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2月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病内科诊治肾病综合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入院后根据诊疗规范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托伐普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尿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钾离子和钙离子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血肌酐与尿素氮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t/P=3.999/0.000、2.316/0.023);2组的尿量、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t/P=-11.320/0.000、-4.606/0.000、-3.068/0.003),2组治疗前后的钾、钙离子浓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托伐普坦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尿量和营养状态,稳定体内电解质水平,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托伐普坦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在一般治疗前提下,予以常规利尿剂加托伐普坦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0、24h及3、7、15d和1个月各时间点腹围、尿量、体重、水肿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监测血钠水平,同时观察托伐普坦的不良反应。结果 45例患者经托伐普坦治疗后,腹围、尿量、体重、水肿情况改善的37例,有效率为822%; 其中腹围、尿量、体重及水肿情况均明显改善的患者23例,显效率为517%;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并发肝癌的患者均无效;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的有效率仅111%(5/45例),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400%(18/45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经托伐普坦治疗第7d时较治疗前1d的血清钠水平有所增高[(13378±460)mmol/L vs (12732±412)mmol/L),P<0.001],仅有一些轻微的副反应,如口干、口渴,但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托伐普坦在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顽固性腹水中有增加利尿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与传统利尿剂对伴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100例伴有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托伐普坦组和传统利尿剂组。托伐普坦组接受标准剂量托伐普坦治疗,每日15 mg,传统利尿剂组接受标准剂量传统利尿剂,呋塞米每日80 mg,螺内酯每日100 mg,连续观察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腹围、腹水深度、体质量、血肌酐、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托伐普坦组血钠较传统利尿剂组升高,腹水深度及体质量均低于传统利尿剂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托伐普坦可提高伴低钠血症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钠浓度,且较传统利尿剂能明显降低患者体质量、腹水深度,同时对血肌酐及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伊伐布雷定治疗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此两种抗心衰药物对患者心脏指标及血浆N末端BNp水平(NT-pro BN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心衰患者170例,将其随机分成托伐普坦组与伊伐布雷定组,每组各85例,研究组口服托伐普坦(15mg/次,1次/d)治疗,伊伐布雷定组口服伊伐布雷定(5mg/次,2次/d)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检测指标、血浆NT-Pro BNP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呼吸困难评分与不良反应等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托伐普坦组与伊伐布雷定组心脏彩超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与伊伐布雷定组比较,托伐普坦组的心脏彩超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托伐普坦组与伊伐布雷定组NT-Pro BNP、TNF-α、hs-CRP与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伐普坦组与伊伐布雷定组呼吸困难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与伊伐布雷定组比较,托伐普坦组降低更明显(P0.05);托伐普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伊伐布雷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伊伐布雷定比较,托伐普坦治疗心衰效果更显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NT-pro BNP及炎性因子水平,有效缓解呼吸困难;但两种药物副作用均比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在绝经期骨质疏松女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自2013年1月—2015年11月,前瞻性收集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期伴有骨质疏松的女性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治疗,对照组仅使用雌激素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雌激素、降钙素、钙、磷、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雌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降钙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18±49.12) pg/ml vs.(210.23±58.16) pg/ml,P=0.118];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降钙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62.10±72.50) pg/ml vs.(231.78±62.57) pg/ml,P=0.049]。治疗后2组患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骨钙素显著增高[(11.53±2.69)μg/L vs.(9.05±2.27)μg/L,P=0.000]。治疗前2组患者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9±0.03) g/cm2 vs.(0.48±0.04) g/cm2,P=0.174],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骨密度显著增高[(0.54±0.03) g/cm2 vs.(0.48±0.03) g/cm2,P=0.000]。 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雌激素有助于增加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和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00例A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联合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哮喘控制试验(ACT)、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与生活质量评分、多导睡眠检测(PSG)指标[SLT90%:静脉饱和度(SaO2)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TDB:总暂停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SEF:总睡眠总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百分比]、血清hs-CRP、EOS水平、治疗有效率等.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CT评分、CAT评分、急性加重次数与生活质量评分、PSG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AT评分[(15.32±3.21)分vs(20.26±4.32)分]、急性加重次数[(0.33±0.12)次vs(0.52±0.28)次]、SLT90%[(40.56±4.65)vs(44.74±3.48)]及TDB[(28.76±3.65)%vs(34.57±4.12)%]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CT评分[(23.43±4.54)vs(19.21±3.75)分]、生活质量评分[(92.67±10.65)分vs(74.45±9.87)分]、SEF水平[(51.36±4.64)%vs(45.64±3.63)%]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E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s-CRP[(3.43±1.13)mg/L vs(5.65±1.58)mg/L]和EOS[(1.76±0.65)%vs(4.53±1.78)%]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ACOS能降低患者血清hs-CRP、EOS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70例和对照组(辛伐他汀+阿司匹林)63例。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治疗时及随访1年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脂水平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6.68±0.9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C(4.17±0.79 mmol/L)、TG(2.18±0.79 mmol/L)、LDL-C(2.96±0.18 mmol/L)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2.19±0.24 mmol/L)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29%)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与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比较,可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脑梗死患者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治疗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治疗的SRN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利尿、降压、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加予他克莫司治疗,持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BUN[(8.26±1.31)mmol/L vs(10.47±2.1)mmol/L]、Scr[(153.76±42.52)μmol/L vs(182.52±31.27)μmol/L]、Ccr[(81.68±4.70)mL/min vs(86.61±4.58)mL/min]、24 h尿蛋白[(1.82±0.38)g/d vs(2.24±0.42)g/d]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86.17±21.29)pg/mL vs(118.56±22.02)pg/mL]、IL-1[(66.76±22.32)pg/mL vs(103.52±31.27)pg/mL]、IL-2[(43.68±8.70)pg/mL vs(51.61±9.58)pg/mL]、INF-γ[(291.89±63.39)pg/mL vs(389.33±71.41)pg/mL]等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reg[(6.15±1.25)%vs(6.04±1.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vs 47.5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他克莫司可减少SRNS患者蛋白尿,缓解炎症反应,发挥免疫调节及肾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术(PLA)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传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PLA.检测并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3.17±6.11)min vs(64.32±15.18)min]、术中出血量[(12.54±2.35)mL vs(57.04±15.51)mL]、住院时间[(1.63±0.94)d vs(4.12±1.28)d]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17.43±2.65)pmol/L vs(15.23±2.85)pmol/L]、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5.12±0.97)mmol/L vs(4.16±0.65)mmol/L]、TSH水平[(2.63±1.57)mIU/L vs(3.45±1.13)mI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T4水平[(18.22±1.83)pmol/L vs(16.89±2.86)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2.06±1.45)mIU/L vs(2.89±1.23)mI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NF-α水平[(42.65±6.03)ng/L vs(52.82±9.16)ng/L]、IL-6水平[(4.72±1.67)ng/L vs(13.24±4.86)ng/L]、CRP水平[(0.77±0.22)mg/L vs(10.17±2.23)mg/L]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LA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创伤小,甲状腺功能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常规药物治疗绝经后骨密度低下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长期服用存在副作用,因此本研究拟探讨中医综合养生干预对绝经后骨密度低下女性骨密度的改善效果。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24例绝经后骨密度低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碳酸钙D3片+常规饮食及活动,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养生干预,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2组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水平的差异。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对照组股骨粗隆(0.57±0.07)的骨密度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第1~4腰椎(0.77±0.06)、股骨颈(0.75±0.07)、股骨粗隆(0.61±0.08)及Wards三角区(0.60±0.09)的骨密度(g/cm2)均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0.49±0.06)ng/mL]、血钙[(2.28±0.07)mmol/L]、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326.37±100.82)U/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观察组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50.13±12.76)ng/mL]、骨钙素氨基中分子片段[(21.24±6.77)ng/mL]、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418.72±129.90)U/L]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0.43±0.09)ng/mL]、血钙[(2.21±0.07)mmol/L]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中医综合养生干预能在短期内提高绝经后骨密度低下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改善骨形成标志物及骨吸收标志物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与胎龄的关系及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20例健康产妇所生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观察组中凝血指标与胎龄的关系。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观察组分为观察1组(n=46)和观察2组(n=34)。观察1组采用微剂量肝素+常规治疗,观察2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观察组不同治疗方案患儿凝血功能指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均短于早期早产儿,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均低于早期早产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均高于早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兆子痫和子痫PT、APTT均长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D-D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FIB均低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患者的PT、APTT均长于先兆子痫患者,D-D高于先兆子痫患者,FIB低于先兆子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PT、APTT、D-D与胎龄均呈负相关(P<0.05),FIB与胎龄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均短于治疗前,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PT、APTT均长于观察1组,D-D水平高于观察1组,FIB水平低于高于观察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所生早产儿凝血功能显著改变,且与疾病类型、胎龄有关,给予微剂量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危重凝血功能异常患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所有患儿入院后6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72 h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治疗前PT、APTT、FIB、TT、D-D和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TT和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FIB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使凝血功能尽早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 ≤ 16分,n=178),B组(ISS>16~ < 25分,n=62)和C组(ISS ≥ 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 < 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 < 0.01和P < 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病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探讨其对子痫前期(P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PE诊断的孕妇78例为观察组,并按照发病时间分为观察组1(早发型PE组,孕周20~ < 34周)和观察组2(晚发型PE组,孕周≥34周)。同时选取产检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同样按照孕周分为对照组1(孕周20~ < 34周)和对照组2(孕周≥34周)。所有受试者采血和测血压,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D-二聚体(D-D)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1的体质量指数(BMI)、D-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高于对照组1(P < 0.01)。观察组2 BMI、SBP、DBP值高于对照组2(P < 0.01)。观察组1 D-D值高于观察组2(P < 0.01)。对照组2 BMI、D-D、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1(P < 0.05~P < 0.01)。观察组BMI、D-D、SBP、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2 PT、INR、FIB、TT水平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1 TT与观察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1 FIB、TT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PT、INR、APTT、FIB、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E病人D-D与孕周、PT、INR、APTT、TT、PLT均呈负相关关系(r=-0.289、-0.235、-0.247、-0.236、-0.351、-0.286,P < 0.05~P < 0.01)。PE病人D-D与FIB、MPV、PDW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早发型PE病人高凝血状态较晚发型PE病人更为明显,PE病人D-D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D-D可以作为预测PE发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微量肝素早期治疗新生儿脓毒症的效果和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诊断符合标准的95例新生儿脓毒症患儿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47例,给予抗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皮下注射肝素每次3-5U/kg,6h一次,共用3d。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经肝素治疗后凝血功能(PT、APTT、Fbg、D-D、TT)显著改善,血小板计数(PLT)显著升高。治疗后,治疗组的APTT、TT、D-D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PT、Fbg、PLT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3项指标比较分别为:(13.45±2.62)s比(15.18±4.96)s,(2.67±0.95)g/L比(1.96±0.83)g/L,(130.46±39.22)×109/L比(95.61±10.33)×109/L,P<0.05。治疗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缩短,严重脓毒症发生率下降(10/48比19/47),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剂量肝素早期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可有效改善患儿凝血功能,缩短SIRS持续时间,降低严重脓毒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91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RP、TNF-α、IL-6、FIB、D-D水平.结果 观察组CRP、TNF-α、IL-6 FIB、D-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存在高凝状态,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合理的抗凝治疗,对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合乌药散加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以血府逐瘀汤合乌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以低分子肝素及常规抗凝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并观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积分、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arnofsky’s performance scale,KPS)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D-D、FIB水平和血瘀证积分、VTE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KPS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有2例齿龈出血和2例大便带血,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血府逐瘀汤合乌药散可改善妇科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63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同时检测25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尿液FDP和尿ALB的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肾病综合征组患儿血浆AT-Ⅲ与血清ALB、尿液FDP和尿液ALB的相关关系。结果肾病综合征组血浆FIB、D—D、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AT-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尿液FD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病综合征组血浆AT-Ⅲ与血清ALB呈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r=0.573,P〈0.01);尿液FDP与尿ALB无相关关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r=0.330,P=0.107)。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亢进,并有肾脏内局部凝血和纤溶异常,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利于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7例,设为观察组,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MAP组)和重型组(SAP组)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和非MODS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变化,分析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多个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AP组多项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MAP组,BPC显著低于MAP组(P<0.05);MODS组多项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MODS组,BPC显著低于非MODS组(P<0.05);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D-D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BPC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