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宇航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3):291-293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人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人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人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1960年Lundberg将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临床后,该监测技术在诊治颅脑损伤的应用日趋增多,被普遍认为是重症监护的奠基石,并被现代颅脑损伤诊治指南推荐为常规监测手段之一。然而2012年Chesnut等报告了颅内压治疗的南美 相似文献
5.
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取50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分成3组,其中急诊手术组20例,颅内血肿保守治疗后加重再手术组10例,保守治疗组2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20例。前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d和7d监测颅内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值,后两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4天和7天监测颅内压FVEP值,共3次,每次监测颅内压之后即刻腰穿测定颅内压进行对照,比较二者之间差别。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颅内压时,15min内连续3次测定FVEP值并记录,取平均值,分析所得240幅FVEP的N2波,总结N2波波形特点,比较同一测试者随着颅内压的改变FVEP值的变化情况。结果FVEP值和腰穿结果基本接近,用等效检验方法比较,结果提示二者之间等效,可以准确反应出颅内压的改变趋势。术前和术后颅内压改变较大,颅内压越高N2波潜伏期越长。结论仪器所测颅内压和腰穿测得的颅内压结果相比较,二者之间无差别。FVEP值和颅内压变化成正相关。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辅助工具,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在老年颅脑损伤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对57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重型52例,中型4例,轻型1例)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指导脱水药物应用和开颅手术。结果57例中死亡19例,GCS评分3~5分29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45%;GCS评分6。8分23例,死亡6例,死亡率26%。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1分19例,2分1例,3分2例,4分14例,5分21例。结论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有创进行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判断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痊愈35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2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P<0.05)。治疗7 d,观察组甘露醇应用量、甘露醇应用时间、N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21例(21.0%)、脑疝5例(5.0%)、颅内感染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46例(46.0%)、脑疝24例(24.0%)、颅内感染19例(19.0%)。观察组肺部感染、脑疝、颅内感染等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有助于将颅内压控制于理想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继发颅内亚(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严重影响TBI病人的预后。与单纯ICP监测相比,ICP联合脑氧监测可更好地评估病人脑血流灌注及脑组织氧合情况,能为矫正病人脑氧代谢失衡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本文将简述TBI继发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的机制,并就近年来ICP监测和脑氧监测在TBI病人诊疗中单独及联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BI病人的临床诊治及神经多模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1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21例再次手术,其中13例血肿发生在术后6小时内;预后良好者153例,预后恶劣者57例,颅内压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有关,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 从107例颅脑外伤的患者中筛选出68例重型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34例患者均入院24 h内行颅内压监测,依据监测结果 控制颅内压,适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对照组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对照组3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79.41%.试验组中,死亡12例,病死率35.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高红军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4):F002-F002
颅脑损伤急性期因颅内血肿、颅内压急剧增高,常引起跳动,有可能引起脑疝,为颅脑外伤常见的症状,占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30%~40%,已引起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重视。躁动症状的出现,说明颅脑损伤的伤情较重,对早期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躁动症状的及时准确发现则有赖于护士精心细致的观察。因此,脑外伤病人躁动的护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现将本院自2001-01~2004-12收治259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中并发躁动症状的120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提高脑灌注压在抢救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提高脑灌注压在治疗进行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本文以应用血管活性升压药提高平均动脉压,和未应用升压药治疗进行对照,总结并分折了32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结果,二组患者入院时病情(GCS)类似,治疗后在死亡率和病情(GCS)上均有显著差别,统计学处理显示差别显著。结果表明,在进行了积极的颅内血肿清除,脱水治疗,引流脑脊渡,过度通气,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治疗下,提高脑灌注压能显著地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颅内压(ICP,)与动态心电图(DCG)的连续监护.结果显示:3O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同时有ICP及DCG异常改变者24例,占80%.4例死于特重型颅脑损伤及并发症的患者均有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余20例经治疗伤情逐渐平稳、好转及康复,其心电图改变也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或好转.说明重型颅脑损伤的ICP和DCG监护对伤情和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4例脑震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开颅手术后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12~14 d,观察组手术侧、观察组非手术侧与对照组CEI扰动指数,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侧术后2~11 d CEI扰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 d逐渐增加,术后4~7="" d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术后12="" 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12例,CT示术区脑水肿11例;非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6例,CT示非手术区域脑水肿4例。结论 CEI扰动系数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程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或血肿演变过程,指导临床颅内压处理方法的制定。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颅内压与眼内压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一周内同时监测颅内压(ICP)和眼内压(IOP)。结果发现伤后24小时内IOP随ICP增高而增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8,P<0.01),在ICP2.80~5.33kPa组,IOP均值为3.85kPa,ICP>5.33kPa组,IOP均值为4.58kPa伤后三天IOP增高最显著;IOP增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提示颅脑损伤时IOP受ICP影响,通过测定IOP可间接反映ICP增高程度,对颅脑损伤病人救治和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EEG持续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在NICU (神经科重症监护室 ) ,病人脑功能的监护越来越受到重视。EEG监测是一种无创、价廉、方便的检查手段 ,是反映脑功能状态敏感性很高的检查工具。本文综述了目前EEG在NICU对急重型脑外伤病人监测的应用 :它不仅有助于昏迷程度的诊断及转归预测 ;对诊断早期非惊厥性癫痫 (NCS)或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NCSE)以防止继发性脑损害的加重、对大剂量巴比妥类药物的使用具有其它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此外它对发现急性严重脑外伤后早期的脑缺血、继发性脑出血及低碳酸血症所致的血管痉挛也有重要的监护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变化及意义张文德章翔易声禹刘卫平王立根顾建文宋少军梁景文一、材料与方法1.对象:5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作为监护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69岁,平均34.6岁。50例中保守治疗10例,手术40例,二次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