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5):482-48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biofilm, BF)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肺炎克雷伯菌BF模型;分别添加15%和7.5%的柠檬酸钠溶液,运用结晶紫法连续4d检测肺炎克雷伯菌BF的吸光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BF的抑制情况。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BF体外培养后其570nm吸光度值由0.2逐天升高,至第4天达到高峰0.6以上;而在添加柠檬酸后肺炎克雷伯菌BF的吸光度显著下降。其中15%的柠檬酸钠对肺炎克雷伯菌BF的抑制效果优于7.5%的柠檬酸钠溶液。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掌握咽康片中主要原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情况。方法采用混溶抑菌法观察咽康片主要原料混合物和原料金银花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效果;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银花对两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咽康片混合物及其原料金银花、薄荷脑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薄荷脑最强,金银花次之;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7.2%与5.4%。结论咽康片混合物及其主要原料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环羽  何帆 《药品评价》2023,(6):684-687
目的 探究噬菌体对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的肺炎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对体外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的肺炎患者,分别从肺炎患者痰液和医院处理前废水中获取提纯病原菌和噬菌体,经检测结果分析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和裂解性噬菌体。提纯的宿主菌和噬菌体分别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先测定共培养物650 nm处吸光度值,观察炎症噬菌体在体外的裂解效果。体内实验对构建的肺炎小鼠模型通过滴鼻给药的方式进行噬菌体干预,对比小鼠存活情况,以观察噬菌体对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噬菌体在体外具有很好的裂解效果。噬菌体在体内可以有效地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小鼠肺炎。噬菌体对小鼠感染肺炎的保护作用与感染复数呈正相关。结论 噬菌体可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小鼠肺炎,提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肺炎也可采用噬菌体进行治疗,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加味止嗽散的体外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活性研究。方法:参照NCCLS推荐的肉汤稀释法研究加味止嗽散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体外抑制作用。结果:①加味止嗽散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62.5mg/mL;②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的MIC值为31.25μg/mL;③加味止嗽散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加味止嗽散浓度为31.25mg/mL,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浓度为15.62μg/mL,即可抑制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生长。结论:加味止嗽散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加味止嗽散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应用,在体外能够增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不同浓度时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 PAE。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存在较强的抗菌活性;药物在浓度为8 MIC、4 MIC、2 MIC 时,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生明显的 PA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PAE 值随之增大。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对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存在明显的 PAE,且测试菌对甲磺酸帕珠沙星存在浓度依耐性。  相似文献   

6.
三种细菌生物被膜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三种细菌的生物被膜(biofilm,BF)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产生。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在硅胶膜上建立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体外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BF进行鉴定。用双纸片试验检测ESBLs,等电聚焦电泳测定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结果三种细菌的各30株中,BF肺炎克雷伯氏菌组(A2组)中ESBLs的产生率最高(14株,46.7%),其浮游菌组(A1组)检出8株(26.7%);BF大肠埃希氏菌组(B2组)有10株(33.3%)产生ESBLs,其浮游菌组(B1组)检出6株(20.0%);BF铜绿假单胞菌组(C2组)有3株(10%)产ESBLs,其浮游组(C1组)为2株(6.7%)。浮游菌组中ESBLs的产生率低于BF菌组,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BF组和浮游菌组的检出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A2组共检出14株产生ESBLs,有4种ESBLs,等电点分别为8.2(4株)、7.6(8株)、6.3(1株)和5.6(1株),A1组检出8株产生ESBLs,为3种ESBLs,等电点分别为8.2(2株)、7.6(5株)和5.6(1株);B2、B1组检出2种相同等电点分别为7.6(B1组4株,B2组6株)、8.2(B1组2株,B2组4株)的ESBLs;C1、C2组检出一种等电点为6.4的ESBLs(C1组2株,C2组3株)。以pI为7.6的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最高,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酶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5%(1/40)、20.0%(8/40)、2.5%(1/40);BF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0.0%(8/40)、45.0%(18/40)、22.5%(9/40)。对浮游组和BF组的检出率两两分别进行χ2检验,BF组各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浮游组各酶的检出率(P〈0.05)。产酶BF肺炎克雷伯杆菌对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BF的形成和产生ESBL及AmpC酶的协同作用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及头孢他啶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不同感染途径的致病性差异及头孢他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腹腔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滴鼻途径建立小鼠呼吸道感染模型和腹腔注射途径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型,将小鼠分成6组,检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另将头孢他啶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腹腔感染小鼠分成3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考察头孢他啶的体内治疗作用,同时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疗效做对比分析.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经过滴鼻途径感染小鼠未见死亡,经腹腔感染途径的半数致死量为105;头孢他啶预防给药组小鼠的死亡率为10%,同时给药与感染4h后给药组小鼠的死亡率为30%,头孢他啶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腹腔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作用一致.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经呼吸道感染途径的致病性比腹腔感染途径弱,头孢他啶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以采用头孢他啶治疗,但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9.
陈晓婷 《北方药学》2014,(12):105-106
采用肉汤稀释法,对100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和71株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体外最小抑制浓度(MIC)检测,求得拉氧头孢对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与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是1μg/ml和8μg/ml,敏感率分别为94.0%和97.2%。实验结果表明,对产ESBLS菌株,拉氧头孢在体外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临床可优先考虑选用,并可指导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泰比培南对小鼠大腿克雷伯菌感染模型PK/PD研究,预测最佳PK/PD参数。方法:选用临床肺炎克雷伯菌1株,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构建小鼠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腿感染模型,分三种剂量(50、15、3 mg·kg-1)给予受试药物,观察给药24 h后大腿组织感染量变化,并采用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结果:体外测得MIC为0.03μg· mL-1;在小鼠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腿感染模型中,50、15、3 mg·kg-1三种剂量均对感染有治疗作用, PK/PD参数AUC/MIC、Cmax/MIC、T〉MIC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0.75、0.54。结论:体内PK/PD研究表明,AUC/MIC、Cmax/MIC参数是反映泰比培南对小鼠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腿感染治疗效果主要的PK/PD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诱导多黏菌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探究其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药物浓度倍增法诱导多黏菌素耐药株,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PCR扩增并测序确定突变部分;终点显色法检测内毒素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比浊法和活菌计数法分别测定生长曲线;结晶紫半定量法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诱导得到4株耐药株,菌株MIC和MBC均大幅提升且有一株mgrB上游基因突变,内毒素含量升高,mgrB表达量下降,PhoPQ和pmrHFIJKLM相关基因表达均上升。突变株生长状况与野生株基本一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waaA基因表达上升。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mgrB上游基因突变是多黏菌素耐药原因之一,并可引起内毒素含量升高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旋-色氨酸(D-Trp)对变异链球菌(S. mutans)生物膜形成及离散的影响, 以及在 D-Trp 作用下 S. mutans 对氯己定(CHX)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方法 吸光度法检测 5.0 mmol/L D-Trp 对悬浮 S. mutans 生长的影响, 非处理组不作 D-Trp 处理; 结晶紫染色法检测 1.0、2.5 及 5.0 mmol/L D-Trp 处理组 S. mutans 生物膜形成的变化, 非处理组不添加 D-Trp; 结晶紫染色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 1.0、2.5 及 5.0 mmol/L D-Trp 处理组对 24 h S. mutans 生物膜的离散作用; 刃天青钠盐指示法检测 5.0 mmol/L D-Trp 处理(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生物膜抑菌浓度(MBIC)。 结果 单菌种悬浮 S. mutans 在 D-Trp 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的作用下, 28 h 内生长趋势一致, 均从 4 h 开始进入对数期, 22 h 到达平台期。 1.0、2.5 及 5.0 mmol/L D-Trp 处理组与非处理组相比, S. mutans 生物膜在 0~72 h 内生物膜生物量均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同一时间点, 各处理组各时点生物膜生物量均低于非处理组(P< 0.05)。 结晶紫染色法示 1.0、2.5 及 5.0 mmol/L D-Trp 处理组生物膜生物量(OD570)均低于非处理组(P< 0.0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 1.0、2.5 及 5.0 mmol/L D-Trp 处理组均有细菌黏附于介质表面, 处理组生物膜生物量低于非处理组(P< 0.01)。 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对 S. mutans 的 MIC 均为 0.073 mg/L,对 S. mutans 的 MBIC 分别为 0.293 mg/L 和 2.344 mg/L,添加 5.0 mmol/L D-Trp 后,CHX 对 S. mutans 的 MBIC 降至 1/8。结论 D-Trp 能够抑制生物膜形成, 促进已形成生物膜离散, 并提高 S. mutans 对 CHX 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pig and calf serum and its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gentamicin and ciprofloxacin were studied in vitro using Escherichia coli K-12, Proteus rettgeri (Sanel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ATCC 10031.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above drug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seru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checkerboard method and expressed as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rog ml-1). Pig serum (25%) with gentamicin had a synergistic antibacterial effect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K-12 and pig serum (25%) with ciprofloxacin against Proteus rettgeri (Sanel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ATCC 10031. Calf serum (25%) had a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gentamicin against Proteus rettgeri (Sanelli) and calf serum (25%) plus ciprofloxacin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e ATCC 10031. The effects of these drugs may be enhanced by pig and calf ser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效应研究,指导临床正确选择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12—2016年期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样本中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109株,采用Vitek-2 compact和Vitek MS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菌株的KPC酶耐药基因并采用琼脂稀释法药敏试验分别检测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等药物的单药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结果 所分离的109株均为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经过Vitek-2 compact和KB法试验可知10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82.57%,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琼脂稀释法药敏结果显示10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10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89%;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65.1%,29.4%中介;对多黏菌素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产KPC-2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较为敏感,可作为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作为对照组,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3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作为治疗组,两组患儿都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治疗组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无发生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有2例患儿用药时出现烦躁、心率增快,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枸椽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新型抗菌剂硝酸镓(gallium nitrate, GaN)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生长及其生物膜(biofilm, BF)的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2015-2016年安徽省地区3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共82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琼脂倍比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GaN对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82株实验菌株BF的A570值,筛选出BF强阳性菌株;检测1/2MIC的GaN对BF强阳性菌株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比较GaN与庆大霉素(gentamicin, GEN)分别对CRKP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GaN作用下的菌株生物膜三维立体结构。结果 临床分离的CRKP呈多重耐药。GaN对82株CRKP的MIC范围为0.0625~2μmol/mL,其中MIC50、MIC90分别为0.25和0.5μmol/mL。BF强阳性菌株所占比例为37.8%(31/82)。三维立体图片显示CRKP在不同GaN浓度作用下BF形成的量不同。1/2MIC的GaN可显著抑制CRKP的BF形成。GaN对CRKP的BF形成的抑制作用优于GEN。结论 GaN对CRKP生长及其BF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体外诱导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适合度代价,并分析耐药株的分子特性。方法 采用体外诱导方法将临床分离的3株多黏菌素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诱导成多黏菌素耐药株;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体外诱导耐药前后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PCR方法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pmrA、pmrB、mgrB、phoP和phoQ,并对阳性片段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对诱导耐药菌株及其对应敏感菌株进行生长曲线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及体外竞争和抗血清试验,分析研究多黏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适合度代价。结果 3株诱导耐药株中均检出pmrB(T157P)突变,在诱导株FK713R和FK729R携带的mgrB基因中分别检出ISkpn14和IS5like插入序列。诱导耐药株与敏感株相比,24h生长曲线未发现明显差异;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发现诱导耐药株与敏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无明显差异;3株菌获得多黏菌素耐药后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体外竞争缺陷,竞争指数(CI值)分别为0.01、0.54和5×10-4;3株诱导耐药菌中有2株(FK713R和FK729R)与其敏感菌相比出现抗血清作用增强现象。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获得多黏菌素耐药后会出现一定的适合度改变,不同的耐药机制可能会引起不同的适合度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对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联合杀菌活性,探索临床治疗该耐药细菌所致感染的新方案。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痰热清注射液和亚胺培南对20株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棋盘稀释法测定其对痰热清注射液与亚胺培南的体外联合敏感试验,通过计算分级抑菌浓度指数,判断联合效果。根据联合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其中的2株细菌进行体外联合杀菌试验研究。结果 20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其MIC范围为4~256 mg/L,对痰热清注射液的MIC值为15.6~500μl/ml。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5%(11/20)的菌株对该两药组合呈协同作用,35%(7/20)的菌株呈相加作用,10%(2/20)的菌株为无关作用,所有菌株联合皆未产生拮抗作用。随后的联合杀菌试验亦证实上述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亚胺培南可用于治疗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所致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