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脑水肿严重程度,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该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91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Ⅰ组(轻度)、Ⅱ组(中度)、Ⅲ组(重度);治疗后12周利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预后评估,分为预后优良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水肿程度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Ⅰ组、Ⅱ组、Ⅲ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血管成功再通、侧支循环优良患者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6 h、高血压病史是导致脑水肿严重的危险因素,而血管成功再通是脑水肿的保护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优良组侧支循环优良、血管成功再通、重度脑水肿、高血压、发病至溶栓时间≥6 h、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患者百分比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2.
血管再通治疗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研究证实AIS-LVO机械取栓的明确时间窗为发病6 h内,对于发病6~24 h或超过24 h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筛选仍存争议.本文对发病或末次正常时间为6~24 h的超时间窗AIS-LVO患者和超出24 h的超晚期AIS-LVO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闭塞,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因血管再通率低而疗效不佳。近年来,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已经成为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直接取栓治疗因节省静脉溶栓药物费用、简化卒中急救流程,对于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患者也显现出一定优势。直接取栓治疗能否替代桥接取栓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文围绕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直接取栓和桥接取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一述评,旨在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我国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的并发症最为严重,死亡风险极高。研究表明,恢复血流灌注是有效挽救缺血脑组织的一线治疗方法,一般以机械取栓为主,静脉溶栓为辅。尽管如此,但大血管闭塞并机械取栓后仍然存在着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及感染、血管痉挛、血管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转化、再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等。本文通过回顾相关并发症的研究分析,阐述取栓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及相对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6 例AIS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HT发生、临床分型和影像学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机械取栓后 HT的影响因素。结果 HT发生率为 16.5%,无症状、轻度症状、重度症状HT分别占HT总数的 41.7%、31.9%和 26.4%。 HI-1、HI-2、PH-1、PH-2 型分别占HT总数的 43.1%、25.0%、20.8%和 11.1%。糖尿病、取栓次数≥3 次、入院时NIHSS评 分>15 分、术前CTA侧支循环评分≤3 级、心源性栓塞型AIS、发病至入院时间>6 h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或 0.05)。结论 AIS机械取栓后以无症状HT和HI-1 型较为常见;AIS机械取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6.
7.
农媛  边远  陈圣昌  黄日玲 《西部医学》2022,34(11):1683-1687+1692
探讨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机械取栓组(直取组,n=64)和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组(桥接组,n=4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术后成功再灌注率、术后24 h NIHSS评分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率);亚组研究按溶栓剂不同将桥接组患者分为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组和尿激酶桥接治疗组,并分析两组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诊治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成功再灌注率、24 h NIHS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亚组分析显示,溶栓剂并不影响桥接治疗的主要及次要结局(P>0.05)。结论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对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一致,且尿激酶桥接治疗和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相当(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MT)治疗后出血转化(HT)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MT治疗的AIS患者114例,应用改良Rankin量表随访评价发病90 d时的临床转归(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n=25)和非HT组(n=89),采用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HT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中HT 25例,非HT 89例。HT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HT组,90 d预后较好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吸烟史是取栓术后发生HT的主要血管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HT是动脉取栓术后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P=0.026)。结论 糖尿病、高总胆固醇血症、吸烟史是AIS患者MT术后HT的血管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后HT为MT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灌注相对参数在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1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86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51例,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复查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25例,非出血转化组26例,应用MIStar软件测量患侧低灌注区及梗死核心区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时间(DT)参数,经中线镜像到健侧获取健侧相对应的灌注参数,并通过计算患侧与健侧的灌注参数比值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延迟时间(rDT)。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灌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心梗史、高脂血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在低灌注区的rCBV、rCBF和梗死核心区的rCBV、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灌注区的rCBV、rCBF的AUC分别为0.865和0.840,梗死核心区的rCBV、rCBF的AUC分别为0.737和0.709。 结论 脑灌注相对参数中的rCBV、rCBF可以用来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对临床进行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症状性脑出血的预测模型,探讨该预测模型在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2020年203例脑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后受试者均接受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并随访36 h。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收集所有病人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逻辑回归方式构建预测模型,使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特征性工作曲线分析(ROC),检验模型效能。结果:截至末次随访共47例发生失访,最终纳入156例病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共发生17例症状性脑内出血,发生率为10.90%,分为出血组(17例)和未出血组(139例)。2组病人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术前NIHSS评分、取栓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房颤动、NIHSS评分、取栓次数是导致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血管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后抑郁程度及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139例AIS-LVO患者中AIS-LVO后抑郁发病率及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64例(46.0%)患者发生抑郁,其中轻、中和重度分别占29.7%、46.9%和23.4%。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基底节或额叶病变是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 AIS-LVO后抑郁以轻中度为主。入院时NIHSS评分和hs-CRP水平增高、基底节或额叶病变的AIS-LVO患者更易发生抑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吻合口瘘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食管癌颈部吻合术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颈部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Calibration校正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36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11.88%(43/3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胸腹部手术史、新辅助治疗、术后肺部感染是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整合这5个因素构建预测颈部吻合口瘘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844(95%CI 0.771~0.918),Calibration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走势基本一致。结论: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5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根据术后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9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2例(40.7%),预后不良组32例(59.3%);术后72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3%,病死率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OR=1.091,95%CI:1.002~1.188,P=0.046)评分与良好预后呈负相关,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将出血转化者分为HT组,非HT组按照1∶1比例入选与HT组性别、年龄配对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HT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和非HT组患者各52例。(1)两组患者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使用抗凝药物、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248(1.420~19.399)、21.652(2.606~179.885)、5.434(1.609~18.350)、5.260(1.792~15.440)、6.906(1.544~30.891),P均<0.05]。结论高血糖、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病前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后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应用支架取栓后,出现"无效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的病人56例,分为"有效再通"及"无效再通"2组,分析2组病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OTR)、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ASPECT评分、拉栓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缩短OTR可以显著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率,ASPECT ≤ 7分的病人支架取栓后,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7分的病人,拉栓次数对于无效再通率有显著影响,拉栓≥ 5次的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拉栓 < 5次;不同的取栓次数OTR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缩短院前及院内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熟练取栓技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血管再通的时间,可以减少"无效再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部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恶性病变的数学预测模型,探讨有效检出恶性病变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0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指标、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恶性小结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位置(OR=4.218,P=0.042)、病灶类型为磨玻璃结节(GGN)(OR=24.625,P=0.000)、病灶类型为部分实性结节(PSN)(OR=6.228,P=0.052)、血管穿行征(OR=10.646,P=0.036)、分叶征(OR=18.162,P=0.027)及毛刺征(OR=8.054,P=0.018)为肺部恶性小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预测值(P)=ez/(1+ez),Z=-2.761+(3.204×GGN)+(1.829×PSN)+(1.439×位置)+(2.086×毛刺征)+(2.899×分叶征)+(2.365×血管穿行征).根据ROC曲线,选取预测概率0.64作为良恶性判断的临界值,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7.0%,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54.2%,阳性预测值87.1%,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 肺部病灶位于上叶,CT影像特征表现为GGN、PSN、血管穿行征、毛刺征和分叶征的小结节,恶性概率较高.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预测肺部小结节恶性概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