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对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报告病例检测结果进行复核,评价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疟疾诊断能力。方法 对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收集的疟疾报告病例血液和血涂片样本采用镜检和巢式PCR法进行复核,对复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累计复核1 710例疟疾报告病例样本,其中阳性样本复核1 634例,阳性符合率为95.56%(1 634/1 710);疟原虫虫种完全一致1 508例,虫种一致率为92.29%(1 508/1 634);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9.48%(961/966)、97.07%(430/443)、83.05%(98/118)和67.86%(19/28);镜检法与巢式PCR检测方法一致率为91.81%(1 513/1 648)。结论 四川省基层医疗机构镜检人员的疟原虫镜检能力仍有不足;今后应继续加强镜检人员培训工作,以提高消除后疟疾再传播监测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湖北省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各级疟疾实验室上送的输入性疟疾病例留存血样进行复核,并对诊断和复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全省各级疟疾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2020年湖北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诊断单位、诊断结果和留存样品,对诊断单位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由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疟疾病例样品采用血涂片镜检和巢式PCR进行复核,比较各级疟疾实验室诊断结果与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的阳性和虫种符合情况,分析不同疟原虫虫种诊断符合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2020年湖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608例,疟疾病例诊断单位医疗机构占89.5%(544/60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10.5%(64/608),其中地市级医疗机构诊断病例占54.6%(332/608)。2016—2020年医疗机构占疟疾病例诊断单位的比例分别为84.1%(132/157)、 84.4%(92/109)、 90.4%(122/135)、95.2%(157/165)和97.6%(41/42)(χ2=16.815, P 0.05)。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共复核604例留存样品,其中92.4%(558/604)的病例被各级疟疾实验室确诊为疟疾,88.5%(494/558)感染虫种判定正确。不同年份疟疾病例诊断疟原虫阳性符合率为82.9%(34/41)~96.2%(151/157)、虫种符合率为79.4%(77/97)~94.4%(11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73、 13.787, P 0.05)。医疗机构的诊断疟原虫阳性符合率(93.2%, 503/540)和虫种符合率(89.5%, 450/503)均高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85.9%, 55/64)和(80.0%,44/55),省、市、县、乡级医疗机构诊断疟原虫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74/74)、 93.3%(308/330)、 90.2%(110/122)、和11/14,虫种符合率分别为100%(74/74)、 88.3%(272/308)、 86.4%(95/110)、 9/11,呈现级别越高诊断正确率越高的趋势(χ2=13.092、 15.598, P 0.05)。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诊断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6.9%(373/385)、 96.0%(72/75)、 10/16、 48.8%(39/8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80, P 0.05)。结论湖北省疟疾病例的诊断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各级疟疾实验室检测能力总体较高,对非恶性疟原虫的虫种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7年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样本检测结果,为巩固江苏省疟疾诊断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收集2017年疟疾网报病例诊断结果和样本;对每份病例样本分别采用镜检、核酸检测复核和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疟原虫虫种样本检测结果符合情况。结果 2017年江苏省共有疟疾网报病例242例,经复核确定疟疾病例共239例,其中恶性疟163例、间日疟21例、三日疟11例、卵形疟43例、恶性疟和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1例。13个设区市疟疾网报病例的诊断符合率均>80%,总符合率为88.8%;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8.8%、57.1%、63.6%、81.4%,RDT对4种疟原虫感染检出率分别为95.7%、85.0%、63.6%、79.1%。结论 2017年江苏省疟疾网报病例诊断质量总体较高,对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的虫种鉴别能力有待提高,RDT对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感染检测效果不理想。在当前消除疟疾阶段,应加强和保持各部门的疟疾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消除疟疾阶段江苏省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涂片制作质量和实验室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为各级疟疾诊断实验室建设和消除疟疾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7年江苏省全部网报疟疾病例血涂片和随机抽取的县级疟疾中心镜检站已复核阴性血片,以及辖区内门诊镜检站已检阴性血片进行镜检复核,从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镜检结果及虫种符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共抽检复核已检血片19 109张,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合格率分别为87.5%、89.3%、87.6%,不同年份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不同设区市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复核2012-2017年网报疟疾病例血片1 860张,总符合率为87.4%,阳性符合率为98.9%。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混合感染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5.4%、33.3%、56.0%、7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2-2017年不同年份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复核总符合率分别为85.0%、90.1%、86.0%、85.3%、90.0%、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江苏省基层门诊镜检站的血片质量达到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制定的判定标准,血片诊断符合率较高,但虫种鉴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云南省的省、县两级实验室疟疾镜检诊断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10月,云南省各疫情报送单位采集镜检确诊为疟疾的患者血样,制作血涂片和滤纸血送至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进行镜检和基因检测,并统计分析省、县两级实验室疟疾诊断的符合性。结果 2012年8月-2014年10月云南省的72个县镜检确诊疟疾病例1 400例,其中恶性疟、间日疟和未分型疟疾分别占18.4%(252/1 400)、79.3%(1 105/1 400)和3.1%(43/1 400),未分型疟疾比例最高为2012年的3.5%(9/257)。2012年云南各县与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疟原虫镜检结果的虫种符合率为70.1%(845/1 216),为2012-2014年期间的最低水平,血片疟原虫阳性符合率为77.6%(943/1 216)。各县的疟原虫镜检结果与省级实验室基因检测的虫种符合率、阳性符合率也是2012年最低,分别为81.3%(150/185)和85.0%(157/185)。省级实验室镜检与基因检测结果的不符合率为8.7%(97/1 120),不符合类型中以镜检阴性而基因检测为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为主,占57.7%(56/97)。各县采集疟疾病例血样的覆盖率最低为2012月11月的46.9%(82/175)。2012-2014年全省血涂片制作质量得分分别为69.8、70.4和78.8(P0.05)。结论 2013年后除个别县外,云南省的县级疟疾实验室诊断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省级疟疾诊断实验室通过PCR法和镜检法对各县级疟疾诊断实验室上报的疟疾网报病例进行复核,以PCR和镜检一致的结果作为判定依据,对县级疟疾诊断实验室镜检结果进行评价。共对89份血样进行复核,PCR检出24份阳性,15份为恶性疟原虫,7份为间日疟原虫,2份为卵形疟原虫,均为输入性病例;省级镜检和PCR结果一致的有21份。县级与省级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79.8%(67/84),县级漏检率为9.5%(2/21),误检率为23.8%(15/63),两级实验室检测的Kappa值为0.6,属于中、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7.
省、市、县三级实验室分别采用镜检法、胶体金法及巢式PCR法对泰安市2015-2019年输入性疟疾进行诊断与复核。共诊断与复核输入性疟疾病例122例,其中镜检法和胶体金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4.3%(115/122)和95.9%(117/122),镜检阴性率为5.7%(7/122),均为恶性疟;胶体金法阴性率为4.1%(5/122),3例非恶性疟和2例恶性疟阴性,3种检验方法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恶性疟和间日疟诊断符合率最高,均达100%,对卵形疟诊断符合率最低,仅为12/18,对4种疟原虫实验室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医疗机构中初诊合格率为94.3%(115/122),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合格率分别为97.5%(119/122)和95.1%(116/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今后应继续加强市、县级疟疾实验室镜检人员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疟疾核酸检测,以进一步提升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疟疾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 6 例不同时段发病的境外输入性混合感染疟疾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为输入性疟疾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该 6 例病例回国后各次发病的网报和专报信息、流调报告,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病例资料和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PCR 复核结果。 结果 6 例疟疾病例,均有境外生活史,在境外居住时间最短为 10 d,最长为1 229 d;回国后至第二次发病均无再出国史。 6 例疟疾病例从回国至第一次发病间隔 1~ 10 d,第一次发病均被确诊为恶性疟原虫感染,接受抗疟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从第一次发病痊愈出院至再次发病间隔时间为 22~133 d,第二次发病3 例为三日疟原虫感染、3 例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两次发病感染疟原虫虫种均经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和PCR 复核并确认。 对 6 例病例第二次发病痊愈后随访 1 年以上,健康状况良好。 结论 6 例疟疾病例是不同时段发病的境外输入病例,为恶性疟与卵形疟或三日疟混合感染,今后应加强该类病例的防控,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贵州省疟疾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情况、基层实验室诊断能力与疟疾疫情风险。方法以贵州省近3年的疟疾疫情数据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实验室复核的血片和PCR检测结果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分析。结果贵州省疟疾疫情从2008年开始逐年下降,年报告发病率从2008年的3.43/10万降至2010年的1.04/10万。2009~2011年全省92.26%的网报病例进行了镜检,省级实验室对县级镜检的血片进行抽检,阴性片符合率达100%(303/303),阳性片符合率达89.57%(103/115),镜检总体符合率为97.13%(406/418)。县级实验室镜检阳性病例的滤纸血,采用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96.00%(24/25),镜检阴性的病例或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滤纸血,经PCR检测,阴性率为98.92%(92/93),县级实验室镜检结果与PCR法检测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98.31%(116/118)。结论经省级实验室镜检复核和PCR方法比对,县级实验室镜检结果的可靠性较高,特别是阴性结果更为可靠,阳性结果有10%的误诊,因此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网报病例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上海市疾控)对各区疾控送检的疟疾病例血样进行复核,并对复核结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各区疾控疟疾诊断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19年上海市疾控通过镜检和疟原虫核酸检测(巢式PCR)分别对各区疾控疟疾实验室送检的血涂片和血样进行复核。以市疾控结果为标准,分析各区疾控疟疾实验室镜检和疟原虫核酸检测的符合率,以及核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于2019年对各区疾控进行了一次疟原虫核酸检测盲样考核。结果 2017—2019年区疾控共送检疟疾复核病例样品232份,其中完整的样品225份(同时具备血涂片和血样),完整率99.1%(225/227)。225份完整的样品中,金山区占44.0%(99/225),静安区占15.6%(35/225),浦东新区占7.6%(17/225),虹口区占6.7%(15/225),青浦区和崇明区较少,分别为0份和1份,其余各区送样量均占比6.0%以下。225份样品中,区疾控与市疾控的镜检总符合率、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6.0%(216/225)、 98.8%(170/172)和86.8%(46/53),疟原虫核酸检测的符合率为88.8%(103/116)。区疾控疟疾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 (qPCR)法,敏感性为76.6%(85/111),与市疾控巢式PCR法87.4%(97/111)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市区两级疾控的两种核酸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上述2种检测方法对225份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区疾控的符合率为96.9%(218/225);误判率3.1%(7/225),其中定性错误5份,定种错误2份。2019年,市疾控对区疾控进行的疟疾核酸盲样考核的总正确率为97.5%(78/80),其中恶性疟原虫样品的正确率为94.1%(32/34),与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原虫和阴性样品的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017—2019年上海市各区疾控疟疾实验室的镜检能力较强,但疟原虫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云南省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执行情况,为科学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信息,分析疟疾疫情变化。收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疟疾防治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核心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 283例,其中间日疟病例1 927例、恶性疟326例、其他类型29例、未分型1例;本地感染病例64例,境外输入2 219例。云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4.58∶1,80.25%的病例年龄为15 ~ 50岁,职业以农民(70.00%)为主,76.70%(1 751/2 283)的病例分布在25个边境县(市、区);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于4月开始上升、5–7月达高峰、8月开始下降。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实验室检测率为99.69%(2 276/2 283)、确诊率为99.65%(2 275/2 283);3 d内完成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为100.00%(2 283/2 283),7 d 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数为576个(仅统计2017–2019年)。全省于2020年6月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结论 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是今后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首要任务。消除疟疾工作措施有待保持,需进一步强化云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乐山市疟疾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8年乐山市疟疾病例信息、流行病学个案信息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8 年乐山市共报告34 例疟疾病例,均为经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确诊的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14例、恶性疟18 例、三日疟1 例、卵形疟1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地区(占58.82%)和东南亚地区(占29.41%),报告病例较多的月份为1、2、6月和7月,占病例总数的65.63%;男、女性病例分别为33例和1例;职业主要以赴境外劳务的农民、技术工人和经商者居多,年龄在21~59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间隔时间最短0 d、最长31 d;初次就诊确诊率为85.29%。结论 乐山市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存在输入性疟疾病例。应继续加强对境外归国人员的监测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并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诊治能力,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1)目的 分析河南省焦作市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消除疟疾后监测和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焦作市消除疟疾前(2010—2016年)和消除后(2017—2021年11月)疟疾疫情数据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1年11月焦作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74例。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病例均以恶性疟为主,各虫种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34,P > 0.05),病例主要分布在武陟县、以20 ~ 59岁中青壮年男性为主,职业以境外务工的农民工、经商等为主,病例报告时间以每年6月和12月居多。消除疟疾前后,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主要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但消除疟疾后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比例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89,P < 0.05)。消除疟疾后,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最长时长从27 d下降为18 d,中位时间从3 d缩短为2 d,3 d内确诊率由消除前的60.47%上升为消除后的83.87%([χ2] = 4.724,P < 0.05)。医疗机构疟疾确诊及报告比例上升([χ2] = 5.406,P < 0.05)。结论 2010—2021年焦作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为恶性疟病例,消除疟疾后患者就诊意识和医务人员诊治能力有所提高;今后仍需加强完善疟疾监测响应体系,谨防境外输入疟疾再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南通市疟疾疫情流行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2015—2020年南通市疟疾疫情数据,同时收集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疟原虫虫种分类、感染来源、疟疾病例三间分布及诊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南通市累计报告241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191例(占79.25%)、间日疟8例(占3.32%)、卵形疟33例(占13.69%)、三日疟9例(占3.73%)。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地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的34个国家,以非洲为主(97.93%);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崇川区、海安市和海门区,占病例总数的90.04%(217/241);疟疾病例年龄20 ~ 68岁,中位年龄45(13)岁;以男性为主(97.10%)。24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从回国至发病中位时间为7(9) d,从发病至初诊中位时间为2(2)d,从初诊至确诊中位时间为2(2) d,初诊确诊率为69.29%;疟疾病例主要由地市级医疗机构(53.53%,129/241)和县级医疗机构(41.49%,100/241)诊断,其中地市级医疗机构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比由2015年的39.62%上升至2020年的81.25% ([χ2] = 6.94,P < 0.01)。结论 南通市疟疾初诊确诊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应对赴境外务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就诊及时性;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加大培训,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断能力和危重恶性疟病例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乐山市疟疾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8年乐山市疟疾病例信息、流行病学个案信息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8 年乐山市共报告34 例疟疾病例,均为经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确诊的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14例、恶性疟18 例、三日疟1 例、卵形疟1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地区(占58.82%)和东南亚地区(占29.41%),报告病例较多的月份为1、2、6月和7月,占病例总数的65.63%;男、女性病例分别为33例和1例;职业主要以赴境外劳务的农民、技术工人和经商者居多,年龄在21~59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间隔时间最短0 d、最长31 d;初次就诊确诊率为85.29%。结论 乐山市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存在输入性疟疾病例。应继续加强对境外归国人员的监测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并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诊治能力,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分析2013年湖北省疟疾疫情,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获取询2013年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2013年湖北省 共报告疟疾病例129例, 发病率0.02/万, 均为输入性病例, 其中恶性疟86例、 间日疟32例、 卵形7例, 三日疟4例。病例报 告较多的市依次为武汉市76例、 宜昌市10例、 襄阳市7例, 黄石市6例, 4市的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6.74%。2013年 各月份均有疟疾病例分布, 无明显季节特征。病例报告以男性为主 (占99.22%), 主要为20~49岁的青壮年, 职业以工 人、 农民、 干部职员和民工为主。129例疟疾病例感染地主要为非洲和亚洲, 分别为111例 (占86.5%) 和17例 (占 13.18%)。 结论 结论 2013年湖北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但输入性病例数有所上升, 今后需继续加强多部门间的合作防 控, 同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江苏省南京市疟疾消除前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及诊断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南京市疟疾消除前(2012—2016年)和消除后(2017—2020年)疟疾疫情数据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南京市累计报告疟疾病例178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消除前报告99例疟疾病例,其中恶性疟78例(78.79%)、间日疟5例(5.05%)、卵形疟10例(10.10%)、三日疟3例(3.03%)、混合感染3例(3.03%);消除后报告79例病例,其中恶性疟63例(79.75%)、间日疟5例(6.33%)、卵形疟9例(11.39%)、三日疟2例(2.53%);疟疾消除前后,各类疟疾病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00,P > 0.05)。病例感染地均以非洲地区为主,消除前后来源于非洲的病例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93,P > 0.05)。消除前,1月和5—7月出现疟疾病例报告高峰;消除后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消除疟疾后,居住地为南京市的疟疾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2.15%,高于消除前的55.56%([χ2] = 5.187, P = 0.023)。消除前,经商人员和留学生疟疾病例所占比例均为5.05%;消除后,两类人群所占比例分别提高至15.19%和1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29、4.229, P均<0.05)。区(县)级医院首诊确诊率由消除前的18.75%上升至消除后的61.11%([χ2] = 6.275, P = 0.012),确诊病例占比由消除前的4.04%上升至消除后的13.92%([χ2] = 5.562, P = 0.018)。2012—2020年,就诊后1~3 d确诊的疟疾病例占比由消除前的27.27%上升至消除后的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33, P = 0.011)。结论 南京市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疫情依然严峻,病例感染地仍以非洲地区为主,病例地区分布和职业分布发生变化,区(县)级医院诊断水平提高。今后应继续完善疟疾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治水平,以巩固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回国后就医行为特征,分析病例初诊时间影响因素,为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防止重症病例发生及继发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信息以及发病及初诊时间信息。对输入性疟疾病例回国后就医行为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病例回国后初诊时间影响因素。结果 2019年江苏省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病例初诊时间在1~12 d,平均初诊时间(1.53 ± 1.65) d、中位初诊时间1 d。出现首发症状当天就医的病例数最多(76例,31.1%),68例(27.9%)第2天就医、46例(18.9%)第3天就医、54例(22.1%)3 d后就医,其中3例初诊时间在1周以上。归国时间在1月(14例,5.7%)和12月(13例,5.3%)、年龄在41~50岁(32例,13.1%)的外出务工人员中初诊时间延误者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归国时间在3月[比值比(OR)= 0.16, P = 0.03, 95%可信区间(CI):(0.03,0.85)]及有境外疟原虫感染史者[OR = 0.36, P = 0.001, 95% CI :(0.19, 0.67)]的病例初诊时间相对较短。结论 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主动就医及时性有待提高,有疟原虫感染史者就医更及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