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28例胸部CT,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8例中胸部CT显示合并肺炎27例,其中21例(77.8%)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例(22.2%)病变位于中外肺野。6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多以胸膜下或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变表现为细网格状,呈“铺路石征”,21例为磨玻璃阴影、结节、实变及纤维索条影等表现共存,肺部实变影内常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结论:新冠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防控和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胸部CT表现,影像学表现主要了解有无胸部CT异常、病灶分布、形态、位置等。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首诊肺部CT异常者6例(75%),正常者2例(25%),CT病灶呈斑片状及磨玻璃样改变,.未见有胸腔积.液及结节样改变。病灶位于单侧(375%)或双侧(375%),多位于胸膜下。结论COVID-19的CT影像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肺部CT检查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认别及分期。 相似文献
8.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6)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COVID-19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尽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0日浙江省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39例,合并陈旧性结核1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冠心病1例。39例患者诊治过程中咽拭子2019-nCoV核酸均阳性(检测1~3次)。轻型3例,普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薄层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是临床筛查和诊断COVID-19的首选方式之一,正确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依据70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COVID-19患者的胸部薄层HR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COVID-19早期的HRCT表现为双肺胸膜下斑片状磨玻璃影;随着病变进展,病灶增多伴实变,可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铺路石征""晕征"和"反晕征";重症患者双肺呈弥漫性实变影;恢复期患者的肺部病灶吸收并有纤维灶形成;较少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大量胸腔积液。HRCT检查结果与病原学检查结果可能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征象和病原学检查能够更为精准地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合计21例(占75.0%),结节影7例(占25.0%)。进展期,以混杂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49例(占81.7%),实变影为主11例(占18.3%);多发病灶52例(占86.7%),病灶分布以两肺中下叶为主44例(占73.3%),位于胸膜下为主55例(占91.7%)。消散期,病灶数量减少49例(占81.7%),范围缩小60例(占100.0%),密度减低60例(占100.0%);再次出现磨玻璃密度影改变36例(占60.0%),出现条片实变影者24例(占40.0%);最后吸收后残留胸膜下弧线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表现9例(占15.0%)。结论:CT可清楚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的分布、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肺间质增生改变,能用于早期诊断和动态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影像学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52例。所有患者病程中持续胸部CT复查,人均共行4次胸部CT检查,每次检查间隔时间2~7 d。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 除2例患者首次胸部CT影像无异常,其余50例患者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其中,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48例(92.3%),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9例(36.5%),17例(32.7%)伴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粗41例(78.8%)。病程中COVID-19患者肺部GGO病变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成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39例患者(75.0%)在入院第6~9天肺部病灶变化最明显,在入院第10~14天40例(76.9%)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在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5例,分为CT阳性组(肺部有渗出)31例和阴性组(肺部无渗出)4例。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患者数量以及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CT阳性组的病灶位置、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在所有35例患者中,CT阳性患者占88.6%(31/35),武汉旅居史占31.4%(11/35),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占31.4%(11/35),无明确流行病史占37.1%(13/35),发热占88.6%(31/35),胃肠道症状占11.4%(4/35),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7.1%(6/35),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占37.1%(13/35)。CT阳性组发病时间4(2,7)d,明显大于CT阴性组的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1例CT阳性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两肺分布29例(占93.5%)。31例患者共计471个渗出灶:病灶下肺分布占67.3%(318/471),其他肺叶分布占36.7%(173/471);肺野周边分布占75.4%(355/471),背侧分布占76.4%(360/471)。所有病灶中,4.9%(23/471)伴有晕征,铺路石征占2.5%(12/471),反晕征占1.9%(9/471)。12.9%(4/31)患者伴微少量胸水(双侧2例,单侧2例)。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