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题释义: 全肘关节置换:主要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损伤性关节炎、肘部骨缺损引起的肘关节不稳定、肘部骨折畸形愈合及其他肘关节手术失败后的患者。目的是恢复肘关节功能,维持屈伸肘关节30°-130°和肘关节105°的旋转活动,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桡骨头骨折:多发生在平地跌倒或体育运动时致伤。跌倒时,肘关节伸直并在肩关节外展位手掌着地,使肘关节置于强度的外翻位,导致桡骨头猛烈地撞击肱骨小头,引起桡骨头骨折。桡骨头骨折主要临床表现是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外侧局限性肿胀和压痛,尤其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最明显。 背景:在治疗桡骨头骨折时,切开复位内固定不可避免的存在如骨不连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导致肘关节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了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桡骨头置换应运而生。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比较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国内外于1999年至2019年3月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无论是否采用随机及盲法。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entral、Cinahl、PQDT、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CBM等数据库。手工检索杂志目录以及参考文献,努力查找灰色文献,如未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同时不限制语言,搜索所有相关文献,必要时进行翻译。选择前臂旋转活动度、前臂屈伸活动度、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及翻修例数等5个结局指标,力求全面细致地比较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01篇;②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与研究目的不相关的文献146篇,初筛出155篇相关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查,最终纳入7篇外文文献;③在Beoberg-Morrey评分系统[95%CI(7.96,23.14),P < 0.000 1]、屈伸活动范围方面[95%CI(3.72,13.13),P=0.000 4]、前臂旋前活动度[95%CI(2.09,3.18),P < 0.000 01]、旋转活动范围方面[95%CI(2.80,17.45),P=0.007],桡骨头置换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且桡骨头置换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95%CI(0.15,0.57),P=0.000 3],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表明,在治疗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时,桡骨头置换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 ORCID: 0000-0002-6444-9769(程才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3.
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及术后肘关节功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其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住院行手术的36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Mehne和Matta分类法A型11例,B型8例,C型4例,D型5例,E型4例,F型4例。行经尺骨鹰嘴手术^、路切开复位重建双钢板内固定、髁间行螺钉固定,手术后软组织条件好即行肘关节功能练习,对伤后待术时间、骨折分型与手术后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骨折均愈合,按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标准,优11例,良2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6.11%。结论尽量缩短伤后待术时间,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合适的内固定,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肘关节功能恢复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肱骨远端骨折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用新鲜尸体肱骨远端髁上载骨后,不同标本分别应用交叉松质骨螺钉、后侧倒“Y”形钢板、“J”形和1/3管形板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测定方法为三点弯曲法,即前后弯曲及内外侧向弯曲时测定其强度。结果:又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内侧板置于心侧缘,外侧板置于后外侧)固定,是最坚固和稳定的固定方式(方差分析P〈0.01)。结论:肱骨远端应用双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固定,重建了  相似文献   

5.
背景: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是桡骨头的粉碎性骨折,治疗比较困难,现在主要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或者人工假体置换,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还存有一定争议。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人工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提供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1993/2011)、Medline(1980/2011)、Biomed Central (1997/2011)、Ovid(1993/2011) 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1)、万方数据库(1993/2011)。搜集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假体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的对照研究报告并加以比较。用RevMan 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临床对照试验,总计109例,其中假体置换组55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54例。①疗效: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假体置换组优良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假体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疗效及并发症评价证实人工假体置换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满意,但是在肘关节活动度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鉴于纳入文献较少且质量不高,最终的结论需要设计更加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及更多的病例数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双钢板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治疗21例C型肱骨远端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20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优良率85.7%。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是治疗C型肱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它可以坚强固定骨折端,保证肘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左进步 《医学信息》2002,15(1):35-35
背景 对于严重粉碎性 AO C3型桡骨远端关节内的治疗是困难的 ,复位不良能导致腕关节疼痛、不稳定和功能差。我们对应用内外固定治疗这种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报告如下。方法 对有原始病历的 2 5例患者中的 1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 ,按 AO分型 :C3.1型 6例 ,C3.2型 8例 ,C3.3型3例。 11例患者应用了背侧或掌侧支撑钢板 ,并进行了植骨术。取除外固定的时间平均为 7周。结果 术后 3个月时 ,腕关节平均屈伸活动范围为健侧的 72 % ,平均握力为健侧的 73% ,关节面台阶平均为 1m m,关节面分离 (包括间隙和台阶 )为 2 mm ,桡骨长度恢复平均…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骨折在骨科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其病因、治疗和预后均较正常成年患者有所不同。我院骨科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取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60例,针对老年患者的骨折特点进行治疗,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手术和固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肱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但哪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仍不清楚.文章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共4种干预措施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  相似文献   

10.
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肘关节后侧入路,AO双钢板内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 33例随访9~20个月,平均15.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8例,良10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4.8%。结论切开复位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能有效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于移位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设计规范程式化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式,探索新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63.5岁。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3.2岁。对照组患者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3.8岁。治疗组借助浮筏撬拨技术复位、围旋前方肌双窗口技术暴露和鱼簖技术定位实现接骨板掌侧内固定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腕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9.12±3.04) min vs(46.52±3.53) min;t=1.762,P <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腕关节功能减损值为8.9°,对照组腕关节功能减损值为1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 <0.05)。结论基于浮筏撬拨技术的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术式可以实现程式化,缩短手术时间,维护腕部和前臂旋转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观察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1例患者作为手术组,选择同期行保守治疗的37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保守组比较,观察2组患者入院后疼痛评分变化趋势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组81例手术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疼痛评分、呼吸频率明显降低( P=0.000),氧饱和度明显升高(P=0.002),咳痰困难、呼吸困难及活动困难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手术组疼痛评分在入院第4天之后即手术高峰时段之后明显下降,而保守组疼痛评分总体下降缓慢。2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结论对于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肋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疗效迅速、显著;病程第4天为手术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外架辅助复位:利用“韧带牵拉-复位”的原理,使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闭合复位并临时固定,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和尺偏角。再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时就可以在较小张力条件下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操作省时省力。 锁定钢板内固定:能最大程度地复位和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钉板一体的锁定结构及角稳定性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提供“内支架”的作用,使骨折块的固定十分稳定,允许腕部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外支架针道感染、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背景:C型桡骨远端骨折常使用单枚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未能达到良好的骨折复位,患肢握力明显减弱。术中如何恢复桡骨长度、维持复位并进行内固定具有挑战性。 目的:比较外架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93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外架辅助组49例行外架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6-30(14.95±5.64)个月;单纯钢板组4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6-24(15.38±6.27)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随访的X射线片测量指标及腕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外架辅助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X射线曝光次数小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在术后的随访中,外架辅助组桡骨高度恢复程度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术后第2天,外架辅助组目测类比评分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在术后1年随访中,外架辅助组握力恢复程度优于单纯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两种方式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有效复位和固定,恢复腕关节功能;外架辅助组相比单纯钢板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X射线辐射少、握力恢复好等优点。ORCID: 0000-0002-4904-5483(陈孝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与临床效果,并介绍治疗体会.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1月,治疗21例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其中11例患者﹙22足﹚行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例为闭合性损伤,1例为开放性损伤;受伤机制包括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碾压伤等.依据 Sander 分型:Ⅱ型8足,Ⅲ型14足.术中采用无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血运,恢复跟骨关节面及其高度宽度,同时植入人工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9个病例随访1年以上,平均为13.8个月,2例失随访,定期复查 X 线及足功能检查.18足获得骨性愈合,Bohler角从术前平均的10.58°恢复至术后平均的30.47°.临床采用 Maryland 足评分标准.最终结果为:7足优,6足良,3足可,2足差,优良率达70%.结论对于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术中的无创技术、一定的骨折复位顺序、人工骨及跟骨钢板的正确使用及通畅引流是手术成功及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透视方法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骨二科单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61~79岁。骨折按Neer分型,3部分骨折25例,4部分骨折1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胸...  相似文献   

17.
肱骨干骨折不同手术固定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英华  焦兆德  王莉 《医学信息》2005,18(7):814-817
目的评价肱骨干骨折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对采用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三种固定方法治疗的17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加压钢板组、交锁髓内钉组、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月、6月、5月。外固定器组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例数为10例(13.2%),与其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伤口感染、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肱动脉损伤及1次、2次、3次各手术次数例数分别为4(5.3%)、3(3.9%)、7(9.2%)、4(5.3%)、72(94.7%)、4(5.3%)、0(0%),与其他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是目前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成人尸体肩关节标本10具20侧。从三角肌前中部肌束间隙钝性分离游离出腋神经,将钢板插入腋神经与骨之间,固定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方,结节间沟后方。测量腋神经上缘与大结节顶点、与肩峰上缘的距离。截取带钢板的肱骨近端进行体外测量并观察钢板螺钉与肱骨头颈、大结节顶点和结节间沟的关系。 结果 大结节顶点、肩峰上缘距腋神经距离分别为(3.44±0.38)cm和(5.44±0.62)cm;钢板上缘到肱骨大结节顶点距离为(0.59±0.14)cm,到结节间沟距离为(0.74±0.19)cm。体外观察并测量见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结节间沟后方0.5 cm时螺钉平行肱骨颈并位于肱骨颈中央。 结论 (1)肱骨大结节下2.90~4.32 cm是容易损伤腋神经的危险区域。(2)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0 cm,结节间沟后方0.50 cm是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3) PHILOS钢板的C、D、E孔和LPHP的C、D孔是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