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扫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增强成像(CTA)的方法和技巧。方法使用东芝Aquil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0.5~1mm,螺距12.7,间隔0mm,应用Smooth功能对92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本组90例(98%)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其中4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对比证实,CTA显示病变的准确性是98%。结论 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分支,高质量的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把握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扫描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其中注入造影剂的流速与总量的合理配比是CTA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下肢动脉成像中最优化的检查方案.方法利用GE LightSpeed VCT 对临床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48例病人进行下肢血管成像检查,分别采用个性化注射方案和传统注射方案进行检查,对两方案病例的影像评分进行比较,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标准.结果在接受检查的48例病例中,47例取得了满意的影像,1例在工作站上进行适当处理后,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影像.在采用不同注射方案的两组病例中,个性化注射方案组的影像评分明显优于传统注射方案组(t=2.343,P=0.028);对于中度及以上狭窄(50%~100%)的下肢血管,CTA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1%、86.6%.结论64层螺旋 CTA 是评估下肢动脉病变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方法,且与个体化注射方案结合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方法4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观察CT增强后2次扫描下肢动脉远段的显示情况,并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对下肢动脉分支的显示差异。结果第1次增强扫描时18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5支足底动脉不显影;增强后延迟扫描14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1支足底动脉不显影;第2次结果与DSA一致。MIP重建观察到的血管分支多于VR,两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t=7.445)。结论下肢CT动脉成像中需注意追加第2次延迟扫描。MIP较VR能显示血管的更多分支,两者在观察图像中各有所长,需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多层螺旋CTA(MSCTA)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PAOD患者,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用64层CT行CTA;试验组26例,采用2次小剂量(对比剂各15 ml)团注试验法行CTA,根据T12椎体动态扫描达峰时间(TAO)及膝关节水平的动态扫描达峰时间(Tpop)确定CTA的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对下列5个方面独立进行评价:(1)显示血管的最远分支级别;(2)动脉边缘光滑度;(3)静脉干扰情况;(4)动脉狭窄级别;(5)4个动脉节段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对2名评价者的评分计算Kappa值.对2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扰评分和测量的CT值应用t检验,对2组患者动脉狭窄分级的构成比应用单项有序资料x2检验.结果 试验组2次小剂量团注试验显示,对比剂到达腹主动脉的峰值时间(TAO)为12.0~22.0 s,平均(17.1±2.6)s;腹主动脉一胭动脉的通过时间(Tt)为8.0~24.0 s,平均(14.8±5.5)s,个体差异较大.试验组患者胭动脉以下及足部动脉CTA的图像质量较触发组高(P<0.05).对于试验组的CTA图像,2名医师评价结果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K值均>0.80);在触发组胭动脉以下的CTA图像,静脉十扰及狭窄级别评价的一致性较差(K分别为0.60及0.50).胭动脉以下及足动脉狭窄级别评分,触发组病例明显高于试验组(x2值分别为30.55及22.41,P<0.01).结论 2次小剂量团注试验法MSCTA考虑到了PAOD患者腹主动脉到腘动脉通过时间的个体差异,在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质量较团注触发法MSCTA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54例患者进行下肢64层MSCTA血管减影检查,平扫后静脉团注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将增强前后的图像重建成薄层进行减影,从减影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三维显示。结果:54例减影均能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及主要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1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1例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441个动脉节段中,43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130个(轻度狭窄16段,中度狭窄12段,重度狭窄22段,闭塞8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不同后处理方法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后处理方法(MPR、MIP、VRT、CTVE)针对其下肢动脉疾病中常见病变:血管狭窄、管壁钙化、管腔内软斑块、侧支循环进行扫描。结果:MPR对血管狭窄、管壁钙化、管腔内软斑块、侧支循环的显示情况按显示率依次为95.7%、91.1%、95.4%、23.2%;VRT显示率依次为84.9%、88.4%、0%、85.7%;MIP显示率依次为87.1%、97.3%、20.7%、94.7%;CTVE显示率依次为19.4%、0%、0%、0%。结论:MPR对血管腔内软斑块、血管狭窄显示优于其他方法;MIP及VRT显示钙化灶及侧支循环有优势;CTVE可以显示血管腔内狭窄及闭塞,可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 :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A组33例为对照组(传统下肢动脉组),B组36例为实验组(下肢动脉与肾动脉联合扫描组),均采用GE 64排VCT扫描仪和Smart手动触发技术扫描。评价2组VR和MIP图像质量,测量腹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底动脉的腔内CT值,同时记录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2组平均年龄、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目标血管C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组内腹主动脉和股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肾动脉显影清晰,与腹主动脉、股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0.6%(7/66),B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2.5%(9/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图像优良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扫描能发现更多的隐匿性肾动脉狭窄,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16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28例头颈部CTA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阻塞14例,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大动脉炎1例,肿瘤压迫1例;38例肺动脉CTA发现肺动脉栓塞21例;32例主动脉CTA发现动脉粥样硬化14例,主动脉夹层8例,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1例,动静脉瘘1例;40例肾动脉CTA发现4例血管变异(副肾动脉),狭窄15例,先天性变细3例,血肿压迫1例;27例四肢动脉CTA发现动脉硬化6例,动脉损伤9例,外伤后动静脉瘘及动脉狭窄各1例,肿瘤致血管受压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全身各部位动脉病变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Adamkiewicz动脉及其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Adamkiewicz动脉显示的最佳参数.方法 将84例受试者按检查序号分为4组,A组24例,对比剂流速为3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 s,CT机自动开始扫描.B组20例,对比剂流速为4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 s,CT机自动开始扫描.C组20例,对比剂流速为5 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5 s,CT机自动开始扫描.D组20例,流速4 ml/s,应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当降主动脉内感兴趣区相对衰减值达到230 HU后,再延迟3 s,CT机自动触发进行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观察和分析Adamkiewicz动脉的显示情况,对不同参数下的Adamkiewicz动脉显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总显示率为85.71%,对比剂流速4 ml/s的B组及对比剂流速5 ml/s的C组显示率高于3 ml/s的 A组,应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的D组Adamkiewicz动脉显影效果优于A组、B组.结论 将对比剂流速控制在4 ml/s以上,以T9水平降主动脉感兴区相对衰减值达到230 HU作为阈值自动触发64排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可以成功地显示Adamkiewicz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何其舟  唐光才 《西南军医》2010,12(6):1149-1151
肠系膜上动脉是腹部肠道重要的供血动脉,解剖变异大,其病变是腹部较常见的疾病,目前诊断方法较多.本文分析了64层螺旋CT成像在SMA解剖变异及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智能触发监测点及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资料与方法 通过排列区分组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检查.A组:触发监测点设在腹主动脉,触发阈值350 HU,螺距因子1.0,准直64×0.5 cm;B组:触发监测点设在胴动脉,触发阈值100 HU,螺距因子0.828,准直64×0.5 mm.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结果 A、B两组显示髂总、股、胭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胫前、后、腓动脉及足背、足底动脉显影优于A组(P<0.05).结论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选择合适的触发监测点及螺距对于远端血管获得良好图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玉  王建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538-1541
目的:探讨4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造影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理想三维重建图像的扫描技术参数。方法:使用东芝Aquilion 4层螺旋CT机对60例患者分3组进行下肢动脉造影,准直选择2mm、3mm、4mm,螺距分别为2.0625、1.375、1.375,层厚分别以2mm、3mm、4mm,间隔分别以1mm、1.5mm、2mm重建。在工作站分别做VR、MIP、CPR成像,对各组图像质量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在不增加CTDI的前提下,2mm层厚Z轴图像优于3mm、4mm层厚图像,横断图像没有显著性差异,2mm层厚图像噪声高于3mm、4mm层厚图像,但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4层螺旋CT机用2mm扫描层厚、2.0625螺距、1mm重建间隔,可获得满意Z轴图像,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时,在腘动脉行小剂量对比剂试验的意义.方法 连续选取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64层CT在两侧腘动脉(膝关节层面)各设置一ROI进行小剂量对比剂试验,明确显示峰值及达峰时间者认为曲线获取成功.分析两侧腘动脉峰值、达峰时间、左右两侧的差异,及其对下肢动脉CTA的影响,并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达峰时间与峰值的相关性.根据达峰时间采用快速模式启动扫描,并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按节段进行评价,计算优和良的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百分比即优良率.结果 28例患者中获取腘动脉小剂量对比剂曲线的成功率为96%(54/56).26例获得双侧小剂量对比剂曲线的患者中,腘动脉峰值及达峰时间差异较大,分别为60~178(135±28)HU,21~46(31±6)s.左右腘动脉峰值及达峰时间差异亦较大,19例左右峰值不一致,差值10~80 HU,平均(32±18)HU;21例左右达峰时间不一致,差值1~12 s,平均(5±3)s.达峰时间与峰值呈负相关(r= -0.526,P<0.01).下肢CTA 616个动脉节段中,成像质量优598个,良12个,优良率为99%(610/616).结论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时,应用腘动脉小剂量对比剂试验可以准确把握扫描时机,从而获得良好的血管成像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test injection at popliteal arteries on 64-slice CTA in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AOD).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PAOD referred for 64-slice CTA were enrolled consecutively in the study. Test injection was performed at bilateral popliteal arteries (the level of knee joints) and the clinic value of the peak value and the time to peak w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to peak and the peak value was evaluated with Pearson test. The time to peak was used for programming of the CT angiographic acquisitions with fast scanning mode. The quality of visualization of each arterial segment was determined independently by two radiologists. Results Fifty-four (96%, 54/56) time-attenuation curves were obtained in 28 patients. The wide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 in the peak value and the time to peak was observed in 52 curves of 26 patients with range of 60-178 HU,21-46 s and an average of (135±28) HU,(31±6) 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ak value and the time to peak between bilateral popliteal arteries was also observed with range of 10-80 HU and an average of (32±18) HU in 19 patients,with range of 1-12 s and an average of (5±3) s in 21 patients. There was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k value and the time to peak (r=-0.526, P<0.01). The CTA images were of good (598 segments) or medium quality (12 segments) in 99% segments (610/616). Conclusions The test injection at popliteal arteries was useful for 64-slice CTA in the patients with PAOD, as it could accurately specify the delay time of CT angiographic acquisitions.  相似文献   

18.
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30例非胰腺病患者行腹主动脉CT造影检查,采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血管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观察图像并计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率,应用SAS统计学软件行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对两种重组技术的血管显示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MIP和VR重组图像上,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显示率分别为100%、7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显示率分别为100%、67%;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AIPDA)显示率分别为97%、67%;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PIPDA)显示率分别为93%、63%;胰背动脉(DPA)显示率分别为93%、57%;胰横动脉(TPA)显示率分别为83%、60%;胰大动脉(PMA)显示率分别为90%、67%.应用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MIP与VR对ASPDA、PSPDA、AIPDA、PIPDA、DPA、TPA、PM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显示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05例患者行肝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准直宽度0.625mm、螺距0.984,标准重建。成像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以Michels分型观察肝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类型。结果:305例患者中,肝脏肿瘤190例,其他115例。Michels分型Ⅰ型255例,Ⅱ型30例,Ⅲ型19例,Ⅴ型1例。其中50例肝脏肿瘤患者的DSA表现与CTA对照,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的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并能明确肿瘤血管异位侧支来源,对临床手术、介入治疗及肝脏移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4层CT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64层CT血管成像(CTA)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资料与方法62例临床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合并症分为糖尿病组(DM)及单纯高血压组(HP),分别为33例和29例。使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将下肢动脉分为12个节段,分析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性质,并分别对各个节段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膝以上大动脉(腘动脉及其以上血管)病变中,两组血管的斑块检出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以混合斑块为主;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DM组为左侧:6.51±3.47,右侧:6.96±3.08;HP组为左侧:4.86±2.06,右侧:5.34±2.02。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膝以下小动脉(胫前动脉发出点及其以下血管)病变中,DM组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HP组(P<0.05),且主要以硬斑为主,后者则以少量软斑为主;病变狭窄程度积分,DM组为左侧:7.96±3.10,右侧:8.30±2.48;HP组为左侧:3.27±1.66,右侧:3.34±1.42,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