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预警模型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接受动脉取栓治疗的146例超时间窗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警模型对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48例(32.9%)出现颅内出血。与非出血组比较,出血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P < 0.001)、支架取栓次数更多(P=0.049)、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更低(P < 0.001)。Logistic回归显示,高NIHSS评分(P=0.001)和低ASPECT评分(P < 0.001)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预警模型为:颅内出血风险值=-0.535+0.130×NIHSS评分-0.597×ASPECT评分。模型预测取栓后颅内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5、0.854和0.837。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和低基线ASPECT评分是超时间窗AIS患者动脉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预警模型可为超时间窗AIS患者动脉取栓后的临床观察和出血转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医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就诊的因大血管闭塞接受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的患者, 根据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有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和无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评估D-二聚体对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16例, 年龄(72.8±13.1)岁, 男性72例(62.1%), 其中无效再通组75例、有效再通组4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基线收缩压升高(OR=1.038, 95%CI:1.012~1.065, P=0.00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分(OR=10.157, 95%CI:3.624~28.470, P<0.001)和术前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的准确性和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发病后6 h内到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和出院3月预后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预测能力。结果 一共纳入292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早期多模态头颅CT可见,50例(17.1%)存在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其中41例(82.0%)存在大血管闭塞。大脑中动脉致密征OR=8.93, 95%CI:3.72~21.48, P<0.001)与大血管闭塞相关,并且预测能力优于早期CT显影梗死灶(AUC 0.682 vs. 0.602, P=0.038)。在对临床结局的分析中,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2, 95%CI:2.16~13.11, P<0.001),但其AUC未高于房颤(0.685 vs. 0.651, P=0.579);大脑中动脉致密征是3月后神经功能恢复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2, 95%CI:1.19~7.62, P=0.019),但其AUC和早期CT梗死灶(0.642 vs. 0.619,P>0.05)相当。结论 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增加大血管闭塞可能性和脑梗塞后出血转化风险,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入院血糖与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 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血管内治疗信息和3个月时的随访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入院时血糖和3个月时预后不良(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3?6)、血管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和3个月死亡的关系。结果:本队列研究共收集204例患者,入组150例。入院时平均血糖(7.74±2.49)mmol/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NIHSS(NIH stroke scale)评分、入院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血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均是 3 个月时的预后不良(mRS 3?6)的影响因素 (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血糖每升高1 mmol/L,3个月时功能预后不良(mRS 3?6)上升33%(OR=1.33,95%CI:1.08~1.63, P=0.007);高血糖组(>7.8 mmol/L)预后不良(mRS 3?6)风险是正常血糖组(≤7.8 mmol/L)的 2.97 倍(OR=2.97,95%CI:1.09~ 8.08,P=0.033)。 血糖每升高 1 mmol/L,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 24%(OR=1.24,95%CI:1.03~1.50,P=0.021)。高血糖组 (>7.8 mmol/L)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是正常血糖组(≤7.8 mmol/L)的5.36倍(OR=5.36,95%CI:1.82~15.77,P=0.002)。入院时血糖升高和血管再通、死亡无相关性。结论:入院时高血糖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经支架联合负压抽吸(Solumbra)技术取栓后发生责任血管区颅内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采用Solumbra技术治疗的21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出血转化组50例,未出血组16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并检验危险因素对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出血转化组发病年龄、发病至介入取栓时间、手术总时间、支架取栓操作次数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5,95% CI:1.034~1.117,P=0.001)、取栓次数(OR=1.877,95% CI:1.309~2.692,P=0.001)是AIS患者Solumbra技术取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年龄、支架取栓次数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颅内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0、0.69、0.85,其敏感度分别为68.0%、50.0%、86.0%,特异性分别为65.0%、86.0%、70.6%,年龄、取栓次数的截断值分别是67.5岁、2.5次。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责任血管位置、低白蛋白血症及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入院高NIHSS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 高龄AIS患者Solumbra技术下多次取栓可能增加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9例患者完全再通15例(79.0%),部分再通2例(10.5%),未开通2例(10.5%),开通率为89.5%。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5%),死亡2例(10.5%)。17例患者术后mTICI靶血流可达2b~3级,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35.83,均P=0.00)。出院时和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0,P>0.05)。结论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行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后平扫CT高密度征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连续登记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并行机械取栓的患者,根据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和无高密度征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NIHSS评分(术后24小时及出院时),出血转化率,3月mRS评分及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110例患者,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的76例,发生率69. 1%。高密度征组溶栓比例高于无高密度征组(P<0. 05),高密度征组DNT、OTP、穿刺到达到m TICI2b-3级时间、取栓次数均明显高于无高密度征组(P<0. 05)。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与死亡率、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评分、3月mRS评分有关(P<0. 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后平扫CT高密度征可以预测患者临床转归与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机械取栓为血管内治疗的新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87例,预后的评价通过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mRS≤3分认为预后良好(44例),mRS 4~6分认为预后不良(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 结果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在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与不良预后有关(OR=1.820,95%CI:1.19~2.77,P=0.005),术后24 h NIHSS评分以及年龄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术后24 h NIHSS评分:OR=2.006,95%CI:1.30~3.10,P=0.002;年龄:OR=1.102,95%CI:1.04~1.17,P=0.001)。 结论 年龄、NHI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预后存在显著性关系,年龄和NIHSS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动脉再闭塞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实现颈内动脉有效再灌注的449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曲线拟合分析术后D-二聚体水平与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48 h)动脉再闭塞的相关性,分层分析术后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疾病条件下与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动脉再闭塞是否仍有相关性。结果 449例行取栓术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56例(12.5%)发生早期动脉再闭塞。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动脉再闭塞风险增加(OR=1.03,95%CI:1.01~1.04,P <0.000 1)。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着D-二聚体水平升高,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动脉再闭塞风险增加,呈非线性关系。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疾病条件下,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动脉再闭塞风险增加密切相关。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颈内动脉取栓术后早期动脉再闭塞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通过ASPECT评分筛选发病6~24 h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发病24 h内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并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详细登记患者基线及血管内治疗相关信息,比较发病6~24 h患者与发病6 h内患者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开通、预后以及手术安全性的情况。血管开通成功定义为mTICI分级2b-3级,功能独立的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2分,手术安全性指标为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比率,将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69例患者入组。全部入组患者按发病6 h组及发病6~24 h组经单因素分析均没有差别;在校正了所有单因素分析:90 d功能独立(OR=0.840,95%CI:0.557~1.267;P=0.405)及良好预后(OR=0.968,95%CI:0.623~1.505;P=0.887)仍没有差别,在校正了单因素年龄、性别、NIHSS评分、ASPECT评分后比较两组之间的90 d功能独立(OR=0.696,95%CI:0.439~1.104;P=0.124)及良好预后(OR=0.750,95%CI:0.453~1.241;P=0.264)依然没有差别,在校正了单因素年龄、性别、NIHSS评分,、ASPECT评分、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进展性卒中、病变部位、存在ICAS、补救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后比较两组之间90 d功能独立(OR=0.579,95%CI:0.300~1.116;P=0.103)及良好预后(OR=0.965,95%CI:0.482~1.932;P=0.920)没有差别。结论:ASPECT评分用于筛选发病6~24 h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同样有效,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可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应用支架取栓后,出现"无效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的病人56例,分为"有效再通"及"无效再通"2组,分析2组病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OTR)、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ASPECT评分、拉栓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缩短OTR可以显著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率,ASPECT ≤ 7分的病人支架取栓后,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7分的病人,拉栓次数对于无效再通率有显著影响,拉栓≥ 5次的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拉栓 < 5次;不同的取栓次数OTR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缩短院前及院内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熟练取栓技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血管再通的时间,可以减少"无效再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造影剂外渗形成的原因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病人40例,分为无造影剂外渗组、渗出型造影剂外渗组和出血型造影剂外渗组,统计3组发病到再通时间(OTR)、穿刺到再通时间(PTR)、术中拉栓次数、造影剂外渗的体积、吸收的时间、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生活能力(mRS)评分。结果3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OTR、PTR、24 h 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m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渗出组造影剂渗出体积低于出血组(P < 0.01),而2组成功再通拉栓次数、造影剂完全吸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缺血性卒中院内和院外的就诊时间,熟练手术操作技术,从而减少术后造影剂外渗及病人术后出血转化的机会,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营养状态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EVT)患者90 d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行EVT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资料及90 d预后。营养状态用预后营养指数(PNI)进行评估,即血清白蛋白(g/L)+5×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营养指标PNI与90 d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459例患者,平均年龄(68.29±11.21)岁,男性260例(56.6%),根据PNI分组:营养正常392例(85.4%)、中度营养不良44例(9.6%)和重度营养不良23例(5.0%)。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无营养不良的比例高、年龄较小、糖尿病比例较低、基线血压较低、基线NIHSS评分较低、基线ASPECT评分较高、良好侧支循环及血管完全再通比例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除年龄、糖尿病、基线收缩压、血管成功再通、基线ASPECT评分、基线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外,PNI是EVT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比重度O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中颅外颈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为60~70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患者分为急诊支架组(11例)和急诊非支架组(7例)。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病因分型、治疗方式、病变类型、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支架组和急诊非支架组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分级为2b~3级)分别为72.7%和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1%和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73-75
目的观察新型支架取栓术(Solitaire AB型支架)对急性脑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3月就诊于我院并拟行急诊新型支架取栓术的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32例,观察术后脑血管闭塞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4 d NIHSS评分,ND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 32例脑动脉闭塞患者经过1~3次取栓,30例成功再通,再通率为93.75%。术后14 d NIHSS评分和ND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FMA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死亡率低。结论新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再通率较高,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死亡率低,总体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LVO)行血管内治疗(EVT)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明确D-二聚体对AIS-LVO行EVT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LVO行EV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研究对象的ASPECT评分、NIHSS评分、mTICI分级、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IS-LVO患者行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 共纳入143名AIS-LVO行EVT的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年龄、术前NIHSS评分、ASPECT评分、Glasgow评分、术后即刻mTICI分级、术前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OR=1.096,95%CI(1.007,1.193)]、术后即刻mTICI分级[OR=19.609,95%CI(5.354,71.815)]、术前D二聚体水平[OR=1.310,95%CI(1.128,1.521)]是AIS-LVO行E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对AIS-LVO患者EVT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642(95%置信区间0.54, 0.745)。结论 术前NIHSS评分、术后即刻mTICI分级、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AIS-LVO行E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AIS-LVO患者行EVT后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治疗老年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观察组采用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比较两组静脉和动脉再通时间和取栓次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颈动脉最小血流量(Qmin)和最小血流速度(Vmin)变化;以及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和动脉再通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CSS评分、BI评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颈动脉Qmin和Vmin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治疗老年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血管、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