103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大鼠在注射LPS后的24 h内,血浆S1P、IL-12、IL-4和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LPS注射后6 h内IFN-γ/IL-4比值逐渐增高,之后逐渐降低;肠系膜淋巴结中S1PR1和CD103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SEW2871明显增加血浆S1P、IL-12和IFN-γ的浓度,降低血浆IL-4水平(P<0.05),且明显减少淋巴结中S1PR1和CD103的表达(P<0.05)。蛇毒PCA干预后,血浆IL-4水平明显增高,淋巴结S1PR1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 五步蛇毒PCA对维持脓毒症早期机体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平衡具有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1P-S1PR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