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哪种更优尚无定论。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国内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的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及《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收集国内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采集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Harris 评分、并发症率和死亡数等数据,并用RevMan 5.30 对所提取数据结果进行Meta分析处理。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3 2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术后下床、住院时间及早期关节功能方面处于劣势;而两者在并发症及死亡率上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但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也具有较好的中远期关节功能预期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专门针对亚洲患者设计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对标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了一些改进,主钉近端直径由17 mm减小为16.5 mm,螺旋刀片直径由10.55 mm减小为10.3 mm,主钉外翻角由6°减小为5°,短钉为170,200,240 mm。 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联合交锁钉由拉力螺钉和加压螺钉构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骨折,拉力螺钉的直径11 mm,加压螺钉直径为7 mm,交锁后直径为15.25 mm,短钉为180,200 mm。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Gamma 3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宣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15例,女27例,年龄65-90岁,22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治疗,20例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试验获得宣城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伦审研第(17)号]。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69.4±11.5),(90.0±9.7) min,P < 0.05],术中出血量少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70.6±10.0),(86.5±11.1) mL,P < 0.05];②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3±0.5),(4.1±0.4) 个月,P > 0.05];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后有3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1例发生髋内翻畸形;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术后有1例发生患肢大腿疼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2%,5.0%,P > 0.05);④两组末次随访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0.3±2.8,91.5±2.4,P > 0.05);⑤两组均未发生与内固定材料相关的断裂不良反应;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都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ORCID: 0000-0001-8554-5349(黄照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系统是AO/ASIF于2004年为减少各种并发症而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其微创的理念与锁定防旋转的设计较以往内固定有更大的优势。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7/2009-12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16例,人工关节置换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8例,全髋置换3例)。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P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但前者更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的优越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 2011至 2015年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切口长度、术后下床行走时间作为 Meta 分析评价的指标,采用 RevMan 5.3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纳入8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文献发表时间为2011至2015年,均为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切口长度,并且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早,可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提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患者及所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临床中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较为常见,而且修复效果较好,但是存在髋内翻畸形风险。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方式,能够避免患者髋内翻畸形,但是目前关于两者的系统性比较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反向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者28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者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组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患者负重时间更早,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反向应用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相似,是一种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讲,髓内固定后稳定性更好、并发症更少。然而大量不同种类内固定装置的出现和存在,说明这些内固定物均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其他两种常用髓内固定(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1-12-05。收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Gamma钉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13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2185例患者,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10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58例,Gamma钉组514例。资料分析显示,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与Gamma钉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缩短平均手术时间和减少平均术中出血量,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上优于Gamma钉。  相似文献   

7.
背景: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式较多,如何选择固定方式是确保疗效的关键问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琼海市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锁定钢板组和防旋髓内钉组。防旋髓内钉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实施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锁定钢板组相比,防旋髓内钉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内固定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提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2组均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年轻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大部分内固定方法均能提供有效而坚固的固定;而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的疗效最佳尚在争论。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收治,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140例146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70例(74髋),动力髋螺钉组70例(72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评估疗效。 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相比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均更具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丢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地时间早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何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最佳尚存在争论。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接受的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和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19例,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25.8±21.5)min,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短(156.2±54.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26.3±107.2)mL,较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少(300.0±150.3)mL,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提示,除了在手术时间方面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系统更具优势外,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内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髓内钉具有优良的力学承载性能,提高了骨与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减少了骨折畸形愈合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对内植物的要求较高,因此在内植物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争议。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股骨转子下骨折合并转子间骨折9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 2例,Ⅲ B 1例,Ⅳ 4例)累及股骨干骨折7例,Seinsheimer分型Ⅴ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受伤原因:高能量损伤16例,低能量损伤1例。记录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6.2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4个月。固定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转子下骨折、转子间及股骨干骨折均愈合,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及髋内翻畸形,固定时仅有1例患者出现插钉困难。固定后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2%。结果证实,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本身设计合理,其防旋刀片对骨折端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性,疗效较好,安全可靠,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2.
钢板、逆行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利用逆行髓内钉和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探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对18例股骨髁上骨折行逆行髓内钉治疗,余20例采用加压钢板治疗,对它们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逆行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个月。髋、膝关节伸屈功能及行走基本正常,无髓内钉断裂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内固定松动拔钉2例。两种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髓内钉具有轴向加压、抗分离和抗旋转的功能,手术操作简便,不损伤骨外膜,是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 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bone fragility and susceptibility for fractures. Only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the management for femo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with OI. Nevertheless, no cohort studies have described the treatment for femoral fractures in adults with OI in Taiwa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union and non-union femoral fractures and the best treatment options to avoid non-union fractures.Methods: We enrolled 72 patients with OI who were older than 18 years at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0 and December 2018. Femoral fracture incidence, non-union rate, and treatment modality were analyzed.Results: Of 72 patients with OI, 11 patients had femoral fractures and 4 patients of them had >1 femoral fracture. The incidence for all types of femoral fractures was 651 fractures per 100,000 person-years annually. In 15 total fractures, 4 fractures resulted in non-union, and patients with type 4 OI mostly had shaft fractures. The best outcomes for non-union shaft fracture is achieved by surgical treatment.Conclusion: Adults with OI tended to develop femoral fractures and non-unions. Adults with type 4 OI were particularly at high risk for non-unions in shaft fracture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设计微创手术入路,经皮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51~78岁,平均67岁。结果22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经皮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极少,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各种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本组46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按AO的Müller分类,按手术治疗方法分组:髁动力加压钢板(DCS)16例(A3型3例,C2型8例,C3型5例);股骨髁支撑钢板14例(A3型6例,C2型4例,C3型4例);自锁髁钢板10例(A3型6例,C2型2例,C3型2例);股骨髁上逆向交锁髓内钉6例(A3型4例,C2型2例)。根据膝关节Kolmert临床标准的评价对各种手术方法进行1.5~2年临床疗效随访观察。结果 46例骨折中,无一例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按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7例,良9例,可7例,差3例。结论手术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临床疗效可靠,其手术治疗的成功有赖于: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骨折的良好复位;坚强牢固的内固定,能为术后相对早期康复训练提供保障;骨折断端血供的良好保护,防止骨折处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Comminution is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periprosthetic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may influence post-surgical outcomes.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s that guide treatment decisions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comminution and current literature is unclear on which surgical approach is optimal. We hypothesize that fractures with comminution will have poorer quality post-reduction alignment, especially with a lateral approach.Materials and methods37 study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with billing codes designating a distal femoral periprosthetic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performed to categorize fractures by absence or presence of comminution and medial parapatellar versus lateral surgical approach.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an imaging evaluation for the primary outcome of reduction quality including the anatomic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LDFA) and the posterior distal femoral angle (PDFA). Differences in radiographic outcomes were analyzed with Wilcoxon/Kruskal-Wallis tests, and analysis by approach was through Fisher's exact test.ResultsPatients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s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extension of the fragment (PDFA = 95.4° vs 90.0°, p = 0.018) and similar coronal alignment (LDFA = 85.3° vs 86.3°, p = 0.83) of the knee compared to non-comminuted fractures after surgical reduction. This difference was more prominent amongst those treated with a lateral approach (PDFA = 96.1° vs 89.4°, p = 0.032) than with a medial approach (PDFA = 93.7° vs 91.5°, p = 0.41) (Table 1).DiscussionCur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periprosthetic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do not adequately address several issues that may influence treatment outcomes, especially comminution. Comminuted fractures had greater post-reduction extension malalignment, falling outside the recommended PDFA range of 87–90°, especially with a lateral approach.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urgical approach and techniques to reduce excessive extension when treating comminuted periprosthetic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  歧。 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 < 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 < 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 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CT囊性征是否可以作为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新的诊断方法,以提高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CT囊性征的评估。当前关节囊扩张的差值>1 mm时认为CT囊性征阳性。将病例根据是否出现股骨颈骨折及是否观察到囊性征阳性进行分组,并计算此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结果 本研究纳入169例患者,16例患者术前诊断为移位的同侧股骨颈骨折,而其余153例患者在伤后影像资料上未见明显同侧股骨颈骨折。在CT软组织窗图像上,153例患者中有21例(13.7%)表现为囊性征阳性。在21例囊性征阳性的患者中发现了3例合并隐匿性同侧股骨颈骨折。结论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高能量损伤致股骨干骨折的认识,进行系统查体及全面摄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可以将髋关节CT囊性征作为一种新的预防漏诊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失败后再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的比较,为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随访2年的4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冉次行髋关节置换术(A组)和52例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Charnley评分法评定手术侧髋关节的疼痛、活动度和运动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晕评分EQ-5D评分体系评定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9±0.2和1.4±0.2小时、525.6±50.8和462.3±47.8ml、13.4±2.3和15.2±2.4、0.67±0.26和0.72±0.25分,两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固定失败后再次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较股骨颈骨折直接行髋关节置换术差,对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缺血坏死的病例宜直接选择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