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应用一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24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8.8±10.0)岁(12~48岁)。分别测量牵引前、一期牵引后及矫形手术后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患者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的身高、脊柱侧凸Cobb角和脊柱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24例患者牵引时间(2.5±1.1)周(1~5周), 牵引前及牵引后身高分别为(141.7±11.2) cm(116~167 cm)和(154.1±9.5) cm(136~176 cm), 牵引后身高增加值为(12.4±4.6) cm(4~20 cm), 牵引后身高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分别为104.9°±35.0°(25°~158°)、64.8°±21.0°(19°~92°)、39.3°±17.0°(10°~70°),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牵引矫形率为37.2%±10.9%(11.9%~51.2%),冠状位总矫形率为61.9%±12.6%(26.9%~79.0%)。牵引前、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106.9°±29.2°(54°~163°)、63.1°±17.1°(32°~92°)、39.0°±16.8°(10°~68°), 牵引后及手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与牵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牵引矫形率为40.0%±10.7%(16.7%~55.5%),矢状位总矫形率为64.3%±10.7%(49.0%~87.5%)。结论:一期短期头盆环牵引配合二期手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临床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后路杠杆力矫正法治疗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9月期间采用后路杠杆力矫正法治疗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共36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脊柱侧凸Cobb’s角及身高变化.结果患者脊柱侧凸Cobb’s角由治疗前的(109.4±15.3)°减小至(33.2±10.3)°,矫正率69.5%.身高由治疗前131.8±13.4 cm增加至150.9±12.4 cm.(P<0.05).结论后路杠杆力矫正法治疗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弯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弥补了常规前路松解-牵引-后路矫形手术牵引耗时长、并发症多的弊端.但其施行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二期手术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方法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0月~2021年10月,通过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治疗20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3.2±7.03)岁(12~34岁),分别测量术前、头盆环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身高、后凸Cobb角、侧弯Cobb角、矫正率、矢状位及冠状位平衡参数,并比较各指标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的身高分别为(134.95±12.75)cm(113~160cm)、(154.6±12.85)cm(131~177cm)、(156.9±13.01)cm(132~179cm), 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的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 (141.35±13.26)°(121~169°)、(92.8±6.24)°(77~103°)、(43.45±10.83)°(22~66°),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后凸矫正率(33.87±7.02)%,截骨术后后凸矫正率(69.3±7.12)%。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脊柱侧弯Cobb角分别为(126.4±14.34)°(109~142°)、(82.05±7.69)°(72~101°)、(37.05±9.9)°(18~53°),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侧弯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后侧弯矫正率(34.38±9.31)%,截骨术后侧弯矫正率(70.28±8.7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冠状面平衡CVA分别为(20.86±3.63)mm(12.93~27.03mm)、(12.48±1.73)mm(9.97~15.87mm)、(10.15±2.11)mm(6.56~14.99mm),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术前、牵引后、截骨术后矢状面平衡SVA分别为(47.93±12.46)mm(29.72~68.14mm)、(16.66±4.47)mm(10.07~28.14mm)、(10.95±5.73)mm(3.59~29.34mm),与术前相比牵引后及截骨术后的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一期牵引术后钉道感染3例,二期截骨术后胸腔积液4例,脑脊液漏2例,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截骨矫形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矫形效果,改善脊柱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侧凸Cobb角48.50°±10.32°(40°~82°),伴后凸畸形12例,后凸Cobb角27.20°±4.76°(13° ~38°).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1周及随访时复查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每3月随访1次.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为12.90°±5.64°(5°~18°),矫正率为73.4%;12例伴后凸畸形者后凸Cobb角为8.70°±3.12°(6°~15°),矫正率为68.1%;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为16.30°±6.23(6° ~22°),最终矫正率为66.4%,后凸Cobb角为11.30°土7.21(8°~21°),最终矫正率为58.5%;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并起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侧前路矫形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效果,以便为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46例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侧前路矫形治疗,观察记录术前以及术后1年内患者的Cobb角和VAS评分。结果术后1年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5.2)o;术前VAS评分平均为(5.78±0.85),术后1年VAS评分平均为(0.56±0.13),所有患者后凸Cobb角、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前侧路矫形治疗效果明显,能够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后凸Cobb角,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矫形策略。方法我科从2002年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6例,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二期或三期前路漏斗胸畸形矫正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后凸角、双肩平衡、身高、漏斗胸畸形程度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分三期手术治疗,1例分二期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介于11~15岁之间,平均13.2岁;住院时间31~52天,平均40.4天;1例患者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经保守治疗4周后缓解;1例患者在三期漏斗胸矫形术后出现胸部切口渗液并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0月,平均60.5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矫平均正率78.1%,身高平均增高4.6cm,漏斗胸平均矫正率65.5%。结论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先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再行漏斗胸畸形矫正,能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胸廓容积,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工假体钛肋(VEPTR)是一种新型植入设备,用于椎体畸形或缺陷患者加强其脊柱的稳定.患儿VEPTR手术对护理工作有许多新的要求.文内探讨手术护理对患儿VEPTR脊柱矫形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至2008年中因脊柱侧凸行VEPTR脊柱矫形手术28例患儿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7岁.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源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Chari畸形伴脊柱侧凸1例.术前Cobb角58°~ 89°,平均74°.对其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的特殊要求加以详尽记录,对手术情况和手术结果与护理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手术后Cobb角为30°~41°,平均36°,矫正率为52%.28例手术进行均较顺利,平均时间2.5h,术中出血100~300ml.术后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儿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仔细的术前访视及器械物品准备,良好的术中配合和积极的术后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效果良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远端融合椎均位于下端椎)对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患者接受前路(单棒矫形固定融合,组A)或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对侧凸Cobb角、侧凸矫形率、椎间角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组A共18例患者,组B共21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侧凸累及椎体节段数分别为5.0和5.4个(P=0.134),融合椎体数分别为4.7和5.4个(P=0.008).组A与组B术前、术后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2°和10.3°,43.8°和5.0°,术后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00),矫形率分别为78.5%和87.8%(P=0.020).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1.7°和7.7°,矫形平均丢失8.3°和2.7°(P=0.001).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1°、5.6°和7.3°,组B分别为2.3°、4.2°和4.4°,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增大,组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随访时椎间角较术后增大,与术后相比,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855),但组A较组B椎间角大(P=0.026).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在远端融合椎止于下端椎时,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侧凸冠状面矫形率、矫形丢失、椎间角的变化优于前路手术,但融合节段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路三维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C—D技术后路三维形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1~23岁,平均14.2岁。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6.6个月。了解脊柱侧凸畸形改善情况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19例病人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为(49.4°±6.7)和(21.3°±4.1),P值〈0.01。结论后路三维矫形植骨内固定术适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此方法能一次性完成畸形矫形,降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TSRH治疗KingⅣ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中配合的相关问题。方法 :采用后路TSRH治疗 6例KingⅣ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Cobb氏角平均 6 7.6°(5 2°~ 80°) ,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TSRH钩、钉、棒进行矫形、内固定、融合。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 15 0min ,术中出血平均 30 0ml,Cobb氏角平均矫正 5 5 .5° ,矫正率为 82 .1% ,矫形丢失率为 1.7%。结论 :采用TSRH治疗KingⅣ型侧凸效果良好 ,术中配合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脊髓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Ma J  Jia LS  Shao J  Song J  Zho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79-2781
目的 探讨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例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男4例,女3例,年龄13 ~42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先天畸形5例,颈胸段结核2例,平均后凸Cobb角89.3°(72 ~103°),JOA评分(11.2±1.2)分.术前行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25~40)d,部分纠正后凸,再在头盆环牵引下行颈胸段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JOA评分(15.4±1.6)分,平均后凸Cobb角53.4° (45~67°),平均矫正率40.2%.本组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最后随访时平均矫正丢失2.5°.牵引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后逐渐减轻.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后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完成后路原位固定及融合手术是治疗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脊柱侧弯患者临床资料。44例采用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机器人组);52例采用徒手透视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徒手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剂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通过X线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治疗前后脊柱冠状位和矢状位参数变化、顶椎旋转角、术后旋转分级以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结果 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后Cobb角、SVA及顶椎旋转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两组术后顶椎旋转改善率及旋转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徒手组(96.5%vs 88.6%,P<0.05)。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辐射剂量高于徒手组[(4.85±0.44)μSv vs(15.97±2.35)×10-5μSv;P<0.05)]。机器人组外科医生术中辐射剂量低于徒手组[(2.96±0.7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刃状边缘补偿角度对多层氧化锆全瓷冠和传统均质氧化锆全瓷冠断裂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作刃状边缘的下颌第一磨牙树脂牙预备体试件,使用三维牙颌模型扫描仪扫描试件,得到其三维数字模型。将数字模型导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软件中,设计出牙合面形态相同的三种边缘补偿角度分别为30°、45°、60°的全冠三维数字模型,并将其导入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软件中,加工出三种不同边缘补偿角度的多层和均质氧化锆全瓷冠各10个,共60个。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下检测各个牙冠的断裂载荷。结果: 多层和均质氧化锆全瓷冠的平均断裂载荷,30°组分别为 (4 322.86±610.07) N和(5 914.12±596.80) N,45°组分别为(5 264.82±883.76) N和(5 220.83±563.38) N,60°组分别为(4 900.42±345.41) N和(5 050.22±560.24) N,其中30°组中多层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明显小于均质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P<0.05), 45°组和60°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层氧化锆全瓷冠中,30°组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明显低于45°组(P<0.05), 30°组与60°组、45°组与6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均质氧化锆全瓷冠中,30°组高于45°组,30°组高于60°组(P<0.05), 45°组与6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不同边缘补偿角度制作的均质和多层氧化锆全瓷冠的断裂载荷均能满足临床要求,在使用传统氧化锆全瓷冠时推荐使用较小的边缘补偿角度,而在使用多层氧化锆全瓷冠时推荐使用的边缘补偿角度为4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是否能够增进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联合植骨术治疗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再生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5例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GTR+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CGF+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 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的临床指标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的垂直附着获得和水平附着获得分别为(4.11±1.98) mm和(3.84±1.68) mm,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试验组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3.84±1.68) mm和(3.88±2.12) mm.结论: 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者观察1年的结果显示,GTR可以促进CGF+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接受脱细胞异体补片移植阴茎增粗术(penile girth enhancement with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PGE with ADM)的患者术后决策后悔现状及潜在预测指标,为优化该类患者决策制定过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78例在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协作医院接受PGE with ADM手术的患者。由同一名医师在术前1周测量患者阴茎周长,并以住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IIEF)和视觉化模拟阴茎印象评分(visualized penile image, VPI)评估患者心理负担、勃起功能和阴茎外观。所有患者于术后3个月接受随访,采用决策后悔量表(decision regret scale, DRS)评价患者决策后悔情况。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决策后悔预测指标,数据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患者平均阴茎周长为(8.29±0.30) cm,术后平均阴茎周长增至(9.46±0.29) cm(t=76.28, P< 0.01)。术后患者焦虑及抑郁子量表得分均显著下降,分别为2.8±1.3和3.0±1.2(t=19.28, P< 0.05; t=20.67, P< 0.05)。术后患者VPI平均得分增加3.7±1.1(t=30.63, P< 0.05)。用IIEF来评价勃起功能,干预前后IIEF得分无明显变化(t=1.60, P=0.11)。29例(38.2%)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决策后悔,平均DRS评分为27.6±38.2。DRS评分与VPI评分呈负相关(r=-0.348, P< 0.01), 与Anxiety 得分(r=0.760,P< 0.01)和Depression得分呈正相关(r=0.471, P< 0.01), 与IIEF量表得分不具备相关性(r=0.02, P=0.867),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年收入高(> 120 000元)和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决策后悔(P< 0.01)。结论: 脱细胞异体补片移植阴茎增粗术可以增加患者阴茎周长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术后决策后悔率相对较高。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患者更易产生决策后悔,提示该人群在术前沟通时需要额外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接受脱细胞异体补片移植阴茎增粗术(penile girth enhancement with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PGE with ADM)的患者术后决策后悔现状及潜在预测指标,为优化该类患者决策制定过程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78例在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协作医院接受PGE with ADM手术的患者。由同一名医师在术前1周测量患者阴茎周长,并以住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 IIEF)和视觉化模拟阴茎印象评分(visualized penile image, VPI)评估患者心理负担、勃起功能和阴茎外观。所有患者于术后3个月接受随访,采用决策后悔量表(decision regret scale, DRS)评价患者决策后悔情况。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决策后悔预测指标,数据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患者平均阴茎周长为(8.29±0.30) cm,术后平均阴茎周长增至(9.46±0.29) cm(t=76.28, P< 0.01)。术后患者焦虑及抑郁子量表得分均显著下降,分别为2.8±1.3和3.0±1.2(t=19.28, P< 0.05; t=20.67, P< 0.05)。术后患者VPI平均得分增加3.7±1.1(t=30.63, P< 0.05)。用IIEF来评价勃起功能,干预前后IIEF得分无明显变化(t=1.60, P=0.11)。29例(38.2%)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决策后悔,平均DRS评分为27.6±38.2。DRS评分与VPI评分呈负相关(r=-0.348, P< 0.01), 与Anxiety 得分(r=0.760,P< 0.01)和Depression得分呈正相关(r=0.471, P< 0.01), 与IIEF量表得分不具备相关性(r=0.02, P=0.867),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年收入高(> 120 000元)和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术后决策后悔(P< 0.01)。结论: 脱细胞异体补片移植阴茎增粗术可以增加患者阴茎周长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术后决策后悔率相对较高。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患者更易产生决策后悔,提示该人群在术前沟通时需要额外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矢状位曲度的正常值及其与全脊柱平衡的关系。方法: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招募并选择年龄18~30岁的志愿者行全脊柱侧位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指标包括C0-C2角、从C2-C3到C6-C7的间盘角、从C3到C7的椎体角、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C2-C7矢状轴向垂线(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C7SVA)、头重心至C7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enter of g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