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像组学是从影像标准图像中提取海量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处理,进而转换为可挖掘的高维数据库,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预后及基因分析等.目前影像组学已在多种良恶性肿瘤诊治中展开了研究,包括全球男性发病率较高的前列腺癌.文章就影像组学作一简要概述,详细分析其在前列腺癌中应用,综述了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格里森分级与侵袭性预测、骨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 患者的左右侧海马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和比较左右侧海马的影像组学分类模型,并分析其在AD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记忆专科门诊就诊的59例AD患者为AD组,健康促进中心44名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 GE 3.0 T MR成像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行全脑扫描,分别获取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 (MPRAGE)。使用一种基于学习的可变形模型对左右侧海马进行分割。对分割后的左右侧海马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特征计算和特征选择,基于选择的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经过计算后两组数据分别得到385个特征。左右侧海马数据经过特征选择后分别剩下5个特征。右侧海马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指标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9、0.74、50%、83%、68%、70%,左侧海马分别为0.75、0.83、79%、72%、81%、69%。结论 海马的影像组学特征具有作为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左侧和右侧的海马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AD的诊断,其中左侧海马模型的诊断价值高于右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序列MR影像组学特征及融合模型预测胶质瘤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间梅州市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且行MR检查的胶质瘤病人资料。将多序列MR DICOM格式的原始图像导入ITK-SNAP软件进行VOI勾画,采用GE A.K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用ANOVA+Mann-Whiney、Spearman相关分析和LASSO模型进行特征筛选。选择Logistic回归(LR)算法构建单序列模型,选择LR、线性判别分析(LDA)、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融合序列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有1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低级别胶质瘤(LGG)41例,高级别胶质瘤(HGG)组109例。LGG组与HGG组病人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获得5个最优特征集,其中T1WI特征集包含15个特征,T2WI特征集包含31个特征,Flair特征集包含25个特征,DWI特征集包含12个特征,T1C包含4个特征,融合序列集包含44个特征。基于T1WI、T2WI、Flair、DWI及T1C各序列MR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719 0、0.651 4,0.769 5、0.711 4,0.7410、0.610 2,0.721 9、0.747 0,0.815 7、0.754 5。基于LR、LDA、SVM算法的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52 4、0.767 0,0.894 8、0.688 1,0.928 6、0.704 5。结论: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特征的单序列模型中,T1C单序列预测模型对胶质瘤分级诊断效能最高;相较于单序列预测模型,多序列融合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且基于LR算法构建的融合模型较LDA算法及SVM算法构建的融合模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及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168例患者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组115例和验证组5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阴性(LN-)和阳性(LN+),临床及影像资料也对应分组。分别基于每例患者的T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增强T1WI(cT1WI)序列图像上均提取3 111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对训练组采用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LASSO)回归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的构建,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并制作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和cT1WI合并特征降维后共得到6个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0.05),其中包括3个小波类特征参数和3个LoG类特征参数,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和0.829,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合并上述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应的AUC值0.859,其诊断效能优于其中任意单一序列,并在验证组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性能,对应的AUC分别为 0.865和0.861。在独立验证组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10%时,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LN+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LN+或LN-,也优于MRI评价淋巴结状态。结论 通过联合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建立的融合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2加权像(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1加权像(cT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及cT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2WI、ADC及cT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CI)0.557~0.698]、0.686(95%CI 0.563~0.694)、0.761(95%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CI 0.851~0.929)、0.854(95%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MR T2加权成像(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行盆腔MR检查并具有KRAS基因检测结果的30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175例、女129例,中位年龄59.6岁。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13例)和验证组(91例)。选取每例患者的高分辨率T2WI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使用单变量统计分析为主的“五步法”进行特征降维,并分别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决策树(DT)以及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分类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标签,用于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以及两组中KRAS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每位患者的T2WI中提取96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与直肠癌KRAS基因相关的特征(P值均<0.05)。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DT及SVM构建的三个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训练组分别为0.677、0.604和0.722,验证组分别为0.626、0.600和0.682,其中SVM模型在预测KRAS基因状态方面效能最好。DCA曲线示三种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SVM预测模型净收益值最大。结论 基于MR 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多参数磁共振图像(MP-MRI)特征对脑垂体瘤质地评估的应用价值,提出一种基于影像组学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以期实现术前肿瘤质地的准确判定,从而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对磁共振图像(T1加权、T1加权对比增强、T2加权)的肿瘤区域分别提取6种共296维纹理特征。采用特征选择方法识别重要的影像组学特征,并且使用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两种常用的分类器对垂体瘤质软与质韧进行判别。在84例临床研究样本共计252张MRI图像上,用所述方法进行训练、十折交叉验证及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单一MRI图像特征相比较,所提出的MP-MRI特征组合能够获得更好的分类效果,分类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AUC分别达到89.80%、90.51%、89.88%、94.08%,表明MP-MRI影像组学特征能够有效准确地识别垂体瘤的软韧质地,有助于垂体瘤疗效和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影像医学已成为疾病检出与定性、治疗方案建立、疗效观察和预测全诊疗程中的主要方法。基于医学影像的影像组学(radiomics)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主要步骤包括图像采集、感兴趣区勾画、特征提取及选择、统计分析及建模。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影像组学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研究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介绍了影像组学的概念、分析流程(获取影像数据、感兴趣区分割、特征提取、特征选择、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分析工具(分割工具、特征提取工具、建模工具)和质量评估及挑战,提出量大、高质的数据集和共享能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也是影像组学的发展方向。联合计算机领域或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不断为实现精准医疗和临床实践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影像组学是近5年来在实体肿瘤研究领域快速发展的学科,应用于肺癌诊疗领域已经被大量研究证明具有显著价值。本文以"肺癌"和"影像组学"作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文献库中进行中文文献检索,以"Lung cancer AND Radiomics"作为检索条件在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等外文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利用影像组学和剂量组学的多组学方法,建立并验证一个有效的基于CT图像的放射性肺炎(RP)预测模型。方法:对2019年至2021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除去临床靶区的全肺(Lung-CTV)作为感兴趣区域,从Lung-CTV区域的CT图像和剂量分布中提取影像组学和剂量组学特征。将单独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特征、影像组学结合DVH(radio+DVH)特征、影像组学结合剂量组学(radio+dose)特征,分别输入11个不同的分类器来构建预测模型,采用五倍交叉验证法来完成分类实验。利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准确性、精确性、召回率和F1值来评估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与DVH模型相比,radio+DVH和radio+dose的AUC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VH和radio+DVH模型相比,radio+dose的准确率和F1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和剂量组学的多组学方法预测RP的性能更好,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制一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小型仪器 ,进一步探讨温热磁场与干扰电流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作用。方法 :借助于单片机系统 ,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微电脑骨质疏松治疗仪。临床观察该仪对腰椎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 ,运用该仪对 3 0例原发性腰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治疗 ,并于治疗前后用双能X线测定第 2~ 4腰椎骨密度。结果 :发现 3 0例中有 2 8例骨密度上升 ,上升幅度 >5 .5 %有 2 0例 ,骨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 :该仪的使用是非药物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A comparison of MRI and computed tomography-myelography (CTM) for lumbar intracanalar dimensions. To compare the cap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MRI and CTM in measuring the cross-sectional morphology of intracanalar lesions of the lumbar spine.

Materials and Methods

MRI and CTM of lumbar disc levels from 61 subjects with various lumbar spinal diseases were studied. Dural area, dural anteroposterior (AP) diameter, dural right-left diameter, and thickness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were measured by two orthopedic surgeons. Each section was graded by degree of stenosis. Absolute value and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 of these measurements an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MRI and CTM value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Except for MRI determin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thickness, CTM and MRI and intra- and ICC suggested sufficient reproducibility. When measurements of dural area, dural AP diameter, and RL diameter were compared, values in CTM were significantly (p = 0.01-0.004) larger than those in MRI (CTM/MRI ratios, 119%, 111%, and 105%, respectively). As spinal stenosis became more sever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TM and MRI in measurements of the dural sac became larger.

Conclusion

Both CTM and MRI provided reproducible measurements of lumbar intracanalar dimensions. However, flavum thickness may be more accurately measured by CTM. Becaus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asurements between CTM and MRI are very slight and there is very little data to suggest that the precise degree of stenosis is related to symptoms or treatment outcome, the usefulness of the CTM over MRI needs to be confirmed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13.
This is an original evaluation made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agittal gross and histologic cryomicrotome section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according to age groups. Age-related structural change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anatomic sections and MR images of the discs in cadavers from birth to 73 years of age. In T2-weighted MR images, the nucleus and fibrocartilaginous inner anulus have a bright signal while the peripheral annular fibers have a low signal intensity. With aging the discs become progressively more fibrous: the peripheral anulus widens and becomes densely fibrous and the inner anulus extends centrally to encroach upon the nucleus, sometimes producing a bilobed nucleus. In the newborn the components of the disc are sharply demarcated with a large, centrally located nucleus pulposus and a relatively narrow anulus fibrosus. In the adult, the nucleus and inner anulus continue to have a relatively bright signal in MR images and characteristically contain a dark band of low signal intensity which does not correspond to clefts or tears of the disc but to increased fibrous tissue content. The thickened peripheral annular fibers have a very low signal intensity. By the eighth decade of life the discs have a very high fibrous content throughout, indicated in MR images by a de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with no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nucleus and anulus in the anatomic sections. The dark band in the central portion of the disc remains a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in MR images of the adult disc.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discs are identified in MR images by contrasting signal intensit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 614.84,P=0.00;右侧:F=3 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质疏松常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鉴于骨代谢指标可灵敏的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预测骨折风险,提前干预可降低重度椎体畸形的发生率。 目的: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 方法:将15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按是否存在椎体变形分为椎体变形组和椎体形态正常组,椎体变形组中根据骨密度的不同分为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进行骨密度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了2组间及椎体变形组内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间各骨代谢指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椎体变形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水平较椎体形态正常组增高(P < 0.05);骨密度正常亚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较骨密度减低亚组增高(P < 0.05),N端骨钙素在2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变形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的骨代谢水平高于无椎体变形者,在存在椎体变形的患者中,骨密度正常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的骨代谢水平高于骨密度降低者,骨代谢水平增高结合骨密度及椎体变形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椎体脆性骨折的预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MR弥散加权成像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敏感,能早期了解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改变,从而明确其退变程度。 目的:通过对109例腰椎间盘的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应用MRI中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椎间盘退变程度和早期变性诊断的认识。 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 超导磁共振仪。常规平扫包括矢状位T1WI序列及T2WI抑脂序列;弥散加权成像采用SE-EPI序列行矢状位扫描,取b值为800s/ mm2,层厚、间距和显示野同T2WI抑脂序列扫描。根据Pfirrmann等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采用盲法在矢状位T2WI上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9例54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级。将弥散加权成像数据传至工作站,并对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进行测量,得到表观扩散系数值。分别画出L1/2-L5/S1椎间盘的感兴趣区,记录数据。 结果与结论:年龄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高级别数量越多。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影响因素分析:男性与女性各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L1-S1各椎间盘年龄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 0.05);椎间盘评级与表观扩散系数值之间存在负相关(P < 0.05)。提示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值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将会成为椎间盘退行性变诊断、特别是椎间盘早期退变、无创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和功能双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融合的抑郁症分类算法,首先利用功能脑网络和深度学习网络分别提取功能和结构磁共振成像数据特征,并计算类概率,然后使用软投票法和加权投票法在决策层对两种类概率数据进行融合,充分提取功能与结构磁共振成像的数据信息,得到更加准确的分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数据融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抑郁症分类效果,获得91.34%的准确率和96.62%的召回率,更好地实现了抑郁症的辅助诊断与预后。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MR)成像是当前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的重要医学成像手段之一。如何缩短扫描时间进行快速成像一直以来都是MR成像领域中的热门研究问题。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图像处理领域中。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MR成像方法作为MR成像的新兴方向,相应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对几种常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MR成像方法进行归纳和简要分析,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一定研究进展的新技术。该技术结合了MRI成像的优点,具有在线实时追踪肿瘤和临近危及器官以及实时优化放疗计划方案的功能。为了能对该技术的研究有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对国际上在此方面开展的研究进展和动态有所掌握,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概括,以便于让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医师对此技术的近况有所了解,并展开相应研究。本文就MRI的优点、核磁加速器的研究发展、剂量学相关研究进展和在线引导、自适应优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也探讨了这些技术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期望本文综述能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了解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岁(46~81岁);31例同期住院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对照,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岁(44~80岁)。对两组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型和管壁定量指标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的最大血管总面积[(99.3±20.9)mm2]、最大管壁厚度[(4.1±1.3)mm]和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0.57±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9.9±13.3)mm2、(2.9±1.1)mm、0.40±0.09](P均〈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的颈动脉复杂斑块(Ⅳ-Ⅴ型和Ⅵ型)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血管壁磁共振检查能有效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